辰野客资源整合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资讯中心 > 生活百科

生活百科

指道("凡治乱之情,指道上始"出自哪里)

2023-08-13 15:24:25生活百科28
指道的解释指道的解释见“ 指导 ”。 词语分解 指的解释 指 ǐ 手伸出的支体(脚趾亦作“脚指”):手指。巨指(大拇指)。指甲。指纹。指印。屈指可数。 量词,一个手指的宽度:下了三指雨。 (手指或物体尖端)对着,向着:指着。指画。指南针。指手画脚。 点明,告 道...
指道的解释

指道的解释

见“ 指导 ”。

词语分解

指的解释 指 ǐ 手伸出的支体(脚趾亦作“脚指”):手指。巨指(大拇指)。指甲。指纹。指印。屈指可数。 量词,一个手指的宽度:下了三指雨。 (手指或物体尖端)对着,向着:指着。指画。指南针。指手画脚。 点明,告 道的解释 道 à 路,方向,途径:道路。铁道。 志同道合 。 指法则、 规律 : 道理 。 道德 。 道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学术或宗教的 思想 体系:道学。传道。修道。 方法,办法,技术:门道。医道。 指“道家”( 中国 春秋战国

"凡治乱之情,指道上始"出自哪里

出自管子《禁藏》说:“故凡治乱之情,皆道上始

形而上者谓之道是什么意思

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形而上的抽象,形而下的具体。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意思是:道,宇宙的本源,形而上的本体,超越一切世间存在,包括时空能量因果这些存在。

器,有形的存在,大器者,名也,即文字文理真理公理,是道之载体。

这个句子的出处是

《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此内容出自《易经·系辞》,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儒家哲学中指无形的或未成形体的东西,与表示有形的或已成形的东西的“形而下” 对称。用来说明“道” (形而上)与 “器”(形而下) 的关系,即本源、本体和器物、现象的关系。

扩展资料:

1、《易经》指《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

2、《易经》是阐述关于变化之书,长期被用作“卜筮”。后人多学习其哲理,因而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3、关于“三易”之说。《周礼》“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易》,二曰《归藏易》,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卦六十有四”。就是说,在周朝《连山易》、《归藏易》、《周易》这三个易由卜官掌控,对国家大事、军事战争、祭祀活动进行预测。

4、《周易》是一部中国古哲学书籍,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出自哪里

出自《易经·系词上》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与哲学术语无关

现有关资料普遍都将《周易·系辞上》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句话提出来单独翻译,认为“形而上与形而下”是中国古代哲学术语;认为法则是无形的,称为形而上;器用之物是有形的,称为形而下。

解读古文最忌断章取义,这句系词是《系词上》最后一大段文章中的一句,并且前面有“是故”二字,一看就是与上文成因果关系,前因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后果是“圣人立象以尽意,”进一步才是“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实际这里的“形”古通“型”。既“模型;楷模;典型”;

“上”亦非上下之上,乃是“崇尚,提倡”之意;

“道”古文中亦作“导”。是“引导”之意;

“下”亦非上下之下,乃为“发表,宣告”之意;

“器”是“器重,重视”之意。(详见注释。)

连起来大意是说:由于一种专著不可能将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全部记载下来,因此作者决定用典型去阐述他所要表达的内容,所以典型能受到崇尚是因为这些典型能起到引导作用,典型能在《经》文中发表是因为对这些典型重视。

由此可以看出:《易经·系词上》中的“形而上、形而下”与现代的哲学术语根本没有半点关系。

现将这段系词简要翻译如下:

【原文】子曰:“书⑴不尽⑵言⑶,言不尽意⑷。”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⑸象⑹以⑺尽⑻意,设⑼卦⑽以尽情⑾伪⑿,系辞焉以尽其言。……是故形⒀而⒁上⒂者谓⒃之⒄道⒅,形而下⒆者谓之器⒇,……。

【译文】老师说:“某一种专著不可能将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全部记载下来,因此记载下来的也不可能是作者所要表达的全部内容。”既然如此编纂《易经》的圣人所要表达的内容难道就不能够完全看到了吗?老师说:“编纂《易经》的圣人决定用典型去最大限度地阐述他所要表达的内容,创立了占测用的一套预定符号用来最大限度地体现事情的来龙去脉变化,与占测符号联缀在一起的文辞用来最大限度地展现他的主张。……所以典型能受到崇尚是因为这些典型能起到引导作用,典型能在《经》文中发表是因为对这些典型重视。……。

注释:⑴“书”特指某一种专著,如占兆书、历书等。《尚书·金縢》:“乃卜三龟,一习吉。启籥见书,乃并是吉。”

⑵“尽”统括某个范围的全部,相当于“都”。《尚书·盘庚上》:“重我民,无尽刘。”

⑶“言”记载。《左传·隐公元年》:“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

⑷“意”《百度百科》意思,文字、言行等所表达的内容。《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红楼梦》第二回:“子兴道:'依你说,“成则公侯败则贼”了?’雨村道:'正是这意。’”

⑸“立”确定;决定。《后汉书·郎顗传》:“恭陵火灾,主名未立。”

⑹“象”典型。《易经·系词上》:“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形:通“型”。模型;楷模;典型。)

⑺“以”连词。表示目的关系,相当于“去”“用来”“目的在于”等。《韩非子·五蠹》:“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⑻“尽”力求达到最大限度。《礼记·曲礼上》:“虚坐尽后,食坐尽前。”

⑼“设”创立,建立,开创。《公羊传·桓公十一年》:“权之所设。”注:“设,施也。”

⑽“卦”占测用的一套预定符号。《说文》卦,筮也。按,所以筮也。

⑾“情”实情,情况(指事情的来龙去脉)。《史记·高祖本纪》:“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⑿“伪”通“讹”。改变;变化。《楚辞·刘向〈九叹·怨思〉》:“若青蝇之伪质兮, 晋骊姬之反情。”

⒀“形”《汉语大字典》通“型”。模型;楷模;典型。《汉书·王莽传上》:“仪形虞、周之盛。” 《潜夫论·德化》:“仪形文王,万邦作孚。”型:楷模;典型。《诗经·大雅·荡》:“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型。”

⒁“而”能,能够。《尚书·周书·吕刑》:“狱成而孚,输而孚。”

⒂“上”崇尚,提倡。《诗经·魏风·陟岵》:“上慎旃哉!”《史记·秦始皇本纪》:“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⒃“谓”通“为”。因为。《列子》:“亦不以众人之观易其情貌,亦不谓众人之不观不易其情貌。”

⒄“之”指示代词。相当于:此,这,这个,这样的,这种。《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⒅“道”后作“导”。引导。《论语·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⒆“下”发表,宣告。《战国策·齐策》:“令初下。”例:下命令;下指示。

⒇“器”重视。《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器之。”《后汉书》:“朝廷器之。”

《庄子·知北游》新解(二)庄子论圣人之道

知北游(二)

第二章 庄子论圣人之道

这一章不是寓言而是政论文,是庄子对行圣人之道的直接阐述。第一段,庄子阐述了何为圣人之道。第二段,庄子列举了欲行圣人之道所要把握的原则和要领。

译文 :天地拥有大德而不彰显,宇宙运化有序而不失度,万物有伦有理而不昭示。圣人秉承天地之美德,因循天道之法而通达万物之理。故至道之人为常人所不为,圣明之君成常人所不成,乘天地之势,天人合一,无为而无不为。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这是庄子在用自己的语言转述老子的道论。 天地有大美 ,是指天地有德,滋润万物,万物生生不息。美,本意好,这里以美代德,大美即大德。 不言 ,指天地不自夸其功。 四时有明法 ,是说道执掌宇宙,主宰天下沉浮,一切有条不紊,章法清晰。四时,不单指四季变化,而是借四时喻比宇宙间一切运动变化,包括自然变迁,阴阳交替,世事兴衰,生死轮回。 明法 ,指这些运动变化不是随机的,而是道精心设计的,有明确的规律可循。 不议 ,指宇宙的演变进化不可抗拒。 万物有成理 ,是说万物各有形质,各显其能,各为所用,各归其命。万物,不仅指事物,也涵盖生命。 成理 ,有一套完整的章法伦理;成,代表完美,不作生成解。 不说 ,指成理隐藏在事物的背后而不显而易见。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上一句说常人不明道,这一句开始阐述何为圣人之道。所谓圣人,就是完整继承了天地的美德,而又通晓宇宙变化规律和万物作用机理。原,本义本原,这里作动词,使动用法,意为圣人将天地的美德作为做人之本。达,通达。与前句相对照,便知圣人就是得道之人,体现为有德、从法、顺理。有德,是有天地之德;从法,是通晓宇宙运化规律并能顺势而为;顺理,是掌握了万物的作用机理并能依理行事。

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至人、大圣,都是指圣人,即得道之人。不作,也是无为的意思。 圣人无为 ,是因为他通达天理,掌握了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顺势而为,顺理成章,天人合一,无所不为。无为、不作,都是指不为常人之所为。所以,关键的关键,是要学会效仿天地,这便是 观于天地之谓也 。于,从。天地之谓,天地的法则;谓,本意述说,这里引申为呈现的规律。

译文 :道演绎至今早已千回百转,它的智慧和力量,主宰着宇宙变幻、世事变迁。大千世界,生死更迭,万化缤纷,谁还能说出自己缘自何方?万物翩然来世,好似古来有之,却不知曾几何时,这世上本无物无事。宇宙虽大,却始终跳不出道的掌心;毫毛虽小,却终能容得下道的全身。天下兴衰存亡,是道的不朽之作;宇宙变化运转,是道的精心安排。若亡若存,道浑然而不察;神明玄妙,道盎然却无形;养育天地万物,道施德却不为知。凡此种种,皆为道禀,乃万业之根,万物之本。圣人之道,察之于天,悟之于心!

上一段说了圣人之道就是效仿天地,顺应天道,行无为之事。这一段是在告诉人们,天道又有哪些特征;人们在体察道时,又要注意哪些事项。

今彼神明至精,与彼百化。 这是说道不是静止的,而是变化发展的。人们不知道道是何时产生的,但它演绎至今已发生了千变万化,它的作用与规律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改变。也就是说,人们要用变化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分析世界,这样才是遵循了道的法则。今,当今。陈鼓应等援引刘得一本将“今”改作“合”,不可取。彼,指道。流行庄注将“彼”作“天地”或“物”解,不可取。两者的失误在于没有领会“道自身是变化发展的”这一庄论。神明至精,指道的智慧和力量。

物已死生方圆,莫知其根也。 自道生天地以来,万物历经沧桑,生息繁衍,变幻无穷,以至于如今的人们,全然不知物从何来。道家的宇宙观是道生万物,而儒家的宇宙观则是万物自生,这在《知北游·第十一章》“儒家宇宙观”中有详述,这里不展开。儒家的宇宙观,便是庄子这里所指的不知物从何来,只知物生物,而不知道是万物之母。死生方圆,指生死更替;方圆,方变成圆,圆又变成方,指变幻无穷。

扁然而万物,自古以固存。 万物翩翩然来到世间,轻松自如,似乎已成天经地义之事,以至于人们认为,物生物就是亘古不变的现象,全然不知天地诞生之初,是浑然无物的。扁然,轻松自然;扁,同翩。以,通已。固,本来。这里庄子在借用宇宙诞生之初是一番完全不同的景象来阐述道是变化发展的。常人所见的是猪生猪,牛生牛,但圣人却能超越这种认知,见到猪牛同宗,人马同源,这便是道的变化发展观,是道的精髓所在,是体察天道时要牢牢把握的准则。

六合为巨,未离其内;秋豪为小,待之成体。 这句是在说道无处不在。无论宇宙多么广袤,也跳不出道的掌心;无论毫毛多么渺小,也能装得下道的全部化身。六合,东南西北上下六方合一,指整个宇宙。其,指道。未离其内,逃不出道的范围。秋毫,秋天鸟身上长出新毛,最细最软,比喻极其渺小。待(读呆),本意逗留(待一会),这里表示拥有。之,指道。待之成体,是说不把道装进去就不成其为毫毛,意思是道比毫毛还要小,也隐喻道是毫毛的灵魂。

天下莫不沈浮,终身不故。 这是在用拟人化的手法讲述天下沉浮,把天下沉浮这一社会现象视为有生命之物,终身不会亡故;换言之,就是天下兴衰更替,世代如此,也永世不变。沈,通沉;沈浮,沉浮,指天下兴衰更替。故,亡故。 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 阴阳四时,本意是白天黑夜和一年四季,这里泛指宇宙间一切运动变化。序,秩序,有规则。庄子这是在说,道不仅无处不在,而且还无所不能,不但能驾驭自然界的各种变化,而且也主宰人世间的兴衰存亡。

惛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万物畜而不知。 这句是在说,要体悟道的真谛,必须突破常人思维,透过现象看本质。道在常人眼里,似有似无,若亡若存。见到日转星移,天地沉浮,似乎能感到道的神力无比,但若想加以求证,却又不闻其声,不见其形。更有甚者,道生养万物,如母育子,而子却不知有其母。惛,同昏;惛然,若有若无的样子。油然,充满活力;油,取其光亮义。畜,畜养。 此之谓本根,可以观于天矣! 道的上述种种禀赋,构成了世界的本原,也是认知道的关键所在。所有这些,都需要从体察自然和社会现象中获得。此,指上述道的一系列特征,不单指前句。观于天,以天代世界,指考察一切自然和社会现象。

论语关于道的句子

论语关于道的句子

七、道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①”(《里仁篇第四·第八章》)

①闻道:古来有多种解释。何晏《论语集解》:“言将至死不闻世之有道也。”今从之。道的具体内容,说法亦多不同:有说是“天下太平”,有说是“事物当然之理”,有说是“古圣先王君子之道”,有说是“天人之道”,有说是“真理”。孔子毕生念念不忘的是“从周”,此道当指西周文武、周公之道,即周礼。朝、夕:有两解:一表示时间的差距,即早、晚的意思;一表示时间的紧迫、即马上、立刻的意思。今从后说。

子曰:“士志于道①,而耻恶衣恶食者②,未足与议也③。”(《里仁篇第四·第九章》)

①士:古为四民之一。《汉书·食货志上》:“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曰士。” 即士是四民中读书习武的人,其地位在四民之上。道:同四·八章注①。②耻恶衣恶食:以恶衣恶食为耻辱。③未足与议:不足道也。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①,何莫由斯道也②?”(《雍也篇第六·第十七章》)

①出:出入。谁能出不由户,谓谁能走出屋外而不经过房门。

②莫:有两解:一、无的意思;二、非的意思。从前解。何莫由斯道也,谓为什么没有人按着道行走呢?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雍也篇第六·第二十四章》)

这一章反映了孔子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社会时代朝哪里发展的方向问题。齐和鲁,都是周代初年所封的国家。到了孔子的时候,齐国由于发展工商业,国力雄厚,已是一个新兴的富强大国;而鲁国则仍保存着周礼,崇礼尚信,成为一个守旧的礼教小国。而孔子却尊鲁抑齐,希望“齐一变,至于鲁”,更希望“鲁一变,至于道”。这个道,就是孔子所称赞的“先王之道斯为美”(一·十二章)的道,亦即周代文武、周公之道;在此处,可视作西周的代称。这个变革的关键,是“变齐先革功利,变鲁先振纪纲”。变革的社会发展方向,是倒退,而不是前进。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①,惟我与尔有是夫②!”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③?”子曰:“暴虎冯河④,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⑤,好谋而成者也⑥。”(《述而篇第七·第十一章》)

①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行和藏皆是指道言,谓有用我者,则行此道于世;不能用我者,则藏此道在身。舍,同“舍”,不用的意思。②尔:指颜渊。是:指道。③行:指行军。与:用作动词, 偕同的意思。意谓您若率领军队,找谁共事呢?④暴虎冯(p0ng 凭)河:暴虎,徒手与虎博斗;冯河, 徒步涉水过河。⑤惧:此处指谨慎之意。⑥成:决也。好谋而成者,即善用计谋而有决断的人。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①。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②,斯远暴慢矣③;正颜色④, 斯近信矣;出辞气⑤,斯远鄙倍矣⑥。笾豆之事⑦,则有司存⑧。”(《泰伯篇第八·第四章》)

这一章阐述曾子的修己为政之本。曾子为学,注重内省,谨于外而完其内。认为礼义之始,在于“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是皆修身之要,为政之本。“君子所贵乎道者三”,此“道” 即指礼。道(礼)虽无所不在,然君子所重者,在此三事而已。曾子是孔子的主要传道者之一,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尊奉为“宗圣”。

①孟敬子:鲁国大夫仲孙捷,孟武伯之子。②动容貌:常注意自己的容颜。③暴慢:粗暴;懈怠。④正颜色:端正自己的脸色。⑤出辞气:吐辞出音爽朗明确。⑥鄙倍:鄙:鄙陋。倍:同“背”, 背理。⑦笾(bi1n 边)豆:祭器。笾是竹制,豆是木制。⑧有司:掌管祭祀的小吏。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①,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篇第八·第七章》)

①弘毅:刚强果断。弘:志量弘大;毅:有毅力。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

子曰:“笃信好学①,守死善道②。危邦不入,乱邦不居③。天下有道则见④,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泰伯篇第八·第十三章》)

①笃信:忠实地信仰。②善道:有三种解释:一说,善用作形容词,好的道理;或说,善用作动词,以求善其道;又一说,善用作名词,守死于善与道之二者。今从前说。③危邦、乱邦:旧注:“臣弑君,子弑父,乱也;危者,将乱之兆也。”④见(xi4n 苋):同“现”。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①”(《卫灵公篇第十五·第二十九章》)

①弘:扩充;光大。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①;学也,禄在其中矣②。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篇第十五·第三十二章》)

①馁(n7i 内上):饥饿。②禄:俸禄。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①”(《卫灵公篇第十五·第四十章》)

①道不同,不相为谋:言主张不同,便不必互相商议。道:指人们的主张、志行讲。

师冕见①,及阶,子曰:“阶也。”及席②,子曰:“席也。”皆坐, 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③,道与?” 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④。”(《卫灵公篇第十五·第四十二章》)

①师冕:乐师,名冕。古代的乐师都是盲人。②席:坐席。③师:指师冕。之:这些。④相:帮助。师:泛指盲人乐师。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①。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②,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季氏篇第十六·第二章》)

①十世希不失:谓传到十代很少不丧失权位的。希:同“稀”。②陪臣:卿大夫的家臣。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①,见不善如探汤②。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季氏篇第十六·第十一章》)

①不及:犹言努力追赶,只怕追不上。②探汤:谓伸手入沸水,离去愈快愈好。汤:沸水。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①,君子学以致其道。”(《子张篇第十九·第七章》)

①肆:一谓“作物器之处”,即进行制作的作坊;一谓陈列货物出售的市场。从前说。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①。本之则无②,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③!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④,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⑤?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子张篇第十九·第十二章》)

①抑末也:言不过这是末节罢了。②本之则无:谓根本的东西没有学到。③言游: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故称言游。④倦:释义不一:有释为诲人不倦的倦,引申为教诲;有释为券,券训劳、训勤;后倦,犹言后从事。从后说。⑤诬:欺骗。

老子《道德经》:第14章解读,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 原文 】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 注释 】

“夷”、 “希”、 “微”:这三个名词都是用来形容感官所不能把捉的“道”。

致诘:究诘,追究。

皦[jiǎo]:光明。 昧:阴暗。

绳绳兮:形容纷芸不绝。

复归于无物:这和十六章“复归其根”的意思相同。“复归”即还原。“无物”不是一无所有,它是指不具任何形象的实存体。“无”是相对于我们的感官来说的,任何感官都不能知觉它(“道”),所以用个“无”字加以形容它的不可见。

惚恍:若有若无、闪烁不定。

有:指具体的事物。这里的“有”字,不是老子的专有名词,所以和一章的“有”不同。

古始:宇宙的原始或“道”的端始。

道纪:“道”的纲纪,即“道”的规律。

【 今译 】

看它看不见,名叫“夷”;听它听不见,名叫“希”;摸它摸不着,名叫“微”。这三者的形象无从究诘,它是混沦一体的。它上面不显得光亮,它下面也不显得阴暗,它绵绵不绝而不可名状,一切的运动都会还回到不见物体的状态。这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叫它做“惚恍

”。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随着它,却看不见它的后面。

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在的具体事物。能够了解宇宙的原始,叫做道的规律。

【 引述 】

本章是描述到体的。

形而上的实存之道,和现实界的任何经验事物不同,它不是一个有具体形象的东西。它既没有形体,当然也没有颜色,没有声音。因此老子说:“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又说:“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这些都是形容道为我们感官所无从认识的,它超越了人类一切感觉知觉的作用。难怪老子会说它不可思议(不可致诘)。

这个道,由于没有明确的形体,所以无法加以名状。这个超乎声色名相的道,并非空无所有。老子所说的“无物”,并不是指空无所有,而是指道不是普通意义的物。普通意义的物,是有形体可见的东西,道是“没有形体”可见的东西。

道是个超验的存在体,老子用了一种特殊的方法去描述它。他将经验世界的许多概念用上,然后一一否定它们的适当性,并将经验世界的种种界限都加以突破,由此反显出道的深微诡秘之存在。

本章的内容有加深你对“道”的理解吗?欢迎发表评论,大家一起交流学习!

文章说明:内容参照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


TAG:
热门标签: 缺乏(4) 配合(1) 义子(1) 名存实亡(1) 150平(1)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立即处理,举报邮箱:1356571586@qq.com


随机关键词:

资源联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