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野客资源整合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资讯中心 > 生活百科

生活百科

聊城历史(聊城历史简介 聊城的资料)

2023-08-13 15:24:25生活百科16
聊城的历史聊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原始社会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从事农业生产市境发现了距今约六七千年的100座龙山文化城,它们是迄今为止全国发现的最大的龙山文化城可见,古济水西岸是当时一个极其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夏商周时期,聊城经济和社会发展较快,农业和手工业比较发达;...
聊城的历史

聊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早在原始社会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从事农业生产

市境发现了距今约六七千年的100座龙山文化城,它们是迄今为止全国发现的最大的龙山文化城

可见,古济水西岸是当时一个极其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

夏商周时期,聊城经济和社会发展较快,农业和手工业比较发达;春秋时期,聊城为齐国西部重要城邑;战国时期,聊城为诸侯争战之地;秦汉时期,经济文化得到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有改善,铜、铁、铝是主要生产工具,利用水井解决饮水和灌溉问题,豪富之家乘车马出行,铜镜、熏炉成为必需品,能制作工艺水平较高的陶器,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较快,培养了不少名士武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自然灾害较多,其间局部统一的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事业有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隋大业4年(公元608年),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使市境交通、水利便利,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当时临清是重要的交通枢纽

唐代是市境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时期,尤其是教育事业发达,造就了许多名人;明清两代是聊城历史上的辉煌时期,明朝资政大夫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东阿文定公于慎行于万历七年所写的《东昌府城重修碑》,有“万货辐辏,江北一都会”、“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等名句,至今被竟相传引

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到明永乐九年(1415)间曾数次兴工开复会通河,纵贯中国南北的大运河为聊城的发展繁荣带来勃勃生机,临清、聊城(今之东昌府区)成为沿运九大商埠之一

聊城“廛市烟火之相望,不下十万户”、商贾云集、百业兴隆、帆樯如林、舳舻相接、车马络绎、货积如山

外籍商人会馆傍河而立,有崇楼高阁、殿宇名刹,清康熙帝4次来聊,乾隆帝9次驻跸聊城

市境商贸昌盛,农业、纺织业、印刷业、笔业、工艺品生产业、砖窑业、食品业、造船业、漕运业发达

民国建立之前,市境有同盟会会员秘密组织民众进行革新

民国时期,聊城是鲁西政治、文化、中心

民国初,有棉业研究所、讲习所、实验厂,修建了公路,成立了汽车运输公司、电灯公司、银行、织布厂、医院、官立中学堂、师范学校等

民国中后期,由于军阀混战、日军入侵,农工商各业遭受极大破坏

1937年“七七事变”后,聊城成为抗日的前沿

抗日武装6万余人,与日军作战80余次,保卫收复了大片国土,聊城人民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

解放战争时期,聊城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后方基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强渡黄河之际,市境有3

7万人参军入伍;在淮海战役、渡江南下作战中,境内民众组织运输队、担架队全力支援解放军作战,为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聊城人民继承优秀历史传统,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各行各业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聊城历史简介 聊城的资料

1、聊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6000多年前,聊城即有大汶口文化古城,先后创造了史前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等,境内名胜古迹2700多处,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景观有470多处。

2、春秋(前770—前476年)。聊城(今东昌府区,下同)、阳谷、东阿、茌平、高唐属齐国,莘县、临清属卫国,冠县属晋国。

3、战国(前475—前221年)。聊城、阳谷、东阿、茌平、高唐属齐国,临清、冠县属赵国,莘县属魏国。

4、秦朝(前221—前206年)。郡、县两级制,境域属东郡。

5、西汉(前206—24年)。郡、县两级制。聊城、莘县、阳谷、东阿属兖州东郡,临清、冠县属冀州魏郡,茌平分属兖州东郡与青州平原郡,高唐属青州平原郡。

6、东汉(25—220年)。州、郡、县三级制。聊城、莘县、阳谷、东阿属兖州东郡,临清属冀州魏郡,冠县属司州阳平郡(治馆陶,今冠县东古城镇),茌平属兖州济北国,高唐属青州平原郡。

7、三国(220—265年)。州、郡、县三级制。境域属魏国,聊城、茌平属青州平原郡,临清、冠县、莘县属司州部阳平郡(治馆陶),阳谷为县王国,东阿属兖州东郡,高唐属冀州部清河郡。

8、西晋(266—316年)。州、郡、县三级制。聊城、茌平、高唐属冀州部平原郡,临清(曾为清河国,治清河,今临清市)、冠县、莘县属司州部阳平郡,阳谷、东阿属济北国及东平国。

9、东晋十六国(319—420年)。州、郡、县三级制。境域先后属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刘宋6国。前秦清河郡治临清。后赵、前燕、后燕时阳平郡治馆陶。刘宋时济州治茌平。

10、南北朝(420—581年)。州、郡、县三级制。聊城先后属北魏、东魏、北齐、北周4国。后魏,聊城、茌平属济州平原郡(治聊城,今东昌府区),临清、冠县、莘县属司州阳平郡(治馆陶),阳谷、东阿属济州(治碻磝城,今茌平韩集乡高垣墙村)济北郡(治临邑,今东阿铜城镇),高唐属济州南清河郡。齐周,聊城属平原郡,临清、高唐、茌平属清河郡(治清河,今临清市内),阳谷、东阿属济州(治碻磝城)济北郡(治东阿,今东阿县铜城镇),冠县、莘县属司州阳平郡(治馆陶)。

11、隋朝(581—618年)。初为州、县二级制,后为郡、县二级制。聊城、冠县、莘县属魏州武阳郡,临清、高唐、茌平属贝州清河郡,阳谷属济州济北郡(治卢县,今茌平县韩集乡高垣墙村),东阿属兖州济北郡。

12、唐朝(618—907年)。初为道、府(州、郡)、县三级制,后为藩镇节度使(道)、州、县三级制。聊城、高唐属河北道博州(治聊城);临清属河北道贝州;莘县、冠县属河北道魏州;阳谷、东阿初属河南道济州(治卢县),后属郓州;茌平属河南道郓州。

13、五代(907—960年)。藩镇节度使(道)、府(州)、县三级制。聊城先后属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聊城、茌平、高唐属河北道博州(治聊城)。临清先后属河北道大名府、兴唐府、广晋府,冠县先后属河北道魏州、广晋府、大名府,莘县属河北道魏州,阳谷、东阿属天平节度使郓州。

14、北宋(960—1126年)。路、府(州、军、监)、县三级制。聊城、高唐、茌平属河北东路博州(治聊城),临清、冠县、莘县属河北东路大名府,东阿、阳谷属京东西路东平府。辽、金(916—1234年),路(道)、府(州、军)、县三级制。聊城、茌平、高唐属山东西路博州(治聊城),临清属大名路大名府恩州,阳谷、东阿属山东西路东平府,冠县、莘县属大名路大名府。

15、元朝(1206—1368年)。省(行省)、路(府、州)、县三级制。境域属山东省,聊城、茌平、莘县属东昌路(治聊城)总管府(治聊城);冠县初属东昌路,后为冠州(治冠氏县,今冠县);高唐初属东昌路,后为高唐州(治高唐);临清属濮州;阳谷、东阿属东平路。

16、明朝(1268—1644年)。省、府(直隶州)、县(散州)三级制。省、府州县之间设道。境域属山东布政使司,聊城、临清(曾为临清州,治临清)、冠县、莘县、茌平、高唐(曾为高唐州,治高唐)属东昌府(治聊城),阳谷、东阿属兖州府东平州。

17、清朝(1644—1911年)。省、(直隶州)、县(散州)三级制。境域属山东省,聊城、冠县、莘县、茌平、高唐属东昌府(治聊城),临清初属东昌府、后为直隶州。阳谷属兖州府,东阿初属兖州府东平州、后属泰安府。

18、中华民国(1912—1949年)。民国元年(1912年),山东省废府设道,境域为济西道(治聊城),民国三年(1914年)改为东临道。民国十四年(1928年)废道,境域属山东省。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全省下设12个行政区,聊城、茌平、博平、东阿、阳谷、寿张、范县、莘县、冠县、朝城、观城、堂邑、濮县等13个县属鲁西北第六区;临清、高唐时属鲁西北第四区。抗日战争时期,聊城属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1月后,我党在山东西部独立自主创建抗日根据地,逐步建成山东抗日根据地鲁西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4月,境域抗日根据地分属鲁西区运西(第二)、鲁西北(第三)、运东(第四)专区。民国三十年(1941年)7月,鲁西区与冀鲁豫区合并为冀鲁豫区后,分属冀鲁豫区第二、三、四专区,9月分属晋冀鲁豫边区第十七、十八、十九专区,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12月分属晋冀鲁豫边区第十六(泰运)、十七(运西)、十八(鲁西北)专区,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7月部分地区改属冀南区第七(鲁西北)、第六(卫东)专区。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5月,冀鲁豫区与冀南区合并为冀鲁豫区后,分属冀鲁豫区第一(泰运)、第三(邯郸)、第四(南宫)、第六(卫东)、第七(鲁西北)、第八(运西)专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0月,冀鲁豫区分为冀鲁豫、冀南两区后,境域分属冀鲁豫区第一(泰运)、第八(运西)、第九(直南豫北)、第四(直南豫北)、第六(运东)、第二(运西)、第八(直南)、第九(濮范)和冀南区第一、二专区。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华北行政区划调整后,境域设平原省聊城专区,辖聊城、茌平、博平、阳谷、寿张、东阿、高唐、清平、堂邑、莘县、冠县等11个县,朝城、观城、濮县、范县等4个县属平原省濮阳专区,馆陶、临清2个县和临清市属河北省邯郸专区。

聊城县的历史沿革

春秋时为齐国西境聊、摄、清邑地 。战国为齐国聊城邑(今市区西北7.5公里聊古庙)。秦置聊城县,属东郡。西汉于县西境置清、发干2县,与聊城县同属东郡。东汉因之,章帝时改清县为乐平县。三国魏聊城县属平原郡,乐平县改属阳平郡。西晋聊城县属平原国,乐平县仍属阳平郡。北魏泰常七年(422年)于县东40里筑城置平原镇,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废镇,平原郡及聊城县并移治于此,孝昌年间于县西境分置西聊县,治所在原聊城县治,与聊城县同属平原郡。北齐乐平县、发干县俱废。

隋初废平原郡及西聊县,开皇3年(586年)于聊城县西境分置堂邑县,开皇十六年(596年)置博州,治聊城县,大业初年,废博州,聊城县属武阳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博州,聊城县仍为州治。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年)聊城县徙治于巢陵城(今市区东南7.5公里)。北宋淳化三年(992年),因黄河决堤,聊城县移治孝武渡西(即今城),仍为博州治所。金聊城、堂邑2县仍属博州。元初聊城县属东平路,至元四年(1267年)由东平路析置博州,治聊城县,十三年改博州为东昌路,聊城县为路治所。明、清聊城县均为东昌府治,其县西境仍为堂邑县。

入民国后,历为济西道(1913年)、东临道(1914年)、东昌道(1925年)治所。1928年废道制,直属于省。1937年1月属国民党山东省第六行政督察区,并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

1949年8月,聊城县属新设的平原省聊城专区,聊城县为专员公署驻地。

1951年3月撤销聊城城关区, 划归聊城县。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销,聊城县、堂邑县均随聊城专区还属山东省。 1956年3月撤销堂邑县,该县东部原辖之城关区、八甲刘、垢土固、斗虎屯、梁水镇、阎寺、道口铺、张炉集、郑家等区划入聊城县。1958年12月聊城县改置聊城市。 1963年3月16日聊城市复改为聊城县。1983年再度置聊城市,由聊城地区(1967年由聊城专区改称)代管。1997年8月聊城地区和县级聊城市被撤销,设立地级聊城市,原县级聊城市改置为东昌府区。

山东聊城有多久历史了

地处山东省西部的聊城市,是一座很有魅力的城市,她的魅力用一个字概括就是“水”

流域面积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3条,其中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3条

黄河在东部奔腾咆哮百余里;运河从中部蜿蜒曲折过市区;卫河从西部携水弄潮冀鲁豫;还有马颊河、徒骇河等纵横交错,东昌湖、鱼丘湖相互辉映

仅聊城市区,湖、河水域面积就多达13平方公里,占建成区的1/3

众多的河流,美丽的湖泊,使聊城形成了“湖水相连,城湖相依,城在水中,水在城中,城中有湖,湖中有城,城河湖一体”的独特水城风貌

这一优势是中国江北许多城市无法比拟的

水孕育了生命,也造就了文明

明清时期,聊城因水而兴盛四百余年

当时聊城运河漕运发达,经济昌盛,文化繁荣

这里“舟辑如云,帆樯蔽日”,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

”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聊城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黄河文化和运河文化在此交汇,人文资源独具特色,保留下来的文物古迹有400多处

景阳冈龙山文化遗址、临清运河钞关、明代的光岳楼、清代的山陕会馆和三国时期的曹植墓等,都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代江南河道总督杨以增创办的海源阁,藏书之珍贵丰富名闻天下

中外读者比较熟悉的《水浒传》、《金瓶梅》、《聊斋志异》、《老残游记》等古典名著中描述的许多故事都发生在聊城

优秀的人文环境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名人志士,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孙膑、唐初名相马周、哲学家吕才、宋代医学家成无己、明代文学家谢榛、清代开国状元傅以渐、“义学正”武训、抗日名将张自忠、国画大师李苦禅、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国学泰斗季羡林等,都是聊城人

聊城市为充分发挥水的优势塑造城市个性,把城市形象定位在园林式、生态型、卓越秀美的“中国江北水城”上,着力打造融南方水韵和北方风情于一体、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风格独特的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使之成为济南的西花园、京津的度假村

聊城市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突出“水城”特色,规划将城区内的东昌湖、古运河、徒骇河等水系连通,确定统一的水位标高,进行两岸绿化,形成“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城河湖一体”的独特城市布局,乘船可以浏览整个城市,岸边杨柳依依,景点相连,营造“船在水上行,人在画中游”的美好意境

近几年,聊城大力提高城市品位,精心打造“江北水城”城市品牌

他们全方位加大了城市建设、旅游景点和景区开发力度,集中力量实施了城市基础设施工程、靓点工程、绿化美化工程、提高市民素质“四大工程”,特别是重点抓了东昌湖、京杭运河、徒骇河三大景区的建设

水城,在聊城人的精雕细刻中靓丽起来

运河开发是“江北水城”的重点工程之一

继去年“五一”完成了一期工程后,如今,二期工程已竣工

扩挖河道4公里,河面宽30米至60米,青石砌岸,白玉护栏

岸边槐花飘香,垂柳依依;河水清澈见底,细浪拍岸

泛舟其上,好像进入巨幅画廊

南行十余公里,由河入湖,但见今年新落成的21孔玉带桥和北关桥、南关桥,如长虹卧波,贯通河道湖泊

占地1600亩的湖滨公园小桥流水,绿草如茵,大大小小的雕塑和建筑小品点缀其间,腾龙广场、生肖广场、喷泉广场、湖滨浴场、江北水寨、水幕电影放映楼……如同一颗颗珍珠,散落在湖泊周围

市区东侧的徒骇河,过去是条行洪河,去年以来投资2000多万元,修建了长100米、高5米的单体橡胶坝,储水百万余立方米,水波浩淼的两岸,建成了1000多亩的绿色生态风景区,碧草丛中鲜花笑,绿荫树下草如毯

“为后人留下遗产,不能留下遗憾

”聪慧的聊城人,对年久失修的文物古迹整理、修葺,在恢复原有规模和特征的基础上,丰富强化文物景点的旅游内容,活化了历史文物

新建工程体现古建筑风格,处处显示出水城的文化底蕴

河如玉带,把各个文物景点有机地连在一起:山陕会馆、光岳楼、宋代铁塔、海源阁等名胜古迹和新景点孔繁森纪念馆、凤凰苑科技园、姜堤民俗游乐园,在两岸遥相辉映;湖若明镜,楼树桥船倒映其中,如诗如画

市区周围三四十公里之内还分布着武松打虎的景阳冈、斗杀西门庆的狮子楼;临清的舍利塔、清真寺;东阿的曹植墓;高唐的柴进花园等景点

水韵和着古韵,共同构造了“江北水城”独具特色的魅力

在建设“江北水城”景区的同时,聊城还按照“吃、住、行、游、购、娱”相配套的原则,加强了城市的功能建设,完善了服务设施,创造了良好的旅游条件

同时,优越的交通条件,为国内外的朋友到“江北水城”旅游观光提供了便利

京九铁路、济邯铁路、济聊馆高速公路在此交汇,聊城东联京福、京沪大动脉,西接京广大动脉

从北京、香港、福州等地通过京九铁路、京福高速可直达聊城,从青岛海港来聊城4小时就可到达,从济南空港到聊城仅需1小时

聊城为什么叫"聊城",这个名字有什么来历?

历史告诉你,聊城为什么叫“聊城”

题记:“聊”者,刀割耳也;或开耳也。“摄”者,手执耳也。二城名是为了宣扬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丰功伟绩而命名。因为桓公每次会盟都是“执牛耳。”这聊城为何叫“聊摄”而不叫“摄聊”,这和先割牛耳再执牛耳的顺序有关。

聊城的“聊”最早出现在《左传》:“聊、摄二城,齐之西鄙也。”城址在今聊城城西北十五里阎寺村东南七里处聊古庙村,始建年代约在公元前522年以前。

窃以为:聊、摄二字不可分开来考证。“摄”原来叫“聂”,公元前59年齐桓公与诸侯会盟聂北,比“聊”在史料上早出现137年。“聂”在春秋为邢国邑。狄攻入邢国都城并加以蹂躏,都城被破坏得无法居住。齐桓公率诸侯击退狄,把邢都迁到夷仪。当时对邢人安置得很好。史载:“邢迁如归”。夷仪位于聊城市西南,距现聊城十二里,距当时聊邑十五里。……。

《辞海》:摄:古地名,春秋齐地。本邢国地聂北,邢亡入齐。改称摄,为齐之西界,在今山东茌平西北。《左传》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载:晏婴所说“聊摄以东”即指此。(1990版1854页。)

邢,古国名,公元前十一世纪周分封的诸侯国。姬姓。始封之君为周公之子。在今河北邢台,公元前662年翟攻邢,后齐桓公联合宋、曹救邢,把它迁到夷仪(今山东聊城西南)。前635年为卫所灭。(辞海1178页)。

在春秋早期的地图上并未标有“聊”,只有“夷仪”,为什么“聊、摄”二邑都和“耳”有关呢?事出必有因。《史记·齐太公世家》:“是时周室微,唯齐楚秦晋为强,晋初于会,献公死,国内乱。秦穆公辟远,不与中国会盟。楚成王初收荆蛮有之,夷狄自置。唯独为中国会盟。而桓公能宣其德,故诸侯宾会。于是桓公称曰:寡人南伐至召陵,望熊山;北伐山戎,离枝、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戎马悬车登太行,至卑耳山而还。诸侯莫违寡人,寡人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九会诸侯,—匡天下。昔三代受命,有何以异于此乎?”

原来周王朝与姜太公有约在前:“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若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楚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是以来责。”(《史记·齐太公世家》)

仅在聊城市境内,齐桓公至少会盟过五次诸侯:

鲁庄公十三年(公元前681年)与鲁公柯之盟(柯,今山东阿城);

三十五年夏会诸于葵丘(茌平杜郎口),秋夏复会;《左传.》鲁褒公二十五年)会诸侯于牡丘(今茌平西南广平北门外);

鲁僖公三年,桓公约宋、江、黄三国会盟于阳谷,今“会盟台”在县城南门外西南隅。另外,公元前522年晏婴称“聊摄以东,姑尤以西,其为人也多矣。”(《左传》)。

再说会盟,会盟是古代诸侯间的集会,齐国是周朝御封的五侯九伯的盟主。(《史记·齐太公世家赞》)“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不亦宜乎?”会盟时,盟主要执牛耳。古代诸侯歃血为盟,割牛耳取血,盛牛耳于珠盘,由主盟者执盘。因称主盟者为“执牛耳“(左传哀公十七年):“诸侯盟,谁执牛耳?”“聊”出现在“摄”之后,摄本为提手加“聂”组成,“聂”就是三耳,意为以手执耳。

《说文》:摄,引持也,以手聂声。

“聊”由“耳”与“卯”组成。“卯”在古代是两个“刀”的会意。又《说文》:卯,冒也。二月万物冒地而出,象开门之形,故二月为天门。所以“卯”有“开门”的“开”意。另外从十二地枝生物演化过程看:“子丑寅卯”中子为滋生,丑为结纽,寅为演化,卯为分瓣,卯亦有“开”之义。

“卯”还当十二时辰之“五时至七时”讲,旧时官暑开始办公的时间。寓“”开始”意。因此,“聊”者,刀割耳也;或开耳也。“摄”者,手执耳也。二城名是为了宣扬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丰功伟绩而命名。因为桓公每次会盟都是“执牛耳。”这聊城为何叫“聊摄”而不叫“摄聊”,这和先割牛耳再执牛耳的顺序有关。

聊城既无聊国,又无聊河,也不可能因树得名,陈昆麟先生说因“聊邑”得名,等于说“聊城因聊邑而得名”,那“聊邑”为什么叫“聊”邑?还是不得而知。在没有更有说服力的文献的时期,把聊城定为纪念和宣扬齐桓公会盟的丰功伟绩,是很符合历史事实的。因为“聊摄”二城是在齐桓公时期才被齐国占有的。

对本文的观点有贡献的专家为聊城市博物馆赵乃光先生,在此表示感谢。

聊城的建城历史,东昌湖是怎么形成的?

东昌湖始建于宋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在原护城河的基础上经历代开挖而成,现有水域4.2平方公里,为中国江北地区罕见的大型城内湖泊。东昌湖引黄河水为源,常年水深3-5米,湖水清澈,无任何工业污染;景色宜人,令游客流连忘返。东昌湖中心是已有千年历史的1平方公里的正方形聊城古城。古城风貌保存完好,以古城正中的光岳楼为中心,向四面辐射,形成东西南北四条古城区干道,其它大街小巷,也都是经纬分明,垂直交叉,形成棋盘方格网状骨架。 古城区民居,至今保留着白墙、灰瓦、城屋顶的传统建筑风格。古老的京杭运河两岸,街巷布列,各种店铺民居,随坡就势,依河而建。条石铺砌的大小码头,株株苍劲的古槐,以及宋代隆兴寺铁塔,国家重点文物、清代建筑山陕会馆,仍会使人们体味到昔日运河漕运鼎盛时期古聊城的繁荣和辉煌。通过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形成了东昌湖风景名胜区的重要内容——湖滨风景区、古城文化区和运河风情区。 东昌湖风景名胜区文化的内涵深厚,旅游资源丰富。聊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杰出人物,明朝宰相朱延禧,清代名臣傅以渐、任克溥、书画名家邓钟岳,近代抗日民族英雄范筑先、著名学者和社会活动家傅斯年,以及八十年代青年楷模张海迪和九十年代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 湖滨风景

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此外,《水浒》、《聊斋》、《金瓶梅》、《老残游记》等中国古代名著,对古聊城和东昌湖均有描述。千年的历史沧桑,层出不穷的杰出人物,造就了东昌湖风景名胜区丰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迷人的自然风光,众多的文化景点,也汇成了东昌湖风景名胜区的丰富旅游资源。风景区内,错落散布着中国现存古代最高大的木结构建筑之一的明代光岳楼,中国佛教文化的瑰宝宋代铁塔,集商业与文化之大成的精美清代建筑山陕会馆,中国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的海源阁等名胜古迹,以及傅斯年纪念馆、民族英雄范筑先纪念馆、孔繁森同志纪念馆等文化景点;东昌湖区,近年又兴建了中国钓鱼协会聊城垂钓基地、东昌湖游乐园、江北水上竹寨、沙滩浴场、游船码头、湖心岛、荷香岛、浮春亭等一大批游览景点和设施,沿湖30余华里的绿化带也初具雏形,湖西公园、西关二十一孔游览石桥、北关游览石桥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也正在积极实施。

聊城传统的历史文化景点都有哪些

古城聊城位于山东西部,位于华东、华中、华北三大区域交界处。

黄河与京杭大运河在此交汇。

历史悠久,古迹荟萃,因其位置和布局状若凤凰,故有“凤凰城”美称。

聊城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巢父遗牧、崇武连墙、绿云春曙、古秋铺凉、圣泉携雨、仙阁云护、铁塔烟霏、光岳晓晴八大胜景著称,如今江北最大人工湖东昌湖环抱古城,秀色可餐。

聊城还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故乡。

聊城被喻为“中国北方的威尼斯”,是一座很有魅力的城市,她的魅力用一个字概括就是“水”。

流域面积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3条,其中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3条。

黄河在东部奔腾咆哮百余里;运河从中部蜿蜒曲折过市区;卫河从西部携水弄潮冀鲁豫;还有马颊河、徒骇河等纵横交错,东昌湖、鱼丘湖相互辉映。

仅聊城市区,湖、河水域面积就多达13平方公里,占建成区的1/3。

众多的河流,美丽的湖泊,使聊城形成了“湖水相连,城湖相依,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独特水城风貌。

这一优势是中国江北许多城市无法比拟的。

水孕育了生命,也造就了文明。

明清时期,聊城因水而兴盛四百余年。

当时聊城运河漕运发达,经济昌盛,文化繁荣。

这里“舟辑如云,帆樯蔽日”,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

”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聊城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黄河文化和运河文化在此交汇,人文资源独具特色,保留下来的文物古迹有400多处。

景阳冈龙山文化遗址、临清运河钞关、明代的光岳楼、清代的山陕会馆和三国时期的曹植墓等,都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代江南河道总督杨以增创办的海源阁,藏书之珍贵丰富名闻天下。

中外读者比较熟悉的《水浒传》、《金瓶梅》、《聊斋志异》、《老残游记》等古典名著中描述的许多故事都发生在聊城。

优秀的人文环境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名人志士,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孙膑、唐初名相马周、哲学家吕才、宋代医学家成无己、明代文学家谢榛、清代开国状元傅以渐、“义学正”武训、抗日名将张自忠、国画大师李苦禅、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国学泰斗季羡林等,都是聊城人。


TAG:
热门标签: 雅诗兰黛(1) 光源(1) 大声(1) 电子(18) 热词(1)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立即处理,举报邮箱:1356571586@qq.com


随机关键词:

资源联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