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野客资源整合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资讯中心 > 生活百科

生活百科

时代背景(时代背景是什么意思?)

2023-08-13 15:27:12生活百科27
什么是时代背景时代背景:是指对事态的发生、发展、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客观情况,简单来说,当时这个国家在国内国外的环境。 比如在近代,中国的时代背景就是身处帝国主义和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压迫的国家。 示例: 1、洪深《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第二章三:“性格是随时代背景而改移的。”...
什么是时代背景

时代背景:是指对事态的发生、发展、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客观情况,简单来说,当时这个国家在国内国外的环境。

比如在近代,中国的时代背景就是身处帝国主义和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压迫的国家。

示例:

1、洪深《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第二章三:“性格是随时代背景而改移的。”

2、邹韬奋《经历》五五:“我们却未尝没有我们的背景!我们的背景是什么?是促进民族解放,推广大众文化!”

3、艾芜《三十年代的一幅剪影》:“我的小说是以新加坡为时代背景,写失业的 华 侨工人,谈矿工和海员的艰苦生活。”

扩展资料:

相关词汇:

1、历史背景:事件发生前的历史状况,就是事件在什么形势下发生的,事件爆发的环境。

2、文化背景:指沟通主体长期的文化积淀,即沟通主体较稳定的价值取向、思维模式、心理结构的总和。

3、社会背景:所处的社会环境,即当时的社会状况、社会的经济构成、阶级构成、经济发展状况、政治发展状况、社会现象和特点等。

4、家庭背景:家庭背景一般指父辈的经济实力、政治权利。

时代背景是什么意思?

时代背景:对事态的发生、发展、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客观情况。比如在近代,我们中国的时代背景就是身处帝国主义和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压迫的国家。

洪深《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第二章三:“性格是随时代背景而改移的。”

邹韬奋《经历》五五:“我们却未尝没有我们的背景!我们的背景是什么?是促进民族解放,推广大众文化!”

艾芜《三十年代的一幅剪影》:“我的小说是以新加坡为背景,写失业的华侨工人,谈矿工和海员的艰苦生活。”

扩展资料:

以文学作品《海燕》为例,创作时间为1901年。

写作背景:19世纪欧洲爆发的工业危机很快就蔓延到了俄国,在1900年到1903年的危机年代里,俄国倒闭了3000多家大小企业,被开除的工人达10万多人,再加上沙皇统治日趋黑暗。

人民群众无法忍受,反抗情绪日益高涨,革命斗争蓬勃兴起。俄国工人运动开始从经济罢工转到政治罢工,转到游行示威,提出关于民主自由的政治要求,提出“打倒沙皇专制”的政治口号,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

原创动机一旦发现符合要求的情况,亦如古人造字后再传神话故事一样,意识到神的事业就是大背景。许多作家不曾意识到如此深刻的创作动机背景,只能就事论事而不能揭示那幕后的真相。

再来看一些传世的宗教经典与人文奇迹,没有这项最神秘的主创背景是不可能被世人造成的。

当今,中国处于怎样的新时代背景下

当今中国处于一个顽强发展的新时代,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新时代。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

扩展资料

从历史维度看,伟大梦想是拼出来的、干出来的。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近代以来,饱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中华民族始终具有自强自立的伟大梦想。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靠着一股不畏强敌、自强不息、不屈不挠、愈挫愈勇的拼劲和迎难而上的干劲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中华民族站起来的伟大梦想。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

40年春风化雨、春华秋实,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中国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1905年

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65年后。

1840年,英国殖民者倚仗坚船利炮,轰开中国的大门,曾经创造灿烂文化的中华民族,从此陷入战败、求和、割地、赔款的循环噩梦。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从1840年到1905年,中国人民一直被笼罩在列强侵华战争的硝烟中。中国政府卑躬屈膝,先后与22个国家签订了745个不平等条约,换来的却是侵略者更加疯狂的侵略和掠夺,仅支付战争赔款,就损失白银十几亿两。

1905年3月上旬,日军与俄军在沈阳一带会战,俄军被击溃。奉天会战是近代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陆军战役。此役俄军出动30万人,日军出动24万人;俄军伤亡6万人,2万多人被俘,日军阵亡7万人。日军于3月10日占领沈阳。图为正在燃烧的沈阳城。5月下旬,东乡平八郎统帅的日本联合舰队在对马海峡击溃远途而来的俄国波罗的海舰队。俄军19艘舰艇被击沉,日军仅损失3艘鱼雷艇。对马海峡海战的结局决定了日俄战争的胜负,日本从此确立了海军强国地位。1905年8月20日,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

1905年11月26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在日本东京创刊。初为月刊,后改为不定期出版。其前身是《20世纪之支那》,胡汉民、张继、陶成章、章炳麟、汪精卫等先后任主编。陈天华、朱执信、宋教仁等人撰文。宣传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同改良派刊物《新民丛报》等进行论战。孙中山在发刊词中首次揭示“三民主义”。共出26期,1908年10月被日本政府封禁。

社会

1905年夏是中国的转折点。事态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日本战胜了俄国,这件事正发生在中国政府及其革命的反对派都想探索未曾经历过的道路的时候。

1905年和日本签订《朴茨茅斯条约》,将中东铁路长春至旅大一段转让给日 本,这就是日后俗称的南满,当时的中国北洋政府不承认苏联,对宣言没有接受,因此中东铁路仍被沙俄残余势力控制。

1905年8月20日,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

1905年11月26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在日本东京创刊。初为月刊,后改为不定期出版。其前身是《20世纪之支那》,胡汉民、张继、陶成章、章炳麟、汪精卫等先后任主编。陈天华、朱执信、宋教仁等人撰文。宣传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同改良派刊物《新民丛报》等进行论战。孙中山在发刊词中首次揭示“三民主义”。共出26期,1908年10月被日本政府封禁。

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在日本东京正式出版

中国电影元年:《发展史》在插页上提供了一张“谭鑫培《定军山》剧照(1905年由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成戏曲片片断)”,这张照片也与文字一样,被之后大大小小讲述中国电影历史的书籍所引用。这一个被有争议地定为中国电影元年,在第11届华表电影节上,主持人说在即将到来的2005年12月28日,我们将迎来中国电影的一百周年。

废除了科举制

100年前,就是1905年,中国在做什么?清廷宣布废除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是最为震动的大事。罗兹曼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一书称:“1905年是新旧中国的分水岭。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于是,由此开始,一个贯穿百年的现代化教育在中国艰难地兴起。但是,100年前的中国,不了解世界,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更没有100年后如何与世界相处的想法。

1905年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它正式废除了从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的进士科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的科举制度。从新学堂的兴起到中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中国的教育体制呈现了多元化发展的势头。2005年正好是科举制废除100周年

废除科举制度,捣毁了封建官僚制度的基础。

科举制度是经历漫长历史阶段形成的,它的形成是历代统治者为了更好地奴役广大劳动人民以维护自己的统治。从隋帝创立科举是“倡天下读圣贤书考进士及第”的风气。我们可以理解为:天下读圣贤书,实际上是让天下人去读儒家的“经书”,而这些经书是经过历代诠释者为更好地做忠君的顺民角度去阐释的,尤其是经宋代理学家提出维护封建统治的“伦理”“纲常”之类,让天下人恪守封建伦理道德而已。所以,我们说倡科举其主要目的并不在于让天下人读书,而在于统治者的“治天下。”所谓“治天下”,是“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也就是说让读书人中举,走进仕途成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员帮助皇帝治理天下。从这一点看,我们还可以说科举具有某些积极意义。在科举施行一千多年中,许多读书人本着“匡社稷济苍生”的目的参加科举,的确出了些治世之能臣,为人民为国家做出很大的贡献。但科举还有另外一个方面,即“以科举销尽天下英雄气。”天下英雄,尽入彀中,就是中了科举的“英雄”们,做了官后,帮助统治者奴役百姓,而百姓也成了“顺民”,这样,封建官僚机构便可以正常运转。废除科举,就意味着封建官僚机构的基石被捣毁,封建官僚机构如风雨中的大厦摇摇欲坠了。结果在废除封建制度六年后,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就被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

废除科举制度极大地冲击儒家学说灌输在国民头脑中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

学而优则仕这就是孔子的思想,也成了古代读书人的唯一出路。在封建社会中,读书人本着“十年寒窗苦,一举成名天下闻”的目的走上仕途。尤其科举制度施行后,科举成了封建知识分子进入官场的入场券,成为他们为获取高官厚禄权势的手段。“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因此读书人便“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苦读圣贤书”,他们只是闭门死读书,读死书,不学其它的技能,不事其它的行业,多数人变成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甚至出现了像范进孔乙己式的人物。因无一技之长,到了科举制度后期更有甚者甚至成了无业游民。废除科举后,学而优则仕成了学优而无仕了,读书人没有了出路,在苦闷、惆怅、无奈之后,为了生计,他们变开始寻找新的出路。“学而优则仕”思想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唐朝,成熟于宋朝,盛行于明朝、清朝。在一千多年中通过开科考试,共遴选了十万进士。这就为封建官僚机构提供了大量人才。废除科举,等于关闭这些知识分子的仕途大门。为个人的出路,为民族的复兴,这些人开始思考个人与民族的前途而去寻找新的出路。其结果,大批优秀人才纷纷走出国门,或到日本,或到欧美,他们怀着“科学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革命救国”的理想,去学习,去奋斗。同时在这批优秀人才中的很多人加入了1905年在日本成立的同盟会并成为主力军,从事“反封建,建共和”的革命活动,同国内的志同道合的知识分子一道,在孙中山的领导下,经过六年的艰苦斗争,终于在1911年推翻了清王朝,废除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科举制度的废除无疑成了革命烈火的助燃剂,历史前进的推进器。

废除科举制度,开启了中国现代教育,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中国是世界闻名的古国,有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明,中国自古就是一个重教育的国家。

中国的教育起源于三代——夏、商、周。三代建立的学校分别是校、序、庠。以后各朝各代均设立学校。科举制度施行后,全国办私塾,设学堂,教育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到了明清,科举制度日趋腐朽,而教育也日渐式微,明朝八股文的出现,严重地束缚知识分子的思想,制约了科技文化的发展。到了清末,许多有识之士,观照西方的文化教育、科学的进步,发出了“科举制度非改不可”的呐喊,终于在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了。

废除科举制度启动了现代教育,自1905年后,全国各地新学堂纷纷设立,到辛亥革命前全国已有6万多新学堂。新学堂引进新的教育理念,吸收西方教育的优点,增设了许多富国强民的学科。新学堂的知识分子接受启蒙思想,崇尚科学民主,学习现代各种科学与技术。从此中国的教育开始了新的征程,大大地向前发展了。

废除科举制度,为新文化运动奠定了社会与思想基础,极大地推进新文化的传播。

废除科举制度,中国的知识分子或出国学习考察,或著书立说,或大量翻译西方科学与文化的著作,大量引进西学,因而开拓民众的视野,提高了人民的思想,同时这些知识分子还批判中国的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后,高扬“科学、民主”大旗,以包容的心态,北大聚集了许多学贯中西的大师,而这些人后来多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与领导者,如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从1905年到新文化运动的发起历时十年左右,可以说废除科举制度为新文化运动奠定了社会与思想基础,推进了新文化的传播

时代背景是什么意思

时代背景就是在特定历史情况下,由历史人物推动政治社会而形成的特定的时代

进而会衍生出跌宕起伏的时代之境况

对事态的发生、发展、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客观情况

时代背景,历史背景,文化背景是什么意思?

1、时代背景: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比如在近代,我们中国的时代背景就是身处帝国主义和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压迫的国家。

2、历史背景:一般指某一个历史事件在什么历史情况下发生的,实质上包括原因和条件两个方面的内容,原因和条件其含义基本接近,但又略有不同。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

3、文化背景:指对人的身心发展和个性形成产生影响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环境。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人们所创造和积累、发展起来的文化彼此之间存在很大差异。人类文化随着发展出现不同的类型,对人的发展便构成不同的文化背景。

扩展资料:

一、时代背景例句:

1、吴晗《明代民族英雄于谦》:于谦的建议到了北京,早上到,晚上就批准,是有其时代背景的。

2、洪深《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第二章:性格是随时代背景而改移的。

3、艾芜《三十年代的一幅剪影》:我的小说是以新加坡为时代背景,写失业的华侨工人,谈矿工和海员的艰苦生活。

二、历史背景:如鸦片战争背景。

我国改革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背景:

1、当年国家的现状需要改变。

欧美各国生产产力高度发达,经济十分繁荣,而中国国内生产力还处在低位增长。

2、旧体制不再适应

新中国成立以后模仿苏联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严重阻碍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中国需要第二次革命,解放生产力。

3、 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要求。

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适时地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


TAG:
热门标签: 逆境(1) 公孙胜(5) 硅藻泥(7) 底漆(1) 王妃(2)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立即处理,举报邮箱:1356571586@qq.com


随机关键词:

资源联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