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野客资源整合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资讯中心 > 生活百科

生活百科

农历七月十五是什么节

2023-08-13 15:31:07生活百科46
中元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俗称“七月半”、“鬼节”,有时是7月15日,有时是7月14日。 中元节源于佛教,与佛家盂兰盆节关系密切,但中元节并不是一个纯粹的佛教节日,而是一个受佛教思想影响的民间节日。 是一个丰富多彩、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节日,它不仅渗透着佛家的文化因子,而且表达了中国的本土文化、原始宗教信仰——祖先崇拜、幽灵观念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孝。传说中,从每年7月1日起,阎魔王下令打开地狱之门,

  

  中元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俗称“七月半”、“鬼节”,有时是7月15日,有时是7月14日。 中元节源于佛教,与佛家盂兰盆节关系密切,但中元节并不是一个纯粹的佛教节日,而是一个受佛教思想影响的民间节日。 是一个丰富多彩、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节日,它不仅渗透着佛家的文化因子,而且表达了中国的本土文化、原始宗教信仰——祖先崇拜、幽灵观念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孝。

  

  传说中,从每年7月1日起,阎魔王下令打开地狱之门,把终年受苦困在地狱里的冤魂们带出地狱,为了得到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的血食,把七月叫做鬼月,这个月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月份,也给儿媳妇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国一年一度的“鬼节”中元,佛教称之为“盂兰盆节”。 传说到了这一天,阎魔王就会打开地狱之门“鬼门”,让被关押的鬼类自由活动,直到7月结束才回到地府。 因此,民间在这一时期盛行向死去的亲人献魂,焚烧冥王星元宝和纸衣蜡烛、点川灯、做法事,祈求保佑祖先、消灾增福、超越灵魂消恨

  

  盂兰盆节来源于佛教《大藏经》中目连救母的故事。 “有目连僧者,法力大。 在那母亲堕落的饿鬼道里,食物一进入嘴里,就会变成烈焰,饥饿痛苦不堪。 目连救不了母厄,于是向佛求教,为了讲盆经,在七月十五日做了盂兰盆节救了母亲。 ”当时佛陀的学生大比丘目犍连(目连的全名)天目通,遇见了死去的母亲,但生前的种种罪孽(嗜杀生、贪吃、奢侈的生活)让他坠入饿鬼道,变成了喉咙细如芦苇,肚子却像水壶一样巨大的饿鬼犍连让他进监吃饭,饭一到母亲面前,犍连就要向佛陀求助。 佛陀被目犍连的孝心感动,授予《佛说盂兰盆经》。 根据指示,目犍连和伉僧将在农历7月15日盂兰盆节盛百味五果,在饭食素斋供奉地狱伉生。 饥饿的饿鬼们终于得到了食物。 因此,佛教徒每年都会有盛大的“盂兰盆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鬼祭”。

  

  盂兰盆节是印度梵语的“倒挂”的意思,本来这个节日和中国的中元没有关系,但是正好中国本土的宗教、道教的中元地方官在这一天也有赦罪之日。 道教称天官、地官、水官,统称三官。 这三位是玉帝派驻人间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的善恶,向上天报告。 三官分别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生日,这三天也叫三元。 7月15日,被称为中元,正值地方官校籍赦免之际,这一天,他要拿出厚厚的名单,根据神仙、凡人、动物们的表现,作画,免罪免刑。

  道教的“中元”,其实主要是传播道德伦理的节日,也就是人们在这一天提倡重视修德。 中元节,有思想有时间的人要聚在一起,一起学习老子《道德经》,互相交流,沉思反省自己。 对于普通大众,道教创作了“寓教于游”的故事。 例如,在道教虚构的故事中,有一个叫陈子祈的男人娶了龙王的女儿,在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分别生了“天官、地方官、水官”三个孩子。 这位“三官”负责人间祝福、赦罪、消灾三大任务,他们法力无穷,每一个都要在这三天人间旅行,检查人们的道德品质是好是坏,而中国的道教宽容,随时更新自己因此,“中元”不仅鼓励善良苛刻的节日,而且主要是“赦罪”。 因此,“中元节”也是中国节日中的“忏悔日”和“赎罪日”,一年中犯罪的人在中元节可以通过各种礼仪进行。

  而“盂兰盆节”故事融合中元,结合儒家孝道思想,形成了具有教化作用的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鬼节中元等诸多中国化元素。

  书中写道,过去的这一天,人们会事先在街角的村子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 法师的宝座前供奉着能抵御“地狱”幽灵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奉着盘面制的桃子和大米。 施孤台上站着三张灵牌和招魂幡。 过了中午,家家户户把猪、羊、鸡、鸭、鹅、雪糕、水果、瓜子等摆在孤独的台上。 主办方在每个祭品上分别插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帜,并写上“盂兰盆节”、“甘露门打开”等字样。 仪式在庄严庄严的寺院音乐中开始。 接着,法师敲钟,带领座下的僧侣们念诵了各种咒语和真言。 然后吃饭,向四面撒上盘面上的桃子和大米,重复3次。 这个仪式被称为“火焰山”。

  

  到了晚上,各家在家门口烧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 象征着五谷丰登。 这个被称为“布田”。 在一些地方,放水灯在活动。 放水灯是在小木板上点燃的灯,多用彩纸做成荷花状,叫做“水旱灯”。 传统上,水灯是用来给那些冤大头指路的。 当灯光熄灭时,水灯也完成了将冤情引向奈何桥的任务。

  

  那天商店也关门了,把街道让给了鬼。 街道中间,每走一百多步就有一个奠仪,奠仪上供奉着新鲜的瓜果和一种“鬼包子”。 桌子后面有神父,唱人们听不懂的祭鬼歌。 这个仪式被称为“施歌儿”。

  清代文人王凯泰曾诗曰。 “道场的普渡妥幽魂,本来就有盂兰盆节的古意。 但奇怪的红笺贴着门头,庆祝肉山酒海庆中元。 ”。 描写的是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过鬼节的习俗。

  这样,“鬼节”就源于传统美德的孝心。 至今,我国北方的人们仍在这一天用烧纸钱祭祀早起的先人,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祭祀方式虽然简单,但基本上保存了鬼节淳朴的意思。 因为血脉的呼唤、感情的延伸、以及对自己未来的注意,赋予了鬼节丰富的人文内涵。 尽管年代不同,焚烧过的礼品也不同,但活着的人却永远无法忘怀对远方亲人的绵绵思念和深深的怀念。 但是,“不同世代的人对这个特别的节日的感受也不同。 要说为什么,那是因为未来的节日无情地向着自己而来。 从模糊中清晰地,从思想中恐惧,从恐惧中坦然地,在想念过去的人的时候,其实也在思考自己活在今天的经验、内容、方式、活着的追求。”


TAG:
热门标签: 打更(3) 才能(1) 铁帽子王(1) 渣女(3) 球衣(2)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立即处理,举报邮箱:1356571586@qq.com


随机关键词:

资源联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