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台湾、美国三者关系
大陆、台湾、美国三者关系
1949年6月,蒋介石集团败退台.当时毛泽东等领导人认为:应该乘胜利余勇,一举解放台湾.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就把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摆上自己的议事日程.就在人民解放军准备解放台湾时,敌视新中国的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并直接干涉中国内政,公然派兵进入台湾,派遣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与些同时,还抛出:台湾地位未定之说,妄图将台湾分裂出中国.基后美国又同台湾当局签订<共同防御条约>,将台湾列入其军事保护伞之下,形成了台湾与大陆长期对峙局面.直至今日,美国仍示停止出售先进武器给台湾,未停止干涉中国内政,从而助长了台湾分裂势力.这就是台湾问题的实质.中国共产党本想武力解放台湾,便出于国际形势趋于缓和,祖国建设需要一个和平安定环境的考虑,中国政府提出争取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便有了后来的邓小平理论中的"一国两制".
台湾,大陆,美国三着的政治经济关系?
中国大陆、台湾与美国的经济关系在最近十几年有了很大的发展,原来的敌我关系的界限至少在经济领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但是在政治方面,特别是台湾与大陆的统一问题上,没有看到美国和台湾方面有任何妥协的迹象。无论说是屁股指挥脑袋也好,或者说是没有永恒的敌人也好,经济基础最终决定其他上层建筑,这个规律总是有形无形地在发挥影响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左右摊牌不摊牌,独立不独立,插手不插手的决策。经济关系的发展对台独有利或不利,是在减弱或助长台独势力,好象已经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根据目前的经济上的血肉相连的事实,下来的经济牌怎样打,谁处在优势,谁处在劣势,资本家和代表资本利益的政心里比较清楚以意识形态为导向的,则往往付出比较大的经济代价才勉强完成政治任务。政治任务不可能引入招标投标的竞争机制,但也必须建立客观科学的成本核算尺寸,这样才能避免发生由于经济成本过高和失控,甚至使得本正确的政治决策和政治任务却失败了。这种危险,必须充分估计和预算美国和中国打经济牌,最少是已经走了一半的道路,到了打牌打到一半的中场。 对中国来说,比较气人的是,经济关系越发展,台独好象就叫得越嚣张。钱让你们赚了,还不够,还要搞独立。对面和美国那里当然会说,我就是要赚你的钱,而且还要叫你分裂。 就不相信美国人远有那么大的本领,总是享受鱼与熊掌兼得的美差事。美国一份金融喉舌的报纸前几天登了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是美台商会的一位负责人写的。这老兄倒还老实,他知道美国不会永远有那么大的本领,也不会总是享受鱼与熊掌兼得的好事。他几乎是在提醒和警告美国政府,台海不能乱,一旦爆发战争,美国引以为荣的电子工业就要完蛋。最近十来年,没有海峡两岸给美国电子工业当硬件的后方基地,美国前线的软件研发未必能腾出手脚而领世界之先风。这个看法真还是有点商人的理性。说实在的,除了武器生产,和金融泡沫制造之外,美国只有电子工业还有本钱,汽车制造没有什么优势,飞机制造的优势也要被赶上。在这种经济基础上,没有理性的美国人要怎样干是他们的事,有理性的美国人应该知道样怎样干。
台湾在大陆美国日本三者之间的异化
对大陆来说台湾就是个经济特区。对日本来说台湾是个国家。对美国来说台湾是爱理不理的,一会是个国家一会是个特区。
台湾和美国1979断交为什么现在美国和台湾的关系比大陆好呢?
1970 年 PRC 的影响力已经大到足以影响世界上其它国家,1971 年 PRC 取代 ROC 在联合国的位置,也就是继承了「中国」的名称。美国与 ROC 的关系向来不差,在那之前美国曾提出「双重代表权」,希望保留 ROC 在联合国的席位,但 ROC 并没有积极朝这个方向走,老蒋坚持「汉贼不两立」,退出联合国後,在美国的支持之下,ROC 得以保留 WHO、WBG、IMF 的会籍。1979 年的断交也不是因为 ROC 和美国交恶,而是美国对 PRC 态度的转变,美国承认 PRC 的合法地位;同年制定了「台湾关系法」,此法是美国的国内法,主要内容有好几项,包括提供防御性武器给台湾、保障台湾人民安全等,所以台海一旦有状况,美国是必须有动作的。虽然 ROC 与世界上大部份的国家没有邦交,但 ROC 也没什麽仇人,所以即使在没有邦交的情况,与世界各国的关系还是不错的。与美国的关系也还可以,除了阿.扁时期常不按牌理出牌,让美国摸不着头绪,乐观估计今年年底以前台湾可获赴美免签证的待遇。
美国打台湾大陆会管么?
假如伪命题成立,大陆必须参战,美国打台湾,等同于打大陆,两岸一家亲,都是中华儿女,中国的领士,保家卫国人人有责,没有国那来的家。
大陆和台湾关系前景
海岛型经济与发达的交通从60年代起,本省就注重发展工业。现已形成以加工外销为主体的海岛型工商业经济,但对时常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冲击。主要有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制糖、电子等轻工业和机械、钢铁、造船、炼油、化工、等工业部门。现有高雄、台中、楠梓等加工出口区。其中高雄是本省最大的工业区。台湾岛陆上交通发达。铁路总长1229千米,还有许多窄轨铁路和糖业公司专用铁路。公路线主要有环岛公路、横贯公路和南北高速公路。西部平原集中了90%的运输线,有北起基隆、南至高雄的电气化铁路和高速公路。海上和空中航线可达世界各大洲台湾经济发展情况来源:中国台湾网1949年以来,台湾经济发展大致经历四个时期:一、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当时台湾人口剧增,物价飞涨,工农业生产几乎停顿,而军事性开支却占财政支出的一半以上,民众生活困难,经济濒临崩溃。为此,台湾当局采取了一系列旨在稳定社会和恢复经济的政策与措施:土地改革、改革币制、外汇贸易管制,优先发展电力、肥料及纺织工业等。50年代台湾农业发展迅速,增长率年均达4.7%。此外,从1950年下半年起,美国开始对台湾实行经济援助,注入大量资金,帮助台湾恢复经济。到1952年,台湾经济基本恢复到“二战”前的最高水平。二、以农养工发展时期(1952-1960年)当时台湾经济基本上以农业为主,劳动力过剩,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均逆差严重,外汇极度短缺,民众因收入低而无力消费进口工业品。台湾当局以稳定中求发展为指导思想,确定了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的方针。土地改革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在总出口中的比重非常高,1957年高达71.5%,成为创汇主力。台湾当局又通过肥料换谷、强制收购等不等价交换的方式,获取利润,把它转移到工业部门。在工业方面,重心放在资金需求量不大、技术要求不高、建厂周期短的民生工业上,以岛内生产替代进口,以适应岛内的消费水准,并节省外汇开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减轻就业压力。形成了糖、茶、菠萝及香茅油等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及水泥、玻璃、木制品、造纸、化肥、纺织、食油、面粉、塑胶原料及制品、人造纤维、自行车、缝纫机和家用电器等进口替代工业。三、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时期(1960-1986年)由于台湾市场狭小,当时进口替代工业的产品市场已趋饱和,若继续发展将导致经济后劲乏力。台湾抓住当时国际分工变化的机遇,利用低廉工资的国际比较利益,大力发展加工出口工业带动经济发展,并陆续修正或制定旨在促进出口的政策与措施,如进行外汇贸易的改革、实施“奖励投资条例”、鼓励民间储蓄、对外销厂商实行税收和融资的优惠、设立出口加工区和保税仓库等。这个时期外资对台湾工业化和出口扩张起了重要作用,民间企业从进口替代转向出口产业,成为经济成长的主力。台湾企业从日本进口生产资料,向美国出口工业品,形成了生产上依赖日本、市场上依赖美国的三角贸易关系。台湾工业得到了高速发展。从1963-1973年,工业年均增长率高达18.3%,其中制造业的年均增长率达20.1%,工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1960年的26.9%提高到1973年的43.8%;出口贸易额中工业制品的比重由1960年的32.3%增至1973年的84.6%。至此,台湾工业建立起了一个以出口加工区为依托,以轻纺、家电等加工工业为核心的产业支柱,由此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四、经济转型时期(1986年至今)自80年代以来,由于台湾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新台币兑美元汇率大幅升值,工资也大幅上涨,劳动力短缺,劳动密集型加工出口工业逐渐丧失比较利益和比较优势,导致民间投资意愿低落,经济发展陷入困境。为此,台湾当局于1986年提出了实行自由化、国际化、制度化的经济转型,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机制,并以产业升级和拓展美国以外的外贸市场作为重大调整内容,确定以通讯、信息、消费电子、半导体、精密器械与自动化、航天、高级材料、特用化学及制药、医疗保健及污染防治等十大新兴产业为支柱产业。经过近10年的经济转型,台湾经济在自由化、国际化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产业升级也初现成效,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占制造业的比重目前已达61.5%,其中信息产业发展尤为突出,其产值已名列世界前茅。台湾对外出口市场的重心也逐渐从欧美转向亚洲,对美国出口比重已由1984年的48.8%下降到1995年的23.7%,对亚洲的出口比重则由1988年的32.8%上升到1995年的52.6%。出口产品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电子、信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台湾与大陆的关系
台湾与大陆同属一国,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大陆各省份也一样。
台湾和大陆的关系
几十年前台海战争一触即发,解放军想一口气解决国军、解放台湾,国军想反攻大陆、解救苦难同胞,台湾与美国之间签有共同防御协定,一方面协防台湾不让解放军打过来,一方面又阻止国军反攻回去,中华民国错失三个良机(1958年、1962年、1966年)。台美断交後,上述协定在 1980 失效,改以「台湾关系法」取代,主要内容是维持台海稳定、保障人权及台湾安全。96 年台湾第一次民选总统,大陆试射导弹,美国第七舰队浩浩荡荡通过台湾海峡看中共想怎样(或能怎样),根据的就是台湾关系法。虽然中共再三强调台湾问题是内政,但国际上并不是那麽看。台湾问题只要一摆在国际上,其实非常复杂,美国是好管闲事,而且忧患意识强烈,实际上台湾若落入中国手里,对美国并没有直接威胁,真正会紧张到跳脚的是日本,台日关系原本就非常暧昧,台海一旦有风波,恐怕会先出手的不是美国。这话题可以延伸到钓鱼台主权的冲突,美国公开声明不会插手台湾与日本之间的冲突,两个小老弟打打架,有益健康,2010 年双方还搞出 19 艘军舰对峙的大场面,但日本媒体对於来自台湾的冲突很少大幅报导,多半是冷处理;然而大陆只要一艘小渔船靠过去,在日本就会变成大新闻,美日保安协定的范围是包括钓鱼台的,如果中共要跟日本硬干,美国将被拖下水。
大陆与台湾的关系。
两岸统一与中华振兴一.两岸统一的乐观前景。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对两岸的前景是比较乐观的,对中国的政治发展也是比较乐观的。我认为,两岸的统一,是哪一种政治力量,更别说哪个政治人物,都难以阻挡的一个必然趋势。之所以做这个判断,我想,有下面七个因素。第一个因素,大家知道,首先是两岸同属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拥有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根深蒂固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这从国民党和亲民党访问大陆中都可以看出来。这一点大家已经谈得很多,我就不多说了,我特别想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第二点,两岸的统一,对海峡两岸绝大多数人民来说,是一件利益共赢的事。通过资源的合理配制,优势互补,相互帮助和相互合作,可以大大增进两岸人民的利益。两岸的任何进步政治力量,最终都必须以人民的利益为依归,都必须明智地选择和平统一,否则一定会被历史所抛弃。第三点,两岸之间的共同利益,正在日益增加,两岸在经济、社会、政治方面的差异,不是在扩大,而是在逐渐缩小,这是两岸和平统一的深刻基础。不要说在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共同点正在越来越多,即使在两岸人民的价值追求和民主治理方面,共同点也在增强。比如两岸都在追求民主自由,当然方式不同。我去过台湾几次,到基层专门考察过台湾基层的情况,我觉得有很多相似点。我还特别看了台湾的乡镇长选举,我们现在大陆很多地方也在搞。还有台北市一个郊区政府的服务,叫一站式服务,当时大陆还很少有这样的提法和做法,但现在大陆也越来越多地在实行这样的服务。我认为两岸共同点的增加,是两岸和平统一的最深刻的基础。第四点看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大陆正在变得越来越强大,这种强大不仅是综合实力的增强,而且同样是向心力、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增大。我也注意到刚才石先生讲的,大陆如果做得很好,就会越来越有吸引力,台湾人民也会因之而产生更多的向往。这是第四点我的看法。第五点,两岸人民和政治人物中的大多数都希望和平统一,台湾岛内期望和平的力量仍然很强,大陆13亿人民和平统一的愿望更是难以阻挡,两岸许多政治领袖都在为和平统一尽最大的努力。第六点,全球化背景下,碎裂化与一体化两种趋势并存,但从已有的现实进程来看,碎裂更多地发生于原先的统一体,而一体化则更多地发生于原先的分裂体,这种情况似乎在文化、政治和社会领域都有发生。你仔细看,像欧洲,欧盟都在努力成为一个国家,而且我觉得全球范围内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更为明显。第七,从世界和平的大局来看,两岸的和平统一更有利于亚洲的稳定和世界的和平,而分裂和对抗最终会损害地区和全球的整体利益,一切有远见的国外政治家,或迟或早都会欢迎台海地区的和平局面。二.和平统一的形势依然极为严峻虽然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但我也清楚地看到,两岸统一存在的种种严重的障碍。因为这些障碍因素的存在,我甚至想说,这次国民党和亲民党领袖分别率团访问大陆,对两岸关系的发展无疑具有历史意义,但也不能因此而轻看两岸和平统一还存在的下述严重的阻碍因素。我认为至少有下面五个严重的阻碍。第一,台湾岛内的分裂势力仍然十分强大,台独力量在相当程度上控制着台湾的政治进程,并且加紧推行台独路线;台独力量和台独活动不仅是两岸和平统一的大敌,也是两岸和平统一的顽敌。其二,两岸在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方式方面依然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必须看到。第三,两岸政治方面的互信和共识还相当缺乏。第四,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岸之间传统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正在受到更多新的严重挑战。第五,个别外国政治力量,出于其狭隘和短视的国家利益,不希望两岸尽快实现和平统一。少数国家害怕两岸统一以后中国变得更加强大,害怕中国强大以后对他们构成威胁。这是我讲的“虽然乐观,但是乐观是有保留的,必须看到严峻的局面”。我觉得两岸的统一也是必然的,但是两岸的统一,有不同的方式。有些统一可能代价非常大,有些统一的负面作用可能非常大,我们应当争取两岸统一的一个理想局面。第三个问题,我就讲讲两岸统一的理想局面。三.争取两岸统一的理想局面两岸统一是两岸关系必然的发展结果,但是,两岸统一的方式和局面却可以有极不相同的结果。我认为,两岸的政治家和学者应当下大力气好好研究两岸统一的最佳前景和最佳选择是什么,两岸统一的理想状态是什么。在我看来,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这一问题。第一个,大家已经考虑比较多的,就是从统一的方式来看,和平统一是理想的途径。因为非和平统一的代价之大,可想而知。我们大陆和台湾都是希望和平统一的。胡锦涛总书记已经几次表明要尽最大的努力,实现两岸的和平统一。第二个,从统一的性质来讲,两岸的理想统一应当是一种多样性的统一,应当是和而不同,而不是简单的划一。多样性已经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我在台湾的时候,觉得台湾有一些学者和居民,对统一没有真正理解,他们害怕这个统一就是大陆的制度强加给台湾。我觉得从邓小平先生提一国两制开始,就承认了多样性,这个担心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不要说在两岸问题上,就是在大陆内部,也正在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多样性。我认为大陆正在走向一个多元的社会。我甚至认为,为什么“和谐社会”的理念能够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原因就在于我们这个社会已经变成一个多样化的社会了,所以才要和谐。要是没有多样化,没有利益矛盾,就不存在统一问题。我们应该追求多样化的统一。第三个是从统一的基础来看,两岸的统一应当是一种民主的统一,也就是说,两岸的统一要深深扎根于海峡两岸绝大多数人民的民意和共识上。尊重绝大多数台湾人民的意愿和大陆人民的意愿,就是真正的民主,也是最大的民主。我刚才注意到石先生讲的民意,我觉得尊重民意,就是民主。所以我的意见是,如果假设统一是必然的选择,追求一种理想的统一就是我们所要重点考虑的。思考的基础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有利于两岸人们的利益,即实现和平的、民主的和多样性的统一。四.两岸和平统一必须加紧努力最后一个问题。我们应当怎么样努力?两岸和平统一必须加紧努力,宋楚瑜先生在大陆几次讲到两岸要仍须努力,我觉得这个讲得很对。不单是仍须努力,而且是必须加紧努力。两岸的统一也是两岸关系必然的选择,我看也是唯一的选择。那么,我们应当以一种什么样的努力来追求民主和平的统一呢?第一,胡锦涛主席最近就两岸关系的一系列讲话和大陆方面的一系列重要举措,是大陆为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基本策略,它在继承大陆过去两岸政策的同时又根据新的情况有所发展,是立足海峡两岸和当今世界现实的基础上深思熟虑的结果,既体现了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和根本利益的原则立场,又包含着大陆政府和人民对台湾人民的最大善意,其意义极为深远。这些策略和举措用意非常深,是慎重考虑的结果。台湾的领导人应该认真对待,积极回应。要像国民党和亲民党领导人那样,积极推动两岸和平。第二,两岸未来的发展只有最大限度地尊重民意,最大限度地增进人民的利益,才有光辉的前景。这里所说的民意和利益,既包括2300万台湾人民的利益,也包括大陆人民的意愿和利益。考虑两岸未来和两岸关系,必须将视野扩大到海峡两岸的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而不是片面强调单方面的所谓“民意”和“人民利益”。第三,一切旨在推动两岸和平统一的政治力量和政治领导人,在处理两岸关系上既要求同存异,这是两岸和平统一的前提。除此之外,我认为还要努力扩大两岸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共同点,要增进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建立经济互利和政治互信的现实机制。完成两岸和平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固然有外部的阻力,有一些外部的力量不希望两岸统一,但归根到底取决于两岸人民自己的选择。我也赞同石先生,对两岸人民来讲,现在正面临着推进两岸关系的新的历史机遇,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以下三点,两岸的和平统一就不会是一个遥远的愿望。第一,必须丢掉“台独”的幻想,真正认清楚,统一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唯一出路,台独只能是死路一条。第二,一定要超越党派利益和个人利益,将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放在压倒一切的地位,将分歧消失于中华民族的振兴中。第三,充分发挥中华民族的高度政治智慧,尽快恢复和推进在“一个中国”原则上的平等协商对话,让智慧和理性,而不是让愚昧和偏见主导两岸关系的发展。彭伟祥:非常感谢俞先生的精采发言,我借用一句话来总结俞先生的意思,就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下面我们有请徐博东院长发言。
大陆与台湾什么关系
乡 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赏析: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阅读此诗,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希望对你有帮助
TAG:
热门标签: 没有科学依据(1) 两岸(1) 复制(1) 安居客(1) 两点(1)
注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立即处理,举报邮箱:1356571586@qq.com
随机关键词:

资源联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