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钟表的古人如何计时
由马伯庸小说改编的《长安十二时辰》新鲜上映,剧中情节紧凑,叙事严谨,贴近史实,掀起了一股追剧热潮。 观众在享受故事的同时,很容易忽略细节。 那是当时的内插工具。 在古代,把线性的时间分成几个等量的刻度来取得正确的时机,减小误差并不容易。
在《长安十二时辰》片头,导演可以巧妙地使用日晷指示时间,在突出剧中主题的同时营造紧张感。 周朝时期,民间一般用日晷计时,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日晷根据设置角度分为地平式、垂直式、赤道式3种,赤道式是最典型的。 赤道式日晷与赤道平行,配置时针的上端指向北极,下端指向南极,通过太阳光投影测量时间。
图1 《长安十二时辰》片头,每个片头的名称与古代计时相对应
日晷看起来很简单,内置了玄机。 由钟表的指针和钟表面构成,两者相当于钟表的指针和表面。 时针垂直穿过钟面中心,钟面外延一般有三个环,内圈刻有生肖,中圈刻有十二点辰,外圈对应各时辰,可分为“初”、“正”两格,从而将一天的时间分为十二点辰、二十四小时现在的“时间”概念是从钟表表面的刻度发展而来的,钟表表面的设计灵感也是借鉴了钟表表面的结构。
赤道式日晷不仅可以授时,还可以指示节气。 在一年的春分和秋分,太阳的运行轨道与赤道平行,无法在钟面上显示时间。《周髀算经》记载:“故冬至日表长三尺五寸,夏至日表尺六寸。 冬至的日晷长,夏至的日晷短。 ’可见西汉时期,古人对日晷有了深入的研究。
图2 《周髀算经》原名《周髀》,算经十书之一,是中国最古老的天文学和数学著作
图3日晷结构图
北京故宫保存有大量的清代石质日晷,其功能不仅是为了授时,而且作为王室的礼物之一陈列在宫殿前。 慈宁宫的房产证上写着太后的名字,宫殿前放着故宫里唯一的月表,表明宫殿的主人是特殊而受尊重的。
日晷太重,不能携带,只能在室外处理。 此外,清代文人钱泳在《履园丛话》中指出了日晷的不足,认为“日晷白天用,月晷半夜用,日有风雨,男性不能用”。 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限制了日晷的普及和使用。
图4 《长安十二时辰》的闹钟
在《长安十二时辰》的第四集中,陈军带领仵靖安司工作。 李一定会提起火闹钟,立下军令状,提出要在时间内找到狼卫的线索。 否则就提出靖安令。 其实,闹钟只是焚香计时的一种方法。 在古代,民间根据需要,制造出费时的香味,以便消费者购买。
花了最长时间焚烧的香是带有刻度的皿香,焚烧时长达30昼夜。 盘香常用于寺院、道观、祠堂。 香条由内而外呈同心圆状排列,其中有木屑,起到助燃的作用。 焚香时,选择空气流通顺畅的房间,垂直悬挂盘香使其易燃。
在室外烧香,仍然受到气象条件的限制。 古人因水滴均匀滴落而受到启发,发明了漏刻。 最初的漏刻是陶制的,然后采用青铜材质,提高了实用性,主要分为承水式和漏水式。 其原理相似,通过漏刻浮箭的上下移动,观测时间。 根据《汉书》,“漏刻以一百二十度为度。 ”清初,受西洋钟表的影响,朝廷颁布《时宪书》,将昼夜百刻调整为九十六刻,“一刻钟”相当于十五分钟,并沿用至今。
图5古代高精度计时器——西汉漏壶
1968年,河北全城出土青铜漏刻,是现存最古老的西汉漏刻之一。 这三条腿的漏刻分为提梁部分和漏壶部分。 托梁的中央有用于支撑箭杆的长方形孔,起到了位置限制的作用。 另外,因为用尺子做支撑梁,所以测量正确的时机很方便。 水壶侧面有水滴滴落的孔,据专家考证,水壶内部有用于控制水滴流速的节流装置。 但是,这个装置使用了有机材料,经过一段时间的侵蚀,很久以前就腐朽了。
图6漏刻示意图
这种便携式漏刻,具有特殊的军事价值。《六韬分兵》明确指出“明告战日,有漏刻时”。 漏刻的出现,补充了古代军队作战时机的必要性。 春秋时,齐国司马穰苴与庄嘉相约,曰:“旦日在军门。” 司马穰苴率军先行,到达驻地后“立表见下”,等待庄贾。 结果,庄嘉与亲朋好友举行宴会,直到晚上才到达。 司马穰苴旋被军法处决。 漏刻表明先秦时期已在军队中得到广泛应用。
漏刻是单级滴流,存在水流速度不均匀的弊端。 在靖安司,司天台时报博士庞林分多个阶段滴下。 这是古代计时和授时的神器。 滴滴的出现年代不详。《周礼》有“摘壶氏”的官职,有“拿着摘壶做军井”、“所有军事县(悬)壶按序聚柜”、“一切用水火守护”。 水守专司铜壶备水,火守不仅夜间执火观察时间,冬季为铜壶保温防冻。 维护铜壶口泄漏的工作人员竟多达20多人。
图7六经图——唐吕才漏刻图
元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广州人冼运行、杜子盛等铸造了由日壶、月壶、星壶和受水壶等铜壶组成的三级滴滴。 通过分步滴加,可以控制水位的相对恒定,使水滴速度始终保持匀速,准确控制时间。
水壶中央有铜尺,上面记载着12点辰,铜尺前方有木制的浮箭。 水滴自上而下依次滴落,水壶水位上升,浮剑上升,检查铜尺,即可读取时间。 1919年,这枚铜钱滴滴完成了历史使命,历时600年。 1959年,它成为国家博物馆藏品,是我国现存最大、最早、最完整的铜壶口。
多级滴漏的出现,多亏了东汉科学家张衡。 公元二世纪,他在滴液中发现倒数第二层铜壶水面保持不变,计时浮箭上升速度也保持不变。 按照张衡的方法,在复原的铜壶上进行计时试验,他设计的多级滴液一昼夜误差在40秒以下。 1657年,欧洲发明了摆钟,步行时间差缩短到20秒。 中国的多级滴漏领先世界,有1500年了。
图8水运仪象台
北宋总理苏云主持了重大科学项目。 他以水力驱动多级漏刻为动力,推动天文钟、浑象、浑仪自动运行,达到天文观测、天文演示、报时功能的目的。 由于其动力装置类似于钟表的擒纵器,所以该装置被称为“水运仪象台”。 整个工程费用五万贯,相当于北宋年度财政收入的1。 充分说明北宋对计时和天文的重视程度。
《长安十二时辰》的定时工具让影迷耳目一新。 靖安司和狼卫正在和时间赛跑,长安的安危保持在12小时以内。 陶渊明的诗中说:“盛年不再来,难一日复一朝。 及时鼓励,岁月不待人。 ”在生命的漏刻中,点滴的努力一定会收到成功的浮箭。 世界变了,只有岁月不能被背叛。
文:量白为黑
参考文献《周礼》 《六韬分兵》 《汉书》 《履园丛话》 《周髀算经》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TAG:
热门标签: 传统(2) 独生女(1) 爆破(1) 异味(6) 黄山(5)
注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立即处理,举报邮箱:1356571586@qq.com
随机关键词:

资源联系人
-
上一篇
杨万里的古诗有哪些 杨万里的古诗合集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代·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2、《小池》宋代·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3、《宿新市徐公店》宋代·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4、《舟过安仁》宋代·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5、《闲居初夏午睡起》
-
上一篇
关之琳个人资料 关之琳介绍
1、关之琳(Rosamund Kwan),1962年9月24日出生于香港,中国香港女演员、歌手。2、1981年,出演了个人首部电视剧《甜甜廿四味》。1982年3月25日,出演的惊悚电影《猎头》上映,该片为其电影处女作。1985年8月15日,出演的动作喜剧片《夏日福星》上映。1988年8月25日,出演的爱情喜剧片《三人世界》上映。1991年3月28日,出演的爱情喜剧片《婚姻勿语》上映,凭借该片获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