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动物(水产动物的生活习性与食性如何?)
水产动物的种类较多,主要包括了鱼、虾、蟹、贝、海兽等类。鱼类有鲢鱼、鳙鱼、鲤鱼、带鱼、鲅鱼等,虾类有龙虾、基围虾、皮虾、青虾等;蟹类有梭子蟹、青蟹、圆趾蟹、巨螯蟹等;贝类包括白蚬子、麻蚬子、海蛎、夏夷贝、田螺等;海兽有海豹、海象、海狮、海狗等。
一、鱼类
1、鲢鱼
鲢鱼是鲤形目,鲤科,著名的四大家鱼之一,属于典型的滤食性鱼类。背部青灰色,两侧及腹部白色,体形侧扁、稍高,呈纺锤形,腹部正中角质棱自胸鳍下方直延达肛门,眼睛位置很低,鳞片细小,胸鳍不超过腹鳍基部,各鳍色灰白,形态和鳙鱼相似,性急躁,善跳跃。
2、鳙鱼
鳙鱼是淡水鱼的一种,外形似鲢鱼,体型侧扁,是中国四大家鱼之一,头部较大而且宽,口也很宽大,且稍微上翘,眼位比较低,头极大,前部宽阔,头长大于体高。生长在淡水湖泊、水库、河流、池塘里,多分布在水域的中上层,是池塘养殖及水库渔业的主要对象之一,经济价值较高。
3、鲤鱼
鲤鱼是鲤科中粗强的褐色鱼,鳞大,上腭两侧各有二须,身体侧扁而腹部圆,口呈马蹄形,背鳍基部较长,背鳍和臀鳍均有一根粗壮带锯齿的硬棘,体侧金黄色,尾鳍下叶橙红色。平时单独或成小群地生活于平静且水草丛生的泥底的池塘、湖泊、河流中。在水域不大的地方有洄游的习性。
4、带鱼
带鱼属于脊索动物门下脊椎动物亚门中的硬骨鱼纲鲈形目带鱼科,又叫肥带、裙带、牙带鱼、油带等,体型侧扁如带,呈银灰色,尾巴呈黑色,背鳍及胸鳍浅灰色,带有很细小的斑点,头尖口大,至尾部逐渐变细,全长1米左右,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在中国的东海、黄海、渤海一直到南海都有分布
5、鲅鱼
鲅鱼学名“蓝点马鲛”,其体态光滑娇美,呈纺锤形,一般体长0.3-0.5米,最长可达1米,腹部为银灰色,背部为蓝黑色,布满蓝色斑点,习惯于紧贴水面浮游,尾鳍与背鳍通常露出来,我国的黄海、东渤海、海以及朝鲜近海是其主要分布地,是鱼类水产烹饪原料。
二、虾类
1、龙虾
龙虾又名大虾、龙头虾、虾魁、海虾等,是节肢动物门软甲纲十足目龙虾科下物种的通称,体长一般在20-40厘米之间,头胸部较粗大,外壳坚硬,色彩斑斓,腹部短小,重0.5公斤上下,最重的能达到5公斤以上,人称龙虾虎,主要分布于热带海域,是名贵海产品。
2、基围虾
基围虾俗称沙虾、泥虾,分类上隶属于甲壳纲、十足目、对虾科、新对虾属,其味道鲜美,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主要分布于我国福建、台湾、广东和广西沿海,离水后也可较长时间存活,对低盐、高水温和低溶氧有较强的忍耐能力,适于商品养殖。
3、皮虾
皮虾多数生活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少数见于温带海域,口足类动物为肉食性,多捕食小型无脊椎动物,性情凶猛,视力十分锐利,能够轻易破坏猎物的外层硬壳,享用内里的肉。分布范围极广,从俄罗斯的大彼得海湾到日本及菲律宾、中国沿海、夏威夷群岛、马来半岛均有分布。
4、青虾
青虾在分类学上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是在中国广泛栖息的沼虾属中的一种,栖息场所不限于淡水水域,在沿海的低盐度水域中也能生存,身体分为头胸部与腹部,甲壳在头胸部称头胸甲,身体由20节组成,胸部8节,头部5节,腹部7节,体色呈青蓝色,间杂有棕绿色的斑纹。
三、蟹类
1、梭子蟹
梭子蟹因头胸甲呈梭子形而得名,属于节肢动物。雄性脐尖而光滑,螯长大,壳面带青色,雌性脐圆有绒毛,壳面呈赭色,或有斑点,头胸甲梭形,宽几乎为长的2倍,头胸甲表面覆盖有细小的颗粒,具2条颗粒横向隆堤及3个疣状突起,肉肥味美,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且适宜于海水暂养增肥。
2、青蟹
青蟹是十足目、梭子蟹科下的一属,头胸甲呈卵圆形,长度等于或略小于宽度的2/3,表面光滑,胃心沟不甚明显,背面圆突,有“H”形图案,腕节内缘具尖锐的刺,外缘具或不具2个刺,雄性腹部分为5节,呈宽三角形,雌性腹部分7节,呈宽卵形,甲壳颜色因种类和生活环境不同而不同。
3、圆趾蟹
圆趾蟹是十足目,人面蟹总科,圆趾蟹属的一种生物,头胸甲的宽度大于长度,表面隆起,密布细小颗粒,胃、心区之间有一“H”形深沟,背面粗糙,掌节的背面与外侧面共有5条颗粒隆线,内侧面中部具两条隆线,在腹面约有20—30条横行颗粒条纹,可与第一步足长节前面的末缘上的角貭隆线相摩擦而发出声响。
4、巨螯蟹
巨螯蟹是十足目短尾下目蜘蛛蟹科巨螯蟹属唯一的品种,现存最大的甲壳动物,体深橙色,有十长肢,上有白斑,前两肢发展成螯,最大的样本腿展开后长4.2米、体长38厘米,重20千克,寿命达100年,生活在日本岩手县至台湾东北角以外的太平洋海域深500-1000米、均温十到十五摄氏度的海底淤泥地形,以盲鳗、鲨鱼、螃蟹、各种鱼类为食物。
四、贝类
1、白蚬子
白蚬子学名为四角蛤蜊,是我国沿海常见的底栖经济贝类,肉细味美、营养丰富,贝壳具外皮,顶部白色,贝壳坚厚,略四角形,壳顶突出,位于背缘中央略靠前方,尖端向前弯,两壳极膨胀,幼小个体呈淡紫色,近腹缘为黄褐色,腹面边缘常有一条很窄的边缘,壳高3.4-4.6厘米,壳长3.6-3.9厘米,壳宽2.6-3.7厘米。
2、麻蚬子
麻蚬子是江户布目蛤,瓣鳃纲、帘蛤目、帘蛤科,贝壳略呈卵圆形,壳坚厚,壳顶突出,位于背缘中央靠前方,壳长略大于壳高,两壳大小相等,壳面灰褐色,常有褐色斑点或条纹,壳内面灰白色,边缘具有与放射肋相应的小齿,生长纹明显,与许多粗的放射肋相交成布纹状。
3、海蛎
海蛎是软体动物门、双壳纲、牡蛎目、牡蛎科的通称,又称海蛎子,分布于热带和温带,我国沿海,海蛎分布很广,渤海,黄海至南沙群岛均产约有20种。河口内湾还有人工养殖,海蛎又有人工养殖和天然生殖之分,海蛎不仅肉嫩味鲜,而且营养丰富,有“海中牛奶”之美誉,含有多种维生素、肝糖、牛黄酸及其他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
4、夏夷贝
夏夷贝是扇贝科、扇贝属贝类,一般分布于底部比较坚硬、淤泥少的海区和水深不超过40米的沿岸区,贝壳大型,壳高可超过20厘米,左壳稍平,较右壳稍小,呈紫褐色,壳近圆形,右壳(有足丝孔的)较突,黄白色,为滤食性贝类,杂食性,摄食细小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细菌以及有机碎屑等。
5、田螺
田螺在我国各地的淡水湖泊、水库、稻田、池塘沟渠均广泛分布,外壳是钙质的,较薄,螺旋形,右旋,壳外表呈黄绿色到黄褐色,颜色因环境和水质而有差异,内面灰白色,壳顶略尖,壳底膨大,壳口卵圆形,其边缘完整,有角质。
五、海兽
1、海豹
海豹是对鳍足亚目种海豹科动物的统称,全身披短毛,背部蓝灰色,腹部乳黄色,带有蓝黑色斑点,海豹体粗圆呈纺锤形,头近圆形,眼大而圆,无外耳廓,吻短而宽,上唇触须长而粗硬,呈念珠状,幼兽色深,成兽色浅,南极海豹数量为最多,其次是北冰洋、北大西洋、北太平洋等地。
2、海象
海象是海象科、海象属的一种动物,身体庞大,皮厚而多皱,有稀疏的刚毛,眼小,视力欠佳,它的四肢因适应水中生活已退化成鳍状,仅靠后鳍脚朝前弯曲,以及獠牙刺入冰中的共同作用,才能在冰上匍匐前进,鼻子短短的,缺乏耳壳,看起来十分丑陋。
3、海狮
海狮体型较小,体长一般不超过2米,雄性成体颈部周围及肩部生有长而粗的鬃毛,体毛为黄褐色,背部毛色较浅,胸及腹部色深,雌性体色比雄兽淡,没有鬃毛,雄性体长310-350厘米,体重1000千克以上,面部短宽,吻部钝,眼和外耳壳较小,性情温和,多集群活动,陆岸可组成上千头的大群,海上多为1头或十数头的小群。
4、海狗
海狗是生活在海洋里的哺乳动物,因其体型像狗,因此得名海狗,皮毛较浓密、光滑,又称“皮毛海狮”,体长150-210厘米,体重21-26千克,体被刚毛和短而致密的绒毛,背部呈棕灰色或黑棕色,腹部色浅,四肢呈鳍状,适于在水中游泳,头部圆,吻部短,眼睛较大,有小耳壳。除了生活在白令海中的北海狗外,新西兰、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南非及南极洲等地的水域中也都有海狗的踪影。
水产动物的生活习性与食性如何?水产动物指对人类有一定经济价值的野生或养殖的水生动物。它包括淡水和海水两大水产养殖方式。不同的水产动物都有各自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它们终身生活在水下,大多数水产动物体形呈梭形,这样可以减少游水时对它的阻力。它们的体表有鳞片,鳞片表面有黏液,可减少游水时的阻力和逃避敌害。因为生活在水中,它们以鳃呼吸,用鳍游泳,这种形态结构是与它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水产动物可以生活在水的上层、中层、下层,不同的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
不同类别的鱼,摄取食物的类型也不一样。据此,一般可将鱼的食性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草食性、肉食性、杂食性和滤食性等。
草食性鱼:以植物性饲料为主食的鱼可称为草食性鱼。草鱼是典型的草食性鱼。草鱼的摄食器官主要是有锯齿状的咽齿,齿冠两侧有栉状突起,用以切割水草。草鱼喜食聚草、苦草、眼子菜、轮叶黑藻和浮萍等水生植物,也喜食陆生植物的嫩茎叶、树叶和瓜菜叶等。草鱼虽以植物为主食,但缺乏纤维素分解酶,因此不能消化利用纤维素。
肉食性鱼:这类鱼以动物性饲料为主食,如青鱼以底栖动物螺蛳、黄蚬等为主食。还有其他的肉食性鱼,如鳜鱼、乌鳢、硬头鳟和鲌鱼等,牙齿尖锐,多以小型鱼类为食。
杂食性鱼:这类鱼食性较杂,其饲料可以是植物性的,也可以是动物性的,还可以是浮游生物。鲤、鲫鱼是典型的杂食性鱼。鲤鱼的食性是偏动物性食性,而鲫鱼的食性是偏植物性食性,两者摄食方式都是吞食。鲤鱼主要摄食螺蛳、黄蚬、幼蚌、水生昆虫以及虾类等,也能吃一定数量的水生植物,如丝状藻类、植物种子和有机碎屑。鲫鱼主要采食腐屑、碎片、硅藻、水绵、水草和植物种子等,也能吃一定数量的小型水生动物如摇蚊幼虫、水蚯蚓、枝角类和桡足类等。
滤食性鱼:靠鳃耙等滤食器官滤取浮游生物为食物的鱼类,如鲢、鳙为典型的滤食性鱼类。鲢鱼以浮游藻类为主食,鳙鱼则以浮游动物为主食。
需要强调的是,各类鱼在幼鱼阶段,皆以浮游生物为饵料。随着鱼体不断生长,才形成一定的食性。尽管如此,但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各类鱼如草食性草鱼、肉食性青鱼、杂食性鲤鱼、鲫鱼和滤食性鲢、鳙都能摄食人工配制的饲料,即配合饲料。
水生动物详细资料大全水生动物(aquatic animal)是指主要在水中生活的动物。大多数水生动物是在物种进化中未曾脱离水中生活的水生动物,也有像鲸鱼和水生昆虫之类由陆生动物转化成水生动物的水生动物,后者有的并不靠水中的溶解氧来呼吸。
基本介绍 中文名 :水生动物 外文名 :aquatic animal 定义 :主要在水中生活的动物 分类 :海洋动物和淡水动物两种 简介,环境性疾病,气泡病,氨中毒,亚硝酸中毒症,农药及污染物质的中毒症,环境污染物质引起的肿瘤, 简介 水生动物按照栖息场所可分为海洋动物和淡水动物两种。在脊椎动物中,由于体液的渗透压一般介于海水和淡水之间,故在体液渗透压调节机制方面海洋动物和淡水动物之间具有相反的情况。 水生动物最常见的是鱼(fish),此外还有腔肠动物如海葵、海蜇和珊瑚虫等、软体动物如乌贼、螺和章鱼等、甲壳动物如虾和蟹等、其他动物如海豚和鲸(哺乳动物)等。鲸用肺呼吸,所以鲸属于哺乳动物,而不是鱼类。 海葵 环境性疾病 气泡病 饲养水中氮气或氧气等气体过饱和,都可导致水生动物发生气泡病。患病鱼类的胸鳍等鳍条上,鳃血管中都可出现气泡,当气泡在眼窝内蓄积时可以引起眼球突出的症状;如果是鳗鲡发生气泡病还可以从头部看到瘤状隆起的特征。由氮气形成的栓塞,严重时可以导致鱼体呈现出痉挛症状后陆续死亡。氧气则一般不会导致水产动物出现栓塞现象,而主要是因为抑制二氧化碳从血液中排除而导致病鱼死亡。 由过量溶氧而引起的水生动物气泡病,主要是因水中浮游植物过多,在强烈的日光照射下,光合作用旺盛,致使饲养水中溶氧过饱和的缘故。这种气泡病不仅在夏季的鳗鲡、鲤、金鱼等淡水鱼类的育苗池中多见,在海水鱼类的育苗池中也可能发生。已有实验结果表明,在鳗鲡和鲫的育苗池中,当溶氧的饱和度达到350%时,开始出现气泡病,但是发病率较低,而当达到400%一500%的饱和度时,气泡病的发病率就上升得很高。需要说明的是,具有生物活性的氧气,即使过饱和,对水生动物的危害也是较小的。可采用向饲养池中加注地下水,降低水体中浮游植物的密度,或采用降低水温的方法以降低其饱和度等对策。 与溶氧的过饱和不同,当水体中无生物活性的氮气过饱和时,即使水体中氮气的饱和度明显低于氧气的饱和度,也可以因在鱼体内气体化,并且形成的气泡很难于被鱼体吸收,因而对鱼类形成极大的生理障碍。当水体中氮气饱和度达到120%一130%时,2周内半数饲养鱼即可能出现气泡病症状,也有报导指出当氮气饱和度达到120%-140%时,2周内有半数饲养鱼死亡。导致水体中氮气过饱和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用水泵抽水的过程中大量氮气混入了水体中。此外,也可能由于抽出的深井水由于压力降低或水温上升而呈现出氮气过饱和的状态。 氨中毒 鱼类的含氮排泄物中约有50%——80%是以氨的形式经鳃部排泄的。氨在体内生成时耗能很少,而且很容易溶解在水体中、并很快扩散,所以含氮排泄物以氨的形式对水生动物是极为有利的。而另一方面,因为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很强的毒性,所以,排入水体中的氨是不宜积累的,而应经过氮循环系统转换成亚硝酸等毒性低的物质。然而,在高密度的集中化养殖池中,由于要投喂高蛋白饵料,由于氨的积累就持别容易发生氨中毒。急性氨中毒时,水生动物可发生肌肉痉挛、眼球出现回转反射障碍,甚至出现异常旋转游泳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死亡。亚急性和慢性氨中毒则要表现出鳃上粘液分泌亢进,随后出现粘液分泌减少,上皮细胞肥大,增生,进而出现坏死现象。肝、脾、肾等各种器官都出现实质性细胞肿胀、出血和炎症。 对于水生动物氨中毒症的诊断可采用测定血浆中NH 4的方法,鲤和虹鳟在空腹或者摄食6小时后,当血浆中NH 4浓度超过400一500ug/L时,可诊断为氨中毒症。 亚硝酸中毒症 饲养水中的氨可以在硝化细菌的作用下氧化而变成亚硝酸,进一步氧化变成硝酸而被水生植物利用。此外,还可以通过脱氮作用而生成氮气。与氨相比虽然亚硝酸对水生动物的毒性要低得多,但是,当集中化养殖池中的亚硝酸浓度过高时,也可能引起水生动物发生亚硝酸中毒症。 亚硝酸中毒是由于亚硝酸具有较强的氧化能力,将红血球中的血红蛋白转化为正铁血红蛋白,血液也因此变成茶色而丧失运输氧气的能力。氧通过二价铁可以与血红蛋白进行可逆的结合,在这个过程中铁的化学价并不改变。而正铁血红蛋白则是因为血红蛋白中的二价铁氧化成为三价铁的形式、丧失了与氧结合的能力。因为铁血红蛋白可以由红血球内的还原机制将其还原为血红蛋白,所以对于轻度中毒症,当水中亚硝酸浓度下降后是可以逐渐恢复的。但是,当亚硝酸长时间作用于水生动物时,就会导致其红血球内的原生质变性而产生还原机制的障碍,从而发生核浓缩和核破坏,进而细胞膜受损导致溶血。 亚硝酸可由硝化细菌的作用而氧化为硝酸,硝酸的毒性比亚硝酸低、在饲养中即使有硝酸的积累也不大可能引起水生动物中毒,但是可导致饲养水的PH值降低。 农药及污染物质的中毒症 为了驱除农作物的害虫和田间杂草,各种农药被广泛地采用,而这些农药随着农田排水而进入养殖场的池塘,经常引起人工饲养的水生动物中毒。日本曾报导内于沿岸海域因有机磷农药的污染而引起天然黑鲷,网箱中饲养的五条 和养殖对虾的大批死亡,由于除草剂流入饲养池而导致饲养鲤鱼的贫血症的发生。自1970年以来、对水生动物致死性很高的有机氯农药逐渐被致死性较低的有机磷农药所替代,随之而来的是由于有机磷农药对养殖水体的污染,致使水生动物脊椎骨弯曲症的发生。大多数有机磷农药都能阻碍动物乙酰胆碱的分解,积蓄在体内的乙酰胆碱可以引起水生动物肌肉的痉挛性收缩,其强度甚至可以导致骨折和脱臼。 环境污染物质引起的肿瘤 细胞失控地增殖并集结成团称为肿瘤。肿瘤有良性和恶性之分,恶性肿瘤又称为癌,良性肿瘤也可能在其发生部位对机体造成挤压。恶性肿瘤还具有能转移的特性。然而,对于难以逐尾施治和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水生动物(尤其是鱼类)肿瘤而言,区分其良性肿瘤还是恶性肿瘤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形成肿瘤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作为内因的主要有遗传因素、激素等。已知的外因主要有热 *** 、机械 *** 、放射线、化学致癌物质、病毒和寄生虫等。在鱼类虽然很早以前就有了有关肿瘤的报导,但是,真正弄清了其原因的只有由病毒引起的红鳟的口腔基部上皮肿瘤和鲤鱼的 *** 肿瘤等少数几种。什么是水族动物,它和水生动物有什么区别吗
水生动物
(aquatic
animal
),在水中生活的动物,在各种类型水域中繁衍生活的动物的总称。
大多数是在物种进化中未曾脱离水中生活的一级水生动物,但是也包括像鲸鱼和水生昆虫之类由陆生动物转化成的二级水生生物,后者有的并不靠水中的溶解氧来呼吸。按照栖息场所可分为海洋动物和淡水动物两种。在脊椎动物中,由于体液的渗透压一般介于海水和淡水之间,故在体液渗透压调节机制方面海洋动物和淡水动物之间具有相反的情况。
水生动物最常见的是鱼(fish),此外还有腔肠动物,如海葵、海蜇、珊瑚虫;软体动物,如乌贼、章鱼;甲壳动物,如虾、蟹;其他动物,如海豚(哺乳动物)、龟(爬行动物)等其他生物。
水产动物:利用各种水域或滩涂进行人工养殖的经济动物。
中国淡水养殖对象除传统的鲤科鱼类外,近年来还增加了非鲫、虹鳟、银鲑、白鲫、罗氏沼虾、中华绒螯蟹、淡水珍珠贝等。人工繁殖技术和网箱培育方法的采用,为养殖提供了大量苗种。
中国的海水养殖也有较久的历史,宋代已有人工培育珍珠、插竹养牡蛎和藻类养殖的记载。1986年已进行海水养殖的浅海、滩涂面积为
488万亩(占可供养殖面积2000万亩的24%),产量为85.8万吨,占全国水产总产量的10%。其中
海带占23.7%,紫菜占1.6%,贻贝占24.5%,牡蛎占
6.4%,蛏和蚶占17.5%。此外还养殖鲻、鲮、鲈、遮目鱼、对虾、海水珍珠、鲍、扇贝、海参等。
15 种海淡水常见经 济水产动物物种15种海淡水常见经济水产动物物种有中华鳖(甲鱼),南美白对虾,脊尾白虾(白米虾),罗氏沼虾,日本沼虾(河虾),乌鳢(黑鱼),鲈鱼,桂(鳜)鱼,黄鳝,翘嘴红_(白丝鱼),罗非鱼,泥鳅,海瓜子,田螺,花蛤。
鱼类有鲢鱼、鳙鱼、鲤鱼、带鱼、鲅鱼等。
虾类有龙虾、基围虾、皮虾、青虾等。
蟹类有梭子蟹、青蟹、圆趾蟹、巨螯蟹等。
贝类包括白蚬子、麻蚬子、海蛎、夏夷贝、田螺等。
水产动物的种类淡水水产主要是:鱼,虾,海水水产除了鱼虾外,还有螃蟹,虾耙子,等,水产主要含蛋白质,因为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容易酸败,所以,水产都容易变质,海产还含有较多的碘,
水产动物检疫的基本性质水产动物检疫的基本性质是生产性检疫、贸易性检疫、非贸易性检疫、观赏性检疫。
动物检疫的性质范围:生产性检疫,贸易性检疫,非贸易性检疫观赏性检疫,观赏性检疫农场牧场、部队、集体、个人饲养的动物,因此水产动物检疫的基本性质是生产性检疫、贸易性检疫、非贸易性检疫、观赏性检疫。
水产动物是海洋和淡水渔业生产的水产动植物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总称。
TAG:
热门标签: 刽子手(13) 扦插(2) 参考(2) 关节(2) 木器漆(1)
注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立即处理,举报邮箱:1356571586@qq.com
随机关键词:

资源联系人
-
上一篇
数字的四字成语(带有数字的四字成语)
含有数字的4字成语大全四通八达。六神无主。十全十美。姹紫千红。万紫千红。九霄云外。九死一生。一心一意。一分为二。不三不四。五颜六色。五彩缤纷。五花八门。百花齐放。九牛一毛。三长两短。四面八方。千方百计。一五一十。一丝一毫。独一无二。一字之师。七上八下。一刀两断。一路平安...
-
上一篇
数字化治理(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治理方面取得什么进展)
基层社会数字化治理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前,制约和影响数字赋能基层治理效能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数据资源的不联通不共享,导致数字资源一方面在方便基层的同时也在消耗甚至反噬基层能量,从而使基层长期处于一种做无用功的状态。 最普遍的表现就是信息的重复采集和重复填报,其背后根源仍在于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