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野客资源整合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资讯中心 > 生活百科

生活百科

无我之境(如何理解王国维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2023-08-13 15:28:24生活百科20
无我之境是什么意思“无我之境”是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其经典著作《人间词话》中提出的意境的表现形式,他将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后者是指创作主体的完全消失,隐在艺术意象后面,这种境界是作者的一种无欲无求的境界,是作者及读者的一种超然干物外的艺术宙美境界“无...
无我之境是什么意思

“无我之境”是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其经典著作《人间词话》中提出的意境的表现形式,他将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后者是指创作主体的完全消失,隐在艺术意象后面,这种境界是作者的一种无欲无求的境界,是作者及读者的一种超然干物外的艺术宙美境界

“无我之境”创造的是一种淡泊人生、怡然自得、和谐平衡的境界;创造的是表面上没有突出思想感情,只是纯客观的描写,但其实存在没有直接外露的感情,并且使这种感情和主颗思想更为宽泛,广阔,多义而丰富

在此意境中作者的心灵和情趣隐蔽的,深藏在与之相对的情与物之中,作者的感情及所描写的景物融为一体

这种境界具有陶冶读者心灵、净化读者心境的无形魅力

如何理解王国维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什么是“有我”?

在文艺作品中带入作者的感情,让读者真切体会到作者要表达的内容。说简单点,你在描写景物或者事情的时候,必然带有自己的态度,这种态度通过作品传达了出来,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就是“有我”。

什么是诗词的“有我”?诗词的“有我”、“无我”之说,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曾经做过阐叙: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这话不难理解。“有我”,即是“以我观物”,诗人所写的情境都是诗人看到的东西,所以所代表的都是诗人本身的内心想法。比如我们看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之六》: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我们在读到这首诗的时候,能感觉到杜甫的状态吗?他当时托庇于成都地方大员严武,衣食无忧,算是他颠沛流离一生中最安稳的时刻。人一旦没了生存压力,他也暂时不忧国忧民了。“黄四娘家花满蹊”,起句如此轻佻,你能想象得到他像个浪荡公子的状态吗?这些景色,这些“戏蝶”、“娇莺”的词汇组合出来的意象确切地反映了他当时的心态。

再看一首写春景的诗,袁枚的《题桃树》:

二月春归风雨天 ,碧桃花下感流年 。

残红尚有三千树 ,不及初开一朵鲜。

都是春天,都是花下,为何这首诗却给人一种悲伤的感觉?“残红”、“不及”这些词汇的组合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易逝,追悔不及的心情。

同样的景色,写出不一样的味道,这就是因为“有我”。

我这是随意找了两首诗,其实这种例子比比皆是,大家肯定能找到更合适的。

如何在诗词中体现“有我”?

作为一个写诗的人,感情充沛、细腻简直就是必备条件。当你为景色和事情感动,觉得有话要说,不吐不快的时候,就可以写诗了。

那么这个时候,找准感动你自己的点,用最合适的词汇精准地表达出来。

如果自己都不能感动,肯定不能感动读者了。

你的感情准确无误地传达到了读者脑海里,并且打动了读者,你的诗词,就“有我”了。

其实,这个“有我”的“我”只是你心中的感情罢了。

什么是无我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以物观物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将作者本身物化,诗里面即便有描写诗人活动的句子,看起来却是不相关的。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有点类似于“上帝视角”,诗作里面的人物与我不再相干,他做了什么,传达了什么意境,都是物化的行为。这种视角有天生的超然感觉,我们在田园诗派,隐逸诗派以及僧道诗词常见这种境界。

最典型的就是陶渊明和王维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好像在看一幅画卷,诗人在南山东篱下悠然采菊,我们感受到的是整个画面带来的恬静,悠闲,而不是诗人这个人物本身的行为带来的情绪波动。

又如王维的《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为什么王维的诗给人一种空灵、冷寂的感觉?我们称他为诗佛,就是来源于读他的诗,会得到这种独特的超然物外的感受。这种超然物外,超越了已经物化的诗人自己。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这里是谁在独坐,谁在弹琴,谁在长啸?可能是诗人,也更有可能不是诗人。整首诗就是一副挂在墙上的画,即便是诗人在弹琴复长啸,也只是这幅山水画中的一个人物而已。

这就是“以物观物”的写法,达到了“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效果。

无我,其实就是没有自己。

如何达到“无我”

诗词作为感情抒发的文艺作品,“有我”是很普遍的境界,诗词本身的好坏,包括其他文学作品,要感人至深,都需要感情进行传递,让读者产生通感而共鸣,这是一部好作品,一首好诗的基本条件。

所以说,“有我”相对来说是容易体现出来的,做不到“有我“,难说是好诗。

而要达到“无我之境”,则需要超然的心态,跳出自己营造的诗的意境,让自己高于自己的作品世界,从内心俯视自己。

这种超然物外的境界,完全由读者自己来感受阅读当时的感觉,诗人本身形象只是一个道具,隐藏在这种“无我”之境下的感情更加含蓄、委婉,但是也就更加隽永。

这不光是写作手法的问题,更是心境问题。

所以王国维又说: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非诗词豪杰不能为之啊。

有我之境是什么意思?什么是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指的是,作者所观之境将自己的感情色彩融入其中,即物物皆着我之色,我愉悦即万物皆欣欣向荣,如“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遍长安花。”我忧伤即万物皆倾颓百态,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无我之境指,作者保存着一颗恬然的心,心境悠然一时的情感的表达与自然形成了契合,如“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

诗中未着我之色,竟处处是现我之情,无我之境不是诗中没有“我”,而是“我”已经与境行成了天然的和谐,它是艺术追求的至高境界,无需刻意雕琢,巧然天成。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例子?

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有我之境:

维自己的解释是:“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举例为:“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这是欧阳修的《蝶恋花》全文: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一首惜春词,我们来看后面举例的:“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文章注重‘物象’,但‘物象’往往是包括了意和象两面,不紧紧是通常意义上的景物。注重的是一定的物象构成暗示的作用。《二南密旨》:“论物象是诗家之作用。”作用一词原为佛学教理,也可以简称为用而与体相对。《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多经》:“性相名殊,体用无别。”《大方广佛华严经》:“体外无用,用既是体。用外无体,体既是用。”诗词文章要明作用,否则就是天与其性,发言自高。明作用就是词精意炳,婉而成章。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个有我之境就是得作用之功,“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就是景物、物象,烘托出自我的感情,所以物皆著我之色彩,到达化身为物的境界。

无我之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我之境,不知道悠然的是我呢?还是南山呢?正如“庄周晓梦扑蝴蝶”不知道蝴蝶是庄周还是庄周是蝴蝶。达到最高的作用之功。“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而到达天人合一的境界。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不知道我的心情是如水般澹澹忐忑不安?还是如白鸟悠悠下的自由舒畅?不知道寒波是我,还是白鸟是我,的矛盾心理。

不管是有我,无我之境都是用物象烘托渲染出自我的感情,让其皆著我之色彩。

变化之美,无我之境是什么意思

就是指意境交融,物我一体的优美境界的意思

无我之境是近代王国维用语。与有我之境相对,指意境交融,物我一体的优美境界,他在人间词话中指出,境界有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的区分。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韩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无我之境是指一个人修到无知觉,对眼耳鼻舌身意无感处,意识,不用眼看,耳听,鼻闻,舌尝,意无感的境界,用心慧为一所感,六识为一,用心所感知,不被任何物所障碍,不用妄心,不动念心,实体心为一之境所知,无鼻闻香,无耳听著,无眼所知,无意所感知。

诗词|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人间词话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古人的诗词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可到底什么是“有我之境”,什么是“无我之境”呢?对此学者还有很大的争议,关键就是因为王国维自己没有解释清楚,这里我仅仅说说自己对此的理解。

一、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 ,主要是能从中比较鲜明的感受到作者的主观情感,并且作者在对世界的关照中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夕阳暮”,有我之境也。”欧阳修的词是比较典型的, 因为作者心情忧郁,他笔下的世界都带有忧郁的色彩 。

欧阳修《蝶恋花》

什么是 无我之境 呢?就是表面看上作者是纯粹写景,但是仔细品味又能体会到作者超脱的情感。 我认为在这里超脱很重要 。王国维受佛教的影响较深。佛教强调我们参与这个世界,但是也要能够出离这个世界。

像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语言流转自然,景物清新,又传达了一种特别悠闲的感受。在这样的景物中,人们可以暂时忘记世俗的烦恼。这就达到了超脱。

陶渊明《饮酒》

再比如周邦彦写荷花“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就是纯粹对自然的关照与描写,作者 在关照自然的那一刻暂时逃离了世俗 ,这就是诗歌对人心灵的净化。以上这两个例子都是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

叶上初阳干宿雨

周敦颐写《爱莲说》,以莲花喻君子,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作者在观照世界的时候没有超脱感,所以他写的就是“有我之境”。

二、无我之境背后的审美因素。

这个要从三方面讲起,一是中国本身的文化传统,二是佛教文化,另一个是叔本华的理论。

首先,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耕文明的国度 ,老祖宗一直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中国古人的理想就是顺应天地的规律,达到与天地融合的境界。这就是庄子在其《齐物论》中所说的“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

日出而作

这个理论在庄子身上典型体现就是“庄周梦蝶”的故事。“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庄子和蝴蝶好像融为一体,分不清彼此。这就是古人所谓的 “天人合一”、“物我同化” 的状态。反映到文学上就是追求情景交融,物我两忘,也就是王国维所说的“以物观物”所能达到的“无我之境”。

庄周梦蝶

那“以物观物”有什么作用呢?为什么要追求这样的境界呢?这就要说到 佛教思想对王国维的影响 。佛教追求的是超脱,怀有对众生无限的爱。受这两点的影响,王国维认为诗词也应达到这种功效。

先说超脱 ,优秀的诗人能够写出澄明的境界,使读者观后能够暂时忘记世俗的烦恼。虽然是暂时的,但读者能够获得片刻的宁静(作者在创作的时候也是一样的)。

再说, 对众生的爱 。王国维曾经比较过周邦彦和李后主的词。周邦彦之词内容多集中在男女情爱、别恨离愁等方面,重在抒发个人情感,内容深度不够。李后主虽也写男女情爱之词,但他的境界更高,因其能抒发一种超越时空和个人局限性表达某种人类共有的情感,如“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正如王国维自己所说:“真正之大诗人,又以人类之情感……不以发表自己之情感为满足。”

王国维还受到叔本华的影响,但叔本华也受到佛教的影响。叔本华的审美理想又与中国古人的理想相近。所以说,叔本华的理论实际上是加深了王国维对“无我之境”的偏爱。叔本华将美分成 “壮美”和“优美” ,壮美就是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优美是“无我之境”,惟在静观中得之。

叔本华

总结一下,王国维将诗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在这两种境界中王国维偏爱“无我之境”,这受三方面的因素影响:一是中国古老的文化;二是佛教文化;三是叔本华的理念。

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区别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有我之境百与无我之境曰:“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蓍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其主要观点为无我之境的观物方式是以物观物,结果给人的美感是优美,而有我之境的观物方式是以我观度物,结果给人的美感是宏壮。

所谓无我之境不是作品不带任何主观感情,及个性特征,而是指审美主体“无丝毫生活之欲”与外物“无利害关系”,审美时“吾心之状态部”,全部沉浸在外物中,达至与物俱化的境界。如“采菊东蘺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内,白鸟悠悠下”。

所谓有我之境不是指感情强烈,个性鲜明之境,而是指我之意志尚存,且与外物有某种对立关系。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起秋千去”,“可容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TAG:
热门标签: 燃气热水器(1) 拦截(1) 结晶(4) 候机厅(1) 万历皇帝(6)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立即处理,举报邮箱:1356571586@qq.com


随机关键词:

资源联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