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什么意思
“人不能再踏足同一条河”,这句话被认为是古希腊哲学家海克力士的名言。 但这并不是直接出自赫拉克勒斯的著作,而是柏拉图在《克拉底鲁篇》中提到的。 这次对话记载了两个年轻人赫姆根尼和克拉德罗讨论了名字问题,苏格拉底参加了他们的对话。 上半部分,苏格拉底在和赫姆根尼说话。 在讲话的中途,苏格拉底说。
“假设海克力士说,一切都会流逝,一无所有的常住; 他把事情比作河流,说你不能两次下同一条河。 ”
苏格拉底认为赫拉克勒斯的中心思想是“一切都在流逝,一无所有的常住”。 既然所有的东西都像河一样不断地流动变化,没有恒常的东西存在,我们就不能再踏足同一条河。 因为每次接触都是水、泥和沙不同。
下半部分,克莱蒂尔接受了话题,开始和苏格拉底进行讨论。 他坚持赫拉克勒斯的流变学说。 苏格拉底认为,如果一切都处于变化中,常住在一无所有的地方,我们就无法了解它们,也无法创造知识。 所以,他这样警告了克拉蒂尔。 “仔细想想。 就像一个人一样,不要轻易接受那样的学说。 因为你年轻,是学习的年龄。 什么时候找到真理,请来告诉我。 ”
在讲话的最后,克劳迪娅依然没有改变看法。 “苏格拉底,我想过这个问题,但终究是很多麻烦。 他说:“我也想倾向于赫拉克勒斯的看法。”
苏格拉底不能接受赫拉克勒斯的流变学说
作为赫拉克勒斯的忠实信徒,克莱蒂尔仍然坚持流动学说,将其思想推向了极端。 对此,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记载如下
“那位著名的赫拉克勒斯学派的克拉迪尔所主张的学说是其中最极端的代表……他在评价赫拉克勒斯所说的‘人不能再踏足同一条河’时曾说:‘在他看来,人只有一次踏足才能成功’。 ”“
因此,在与苏格拉底交谈后,克莱蒂尔没有改变自己的主张。 然后,他后来改造了海格力斯的思想,把“人一次也不能进同一条河”改为“人一次也不能进同一条河”。 在克拉西尔看来,流变是对存在的否定; 存在的东西必然能够保持一定的时间,但由于克莱蒂尔坚持“一切皆流,无事常存”的理念,认为事物正处于瞬息万变的过程中,“河流”能否存在就成了问题。 当我们今天上午九点十分三十秒准备踏足流水中的时候,流水并没有在那个时候一动不动地等着我们来踏。 它转瞬即逝,从未停止,所以我们永远无法涉足某个时候的流水。
对比“我们不能再进入同一条河”和“我们一次也不能进入”的意思,可以发现它们有区别。 海克力士承认,“河”虽然总是在变化,但毕竟还是存在的,所以我们可以再进入另一条河。 另一方面,克拉提尔认为,“河”因为变化而不存在,所以我们一次也无法涉足。
亚里士多德认为海格力斯的逻辑特征是“同一个事物可以同时是非”,而不是“是非”的形而上学,是“亦”的辩证逻辑。 翻开海格力斯著作的残篇,可以看出他多次讨论“河”问题:
“我们不能两次踏足同一条河。 一会儿分散,一会儿聚集,一会儿分开。 ”
“踏足同一条河的人,会不断遇到新的水流。 ”
“我们进了同一条河也进不去。 我们既不存在也不存在。 ”
其中的第三个句子才是理解的关键,这个句子包含着辩证的思想,只有理解了它,才能知道赫拉克利特在主张什么。
赫拉克利特(约前544-前483年) )。
作为原苏格拉底的哲学家,海克力士活跃于公元前500年,与老子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 根据第欧根尼《名哲言行录》,海克力士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 他隐居神殿,在山间流浪,靠吃草根树皮维持生活。 他写了一篇名为《论自然》的系列论文。 第一部分是宇宙,第二部分是政治,第三部分是神灵。 第欧根尼说:“他故意把它写得非常模糊,只有专家才能理解。” 黑格尔说:“这个哲学之所以模糊,主要是因为其中表达了深刻的思辨思想。” 这个思想就是辩证法。
关于海格力斯的辩证法,黑格尔充分吸收了。 他在《哲学史讲演录》中坦率地说:“没有一个海克力士的论点能被我的逻辑接受。”
在古希腊哲学家中,芝诺发现了主观辩证法,认为人的思维具有辩证的特征; 其他人看到了对象的辩证法,但只把它当作一种特殊的现象。 只有海格力斯是第一个承认辩证法具有普遍性的人,他认为这是一切存在物的原则,因此被黑格尔称为“完全客观的辩证法”。
黑格尔吸收了海格力斯的辩证法
辩证法是什么呢? 赫拉特说:“他们不知道相反的人是如何继承的。 是对立的统一”。 ——也就是说,在赫拉克勒斯看来,辩证法是“相反者继承”或“对立的统一”。 在著作的残篇中,为了说明这一原则,“上坡和下坡是一条路”、“善与恶是一回事”、“我们身体的生与死、醒与梦、少与老总是一样的”、“冷而热、冷而湿、干而湿” 在海格力斯看来,这个世界就像一首曲子,由各种相互矛盾的东西组合而成,音调高低错落,但却能弹奏出和谐的旋律。 矛盾无处不在,它是世界的普遍原则。
而在一切矛盾中,“有”与“无”,或者“存在”与“不存在”是最突出的矛盾。 这两个对立面相互斗争,相互面向对方,最终上升为“变化”。 “变”把“存在”和“不存在”合二为一,万物都在变中,有存在也有不存在,有存在也有无。 “变”的观念是海格力斯对哲学的最大奉献。
作为矛盾体,“变”实现了“存在”与“不存在”的对立统一。 例如,每个人都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个体,人体的细胞总是在新陈代谢,老细胞不断凋亡,新细胞不断再生,在这有生之年也维持着个体几十年的寿命。 另外,今天的张三还是昨天的张三,他没有死,但他的一部分细胞已经更新,和昨天完全不是同一个人。 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明白了“我们不能两次踏足同一条河”的理由。
赫拉克勒斯从“有”、“无”中抛弃了“变”
克拉提尔说:“我们一次也进不了同一条河。” 这句话等效为“我们进不去一条河”。 然后,他的老师海克力士说:“我们进了同一条河也进不去。 我们既不存在也不存在。” 这个词实际上是用来描写“变”的。
在古典的思维中,“变”直接等于“不存在”; 对海格力斯来说,“变”只是“存在”与“不存在”的统一。 这是两者最大的区别。
从存在的角度来看,只要河流不枯萎,不从地球上消失,那就是改道或减少径流量都是河。 例如,黄河在历史上曾多次改道,但我们从未将其视为另一条不同的河流,它仍然被称为“黄河”。 从不存在的角度来看,黄河每天流经的水不同,携带的泥沙也不同。 今天,我们看到了它是黄色的,但在古代它是清一色的。 也就是说,清色的黄河早就不存在了,只有黄色的黄河依然在流动。 这古今之别就是“变”。
“变”集“存在”与“不存在”于一体,正因为我们“深入不入同一条河”、“存在”的一面在那里,我们才能踏足河流; 另外,因为“不存在”的一面也在那里,我们“不断遇到新的水流”,所以无法两次踏足同一条河。
形而上学想摆脱“变化”,追求常住不灭
赫拉特的逻辑是“亦”,古典的思想是“亦”。 大多数哲学家都像克劳迪娅一样,把“变化”等同于“不存在”。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就是这样。 苏格拉底认为,如果一切都在流转,正义、美德和善良也将不复存在。 柏拉图通过感觉世界的流变,进而怀疑这个世界的真实性,最终幻想出理念世界。 由于“变=无”的误解,许多哲学家为了保持“有”、坚持“存在”,反而陷入了不变论的形而上学思维。 他们认为能感知形而下的东西是活的、灭的,而不能感知的形而上的东西,比如神、魂等,都摆脱了“变化”。 所以后者比前者更本质。
在辩证上,“变”不等于“无”,而只是“有”与“无”相统一,就是放弃两者——克服、保留。 “变”不是抽象的瞬间的东西,“变”中也包括其对立面“不变”。《周易》中也有这种思想,“易”者容易。 所有卦的六爻都会发生阴阳的变化,但所有爻都位于“六位”这一点没有变化。 所谓“变卦”,只是某种牯变得容易,变卦整体发生了变化,但在整个八卦中,只能发生内变卦外不变,或外变卦内不变的情况,内外八卦并不同时容易变卦所以“变”的过程总是伴随着“不变”。 形而上的东西有“变化”,形而上的东西不能说没有“变化”。
由于克拉西尔从矛盾的角度不理解“变化”,他因片面坚持“变化”而陷入相对主义。 许多僧侣的哲学还肤浅地把“变”看成“无”,认为世间万物都是流动的,就像梦幻的泡沫,只有我的心不动,是常住不朽的。 其实,伉生在流变上介于“有”与“无”之间,并非梦幻泡影; 我的心也不是常住不朽的。 因为“形谢则神灭”。
TAG:
热门标签: 智联(1) 表白算式521.1314(1) 防病(1) 九子夺嫡(1) 工程师(67)
注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立即处理,举报邮箱:1356571586@qq.com
随机关键词:

资源联系人
-
上一篇
绿豆生长过程
1、幼苗期:播种1-2天后,种皮会膨胀裂开露出芽,再慢慢长出茎,子叶逐渐分开长出真叶,最后子叶脱落。2、速生期:在分枝和根部发育成熟后,逐渐开花结荚。3、结荚期:在适宜的温度下,才能开花结荚。4、成熟期:在豆荚从绿色逐渐变成黑色后,说明已经成熟可以采收。5、采收期:将根部一起拔出来后,放在太阳下进行暴晒。一、幼苗期1、在播种后,及时进行浇水,将薄土覆盖在种子上。2、在1-2天后,种子会吸收水分膨胀
-
上一篇
吊兰的作用
吊兰的观赏价值非常高,适合制作成盆栽放在室内装饰,它的净化作用十分突出,可以吸收空气中毒气体,净化室内的环境。吊兰全株都可以入药,具有化痰止咳、清热解毒、散瘀消肿等功效。吊兰最适宜生长在温暖湿润、半阴通风的环境中。吊兰的观赏价值非常高,它的叶片翠绿、四季常青,到了夏季它还会绽放出白色的小花,非常适合制作成盆栽放在室内装饰。吊兰的净化作用十分突出,它可以有效吸收空气中的甲醛、苯等有毒气体,净化室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