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野客资源整合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资讯中心 > 生活百科

生活百科

宁古塔将军(宁古塔有多可怕,为何有些历史记载的满清官员都怕得要死?)

2023-08-13 15:24:52生活百科16
清朝为何把罪犯流放宁古塔?宁古塔是什么地方 在许多清朝历史剧中,常会听到不同时期、不同皇帝动怒时的一句经典台词:“将某某发往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宁古塔不是一个“塔”,而是满族的发源地,清皇族的老家。为何把罪犯发放自己老家? 其实,宁古塔是一个城名,是一个清朝时期...
清朝为何把罪犯流放宁古塔?宁古塔是什么地方

在许多清朝历史剧中,常会听到不同时期、不同皇帝动怒时的一句经典台词:“将某某发往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宁古塔不是一个“塔”,而是满族的发源地,清皇族的老家。为何把罪犯发放自己老家?

其实,宁古塔是一个城名,是一个清朝时期的关外流放罪犯场所。后设宁古塔将军,为吉林将军的前身。宁古塔属边远地区,旧时,这里环境恶劣,气候异常,寸草不生,五谷不长,很适合罪犯改造。既不是塔,而为何又称为“塔”呢?相传,清皇族的远祖兄弟6个,曾居住于此。满语谓为“宁古”,个为塔,古称“宁古塔”。

把罪犯流放到宁古塔,有两层含义:一是惩恶与扬善,让犯了罪的人背井离乡受尽磨难,到关外去自首、自思、自悔,接受风沙洗涤;二是为清皇族的老家“增砖添瓦”。清朝时,全国偏远落后的地区有的是,可清王朝为什么不把罪犯流放到其他地方改造,而首选宁古塔呢?意图很明显,那就是宁古塔是满族的发源地,是清皇族的老家。罪犯来到这里不仅要开荒种地,修桥筑路,改变清皇族老家的面貌,而且还要忍饥挨饿,为当地官员、满人当牛做马,沦为家奴,以显示祖上的荣耀。

自清顺治十年设置宁古塔昂邦章京至今已360余年。因时值明清易代之际,大批受到朝廷刑罚的官员将领被发配到宁古塔,特别是顺治至乾隆年间,成千上万的人被流放到东北,让宁古塔成为当年有名的流放地之一。

历史上的罪犯流放最早起源于五代后晋天福年间,到了清代有了较大发展,逐步健全了罪犯流配制度,设置了多处罪犯流放点。顺治初年,已制定了大清律,对罪犯的流放作了详细规定,主要是流放人员的起因、种类,流放人员的刑期,流放人员的生活等。乾隆初年公布的《大清律例》规定:“强盗免死减者,行劫数家止首一家者,伙盗供出首盗即时拿获者,偷盗坟墓二次者……具佥发宁古塔等处。”发往宁古塔的罪犯,一般以10年为期,然后考察他的现实表现,如能悔过自新,改恶从善,又情愿回原籍者准予回籍。但如果被判处无期徒刑,将永远不得入关,除非皇上特批。

根据《中国通史》、《清史稿》等史书记载,发遣到宁古塔的罪犯,除了平民百姓和旗人外,还有朝廷大臣。顺治十二年(1655年)吏科副给事官彭长庚,一等子爵许尔安因上疏称颂睿亲王多尔衮,并要求为多尔衮 *** 昭雪,并恢复爵号。皇上将此事交给大臣们密议,密议结果,判处二人死刑。但皇上念其二人曾有功于朝廷,便下召免死,流放到宁古塔。

《鸡林旧闻录》记载:清兵入关之初,流徙罪犯,多编管于吉江两省。及康熙时云南既平,凡附属吴三桂之滇人,悉配戍于上阳堡,在今开原县边门外,满语称其地为台尼堪,尼堪 *** 之谓。

原文释读:清初入关,流放罪犯,大都流放到了吉林、黑龙江两省。康熙二十年春,清师平定昆明吴三桂部叛乱,凡属吴三桂滇军之人,全部流放到了尚阳堡。尚阳堡位于今开原县东部边门外(今辽宁省铁岭市清河区杨木林子镇佟屯村西南10里、清河水库上游淹没区),满语称那个地方为“台尼堪”,“尼堪”是对 *** 的称呼。

为何宁古塔是清初最主要的流放地之一?

在清朝初期,流放的地点主要是包括今天的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省在内的东北地区。东北是清王朝的“龙兴之地“,更重要的是,那里一直在清政权掌控中。把不放心的政治人物流放到一个放心的地方去,这也许是中国历代当权者共同遵循的一个规则。而且其他的地域还没有完全稳定下来,南方没有完全控制,那更何谈西北了,所以主要的流放地就是到东北。而且鉴于当时的中俄关系,为防范沙俄的侵扰,让犯人们戍守边疆也是出于国防需要。

清代东北地区的流放地很多,最初,犯人被遣戍沈阳、尚阳堡,后来到吉林乌拉、宁古塔,最后又到黑龙江瑷珲、齐齐哈尔等地。其中,最著名的流放地是宁古塔,也就是今天黑龙江省的海林和宁安市。仅在清初的顺治年间,因科场案、浙东通海案以及文字狱等就有数千人被流放到东北地区的宁古塔。

流人们对宁古塔所做的贡献有哪些?

来自中原以及江南的流人们来到这里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里萧条、荒芜的状况。

流人们摒弃东北原始的耕作方式,把内地的先进的耕种技术带到了这里,使粮食产量得以极大的提高,粮食品种也由原来的四、五种增加至十余种。尤其在土地开发上最为显著,据不完全统计,至雍正初,宁古塔将军所辖可耕种的土地也达到了原来的十倍。明末最后一位兵部尚书张缙彦流放宁古塔后,将中原蔬菜、花卉种子及农业耕种方法也带到这里,被当地人尊为“域外群尊五谷神”。

宁古塔地区原来店铺很少,几乎没有贸易活动,流人杨越建议宁古塔将军建立皮毛人参互市贸易场所。仅一年时间,宁古塔就开设了30多家贸易货栈,人参、蘑菇、毛皮等都得到了交换、出卖,并很快吸引了盛京、吉林乌拉等地的客商。吴兆骞的儿子吴晨臣二十多年后在《宁古塔纪略》中有这样的描述,“货物客商络绎不绝,居然有华夏风景”。可以说,宁古塔的商业贸易是从流人开始的。

医药卫生方面,流放宁古塔的吕氏家族应该说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雍正年间震惊全国的文字狱案,是因吕留良的反清思想而起。雍正十年,吕留良在死后49年惨遭开棺戮尸,其孙辈发往宁古塔。全族12户111口人背井离乡,踏上走向塞外边关的远行之路,雍正十一年冬到达宁古塔。宁古塔土著满人崇信萨满教,有病多采用一些土办法,而吕留良的孙子吕懿兼擅长医术,于是他开始在本地行医,用精湛的医术挽救了无数人的性命,也改变了当地落后的医疗环境。据史料记载,他曾被任命为宁古塔戍所的医官,后来清廷下令不许流放人员任官,才被免职。

据记载,吴兆骞离开北京时用牛车带了上万卷书,他和流人杨越一起利用这些千里迢迢带来《四书五经》、《史记》、《汉书》等书籍,开设“读书草堂”,对当地人进行文化教育。

流放宁古塔的名人都有谁?

顺治十五年(1658年)因江南科场案而流放三年宁古塔的方拱乾写了近千首诗,几乎每日都要写一首诗,不仅有他一路走来的所见所闻,在谪居地的许多小事也被收入诗中,编成《何陋居集》,这是宁古塔最早的诗歌集。

流人吴兆骞在宁古塔谪居二十多年,发挥其“江左风味”的笔法,他的许多诗作都有戍边卫国之内容,是讴歌戍边将士们的塞外绝唱,其中《秋笳集》赞颂的是大将军安步海东抗击罗刹,还有讴歌山川之美的《长白山赋》等等,可以称之为不朽之作。他的书信集《归来草堂尺牍》,更让我们深刻了解了流放文人在宁古塔是如何生活的:他们平日里度日如年,对家乡无尽思念,对父母大人祈盼平安,与友人诗歌唱和,都一幅又一幅地展现于后人面前。

自古以来宁古塔的山川大地留下的名字,多为当地土著人以民族语言所记述的。而明代末的兵部尚书、河南新乡人张缙彦游历了宁古塔新旧两域周围的山川、村落、河流等,为之重新命名,增加了这些山川的文化底蕴,这些默默存在于亘古荒原上的河流大山有了自己的名字,被收入到他的《宁古塔山水记》之中。他又对宁古塔的风土人情和富饶物产做了十分详细的记录,让关内人了解了这塞外的山水、塞外的村庄和民俗、塞外非常丰富的物产。今天我们要了解宁古塔之山水,必读《宁古塔山水记》,文章虽不多,但内涵博大,包含宽广,而且文词优美,笔法简练,不仅是宁古塔乃至黑龙江最早的山水游记和散文集,而且是一部优秀的地域文集,为宁古塔地域研究提供了内容翔实的佐证。许多在正史中找不到的资料多可以在此记中得到,可以说它是历史的补充。

张缙彦的另一部散文集《域外集》更是值得一读,这里的“记、论、书、傅、疏、说”主题文章有二十二篇,所记的多与流人有关,也是论述塞外的山水、风俗和物产之作,对研究宁古塔流人生活及塞外之风俗,其史料价值更高。

清代宁古塔的历史记载中流人的活动占有很大部分,这些记述为后来人留下了一笔十分丰厚的宝贵财富,让我们可以通过它们去了解三百多年前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曲折。

“山非山兮水非水,生非生兮死非死”,这是诗人吴梅村对流人境况的写照,今天再研究流人,追寻他们的足迹也算是对先人们的一种慰藉。

宁古塔有多可怕,为何有些历史记载的满清官员都怕得要死?

在清朝影视剧大行其道的今天,相信很多人都应该听过这样一句话: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虽然很多人不解其意,但仅仅从这字面的意思,恐怕就足以让很多人感受到一股深深的寒意,也由此可见它的恐怖。

不过,这宁古塔并不是一座塔,而是一个地名。在满语中,“宁古”是“六”的意思,而“塔”为 “个”的意思。据说努尔哈赤的曾祖父福满所生的六个儿子曾最早居于此地,因此被称作宁古塔。它的具体位置,就在我们现如今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

老实说,这个地方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但中国雪乡想必大家都应该听说过,就是那一晚上一个床铺要好几千的坑人雪乡,它也在这个地方,所以如果你实在不知道具体位置,就把宁古塔简单理解为中国雪乡算了,虽然它们并不属于同一个村,但也相差不了多远。

在清朝时,宁古塔是东北边塞的一个重镇,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时曾在此驻军,后来满清入主关后,就设立宁古塔将军一职,为吉林驻防八旗的最高长官,负责统辖黑龙江和吉林地区。最初宁古塔将军的治所和驻地,就在宁古塔,后在康熙十五年时,才迁移到吉林乌拉。

当时,宁古塔一方面是地广人稀,另一方面却又是满清控制黑龙江流域的重要战略要地,所以需要大量驻军,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来开垦和建设此地,从而为军队提供后勤保障。但正常情况下,普通百姓显然是不会主动跑到这里来,于是它就慢慢成为清朝最有名的流放之地。

至于所谓的披甲人,其实就是指的当地的军人,因为宁古塔天气太过寒冷,所以军人们常年都是身披厚重的铠甲,因此被当地的人称之为披甲人。在当时,对于到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有这样一个谚语来形容它的残酷,叫做:来到宁古塔,十个黄泉路都不怕。

据说,很多被流放的官员听到宁古塔三个字后,往往会当场吓得昏厥过去,有的人甚至宁可选择自杀,也不愿意去宁古塔。虽然这种传言很可怕,但事实上,对于广大犯人来说,如果只是单纯的流放到宁古塔,所要面对的危险其实主要就一个:环境恶劣。

当时宁古塔的环境有多恶劣,曾经有一个叫做吴兆骞的犯人是这样形容的:“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就是那些过惯苦日子的穷苦百姓,恐怕也会非常不适应,更不用说那些养尊处优的达官贵人、文人学子乃至皇亲国戚,以及那些常年生活在南方的人士,他们往往一到宁古塔,就会大病一场,很多人根本就熬不过冬天。

不过,这些人一旦能够适应这里的环境,那对于这些只是单纯流放到宁古塔的犯人,他们接下来的日子,其实就和寻常百姓一样,虽然生活较比较艰苦,但也能过得去,吃穿住用以及土地,该有的都有。甚至而言,有些动手能力比较强的,还可以把小日子过得有声有色。

比如前面提到的吴兆骞,他被流放到宁古塔后,就利用自己的长处开馆授徒,不仅有了稳定的收入,还每日和徒弟们饮酒赋诗,好不快活。

在夏天的时候,他们还会结伴出去寻密探幽,一次吴兆骞在新城西门外的鸡陵山下发现著名的泉水,于是就给他命名北国名泉,又称泼雪泉。

后来,吴兆骞的名声越来越大,以至于宁古塔的巴海将军专门聘请他为书记兼家庭教师,教授他两个儿子额生、尹生读书。

再后来,吴兆骞还将自己戍居塞外的不同思绪,写成著名诗词集《秋笳集》和《归来草堂尺牍》流传于后世。当然,类似吴兆骞的人还人很多,他们的小日子过得都还挺不错。

不过,在宁古塔,有一种人的日子却是过得非常凄惨,他们并不是单纯的流放到宁古塔,而是流放到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

这样一来,这些人从户籍上来说,就不再是自由自在的良民,而是卑贱的奴隶,没有任何人身自由,他们的身体和生命,都不再属于他们自己,而是披甲人。

这些犯人一来宁古塔,就被集中关在条件恶劣的监狱里面,不仅缺衣少食,每天还要被逼进行高强度的劳动,一年四季都不能休息,因此能够存活下来的人非常少。

吴兆骞曾这样描述他们:“人皆骨瘦如柴、一年到头,不是种田,即是打围、烧石灰、烧炭,并无半刻空闲日子。”

对于女人来说,除了日常劳动之外,还有受到披甲人们的肆意凌辱。换句话说,在白天他们要和男人一样被驱使着干活,在晚上还要受到披甲人身体上行的摧残,所以很多女人根本就活不过一个月。即便侥幸活下来,也是苟延残喘,最终也得劳累而死。

清朝官员被贬为什么流放宁古塔?

被贬官员流放宁古塔,因为此地条件艰苦又为边疆既可惩罚被贬之人,又可利用被贬之人。

宁古塔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是中国清代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宁古塔地区非常辽阔,即图门江以北,乌苏里江东西两岸,近日本海,都是宁古塔地区。

宁古塔常年冰封,天气恶劣无比,交通极为不便,庄稼五谷在此根本无法生长,为满民所避居之地。

从环境来看确实是个流放罪犯惩罚的好地方。然而,更重要的是来这的罪犯基本上是有去无回,清代发配宁古塔基本上等同于死刑。其中原因有三:

一、因为这里四周没有人烟,极少有人居住,加上风雪天气恶劣,很容易被冻死,来到宁古塔后,犯人们大多数当牛做马,沦为当地官员和贵族的家奴。

二、流放犯人就一定要让他们受到折磨,要让他们煎熬痛苦,在背井离乡还被迫为奴,时时面对主人打骂的情境下,罪犯们经常要忍受身心煎熬和痛苦。

三、被流放的犯人中很多都是有知识的人,他们来到宁古塔可以开辟荒地种粮,不仅如此,他们也带来了中原地区的耕种纺织技术和医学技术,且宁古塔位于边境地区,需要人来驻守建设。

但派来此处的官兵属于清白之身不能不允许他们回家,但犯人们不一样,他们被流放后极少有被赦免的,因此留他们是最明智的选择。

扩展资料:

流放又称流徙,简称流,这是一种古老的刑法。它的雏形,可以追溯到上古。但流放真正成为一种常刑,是在隋唐以后。清代,流刑是五大主刑之一,五刑从轻到重,分别是笞、杖、徒、流、死。也就是说,流刑是仅次于死刑的严重惩罚。

清代对流刑有着极为严格的规定,政府先后制定了《三流道里表》《五军道里表》等法律文书。流放的远近,之前分3个等级,后来增加为4个等级,即2000里(附近)、2500里(近边)、3000里(边远)、4000里(极边和烟瘴)。

就像唐代喜欢把犯人流放到炎热的岭南一样,有清一代,喜欢把犯人流放到寒冷的东北。东北是满清的所谓龙兴之地,是这个少数民族大一统政权最稳定的后方根据地。

清初,南方的反清运动如同星星之火,以台湾为基地的郑氏不时袭扰东南,西南先有流亡的永历政权,后有兴兵造反的吴三桂。对清廷来说,安置流人的不二选择就是他们的老家东北。

宁古塔是现今什么地方

宁古塔现在是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海长公路古城村。

宁古塔将军驻地旧城遗址是中国清朝政府设置在盛京(沈阳)以北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广大地区的东北边疆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也是中国古代较为出名的流放地。清崇德元年(1636年),梅勒章京吴巴海监造宁古塔(旧)城。宁古塔将军的驻地和治所两经迁移,易地三处,依次为宁古塔旧城、宁古塔新城、吉林乌喇。

在清朝顺治、康熙年间,吴巴海、沙尔虎达、巴海、萨布素等将领统率军民,多次乘船自海浪河入松花江和黑龙江,迎头痛击入侵黑龙江流域的外域入侵者,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1981年,宁古塔将军驻地旧城遗址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宁古塔将军驻地旧城遗址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宁古塔的历史意义

乌苏里江、黑龙江两岸所居的达斡尔、赫哲、锡伯、鄂伦春人每年向朝廷朝贡的物品都要定时送到这里,然后再转运至北京。宁古塔旧城曾是清王朝东北边疆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而且,在清朝顺治、康熙年间,吴巴海、沙尔虎达、巴海、萨布素等将领统率军民,多次乘船自海浪河入松花江和黑龙江,迎头痛击入侵黑龙江流域的外域入侵者,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

宁古塔旧城也是依河而建,但海浪河水又赶走了它,夏秋季节的大洪水,正是这汹涌澎湃的洪水,迫使巴海将军不得不另选新址,宁古塔旧城也就成为荒垣,现与水林相伴,古城内外皆为耕地,从保护界碑上可见规模。宁古塔将军衙门的各项历史责任,都由宁古塔新城来担负。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宁古塔

“人间地狱”宁古塔,是古代流放女犯人的地方,到底为何如此可怕?

宁古塔环境艰苦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这些流人的子孙后代也要世代为奴,不可出户为民,死后也不得归乡。

在清宫电视剧中,经常听到皇帝动怒时的一句经典台词:将某某发配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

那么什么是宁古塔呢?宁古塔又在哪里呢?

其实,宁古塔不是“塔”,而是一个地名,是清朝时期在关外流放罪犯的一个地方,在今天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

在当时,宁古塔属于边远地区,不仅气候异常、环境恶劣,还五谷不长,寸草不生,非常适合罪犯改造。

相传,清廷皇室的远祖曾经有兄弟六个居住于此,满语中六为“宁古”,个叫“塔”。

把罪犯流放到这里有两层意思:首先是惩恶扬善。让罪犯背井离乡,受尽磨难,使得其自思、自悔,接受改造。其次是让罪犯来这里改变清皇族的家乡面貌。罪犯到了这里不仅要开荒种地、架桥修路,还得忍饥挨饿,为满人及当地官员当牛做马,沦为家奴,以此来显示满人祖上的无限荣耀。

清朝流人曾对宁古塔有些描述:“城方二里,垒石成垣” “城内居民,寥寥数家,总管公署,均在其中” “耕者绝少,弥望无庐舍,长行数日,不见-一人”

“宁古苦寒天下所无…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宁古塔作为流放之地,只要皇帝龙颜大怒,任何人都可以流放于此,不分男女老幼,由于路途遥远,很多人还不到宁古塔,就已命丧半路。

宁古塔犯人

到了流放之地后,这些流人必须服劳役,死后也不得归乡。根据所犯罪行轻重,劳役又分为两种:

一、为奴

清朝满人入关前就有奴仆制度,入关后,又将奴仆制度法律化、制度化。朝廷认为十分严重罪行的流人,就会流放为奴。例如:叛乱、谋反、杀人放火等。

为奴后他们都会被赏赐给当地的官员或驻防的兵丁。清廷为了使这些为奴的犯人“备尝艰苦,长受折磨”,专门制定了法律来专治他们的子孙后代。

法律首先规定,奴主有权处死为奴的人犯而不受任何法律制裁和追究。

其次,为奴的人犯不仅人身自由和安全得不到保障,而且为奴的人犯不能赎身或减刑,并且他们的子孙也要世代为奴,不可出户为民。

二、当差

对流人惩罚的另一种方式就是当差,所当的差根据身份不同也不一样。

当差的流人大概又分为两类:官犯和常犯。官犯就是有官员背景的人,一般会得到照顾,被分配到驿站、官府等地从事一些杂役。常犯就是平民,通常会从事一些艰苦的差事。

宁古塔的满人世代以游牧业为主,是流人把内地先进的耕种技术带到这里,又在这里建立了人参皮毛交易场所,开始本地行医药,把中原文化带到了这里,使之生根、发芽。

清代东北的流人大概有150万之多,数不清的流人永远的留在这里,他们默默的为宁古塔付出了自己甚至整个家族。现在海林市和宁安市郑、吕、朱、陈四大姓就是清朝时期不同流人的后裔。

1910年,清政府公布了《大清新刑律》,彻底废除了流刑,数千年的流放制度也彻底消失了,可惜这部法律还没来得及实行,第二年辛亥革命就爆发了,清朝也灭亡了。


TAG:
热门标签: 封神榜(6) 台灯(1) 杞国(1) 恐惧症(2) 正月(1)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立即处理,举报邮箱:1356571586@qq.com


随机关键词:

资源联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