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水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泼水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泼水节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个陌生的节日,那么你知道泼水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吗,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泼水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泼水节是傣历的新年,是使用傣历的傣族、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等民族的年节。其中以傣族的泼水节最为盛大。
傣族是云南特有的民族,主要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气候的德宏、西双版纳和红河一带。他们的聚居地土地肥美富饶。傣族的民族特色鲜明、突出,人们普遍爱好歌舞,舞蹈形象生动,感情细腻,动作多为动物形态的模拟和美化。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之一,由于傣族群众在欢度新年佳节时,要举行别具特色的泼水活动,相互泼水祝福,因此其他民族便称这个节El为泼水节。泼水节期间人们相互泼水,具有消灾去病,祈求幸福吉祥的内在含义。而泼水节在新年又蕴含新的生命、新的希望。
关于傣族泼水节的形成,应从“泼寒胡戏”说起。向达先生在《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一书中言及“泼寒胡戏”的起源时说:“所谓苏莫遮之乞寒胡戏。原本出于伊兰,传至印度以及龟兹;中国之乞寒戏当又由龟兹传来也。”“泼寒胡戏”又名“乞寒胡戏”,有的史学家认为,古代早已有以浇泼净水为戏的风俗,最早记载见于《周书·宣帝纪》:北周宣帝(579)时,曾经“集百官及宫人内外命妇,大列妓乐,双纵胡人乞寒,用水浇泼为戏乐”。
可见,“泼寒胡戏”曾得到最高统治者的高度重视。此后,这个风俗由宫廷传到民间,至唐中宗(705—709)时,已经盛行于我国中原地区。后来“泼寒胡戏”传人掸、傣民族后,促成泼水节的形成。
泼水节是傣历新年,多数在傣历的六月下旬,少数年份在七月初,传统的过节时间,一般是3天(有时为4天)。民间泼水节的过程是这样的:节日来临之前,家家要缝新衣,买新伞,备办节日盛装。每个村寨都要制作高升、礼花、装饰龙舟,开展划船训练,青年人还要排练节目,作歌舞表演。节日的前一天,男女老少都要沐浴更衣,清晨,要到山上摘来鲜花以备彩礼花房和洒水之用。节日第一天称为“麦”,相当于阴历的除夕,各户要打扫卫生,准备过年的食物用品,吃年饭。清晨,人们抬着象征吉祥的白象绿马,各种佛幡和佛像等物,一路游行到寺院。把供品和鲜花献给佛祖,然后端坐聆听佛爷诵经,称为赕佛。赕佛之后,人们将一尊佛像抬至院中,为之滴水,称为浴佛。接着把清水倒进木雕彩绘十分精美的龙背槽内,流人龙口,浇泼在龙口下花房中的汉白玉佛身上,这便是“龙喷香雨泼佛身”的形象演出。再浇泼在谷穗和鲜花上面,祈求五谷丰登,生活似锦。当中午烈日当空,人们便开始相互泼洒清水,以示去灾免难,相互祝福。这时候,广场和街道上年轻人尽情泼水游戏,青树下男女青年丢包求偶,江边上围观放高升,赛龙舟。放高升,据说,这是邀请神仙来人间过年的请柬。入夜,要放孔明灯,唱傣戏和演出各种文艺节目。孔明灯,据说是古代的傣族用来测量风向,观察气象的。
节日的第二天称为“脑”,是个多余的日子,不计算在旧年内,也不计算在新年内,称为空日,传说这天就是捧麻点达腊头颅腐烂之日。这天通常要举行泼水活动,纪念为民除害的天女,以圣洁之水消灾免难,互祝平安幸福。第三天叫“麦帕雅晚玛”。据说就是帕雅晚的英灵带着新历返回人间之日,人们习惯将这一天称为日子之王来临。
按照古俗,这天要“赶摆”、放高升、划龙船庆祝新年的来临。第二天和第三天,中、老年人,每天上午仍需到寺院去听经拜佛,以求神佛保佑全家人清吉平安,五谷丰登。在节日里,家家要杀猪宰牛做年糕,准备丰盛的年饭,宴请亲朋好友。
泼水节的习俗
1、泼水节“祝福”:浴佛
2、泼水节“爱情”:丢包
泼水节也是未婚青年男女们寻觅爱情、栽培幸福的美好时节。泼水节期间,傣族未婚青年男女喜欢做“丢包”游戏。姑娘手中用花布精心制作的花包,是表示爱情的信物。丢包那天,姑娘们极尽打扮之能事,然后打着花伞,提着小花包来到“包场”,与小伙子们分列两边,相距三四十步,开始向对方丢花包。小伙子若是接不住姑娘丢来的花包,就得把事先准备好的鲜花插在姑娘的发颉上,姑娘若是接不着小伙子丢来的'包,就得把鲜花插到小伙子的胸前……就这样渐渐地选中了对方,一段段浪漫的爱情故事就开始了。
3、泼水节“力量”:赛龙舟
赛龙舟是泼水节最精彩的项目之一,常常在泼水节的“麦帕雅晚玛”(第三天)举行。那日,穿着节日盛装的群众欢聚在澜沧江畔、瑞丽江边,观看龙舟竞渡。江上停泊着披绿挂彩的龙船,船上坐着数十名精壮的水手,号令一响,整装待发的龙船像箭一般往前飞去,顿时整条江上,鼓声、锣声、号子声、喝彩声,此起彼伏、声声相应,节日的气氛在这里达到了高潮……
4、泼水节“舞蹈”:象脚舞和孔雀舞
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泼水节自然少不了舞蹈。大规模的舞蹈主要安排在泼水节的第三天,如象脚舞和孔雀舞等。从七八岁的娃娃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到村中广场,参加集体舞蹈。象脚舞热情、稳健、潇洒。舞者围成圆圈,合着锰锣、象脚鼓翩翩起舞,一边跳舞一边喝彩“吾、吾”或“水、水”!孔雀舞优美、雅致、抒情,是傣族舞蹈的灵魂,舞蹈以孔雀的各中姿态为基础,在趣与美的再创造中,集中凝聚着傣族儿女们的审美旨趣。还有不少舞者尽情挥洒自己的即兴之作,有的边唱边跳,有的甚至边跳边喝酒,如痴如醉、狂放不拘,连续跳上几天几夜也不知疲惫。
5、泼水节“高升”:放高升和孔明灯
放高升是泼水节的又一项保留节目。高升是傣族人民自制的一种烟火,将竹竿底部填以火药和其它配料,置于竹子搭成的高升架上,接上引线,常在夜晚燃放。放高升时,点燃引线使火药燃烧便会产生强劲的推力,将竹子如火箭般推入高空。竹子吐着白烟,发出嗖嗖的尖啸声,同时在空中喷放出绚丽的烟火,犹如花团锦簇,光彩夺目,甚是美妙。地上则欢呼声、喝彩声此起彼伏,议论声、赞美声不绝于耳,好不热闹。高升飞得越高越远的寨子,人也觉得更光彩、更吉祥。
放孔明灯也是傣族地区特有的活动。入夜,人们在广场空地上,将灯烛点燃,放到自制的大“汽球”内,利用空气的浮力,把一盏盏孔明灯放飞上天。一盏盏明亮的孔明灯在漆黑的夜晚越飞越高,越飞越远。人们以此来纪念古代的圣贤孔明。
拓展
泼水节历史起源
泼水节最早起源于公元5世纪的波斯,当时命名为“泼寒胡戏”(又名“乞寒胡戏”),在此之后“泼寒胡戏”由波斯经印度传入缅甸、泰国和中国云南西双版纳等地,约在公元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经缅甸随佛教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
《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列出的泼水节起源时,提到“与小乘佛教的传入有密切关系,其活动包含许多宗教内容。但就其以泼水为主要活动的原始意义来说,也反映出人们征服干旱、火灾等自然力的朴素愿望”。上海辞书出版社于1990年出版的《中国风俗辞典·泼水节》写到:“此节日起源于印度,后随小乘佛教传播,经缅甸、泰国和老挝传入我国傣族地区,故又称——“浴佛节”
《车里》一书中有段记载:“元旦之晨,所有贵族平民,皆沐浴更衣,诣佛寺赕佛。妇女辈则各担水一挑,为佛洗尘,由顶至踵,淋漓尽致,泥佛几为之坍倒。浴佛之后民众便互相以水相浇,泼水戏之能能事”。这段记载虽不尽其详,但已告诉人们,泼水是傣族过年时必须举行的一项活动。上文所说的“元旦”并非公历的1月1日,而是傣历新年来临之日
TAG:
热门标签: 钓鱼竿(1) 荆轲(5) 吐出(1) 乌苏市(1) 不利(1)
注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立即处理,举报邮箱:1356571586@qq.com
随机关键词:

资源联系人
-
上一篇
小鸡怎么养
小鸡是十分招人喜欢的小动物,那么怎样才能养好小鸡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吧。一是注意饮水:初生雏鸡首次饮水叫初饮,初饮水最好用18℃的糖开水或温开水,初饮应在第一次喂料之前进行;饮水可防止刚出壳后的小鸡虚弱或缺水,促进体内卵黄的消化吸收;有条件的,每50只小鸡配备1个4.5升自动饮水器,饮水器应常消毒,水要卫生,可在每0.5kg的水里加入庆大霉素8万单位,让小鸡饮服,可预防疾病。二是注意温度:温度是育
-
上一篇
干净又环保的生活小窍门
干净又环保的生活小窍门干净的环境能让人过得舒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10个干净又环保的生活小窍门,欢迎大家阅读。1.要去除烤炉内的污物,请在炉子还温热的时候把盐撒在上面,冷却后,再用湿海绵体擦拭即可。2.“地板是最脏的表面。”每周一次用4升的水兑上30毫升的液体肥皂和30毫升的白醋拖地。3.把衣服挂在室外的晾衣架上,让太阳晒干。这样既能利用天然的方法杀菌,又能让衣服的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