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野客资源整合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资讯中心 > 生活百科

生活百科

二战后美国对外政策起源

2023-08-13 15:26:27生活百科45
二战后美国对外政策起源?二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二战后,美国的实力远在西方列强之上,可以按照美国的意志和价值观念来推行对外政策,因而主宰世界的野心便极大地膨胀起来,开始全面推行其霸权主义政策。综观

二战后美国对外政策起源?

二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二战后,美国的实力远在西方列强之上,可以按照美国的意志和价值观念来推行对外政策,因而主宰世界的野心便极大地膨胀起来,开始全面推行其霸权主义政策。综观二战后美国的对外战略,虽然随着国际形势和美国实力的变化,美国各届政府的对外战略常有变化,但是,无论什么时期,其称霸世界的战略目标却始终未变。二战后,美国谋求领导和控制世界的全球战略经历了多次调整和变化。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的单边主义横行。1、全球战略确立阶段的美国对外战略——遏制战略从战后初期到60年代末,是美国全球战略确立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美国奉行遏制战略,其对外战略具有明显的扩张性、进攻性和侵略性。杜鲁门(1945年~1953年任总统)“遏制”战略的基本内容是:(1)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以“杜鲁门主义”为核心的冷战政策,以原子弹和美元为坚强后盾,同苏联进行全面对抗,对东欧进行颠覆,在中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继而对新中国实行政治上的孤立、经济上的封锁和军事上的包围。(2)对西欧和日本,通过“马歇尔计划”、“占领地区救济基金”和“经济复兴基金”,在经济上进行扶植和援助;通过分裂德国、重新武装西德,建立“北约”和缔结《日美安全条约》,形成以军事联盟为基础的资本主义阵营同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并对盟国进行控制。(3)在亚非拉地区,通过签订《西半球防务条约》和建立“美洲国家组织”来巩固它在“后院”的统治,打着所谓“技术援助和开发落后地区”的旗号,推行“第四点计划”,支持亲美独裁政权,推行新殖民主义,并建立了大量军事基地,充当镇压民族解放运动的“世界宪兵”,妄图取代老牌殖民主义在这些地区的统治地位。艾森豪威尔(1953年~1961年任总统)提出了“解放战略”、“和平取胜”战略。在军事上,国务卿杜勒斯于1954年提出了“大规模报复战略”和“战争边缘政策”,进行核讹诈和战争威胁。针对东南亚和中东局势,先后提出“多米诺骨牌理论”和“艾森豪威尔主义”,大肆镇压民族解放运动,加紧向印度支那、中东和拉美地区渗透。肯尼迪——约翰逊(1961年~1969年任总统)时期,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挑战。肯尼迪政府制订了“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和平战略”,其实质就是通过运用和平与战争的反革命两手策略,在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在亚、非、拉地区推行新殖民主义。具体包括:(1)同苏联既对抗又勾结。一方面,美国同苏联继续展开激烈的军备竞赛,在推行“灵活反应战略”的同时,大规模扩充核力量,并针对苏联和中国提出了“两个半战争战略”,在1961年柏林危机和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中与苏联激烈对抗;另一方面,又同苏联进行勾结,一起攻击中国,破坏社会主义国家的团结,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途径,对苏、东进行渗透,促进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2)在亚非地区,施以“恩威并用”的政策。一方面通过带有附加条件的援助进行笼络控制;另一方面,又对古巴大搞武装颠覆,在巴拿马、多米尼加进行军事干涉。1961年10月在越南发动了“特种战争”。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遇刺,约翰逊继任总统。他基本沿袭了肯尼迪的对外政策,进一步扩大了越南战争。2、全球战略调整阶段的美国对外战略——缓和战略70年代,世界上多种力量迅速发展。美国经过战后初期的全球扩张,加上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经济实力大为衰减,霸权地位严重动摇。美国政府被迫对全球战略作出重大调整,大肆推行缓和战略,具体表现在尼克松主义和卡特的“世界秩序战略”。“尼克松主义”的具体内容是:(1)在相对平等的基础上建立与盟国的“伙伴关系”,以此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要求盟国在政策上协调一致,共同对付苏联;在经济上相互让步,帮助美国渡过难关;在军事上共同分担军费和防务责任。(2)以实力为后盾,以遏制为手段,制约苏联,维持美苏之间的均势。(3)改变敌视中国的政策,实施对华关系的正常化,利用中国制约苏联。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签署了《中美上海联合公报》。(4)在第三世界实行局部收缩,确保战略重点。1973年1月27日,美国在巴黎正式签订了“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体面地结束了越南战争。尼克松主义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是美国统治集团为了继续保住美国在全球的霸权地位而采取的一种政策。其实质是:通过适当收缩,减轻国内外压力;通过缓和对苏关系,扭转战略上的被动;通过改善对华关系,加强对苏的制约;通过牺牲盟友,延缓自身的衰落;通过维持均势,确保美国的霸权地位。1974年8月,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辞职,继任的福特政府基本沿袭了尼克松的对外政策。卡特(1977年~1981年任总统)“世界秩序战略”的主要内容有:(1)密切美、日、欧三边的经济、政治、军事合作。(2)发展更为和谐的南北政治、经济关系,减少第三世界对美国的敌视,削弱苏联的影响。(3)同苏联、东欧实行全面的、真正的缓和。(4)把美中关系作为美国“全球政治的一个中心环节”,通过推进关系正常化进程,谋求同中国建立战略性合作关系。1978年12月卡特宣布同中国关系正常化,签署了《建交联合公报》,1979年1月1日两国正式建交。(5)重视人权外交,增进全球对人权问题的敏感,重振美国外交政策的道义内容。1979年2月,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接管了伊朗政权,在对外关系上,把美国视为头号敌人,11月发生伊朗人质危机。1979年12月,苏联出兵阿富汗并实行占领。这一系列被视为严重损害美国战略利益事件的发生,迫使卡特政府对苏联政策趋于强硬。1980年1月23日,“卡特主义”出台,其要点是建立地区性安全结构,把西欧、中东和远东三个战略地区联结起来,抵御苏联在波斯湾、西南亚的扩张。同时卡特大幅度增加军费,组建了快速反应部队,并对苏联实行了严厉的经济制裁。3、全球战略发展时期的美国对外战略——从新遏制战略到超越遏制战略从80年代到90年代初,美国的对苏战略“转守为攻”,其全球战略有了较大的发展。里根(1981年~1989年任总统)提出了“以实力求和平”的对外关系总战略:(1)重振美国经济,大规模扩充军备,增强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打出了“扩军抗苏,重振国威”的旗号。(2)对苏联采取进攻性强硬措施,扭转美苏争霸中的不利局面。同时也不放弃同苏联的联系并就限制核武器等问题进行谈判。(3)努力恢复美国在西方世界的领导地位。更多地强调“以美国为中心”的战略同盟关系,力图通过强有力的对外政策,使盟国服从于美国的反苏总战略。(4)不断加强美中关系,借助中国,抗衡苏联。出于战略考虑,1982年与中国签署了《八一七公报》,并减少了对中国在技术转让方面的限制。在“重振国威”的目标取得一定进展后,里根又在他的第二任期内,进一步提出所谓的“第二次革命”,其实质是企图凭借经济、军事和科技力量,用太空军备竞赛拖垮苏联,用美国式的“民主”、“自由”征服世界,重新确立美国在全球的独霸地位。为此,1985年1月美国公布了“总统战略防御计划”(即“星球大战计划”),利用美国空间技术优势,建立一个以近地外层空间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太空综合性战略防御体系。该计划的制订和实施,标示着美苏军备竞赛出现了质的升级。1986年3月,里根又在《自由、地区安全和全球和平》的外交咨文中,提出了综合运用军事、外交、经济和宣传等手段,支持共产党国家的“自由战土”,把苏联取得的政治和军事进展推回苏联本土去,削弱苏联的政治和军事利益。同时实行实力遏制和谈判并用的灵活政策,使美苏关系由80年代初的严峻对抗走向了缓和,进入了对话的新时期。布什(1989年~1993年任总统)提出了“超越遏制”战略,即在不放弃对苏联军事遏制的同时,抓住苏联“改革”的时机,以经济援助为诱饵,采取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多种手段,促使东欧脱离苏联的影响,并进一步融人西方政治、经济体系。“超越遏制”战略与“遏制”战略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目标更高。“遏制”战略的目标是围剿堵截共产主义,使其不能进一步扩展;而“超越遏制”则企图把苏联和东欧纳入西方的社会体系之中,在战胜共产主义的前提下,实现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2)空间更广。“遏制”战略的活动空间主要是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周边地区及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对峙严重的中欧地区以及广大的第三世界,而“超越遏制”则深入推进到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内部。(3)手段更多。“遏制”战略主要动用军事力量,强调打一场常规战争;而“超越遏制”则在军事遏制的同时,强调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多种手段的进攻,并突出了“和平演变”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在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成功地率领多国部队实施了打击伊拉克的“沙漠风暴”计划后,加强了美国的地区存在,并提出了要建立以美国为领导的“世界新秩序”主张。4、美国全球战略的新发展——对外战略中的单边主义克林顿(1991~2000年任总统)面对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的新形势,坚持维护美国“领导地位”和“唯一超级大国”地位的总目标,其称霸全球的战略又有新的发展,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单边主义的抬头。克林顿明确提出了美国外交政策的“三大支柱”,即确保“经济安全”;更新武装力量以应付冷战后新的威胁;推行西方的“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念。1994年7月美国正式提出了“国家参与扩展安全战略”,其具体内容和主要做法如下:(1)构建“美国主导下的大国合作”的世界格局。把“防止世界上出现像苏联那样具有向美国领导地位挑战能力的超级大国”,确立为美国重要的安全战略目标,强调与西欧、日本等西方国家合作与集体行动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建立各种战略性伙伴关系,拉住中国、俄罗斯等大国。(2)调整地区战略部署,在东西两线建立为美国战略目标服务的军事集团或军事联盟,构建由它主导的全球安全体系。在欧洲,美国把北约作为其推行称霸全球战略的重要工具。在1999年3月成功实现北约第一次东扩以后,又着手进一步东扩。并为北约制定了“战略新概念”,赋予北约新的使命。在亚太地区,一方面与日本签订了新防卫合作指针,共同研发“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加强美澳、美新和美韩双边安全同盟,对中国和朝鲜等国实行预防性“遏制”;另一方面奉行对华接触战略,试图分享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好处,使中国变成一个西方认为“负责任”的国家。在拉美,进一步推动与拉美国家的合作,建立以自由贸易为基础,以美国为主导的泛美政治经济联盟。在中东,支持以色列和推动中东和平进程并举,维护反伊拉克同盟。目的是留在中东、控制中东局势。(3)把“经济安全”提到全球战略的高度。美国加强了“经济外交”,积极开拓海外新兴市场;推动全球经济自由化,把更多的国家纳入到以美国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框架之中;加强七国集团特别是美、日、德三大经济中心之间的政策协调,强调发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多边组织的作用。(4)突出美国外交中的意识形态因素,在外交中推行美国式的民主、人权,将“扩大民主”作为“参与和扩展战略”的基本内容。(5)在军事上,根据1997年5月公布的《四年国防评估报告》和1998年12月推出的《新世纪国家安全战略》,加大军事投入,大力发展高技术武器,把“营造、反应、准备”作为对付威胁和危机的指导思想,第一次提出了美国要提高独自带领国际社会“执法的能力”,以便对用非常规手段袭击美国领土和美国人民的分子“绳之以法”。具体要求是在美国至关重要的地区保持美国的军事存在,加强与盟国的军事合作关系,努力削减并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通过展示武力、干预行动等手段来遏制侵略,保持强大的防务能力,以使能够“同时打赢两场大规模地区性”战争。2000年美国大选,乔治.W.布什以微弱多数赢得大选,成功入主白宫。2001年美国发生了“9.11”恐怖袭击事件,一年后,布什提出《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对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进行了新的重大调整,其根本目标就是确立美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单极战略坐标,加强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在全球范围内扩展“自由市场经济”和传播美国的价值观念,把反恐和维护国家安全作为对外战略的首要任务,推出“先发制人”战略,以打击恐怖主义和所谓搞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无赖国家”。布什政府虽然在《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强调了大国合作的重要性,但是,也表明了要依据其在经济、科技、政治、外交、军事、教育、文化等多方面表现出来的超级大国的综合国力,维持美国的霸权地位和不惜以武力重塑国际秩序的强烈愿望,极力推行单边主义的对外政策。2003年3月不顾法国、俄罗斯、德国和中国等大国的强烈反对,一意孤行地发动伊拉克战争就是明证。

二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目的

美国对外政策控制贸易流动,对各种高端技术封锁,占领世界主要海上交通要道。其目的和野心显而易见——确保美国在世界处于主导地位,并同时在本国国土外打赢多场战争

二战后美国的对外政策

在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目标是谋求“世界领导地位”和“按照美国的构想塑造世界”。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被认为是阻碍美国实现这两大目标的主要因素。因此,战后美国对外战略主要围绕反共和争霸展开。但受制于国际形势变化和自身实力消长,美国的全球战略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特点:⑴杜鲁门政府(1945-1953)的“遏制”战略遏制战略是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一次重大转变,标志着美国战略质的转变和飞跃,表明美苏已由战时合作走向战后对立和对抗,它奠定了战后几十年美国称霸世界战略的基础。为全面实施“遏制战略”,美国推出“马歇尔计划”,并建立北约,还在东亚和东南亚形成了针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圈。⑵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的“艾森豪威尔主义”军事上,艾森豪威尔政府提出了对付社会主义国家的“大规模报复战略”。⑶肯尼迪、约翰逊政府(1961-1969)的“和平战略”“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和平战略”,其实质就是运用和平与战争的反革命两手策略,在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在亚非拉地区推行新殖民主义。在军事战略上,实行“灵活反应战略”。⑷尼克松、福特政府(1969-1977)的“尼克松主义”所谓“尼克松主义”是指在美国实力地位严重削弱,国际战略地位下降的情况下,为了保住美国的霸权地位而提出的一整套外交思想和对外战略。尼克松主义有三大支柱:“伙伴关系”、“实力地位”和“谈判”。尼克松主义的内容有:①把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要求盟国在政策上协调一致,共同对付苏联;在经济上相互让步,帮助美国渡过难关;在军事上共同分担军费和防务责任。②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通过谈判制约苏联,维持美苏之间的均势。③利用中国制约苏联,积极打开对华关系大门。④在第三世界缩短战线、加强重点。尼克松主义的实质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它是在美国处于战略守势的不利情况下提出的,目的是为了继续维护美国全球霸权。⑸卡特政府(1977-1981)的“世界秩序战略”。卡特政府初期延续尼克松主义,上台后提出了“世界秩序战略”,其主要内容包括:① 加强日美欧三边合作关系。②把美中关系作为美国“全球政策的一个中心环节”,推进关系正常化,谋求建立抗苏的战略合作关系。 ③ 把缓和东西方关系作为“首要目标”,强调以经济力量和道义力量对付苏联的扩张。④重视人权外交。⑹里根政府(1981-1989)“以实力求和平”的对外战略 (“里根主义”)面对美国的内外交困,里根提出了“重振国威”、“扩军抗苏”的口号。制定了“星球大战计划”,谋求对苏联的战略优势,在经济上拖垮苏联。在军事上提出了“新灵活反应战略”,并对苏联推行强硬政策,同苏联进行军备竞赛。此外,努力恢复对西方的领导,以实现反苏的总战略。这些都标志着美全球战略跨越了战后对苏联单纯遏制的范畴,进入了一个主动进攻、灵活反击的新阶段。⑺老布什政府(1989-1993)的全球战略这一时期,美国的全球战略有了很大变化:第一,提出超越遏制战略,意图实现将苏联东欧纳入西方体系。第二,提出建立欧洲新格局,实质是确保在欧洲的利益。第三,提出“世界新秩序”的主张,实质是要在美国的领导下按照美国的价值观改造世界。⑻克林顿政府(1993-2001)的“参与和扩展”战略这个战略有“一个目标”、“三个支柱”。“一个目标”就是在全世界巩固和扩大美国的“领导地位”,即美国的世界霸权。为此,要防止潜在的战略对手和新的超级大国,重点遏制有那些有潜力成为全球大国的国家,如中国和俄罗斯。所谓“三个支柱”,是指经济安全、军事实力、民主人权。其内容是:①把经济问题放在对外政策的中心地位。②突出美国外交中的意识形态因素,在外交中大力推行美国“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力图在全球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③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应付新的安全挑战。A.第一任期间1993年1月13日,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在参议院对外关系委员会提名听证会上提出,冷战后美国“需要设计一项新的战略”来保护美国利益:第一必须促进美国的经济安全,第二必须保持强大的防务力量,第三鼓励正在发生的全球民主化革命,并强调对国外民主和人权的支持能够而且应该是改善美国安全的一项中心战略原则。1月18日,克林顿发表演讲时再次强调,世界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美国外交政策必须适应这种变化来达到自己的目标,再次强调美国对外政策将建立在上述三个支柱的基础上1994年7月,克林顿政府发表上任后的第一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 提出“参与和扩展战略”,表明冷战后美全球战略的理论框架最终确定,标志着美国全球战略基本完成了从“冷战型”向“冷战后型”的转轨。“参与和扩展战略”可概括为:利用冷战后对美国总体有利的国际形势,加强介入和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的力度,“扩展自由世界”的疆界,实现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在第一任期内,克林顿政府虽然提出了“参与和扩展战略”,但其对外政策在国内外仍然受到了广泛的批评。B.第二任期间美国开始对它在中、近期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世界主要力量的走向进行评估,并着眼于21世纪的大国竞争,制定了美国面向21世纪的全球战略首次明确提出2015年之后俄罗斯和中国可能成为美国的全球性竞争对手,表明美国对保持独立超级大国地位的中长期前景有所担心。首次提出美国面临着严重的“不对称威胁”的直接挑战,诸如恐怖主义、核武器和生化武器、信息战和环境破坏等。克林顿政府执政期间,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大国关系深入调整,国际战略格局轮廓初现,美国全球战略逐步完成了从“冷战型”向“冷战后型”的转轨,并确立了面向新世纪的全球战略的基本架构。这个转变基本上是以1993年的“扩展战略”和1994年的“参与和扩展战略”为起点,结束于1997年的“塑造—反应—准备”三位一体新战略构想。面向新世纪的美国全球战略,成为克林顿政府留给小布什政府的最大的外交遗产。⑼小布什政府(2001年1月至今)的“单边主义”政策和“先发制人”战略小布什上台后,采取的对外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奉行单边主义政策,谋求建立美国霸权地位。②强调军事优先,注重培植美国的军事实力。③注重美国本土安全。④将打击国际恐怖主义作为小布什政府对外政策的中心任务。⑤美国的全球战略进一步向亚洲太平洋地区转移。⑥2003年3月,美国未经联合国同意,发动针对伊拉克的战争,意在控制中东石油,在中东推行美国式的民主,塑造中东地区新格局,影响国际政治。⑦提出先发制人战略,对“无赖国家”和恐怖分子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从以上各个时期的变化不难看出,称霸全球的“霸权主义”是政策中的一条主线,核心还是美国的国家利益。随着历史的发展,美国逐步接近于称霸意图。就目前来看,中、俄的崛起,日本和西欧的发展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振兴,依然是美国称霸世界难以逾越的阻碍。美国为突破障碍,采取了发挥其军事上的优势,控制全球战略要地;拉拢部分资本主义强国;利诱对其有利害关系的发展中国家;压制其潜在对手等措施。参考资料::tonezhi.

战后初期美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

答案C此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实力进一步加强,在欧洲推行“冷战”政策,在亚洲发动局部战争,其目的就是要建立全球霸权。

二战后西欧对外政策

美:目的:争夺世界霸权 基本方针 :反苏 基本做法:对欧一些国家实行马歇尔计划促成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遏制共产主义, 支持国民党政府打内战 原因:战后美苏战略基础的变化 美苏实力的消长和战略目标的不同 苏美两国对战争结束后一些问题(战争赔款,对德处置等)产生了严重分歧,导致美苏从友好转向对手苏:目的:争夺世界霸权 基本方针:反美 基本做法:通过实行《莫洛托夫计划》等 促成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原因 :战后美苏战略基础的变化 美苏实力的消长和战略目标的不同 苏美两国对战争结束后一些问题(战争赔款,对德处置等)产生了严重分歧,导致美苏从友好转向对手英:目的:维持自已大国地位 基本方针:加强英美同盟关系 反社会主义原因:英国实力的消退,对社会主义日益强大的不安法:目的:重返大国地位 基本方针:实行“戴高乐主义”的国际战略 基本做法:法德和解 ,全方位独立外交 , 对东方实行缓和政策(对苏 对中 积极接触)对美不过度亲附 左右逢源 推行非殖民化 原因:二战后法国实力消退严重 殖民帝国在民族独立的浪潮中岌岌可危

介绍关于冷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书籍

<美国对外政策>:search.kongfz./book.jsp?query=美国对外政策&sale=0

二战后美国推行的对外政策是什么

二战后美国实施的对外政策大致上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欧洲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战后的经济援助(马歇尔计划),同时构建以自己为首的军事联盟(北约)。另一部分则是对前苏联实施冷战。美国实施这种对外政策的目的:建立新的世界霸权,遏制共产主义势力在全球的“蔓延”。

美国对外政策总原则反映了美国怎样的对外政策

这是哈瑞.杜鲁门总统一九四七年三月十二日致国会的咨文,关于发表该咨文的直接背景,已在文中得到阐明。美国支持自由国家抵御「极权政体」的观念,被普遍地认为是美国外交政策上的一个新的急剧转变,其对全世界的影响相当于一八二三年宣布西半球不再受欧洲殖民主义支配的罗门主义。苏联认为杜鲁门主义是美国方面对苏联控制地区与苏俄扩张的一个公开威胁

美国对外政策怎么样

在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美国政府框架中,任何一项联邦权力都必须落实到具体的分支。如果宪法的模糊性可以让总统做出有利于自己的解释,同样,国会也能够设法找到自圆其说的根据[。 1787年联邦宪法制定时,美国最紧迫的问题是如何把由13个独立邦组成的松散邦联(confederation)改造成统一的联邦(federalism),最担心的问题则是如何限制和制约在各州之间、甚至之上建立的联邦政府。加上美国制宪先贤一向深恶痛绝欧洲尔虞我诈的外交,更无法预见到有一天,年轻的共和国会成长为世界强国,因此,对外事务实在不是他们优先考虑的问题,宪法中连“对外事务”这一核心字眼都没有。 美国宪法赋予总统的所有权力中,无论是从文字上(规定总统权力的宪法第二条,其篇幅仅为规定国会权力的第一条的1/3)、结构上(总统权在国会权之后)还是意图上(让总统作为国会立法的执行机构)看,比起国会的相关权力来,总统的对外事务权相对微弱。但历史的发展不但扩充了总统对外事务的原有权限,而且还赋予总统新的权力。国会有权宣战,这没有问题,但美国立国两百余年,对外用兵一百余次,经国会宣战的迄今只有5次;国会有权招募军队、维持军备,但总统作为总司令,其权力基本上也函盖这些内容。当两者对于各自宪法权力的理解和解释发生冲突时,唯一的办法就是诉诸联邦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 春秋国会与总统之间的权力关系也不是简单的此消彼涨,“即使历史授予了总统以巨大权力,这也不一定就会削弱国会的权力”,因为“历史所授予总统的似乎只是某些共有权力”。 美国进行外交活动是与西方政治制度、国际局势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相联系的。早在19世纪40年代,托克维尔就注意到西方民主制度对外交政策所产生的影响。他认为,在现代民主国家,对外政策不可能不受“公众舆论的巨大力量”的影响。任何国家要保证自己的安全,就要从民众中招募军队和征集用于安全的大量税收。要实现这些目标,经人民选举产生的国家领导人就必须赢得选民的支持。因此,其对外政策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必然要顾及国内的公众舆论。另外,进入20世纪以来,由于“全面战争”的出现,成千上百万士兵和民众的生命都将与可能发生的战争息息相关,后方也需要由国民提供和生产大量战争所需的物资。特别是核武器的存在,使威慑政策以整个社会的覆灭为代价。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对外政策的制定不可能不引起社会每个成员的关注。同时,从国际经济贸易关系方面来看,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日益密切,相互依赖性增强。在全球化经济时代,一个国家经济的成败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密切相关,其对外经济政策的得失与全国人民的生活有着直接的联系。而且,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对国家政策的关注不再仅仅限于政府部门的官员,普通民众对国家政策的制定也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且会更多地参与政府政策的制定。所有这些使每个国家的政府在制定对外政策时,都不可能不对国内舆论置之不理。正是由于看到了公众舆论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美国政府在制定对外政策时,不仅要顾及国内的公众舆论,同时也试图在其他国家争取或制造有利于美国利益的公众舆论。 而自“二战”以来,美国的公众外交(public diplomacy)受到了美国历届政府不同程度的重视,成为美国政府执行对外政策的重要工具。美国的公众外交目前主要由美国国务院国际新闻局和教育文化事务局负责,国防部、教育部、国际发展署等机构也从事了一定的公众外交活动。除此之外,还存在着民间组织或团体自愿进行的、不受任何政府干预的国际交流活动。美国公众外交针对的是外国民众。通过与外国民众的直接交流,对他们的思想产生影响,在他国形成有利于美国利益的公众舆论,从而影响该国政府对外政策,这是美国公众外交的主要目的。根据美国国会的有关立法,美国国务院国际新闻局和教育文化事务局面向外国读者、听众等出版、广播的资料禁止在美国国内传播,个别特例需得到国会的许可。美国国务院国际新闻局和教育文化事务局的活动都不能针对美国公民,以避免执政党政府在国内为自己的政党进行政治宣传。


TAG:
热门标签: 冲准(1) 结绳(1) 发现老公出轨了该不该揭穿(1) 长诗(1) 热胶(1)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立即处理,举报邮箱:1356571586@qq.com


随机关键词:

资源联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