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洋不化(岁末断想)
这一词,应是根据“食古不化”造出来的。
意思是:对西方“洋的东西”理解得生硬死板,不能做到灵活运用,就像饮食未经消化一样。
岁末断想岁末断想:
1,
不解释与格局。
语言与沉默。
刺猬与狐狸。
人、慎独、生命与学问。
光明之子与黑暗之子。
诗意、智慧与有趣。
反话、疯话与怪话。
智障、口障与笔障。
小切口与中大问题。
学问、地气与灵气。
食古不化、食洋不化。
艺术批判与社会批判。
传承、锤炼、沟通与阐释。
经验性、批判性、行动性、创新性。
感受力、理解力与想象力。
意味、意识、敏感、自觉与后果。
诠释、阐释、解释、理解、表现、呈现与方向感。
好奇心、历史感、现实感、实践感与距离感。
2,
我想始终停留在生活的表层上。
少年轻许终生事,不知终生若何长。
3
那些旅行至山巅的人,一半是爱着他们自己,一半是爱着遗忘。
什么都可以虚构,唯有心理活动不可以虚构。
女人的裸体,比哲学家的学说,更具智慧。
坏透了、心灵干净、道德境界、小人之心、太聪明。
身体感、血肉感、厚实感。
4
扑向真理,不要左顾右盼。
5,
中间机制、逻辑与动力联结。
纯真。笨、笨、笨。
参与观察、田野工作,作为解毒剂的人类学。
社会学的想象力与民族志的洞察力。
理论与脚手架。思想与激发。兴奋点。专注。
问题化、idea、概念化、理清边界、彼此消毒。
社会学的感觉、感受、体验、意味、视角、惯习。
7,
社会走多远,,社会学就走多远。
社会学走多远,社会就走多远。
8,
下足十成功夫,Keep It Simple but Smart
简单而聪明。
9,
中人之材而有志于学,听听实话,或许有助于增强耐心韧性,少受以顺为逆之苦。
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天下唯浮慕之人最无力量,决不肯求真知。
10,
博学的无知者以及野蛮的高贵人。
博学从少读书开始,花少量的时间,掌握最本质的东西。
你是什么样的人,就读什么书!反过来,你读什么书,你就成为什么样的人!
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考,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思考得越多的时候,你就会越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还很少。
11,
人们祈求于思想史的,不是消除争议,而是提高争论的水平。
一切杰出的社会思想家,都把精力集中在严格限定的、数目有限的主题之上,从深度上来对这些主题发动进攻并从各个角度予以思考。
迂回与进入,远去与归来。
12,
月亮是个奶酪饼。
月亮是夜晚的伤口。
我的心里种着一朵向日葵。
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
音乐是思维着的声音。
音乐、时间、绵延。
音乐是无声的艺术。
音乐是响亮的空气。
没有音乐,生活就是个错误。
我一生中从未理解过任何一首乐曲,我只经历过它们。
在真正的音乐中,充满了一千种心灵的感受,比言词更好得多。
耳朵,而不单是眼睛,似乎充当了当代诸般结构深沉的中介。
唯有学问和艺术从不辜负人。
13,
波德莱尔喜欢孤独,但他喜欢的是稠人广众中的孤独。
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
14,
有时,我们要下到井里看看繁星。
你怎样信仰,你就怎样生活。
15,
世界让我遍体鳞伤, 但伤口长出的却是翅膀。
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若自由无约束,则自由无意义。
自由,就是对何谓正确不那么确定的精神。
16,
躺在大地上,朝向四面八方疯长。
17,
天空漂浮着七朵莲花
一朵遗我,一朵予你
剩下的就让它们流浪四方
18,
你看多么蓝的天哪,走过去,你就融化在那蓝天里……
任何一种环境或者一个人,初次见面就预感到离别的隐痛时,你必定爱上它了。
19,
先秦两汉之文,皆志在宇宙、天下。
唐人之文尚能继踵前贤。
宋人之文志多在一院一寺,大者亦不过一山一水而已。
明人之文志仅在一室一斋而已。
唐人以天下为花园,清人以花园为天下,故清文亦如此。
20,
如果一棵树在荒芜人烟的森林里倒下,会有声音吗?
21,
当伟大的统治者经过的时候,明智的农民会深深地鞠躬并且默默地放屁。
我们以为自己重新发现了伟大的先驱,其实不过是在虚构我们想象的玩伴。
理想主义者是不可救药的:
如果他被扔出了他的天堂,他会再制造出一个理想的地狱。
最后的话:
如果无法在肉体上成为游牧者,那也至少应在思想上成为游牧者。
你无法拯救你的皮肤,但是你可以拯救你的思想。
应该像阅读小说一样来阅读历史,即阅读故事,阅读任务,阅读场景。
简言之,阅读其多样性。
翻译基本常识钱歌川1.跪求:钱歌川先生的翻译的技巧这本书,大虾们请指点
不要说跪求。
男儿膝下有黄金,只跪天地和父母。————————————————书名:nbsp;翻译的技巧nbsp;nbsp;作者:nbsp;钱歌川nbsp;nbsp;nbsp;出版社:nbsp;商务印书馆nbsp;nbsp;nbsp;类别:nbsp;nbsp;nbsp;nbsp;出版时间:nbsp;1981-02-01nbsp;nbsp;nbsp;印刷时间:nbsp;1981-02-01nbsp;nbsp;nbsp;上书时间:nbsp;2004-04-21nbsp;nbsp;nbsp;开本:nbsp;32nbsp;nbsp;nbsp;页数:nbsp;674nbsp;页nbsp;nbsp;印张:nbsp;18.25nbsp;nbsp;nbsp;开本:nbsp;nbsp;nbsp;nbsp;装订:nbsp;精装nbsp;nbsp;nbsp;你自己试试这个链接:在网上慢慢找应该能够找到。
———————————————————————————《翻译的技巧》选段欣赏:目录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一nbsp;一个古老的问题nbsp;nbsp;nbsp;二nbsp;约定俗成万物名nbsp;nbsp;nbsp;五nbsp;佛经的翻译方式nbsp;nbsp;nbsp;七nbsp;直译和意译举例nbsp;nbsp;nbsp;八nbsp;译文第一要通达nbsp;nbsp;nbsp;九nbsp;首先要了解原文(节选)nbsp;nbsp;nbsp;十二nbsp;两国语义不尽同nbsp;nbsp;nbsp;十三nbsp;在动手翻译之先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一nbsp;一个古老的问题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世界上现存有三千多种语言,彼此之间不能理解,要理解就得凭仗翻译,语言的产生和人类的产生同样的古老,两种不同语言的人类,开始发生接触的时候,就发生了翻译的问题。人类由单有语言进化到有文字的程度,其间必然经过极其悠久的岁月,至今世界上三千多种不同的语言中,有文字的仍为极少数,这并不是说有的民族产生得较迟,所以文字也发达很迟,而是因为他们的知识进步很慢,文化水准很低的缘故。
大家都知道:文字是代表民族的文化的,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其文化水准的低落可想而知。孔子所谓“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意思就是说,要把一个人的话语和思想,传到远方或传到后世,就必得有记录的文字。
世界上最古的文字有三种:一为苏马利亚人和巴比伦人的楔形文字,二为埃及的图书文字,三为中国文字。所有人类的文字,虽则都是由图书演进而来,然而并非出自一源。
于是发展出彼此极其不同的文字来了,如中国的文字为注音文字,西欧的文字为拼音文字,这已经在系统上大有不同,判然二物,即是那些有亲族关系的文字,如日本、高丽、安南、乃至古代的契丹、女真、西夏,都采用了中国文字,或至少是和汉字有不少的关系,但发展的结果,也多变成了另外一种文字,如日本文看上去虽则满纸汉字,然而我们中国人要了解它,也大不易。不要说外国,那怕是在一国之内,文字也不尽同,我国直到秦朝的李斯,实行“书同文”,才算是把中国的文字统一了。
nbsp;nbsp;nbsp;同一国的文字,如果不统一的话,也是需要翻译的;外国的文字,那怕是汉字集团,如上述的日本文及高丽文,我们如不经过翻译还是不能了解的。说话固然不能了解,就是写成文字也和我们的大有出入。
所以说话需要翻译,文字更要翻译。没有文字而只是口头传述的,不算正式的翻译,只可称为通译(Interpret);要把用文字写成的书籍,译成另外一种文字,这才是正式的翻译(translate)。
在新加坡这个多元种族的国家,到处都是不同种族的人,说着各自的母语;就同是华族,也说福建、广东、潮州、海南、三江各地的方言,互相不能达意,就得有人通译。如果是在这个复杂的环境中生长的人,他就会说各种各样的话,会说英语,会说马来话,会说华语,会说闽、粤方言。
这样的人英文叫做会说多种话语的人(polyglot)。他只能做通译,不能做翻译。
通译是动口的,他不一定要认识字,而翻译是动手的,他必须通晓书本上的文字。所以从事翻译工作,非精通语文的人(Linguist)莫办。
nbsp;nbsp;nbsp;通译因无记录可留,自无史实可考,等到有记录时,已经到了翻译的阶段,至少是有一方面的记录,把当时由通译口头传述的话,用文字记下来了。如中国从事翻译的工作,而留下有记录可考的,是三千年前的周代。
“礼记”的“王制”上说:nbsp;nbsp;nbsp;“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nbsp;nbsp;nbsp;等到公元一百五十年的时候,即汉末的桓帝的朝代,所翻译的佛经,流传至今还在。“隋书”的“经籍志”上说:nbsp;nbsp;nbsp;“汉桓帝时,安息国沙门安静,赍经至洛,翻译最为解通。”
nbsp;nbsp;nbsp;这似乎是“翻译”一词出现最早的记载,在汉以前只称“译”。nbsp;nbsp;nbsp;“礼记”上说:“北方曰译”,只用一个“译”字。
因为 *** 大半与北方的外族。
2.翻译的基本知识 修订版怎么样
重版补记 这本小书问世以后,竟意外地引起学术界一些朋友的注意,使我感到颇为兴奋。
首先是南洋大学的同僚,年轻的史学家曹仕邦先生的来信。他提出好一些读后感,其中有一条是最有意义的,可供爱好或从事翻译的人参考或研究,所以我转录在此,并附我本人的答复,以待博雅君子的核定。
“原书一二四页至一二五页‘二竖故事的试译’文中,先生将‘余得请于帝焉矣’句中的‘帝’,译作the late king,后学觉得似宜改用lord一字来译较好,原因有二: (a)春秋时代最高统治者是‘王’,而不是‘帝’。至于秦、齐互称东、西帝,是战国末年的事,即快到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时候才发生的。
所以这里说的‘帝’,可能是指‘天神’,‘上帝’而言。 (b)先生已经指出英文是一种含糊的语文,因此我觉得利用它的含糊特性来翻译,似乎更要圆通些。
英文的lord,既可作‘上帝’解,也可作‘大人’解,所以在此为‘天神’固可,为‘先王’亦无不可。” 曹先生提出的这种高见,给了我在翻译时选辞拣字上很好的示范作用,不过我当时执笔翻译那句古文时,也曾为得在emperor,king,ruler,ke,lord诸字间加以抉择而有所迟疑,最后采用了king,是根据下面两条规律来决定的: (1)卒葬曰帝。
(见《大戴礼·诰志》) (2)措之庙立之主曰帝。(见《礼·曲礼下》) 意即一位国君,在生为公为王,死后便可称之为帝。
如果在生是称帝的,死后则称先帝,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上说的“先帝创业未半”之类。 翻译是要字斟句酌的,曹先生虽未尝从事翻译,却有这种翻译的精神,值得佩服。
因为他提出异议,我才有机会说出我翻译那一个字时的苦心,为那些不假思索随意照字面翻译的人树立一种楷模,以期减少翻译上的错误。 在同一文中王叔岷先生也曾告我,“公疾病,求医于秦”句中的“疾病”作“疾甚”解,幸亏我译为suddenly fell ill(一听就病倒了),意思相差不远,虽没有用serious一类的字眼,但后面说景公已病得神智不清,其病情的沉重可想而知了。
此外,新加坡文学界的元老连士升先生,也在报端写了一篇《海滨寄简》,专谈读了《翻译的基本知识》一书后的感想,可视为一种书评,现节录一部分如下: 谈到翻译,你可以说是斫轮老手,本质上,你是个作家,在散文作家里你有一定的地位。你精通英文和日文,在分析和了解上,绝对不成问题。
此外,你有几十年翻译的经验,乐此不疲,越运用越纯熟。加以多年来,你在各大学里,所担任的多是翻译的课程,熟能生巧,心得自然比较一般畅晓两三种语文的人多得多。
因此,当我没有拜读大著以前已经有了信心,读完之后,更觉得名不虚传。 说来实在不容易,任何一技的成功,完全靠累积的功夫,而关键又在于浓厚的兴趣,和有恒不懈的努力。
只因你对于翻译很有兴趣,所以你才能够以数十年如一日的功夫,来研究和传授翻译。翻译家不但是本国文字的作家,而且是外文的爱好者。
在没有动笔翻译之前,必须对于原文有深刻的了解,要达到这目的,各种字典、辞典,以及有关问题的参考书,必须齐全。你很幸运,几十年来都在大报馆、大书局、大学校工作,公共图书馆的设备,大可补充个人藏有不足的地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无论一个作家或翻译家多么努力,假如没有得力的工具,他的工作效率将大为减低,甚至根本没法子进行。
一个人最怕自视太高,唯我独尊,对于别人的成就,根本不放在眼内。你是充分了解孙子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战略的人,因此,你时常研读各著名翻译家的作品,看看人家的优点在哪儿,缺点又在哪儿,然后取其精华,删其芜杂,以便树立自己的翻译方法。
的确,各人有各人的方法,一种原文,百人译出,尽不相同。有的对原文的了解不够深刻,有的对于有关学问完全外行,有的要做急做章,不免流于疏忽,有的中文太差,译出来的东西,比天书还难读,诸如此类的事情,时常可以见到,在这儿,研究翻译,尽量采用别人的长处,如发觉别人翻译有错误,就应以“哀矜勿喜”的态度,提高警惕,免得重蹈覆辙。
其实,谈理论并不难,最难的是取譬引喻。初出茅庐的人经验不够,他们不是食古不化,便是食洋不化,没法子提出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大作得力处,在于实例很多,使人一看就能明白。这种深入浅出的功夫,证明你的确是个行家。
在第九章“首先要了解原文”里,你特地选出五十字,注明同一字而英美的意义不同。举一反三,聪明的读者不难了解同一文字,而含义却是那么歧异。
这会提醒他们以后阅读书报,尤其是把笔为文,须加倍小心。 你幼时在故乡打好巩固的中文基础,后来留日,又留英,长期的努力,使你在中、日、英三种语文上,达到优游自得的乐趣。
因为你学了日本学术界勤学苦练的功夫,对于外文的进修,多是脚踏实地,所以在翻译和写作上,绝对不成问题。这两三天来,我细心研读揣摩你的“二竖的故事试译”,这才了解你的英文写作的能力实在高明。
你把《左传》一段古文,先译成浅近的白话文,再译成琅琅可诵的英文,这一套真实的功夫,不由得不使人肃然起敬。 平心而论,创作困难,翻译也不容易。
作家只须精通一。
3.钱歌川的简介
钱歌川简介钱歌川(1903—1990),原名慕祖,笔名歌川、味橄等。
湖南湘潭人。著名的散文家、翻译家、英语学者。
1920年赴日留学。1930年进上海中华书局做编辑,曾参与创办《新中华》杂志,并担任《中华英语半月刊》主编,在此期间,将大量精力放在英语读物的翻译、编写、出版方面。
1936年入英国伦敦大学研究英美语言文学。1939年回国后任武汉、东吴等大学教授。
曾与鲁迅、茅盾、田汉、郭沫若、郁达夫等文化名人交往,参与文化运动。1947年春,前往台北创办台湾大学文学院并任院长。
六十年代赴新加坡,先后任义安学院、新加坡大学和南洋大学中文系教授。1972年底,以70高龄退出讲台,后移居美国纽约。
4.英语翻译从哪些基础书看起
庄绎传,《英汉翻译简明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杨月蓉,《实用汉语语法与修辞》,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叶 朗,《中国文化读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徐亚男,《外事翻译-口译和笔译技巧》,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8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入学考试全国联考指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 陈福康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西方翻译简史》 谭载喜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公司,1997;
《实用翻译教程》 冯庆华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广外
《实用翻译教程(修订版)》刘季春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
《英汉翻译基础教程》 冯庆华、穆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翻译批评与赏析》 李明编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面试
《英语口译教程》 仲伟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商务英语口译》 赵军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张培基编的
吴青 著
口译基础(翻译专业本科生系列教材·英语口译)
1.直译法
2.同义习语借用法
3.意译法
4.省略法
5.增添法
6.还原法
上面提出的六种习衙翻译法是比较常用的,
翻译好英语,注重的是练习与发音。多练,多读,多写,多听,练口语发音,读英语的含义,尝试写一些英语短文或散文,英语和语文是相同的,无非是努力,刻苦,才会有所成,有所得。而学好翻译,更要付出努力,我在剑桥刚入学时曾听有人说过英语是心灵之语,意思就是你要学好英语,首先的与自己心灵相通,更要把自己作为一个英国人来培养自己的语感,这样学好英语,翻译也就没问题了。
上面我所罗列的书,是有难易之分的,建议你先练习口译,然后扩展自己的阅读量,慢慢深入,打牢基础,千万不急,要有耐心,如果还有问题,再问我好了。Here light and sacred draughts
这是我们剑桥的校训哦,希望它也可保佑你学好英翻。
5.孔融让梨小古文翻译
原文:《世说新语笺疏》::“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扩展资料
孔融让梨的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懂得遵守公序良俗。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但是,曾经有一位老师将孔融让梨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交流这个故事的感受,学生们大多都说孔融具有谦让的美德、要如何学习云云。唯独一名学生,语出惊人:如果孔融不让梨,他的哥哥们会揍他。这是他不得已的选择。也许在他哥哥们的眼里,他这不是谦让,而是一种屈服。
6.英语翻译从哪些基础书看起
庄绎传,《英汉翻译简明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杨月蓉,《实用汉语语法与修辞》,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叶 朗,《中国文化读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徐亚男,《外事翻译-口译和笔译技巧》,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8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入学考试全国联考指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 陈福康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西方翻译简史》 谭载喜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公司,1997; 《实用翻译教程》 冯庆华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广外 《实用翻译教程(修订版)》刘季春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 《英汉翻译基础教程》 冯庆华、穆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翻译批评与赏析》 李明编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面试 《英语口译教程》 仲伟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商务英语口译》 赵军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张培基编的 吴青 著口译基础(翻译专业本科生系列教材·英语口译) 1.直译法 2.同义习语借用法 3.意译法 4.省略法 5.增添法 6.还原法上面提出的六种习衙翻译法是比较常用的,翻译好英语,注重的是练习与发音。多练,多读,多写,多听,练口语发音,读英语的含义,尝试写一些英语短文或散文,英语和语文是相同的,无非是努力,刻苦,才会有所成,有所得。
而学好翻译,更要付出努力,我在剑桥刚入学时曾听有人说过英语是心灵之语,意思就是你要学好英语,首先的与自己心灵相通,更要把自己作为一个英国人来培养自己的语感,这样学好英语,翻译也就没问题了。上面我所罗列的书,是有难易之分的,建议你先练习口译,然后扩展自己的阅读量,慢慢深入,打牢基础,千万不急,要有耐心,如果还有问题,再问我好了。
Here light and sacred draughts这是我们剑桥的校训哦,希望它也可保佑你学好英翻。
李金发诗歌的缺陷是李金发的诗歌,最早将象征性手法介绍到中国,善于将主观情怀的抒发寄寓于象征性的意象,为中国现代新诗的形式和风格的多样化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李金发的诗歌又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表现复杂微妙的情境,这些手法的运用迥异于其他新诗,它拉开了审美意象间的距离,拓宽了思维想象的天地,对于新诗抒情艺术的建设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但是,李金发的诗歌受西方唯美主义影响浓厚,诗歌格调里颓废与神秘、晦涩与朦胧、感伤与悲叹交织,有时由于“食洋不化”,使得一些诗篇过于晦涩难懂,丧失了审美价值。
自从黄参岛1925年在《美育杂志》上称李金发为“诗怪”后,文坛对其评价便是毁誉参半。有人誉其为“中国象征派诗人的先驱”,而有人则贬其诗歌“说话不顺”。
对此李金发在诗集《微雨》的导言里有这样的解释(听听他的分析对评价他的诗歌更有帮助):“我如像所有的人一样,极力做序去说明自己做诗用什么主义,什么手笔,是大可不必,
我以为读者在这集里必能得一不同的感想——或者坏的居多——深望能痛加批评——中国自文学革新后,诗界成为无治状态,对于全诗的体裁;或使多少人不满,苟能表现一切”。
不过,李金发诗歌诸多的艺术新质,对于中国新诗艺术技巧的进步和读者鉴赏能力的提高又无疑是一个别开生面的贡献。
关于读书的感悟名言:束书不观,游谈无根【 #励志名言# 导语】读书不寻思,如迅风飞鸟之过前,响绝影灭,亦不知圣贤所言为何事,要作何用。 整理“关于读书的感悟名言:束书不观,游谈无根”,以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感谢大家的阅读与支持!
篇一:读书感悟的名言
01、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冯梦龙
02、或作或辍,一暴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吴梦祥
03、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郑成功
04、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并明月霜天高。——朱熹
05、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列子
06、读之以为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友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尤袤
07、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朱用纯
08、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09、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10、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朱熹
11、三日不读,口生荆棘;三日不弹,手生荆棘。——朱舜水《答野节问》
1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13、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
14、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袁牧
15、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16、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7、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1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19、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曾国藩
20、读书不寻思,如迅风飞鸟之过前,响绝影灭,亦不知圣贤所言为何事,要作何用。——薛宣
2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22、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蠢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袁牧
23、人能不食十二日,惟书安可一日无。——陆游
24、读书感悟的名言: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王符
25、刻苦读书,积累资料,这是治学的基础。――秦牧
26、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
2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8、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
2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30、一日不书,百事荒芜。——李诩
31、贫寒更须读书,富贵不忘稼穑。——王永彬
32、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朱熹
3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34、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增广贤文》
35、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36、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专不欲杂。——黄庭坚
37、但患不读书,不患读书无所用。——朱舜水
38、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39、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其专精。——章学诚
40、学固不在乎读书,然不读书则义理无由明。——朱熹
41、读书如行路,历险毋惶恐。——《清诗铎·读书》
42、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朱熹
43、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示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需要急思量。——陆九渊
44、读书如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病。——章学诚
45、磋砣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宋诗纪要》
46、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王安石
47、力成文学:读书而不能运用,则所读的书等于废纸。——华盛顿
48、天下事以难而废者十之一,以惰而废者十之九。——颜之推
49、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朱熹
50、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51、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程颐
52、灵魂欲化庄周蝶,只爱书香不爱花。——童铨
53、开卷有益。——赵光义
54、勉之期不止,多获由力耘。——欧阳修
55、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5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
57、读书贵神解,无事守章句。——徐洪钧
5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
59、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
60、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颜真卿
61、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62、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陈善
63、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64、读书感悟的名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6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6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67、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郑板桥
68、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69、强学博览,足以通古今。——欧阳修
70、读书不趁早,后来徒悔懊。——《清诗铎·趁早歌》
71、读书务在循序渐进;一书已熟,方读一书,勿得卤莽躐等,虽多无益。——胡居仁
72、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73、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74、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75、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程端礼
76、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77、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郑板桥
78、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79、人有坎,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颜之推
80、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程端礼
81、年少从他爱梨粟,长成须读五车书。——王安石
82、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83、凿壁偷光,聚萤作囊;忍贫读书,车胤匡衡。——许名奎
84、力成文学:当以读书通世事。——倪元璐
85、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刘知几
86、读书使人心明眼亮。——伏尔泰
87、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王豫
88、读书何所求?将以通事理。——张维屏
89、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朱熹
90、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1、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92、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9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94、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95、凡欲显勋绩扬光烈者,莫良于学矣。——王符
96、读书好处心先觉,立雪深时道已传。――袁枚
9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98、退笔如山起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
99、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陈寿
100、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朱熹
篇二:读书名言警句
01、个小时候读童话的人比读《论语》更为深刻,一个小时候读儿童文学的人比读鲁迅更为清晰,的阅读读物应在最适合的年龄去读。——梅子涵
02、文字与文章--这都是圣人留给我们的好东西,虽然我没有把它看成“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那么神圣,但起码要有“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描模,或者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即可盖棺论定的感悟,张口便说、下笔便骂、不经思索,不仅对不起读者,也未免辜负了圣人的教诲,愧对“读书人”三字。——梁宏达
03、为提升人生境界而读书,我们必然享受到心灵飞扬的“仙境”体验。如果你坚信自己能够成仙,那仙境便不远了——只要不懈地在字里行间*着自己。——肖克凡
04、我常常站在书架前,这时我觉得我面前展开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浩瀚的海洋,一个苍茫的宇宙。——刘白羽
05、一本书,两扇门,里头藏着小小人。小小人,故事多,讲了一个又一个。又好看,又好听,多读好书变聪明。爸爸妈妈也来看,还请我当小先生。——金波
06、读书是消遣,读书是思考,读书能激活你所有内心深处所迸发的创作灵感!——秦文君
07、以阅读为乐,与经典同行。把书读薄,把人做厚。——梅子涵
08、读书游山,用功皆在一心。——钱穆
09、优秀的文学作品,其诗意绝不是在表面的词句里,所有的真正的诗意是在深处。——梅子涵
10、读书,使我们获得了精神力量——当面临生活的重大打击,有人从容乐观对待,有人却钻进死胡同出不来。这就是人生修养的差异。这种差异也往往与读书有关。我们通过读书建立了自己对人生的正确看法,懂得什么叫悲悯,什么叫宽容,什么叫坚忍,什么叫承受,什么叫担当……——肖克凡
11、阅读的好处是让人安静,阅读可以培养孩子的定力和学会用理性的方式去主动思考,让他们懂得审美,学会宽容。——秦文君
12、一个专业的读者读一部作品要贴着语言来读。——谢有顺
13、把阅读当成童年最重要的课,也就为一生的写作起草了最精彩的序言。——梅子涵
14、纵观中外历的每一个个名人,无不与读书有关。就个人而言,读书是一个人汲取知识进步成长的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读书,在我们的人生中起着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肖克凡
15、书房是文人精神的巢*,生命的禅堂。——张天翼
16、我曾寒酸地买过书:节省几个铜板,买一本旧书,少吃一碗烩饼。也曾阔气地买过书:面对书架,只看书名,不看价目,随手抽出,交给店员,然后结账。经验是:寒酸时买的书,都记得住。阔气时买的书,读得不认真。读书必须在寒窗前,坐冷板凳。——孙犁
17、想念年少时光。生活中只有上学读书,和即使是无疾而终依旧向往的爱情,在那个被书本和小纸条湮没的时日里,不会因现实的任何残酷而畏惧爱情。我爱你,只因为你是你。——马思纯
18、读书,给有些人是填补了时间的空白,给有些人是填补了精神的空白,心灵的空白。——杨志军
19、读书要广泛,不能只局限于读一类书上。写作就像是在做蛋糕,做蛋糕要很多材料的,而作文书只是做蛋糕的方法。还有一点,要写出好的作文,要有一些语言的积累和语感,这些都要在广泛的阅读中积累。——秦文君
20、区分好书和坏书的办法就是一边读书,一边生活和思考。否则,就很容易陷入历史虚无主义者的“泥坑”。——柯岩
21、童年多阅读一些属于自已的文学书,这是种植童话,就是把非常奇异的想像力、非常美妙的心愿、非常善意的爱惜……搁入自已的脑里,搁进思维和精神。它们不像一棵树成长是让你看见的,可是只要你成长了,它们也就附入了你的生命。——梅子涵
22、即便是在最烦恼无力时,你还是觉得阅读是一件重要的事,让自己始终保持思索和智者形象是非常重要的。——谢有顺
23、好书给人一种能量。读一本好书就像拉开抽屉一样,你首先注意到的一定是最绚丽、最醒目的东西,等你沉下心再去读一遍时,你会发现其中的奥妙。——秦文君
24、被时代洪流裹挟,人们匆匆忙忙,恨不得每分钟、每秒钟都能有变化,生怕漏了什么。而在这里,你可以停下脚步,静静地看一看、想一想。阅读有什么好处?借用今天一幅作品上的话:不读的人是不知道的。——麦家
25、读书名言警句:读史书的益处在于,让人拓宽视野,扩大心胸。——熊召政
26、读书扩大的了我们的生活半径,使我们赢得了日常生活所不能获得的三维空间。——肖克凡
27、给我们的孩子们一个阅读的正途,他们童年的神采才确定了烂漫。——梅子涵
28、不唯“潮”。要将读书和生活结合在一起,不能沉迷于流行的东西。所有炒作的背后都有利益,或者为了推出某人,或者为了派系的利益。不要迷信他们,要相信自己的眼睛。除了读书,还要读生活这本“大书”。生活会教给年轻人很多东西。潮流和时髦从来都是一种肤浅。——柯岩
29、所谓读书无用论,只反映了一个时期的某种社会现象,而人类追求知识的脚步,从来未曾停止过。——肖克凡
30、阅读可以让孩子们站得更高,视野更宽广,的好处是可以让孩子们静下来。阅读对一个人的气质、修养、性格影响很大,所以我希望孩子们能从小养成阅读的习惯。——秦文君
31、读好书,使人丰富。一个人活着依靠直接的人生经验,然而,我们的直接生活经验往往不多,我们的经验绝大多数来自间接的人生经验。我们通过读书获得前人的间接人生经验。——肖克凡
32、读过很多书的孩子,不一定都是写作好的孩子,写作好的孩子,一定都是读了很多书的孩子。——秦文君
33、读书有什么意思,那是不读书的人不知道的。现代人打发时光的渠道越来越多,书籍在离我们远去。如果远去的仅仅是书倒也罢,问题是不那么简单,因为——书是我们的岸。读书的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与书为伴,把自己交给一页“属灵”的字。——麦家
34、这些故事陪伴着我们,一点一点地、一点一点地,我们成长起来了。但这些故事会在我们心里慢慢的沉淀下来,经过岁月的流逝,这些沉淀下来的东西会形成一种优秀的品质。——梅子涵
35、年轻的作者要多读书,善于思考,一个不懂历史的人,绝不会正确的看待现在。当然,要写好作品,也离不开对技巧的学习。要扩大美学视野,广泛浏览各种流派,取其所长,为我所用,而不是生搬硬套,食洋不化……——柯岩
36、还有一种非功利的读书,这就是“知书达理”。通过读书明晓世理洞悉人性,从而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肖克凡
37、书,能保持我们的童心。书,能保持我们的青春。——严文井
38、我想就把阅读当成一种探险和冒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历程。我觉得阅读的过程要自己慢慢地摸索,看对书,看错书,看了冤枉的书。这个过程是培养自己鉴赏力的过程。我反而很怕那种一致性,大家同时一起看一本书。我觉得那种一致感,再好的东西也禁不起这样的东西。--朱天心
39、有些文字催人奋进,有些文字让人安心。读过一些励志的书籍,字里行间透着危机感,仿佛休息就是退步,慢下来就是浪费生命。——张梓琳
40、文学除了给孩子一种体验,给孩子一种乐趣,给孩子一种支撑以外,还有一种享受。——秦文君
42、阅读是写作之母,没有阅读的积累则无以支撑写作。孩子写作所需的语言能力与逻辑能力,都不是死记作文书和背诵范文可以得到的。而当阅读真正成为一个人所热爱的事,写作也就离他(她)不远了。——秦文君
43、从前的人,对读书人总是礼敬三分,原因之一是读书人少,物以稀为贵。现在读书的人多了,‘先生’这个词已非专指,和‘你、我、他’一样,成了最普通的代词,引不起任何特别关注。——杨葵
44、为什么经典作品像美酒一样历久弥香,除却文字本身传递的阅读美感,更重要的是,这些作品传递的是一种抚慰人们心灵苦痛、宣扬美好的自然力量,这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徐贵祥
45、有些爱生活中看得见,有些看不见,文学将看得见和看不见的爱放在你面前。童话让人拥有爱、智慧和力量。——梅子涵
46、阅读的意义不是说一定读一本书明白一个道理,有那么多道理好明白呢?明白那么多道理干吗就不犯错误了吗?——梅子涵
47、读书即人生。人生即读书。——肖克凡
48、现代什么都讲究速度,读书也是这样。其实很多人读书并不是为了阅读,只是想猎奇,像快餐喂饱肚子一样喂饱空虚的精神。很多网络小说没什么文学章法,故事也讲得不好,但其内容迎合了其特定读者群,就显得很畅销。——麦家
49、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学历,不是大学的学历,是读了多少。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就是这个道理,行万里路是阅历。——熊召政
50、读书乐,写作苦,苦也乐也皆一般。——周克芹
51、心灵是一种精神状态,而信仰是人类精神现象,富有和贫乏都不妨碍我们有信仰,文学是走向心灵的。杨志军
52、青年人要到生活中去,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现在借着中央号召大家要学历史的机会,青年人要读一点历史的书籍,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来分析生活和认识生活,这样,我们就能生活得更聪明、更健康,也更美丽。——柯岩
53、读古诗,读现代诗,是亲近母语、培养对母语的感情的方式。汉语的优美,通过诗歌的语言、韵律和意境,深深地触动我们的心灵。我们不该忽略诗歌的这种特殊的教化功能。因此,儿童文学和语文教学两者要打通。——金波
54、年轻人读书:1,首先阅读量要大,每天最少两个小时,即便是消遣,也要读,到一定的时候就有用了。2,喜欢的书不要粗读。第二遍要研究道道。——熊召政
55、书给人以优点,人从书中得益。——陈伯吹
篇三: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
01、不动笔墨不读书。——徐特立
02、读了一本书,就像对生活打开了一扇窗户。——高尔基
03、无目的读书是散步而不是学习。——胡适
04、积财千万,无过读书。——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05、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专不欲杂。——黄庭坚
06、读书而不理解,等于不读。——夸美纽斯
07、至哉天下乐,终日在书案。——欧阳修
08、藜羹麦饭冷不尝,要足平生五车读。——陆游《读书》
0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10、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朱熹
11、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戚继光
12、读书足以恬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培根
13、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4、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陆九渊《读书》
15、读书不专心精读一门就不能成就,不博览群书就不能旁通。——梁启超《读书分月课程》
16、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柳氏二甥求笔迹二首》
17、读书不可无师承,立论不可无依据。——王晫《今世说》
18、读书如果不明白道理,等于白读。——曾仕强《胡雪岩的启示》
19、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韩愈《符读书城南》
20、力成文学:读古人词,贵取其精华。——陈廷焯
21、读书而不能运用,则所读的书等于废纸。——华盛顿
22、胸中书富五车,笔下句高千古。——冯梦龙
23、图书包含着整个生活……——巴尔扎克
24、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刘向《战国策·秦策一》
25、读书与磨剑,旦夕但忘疲。——李中《勉同志》
26、自家慢诩便便腹,开卷方知未读书。——张月楼
27、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28、早知今日读书是,悔作从前任侠非。——李欣《缓歌行》
29、读书,不为气质,只让自己不孤独。——何炅
30、学书则知,识学可以致远。——张彦远
31、读书贵神解,无事守章句。——徐洪钧《书怀》
32、贫寒更须读书,富贵不忘稼穑。——王永彬
33、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
34、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叶圣陶
35、无人阅读的书籍就好比是一块木头。——托·富勒
36、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37、读书使人成为完善的人。——培根
38、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托·卡莱尔
39、一行书不读,身封万户侯。——聂夷中
40、立志是读书人最要紧的一件事。——孙中山
4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
42、劝君莫将油炒菜,留与儿孙夜读书。——《增广贤文》
43、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朱熹
44、书的真正目的在于诱导头脑自己去思考。——莫利
45、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读书要玩味。——程颢《遗书》
46、一日不书,百事荒芜。——李诩
47、至乐蜞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孟德斯鸠
48、谨防专攻一书的人。——迪斯雷利·伊萨克
49、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50、静坐自无妄为,读书即是立德。——王晫《今世说》
51、人家不必论富贵,惟有读书声。——唐寅
52、力成文学:读书应自己思索,自己做主。——鲁迅
53、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郭沫若
54、读书如行路,历险毋惶恐。——《清诗铎》
55、有些人生来只会吸收书中的*。——琼森
56、束书不观,游谈无根。——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
57、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朱用纯
58、读书何所求?将以通事理。——张维屏
59、宰相必用读书人。——程允升《幼学琼林·文臣》
60、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质性研究方法
质性研究的五种方法是:
参与观察法(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
实地勘察调查法(专门从事勘查的部门或人员利用现代科学原理、现代科技知识和方法);
个案研究法(对某一个体或某一组织连续进行调查);
视觉分析法(水平视野分析、垂直视野分析和视野协调分析);
论述分析法(论述的形成背景、论述间竞合的规则等)。
质性研究方法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理论创新的六个坚持是指理论创新的六个坚持是指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
坚持人民至上,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红线。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这一根本价值取向。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要坚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能刻舟求剑、封闭僵化,也不能照抄照搬、食洋不化。
理论创新含义
理论创新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新的理性分析和理性解答,对认识对象或实践对象的本质、规律和发展变化的趋势作新的揭示和预见,对人类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作新的理性升华。
简单地说,就是对原有理论体系或框架的新突破,对原有理论和方法的新修正新发展,以及对理论禁区和未知领域的新探索。
TAG:
热门标签: 狄仁杰(11) 免疫(1) 一级建造师(1) 滕王阁(1) 义纵(1)
注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立即处理,举报邮箱:1356571586@qq.com
随机关键词:

资源联系人
-
上一篇
生生不息的近义词(生生不息的近义词有哪些?)
生生不息的近义词近义词:绵绵不绝、生机勃勃、生气盎然【成语】:生生不息【拼音】:shēngshēngbùxī【解释】:生生:中国哲学术语,指变化和新生事物的发生;不已:没有终止。不断地生长、繁殖。【出处】:《周易·系辞上》:“生生之谓易。”宋·周敦颐《太极图说》:“二气...
-
上一篇
十二天使(十二大天使名字有哪些?)
西方十二天使分别叫什么名字没有十二天使的说法,为后人杜撰,天使分为上中下三级。 一、上级天使 1、炽天使 圣名是“撒拉弗”。意思是造热者,传热者。是神的使者 中最高位者,不过极少从事任何劳动,唯一的使命(或云本质)就是歌颂神, 展现神的爱。 炽天使无形无体、与神直接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