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野客资源整合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资讯中心 > 生活百科

生活百科

垂穗石松(垂穗石松的介绍)

2023-08-13 15:26:14生活百科37
垂穗石松的形态特征中型至大型土生植物,主茎直立,高达60厘米,圆柱形,中部直径1.5-2.5毫米,光滑无毛,多回不等位二叉分枝;主茎上的叶螺旋状排列,稀疏,钻形至线形,长约4毫米,宽约0.3毫米,通直或略内弯,基部圆形,下延,无柄,先端渐尖,边缘全缘,中脉不明显,纸质。...
垂穗石松的形态特征

中型至大型土生植物,主茎直立,高达60厘米,圆柱形,中部直径1.5-2.5毫米,光滑无毛,多回不等位二叉分枝;主茎上的叶螺旋状排列,稀疏,钻形至线形,长约4毫米,宽约0.3毫米,通直或略内弯,基部圆形,下延,无柄,先端渐尖,边缘全缘,中脉不明显,纸质。侧枝上斜,多回不等位二叉分枝,有毛或光滑无毛;侧枝及小枝上的叶螺旋状排列,密集,略上弯,钻形至线形,长3-5毫米,宽约0.4毫米,基部下延,无柄,先端渐尖,边缘全缘,表面有纵沟,光滑,中脉不明显,纸质。孢子囊穗单生于小枝顶端,短圆柱形,成熟时通常下垂,长3-10毫米,直径2.0-2.5毫米,淡黄色,无柄;孢子叶卵状菱形,覆瓦状排列,长约0.6毫米,宽约0.8毫米,先端急尖,尾状,边缘膜质,具不规则锯齿;孢子囊生于孢子叶腋,内藏,圆肾形,黄色。

本种也可根据被毛情况分为两个变型。

1a. 垂穗石松(原变型)

f. cernua

中型至大型土生植物,主茎直立,高达60厘米,圆柱形,中部直径1.5-2.5毫米,光滑无毛,多回不等位二叉分枝;主茎上的叶螺旋状排列,稀疏,钻形至线形,长约4毫米,宽约0.3毫米,通直或略内弯,基部圆形,下延,无柄,先端渐尖,边缘全缘,中脉不明显,纸质。侧枝上斜,多回不等位二叉分枝,有毛或光滑无毛;侧枝及小枝上的叶螺旋状排列,密集,略上弯,钻形至线形,长3-5毫米,宽约0.4毫米,基部下延,无柄,先端渐尖,边缘全缘,表面有纵沟,光滑,中脉不明显,纸质。孢子囊穗单生于小枝顶端,短圆柱形,成熟时通常下垂,长3-10毫米,直径2.0-2.5毫米,淡黄色,无柄;孢子叶卵状菱形,覆瓦状排列,长约0.6毫米,宽约0.8毫米,先端急尖,尾状,边缘膜质,具不规则锯齿;孢子囊生于孢子叶腋,内藏,圆肾形,黄色。

产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香港、广西、海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等生于海拔100-1800米的林下、林缘及灌丛下荫处或岩石上。亚洲其他热带地区及亚热带地区、大洋洲、中南美洲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印度。

1b. 毛枝垂穗石松(变型)

f. sikkimensis (Mueller)

中型至大型土生植物, 主茎直立, 高30-60厘米, 圆柱形, 中部直径1.5-2.5毫米, 光滑无毛,多回不等位二叉分枝;主茎上的叶螺旋状排列,稀疏,钻形至线形,长约4毫米,宽约0.3毫米,通直或略内弯,基部圆形,下延,无柄,先端渐尖,边缘全缘,中脉不明显,纸质。侧枝上斜,多回不等位二叉分枝,有毛;侧枝及小枝上的叶螺旋状排列,密集,略上弯,钻形至线形,长3-5毫米,宽约0.4毫米,基部下延,无柄,先端渐尖,边缘全缘,表面有纵沟,光滑,中脉不明显,纸质。孢子囊穗单生于小枝顶端,短圆柱形,成熟时通常下垂,长3-10毫米,直径2.0-2.5毫米,淡黄色,无柄;孢子叶卵状菱形,覆瓦状排列,长约0.6毫米,宽约0.8毫米,先端急尖,尾状,边缘膜质,具不规则锯齿;孢子囊生于孢子叶腋,内藏,圆肾形,黄色。本变型的枝被毛,但毛的多少变异很大。

产江西、福建、湖南、广东、香港、广西、海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等。生于海拔100-2300 (-2800?) 米的林下或灌丛下。印度、锡金、缅甸、日本、越南、老挝、柬埔寨及其他东南亚各地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锡金。本变型的地理分布更偏南,比如在四川,原变型比变型更常见,而在云南则相反。

垂穗石松的介绍

垂穗石松Palhinhaea cernua,多年生草本。须根白色,主茎直立,基部有次生匍匐茎,长30~50厘米或更长。叶稀疏,螺旋状排列,通常向下弯弓,侧枝多回二叉,直立或下垂,分枝上的叶密生,线状钻形,长2~3毫米,全缘,通常向上弯曲。孢子囊穗单生于小枝顶端,矩圆形或圆柱形,长8~20毫米,带黄色,常下垂;孢子叶覆瓦状排列,阔卵圆形,先端渐尖,边缘有长睫毛;孢子囊圆形,生于叶腋。孢子四面体球形,有网纹。生长于山溪边或林下荫湿石上。分布于浙江、福建、台湾及华南、西南地区。垂穗石松的全草入药名为铺地蜈蚣 (《福建民间草药》)。

垂穗石松的功效与作用 垂穗石松分布地

1、祛风湿,舒筋络,活血,止血。治风湿拘疼麻木,肝炎,痢疾,风疹,赤目,吐血,衄血,便血,跌打损伤,汤、火烫伤。

2、生长于山溪边或林下荫湿石上。分布于江西、福建、华南地区、西南地区。垂穗石松的全草入药名为铺地蜈蚣 (《福建民间草药》)。

垂穗石松的药理作用

全植物试管内能抑制某些细菌。在非洲,煎剂用以治疗腹泻、痢疾。

干燥茎叶,全像呈黄绿色。茎圆形,长约8~9厘米,具有缴棱线,分枝较多。茎上生有淡棕色圆形之根,细而坚。质脆,易折断,断面淡黄色,有明显之白色髓部。茎上密生细小披针形似鳞片之小叶。味苦。以色青、质净者为佳。在四川、浙江、江西等地,本品与同属植物石松的全草,均称伸筋草,并同等使用。参见石松条。

垂穗石松的养殖方法

一、土壤:

垂穗石松最好选用酸性土壤进行栽培,同时土质应具备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特性,以便于它能够更好得生长。

二、光照:

垂穗石松生长期间要接受充足的光照,以促进植株的生长。但不耐强光,若光度较强,应适当遮荫,以免晒伤植株。

三、浇水:

垂穗石松耐旱不耐水涝,对水分要求不高,不需要经常浇水。切勿浇水过多,产生积水,不然会导致根系涝死。

四、 温度:

垂穗石松不耐寒,喜温暖气候。生长期间的适宜温度在25℃左右。冬季温度勿低于0℃,以免冻伤植株。

五、注意事项: 1.病害:

垂穗石松的主要病害为茎枯病和叶斑病。它们会危害垂穗石松的叶片和根茎,严重可造成植株死亡。栽培时要注意通风,出现病害可喷洒多菌灵溶液3-5次进行防治。

2.虫害:

垂穗石松的主要为松毛虫,它们以垂穗石松的叶片为食,严重危害植株的正常生长。若发现虫害,可使用敌百虫喷洒除虫,或通过诱杀成虫的方法进行防治。

垂穗石松的功用主治

祛风湿,舒筋络,活血,止血。治风湿拘疼麻木,,肝炎,痢疾,风疹,赤目,吐血,衄血,便血,跌打损伤,汤、火烫伤。

①《植物名实图考》:为调和筋骨之药。小儿煎水作汤浴,不生疮毒、受湿痒。

②《贵州民间方药集》:镇咳。又治风湿麻木。

③《福建民间草药》:利尿清热,消炎祛湿。治肝炎,黄疸,痢疾。

④《陆川本草》:清肝,明目,消炎,解毒,止血。治风火眼痛,鸡盲,鼠咬伤,吐血,衄血。

⑤《南宁市药物志》:祛瘀生新。治妇女经闭及虚寒咳嗽,肠胃寒痛。煎水洗盗汗及荨麻疹。

⑥《江西中药》:舒筋活络,利尿止血。内服用于风湿关节痛,风疹块,黄疽,大便下血。外用烧存性研末,治汤火伤疮。

⑦《四川中药志》:治跌打扭伤及鸡爪风。


TAG:
热门标签: 跟女朋友吵架了怎么哄(1) 心律(1) 神魈(1) 中留(1) 唐朝一女子(1)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立即处理,举报邮箱:1356571586@qq.com


随机关键词:

资源联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