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鬼簿(《录鬼簿》是哪个朝代的戏曲史料性著作)
【原文】
①贤愚寿夭,死生祸福之理,固兼乎气数而言,圣贤未尝不论也。盖阴阳之屈伸,即人鬼之生死,人而知夫生死之道,顺受其正,又岂有岩墙①桎梏之厄哉?囗,人之生斯世也,囗知以已死者为鬼,囗未知未死者亦鬼也。酒罂饭囊,或醉或梦,块然泥土者,则其人虽生,与已死之鬼何异?此曹固未暇论也。其或稍知义理,口发善言,而于学问之道甘为自弃,临终之后,漠然无闻,则又不若块然之鬼之愈也。
②予尝见未死之鬼吊已死之鬼,未之思也,特一间耳。独不知天地开辟,亘古迄今,自有不死之鬼在。何则?圣贤之君臣,忠孝之士子,小善大功,着在方册者,日月炳焕,山川流峙,及乎千万劫无穷已,是则虽鬼而不鬼者也。余因暇日,缅怀故人,门第卑微,职位不振,高才博识,俱有可录,岁月糜久,淹没无闻,遂传其本末。复以前乎此者,叙其姓名,述其所作。冀乎初学之士,刻意词章,使水寒乎冰,青胜于蓝,则亦幸矣。名之曰《录鬼簿》。
③嗟乎!余亦鬼也。使已死未死之鬼,得以传远,余又何幸焉!若夫高尚之士,性理之学,以为得罪于圣门者,吾党且啖蛤蜊,别与知味者道。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略有删)
【注释】①岩墙:牢狱的石墙。
【译文】
贤者愚者长寿早夭,死生祸福的道理,原本就有命运气数的说法,古代圣贤也曾有所论及。大概是说阴与阳的消退和增长,就如同人与鬼之间的生死之别,人们如果知道那些有关生死的道理,就会顺从天命,接受正常的命运,又怎么会有立于危墙或身陷囹圄这样厄运的感叹呢?虽然这样,那么,人们生活在这个世上,只会把已经死了的人当作是鬼,而不知还有未死之人其实也是鬼,如果这些酒囊饭袋,醉生梦死,(浑浑噩噩)像泥石土块一般没有知觉,那么这样的人即使活着,和已死的人所化之鬼又有什么两样?这本来就不待多言。其他有的人稍稍知道些道理,嘴里总是说着所谓的善言,但对于学问方面的道理,甘愿自暴自弃,死了之后,湮灭不被后人所知晓,那么这又不比泥石土块般的死鬼更甚(好)一些。
我曾经见过一些未死的人间之鬼去凭吊那些已死的阴间之鬼,没有好好想一想这中间的道理,只不过就是这么一点儿区别罢了。唯独不知道开天辟地,从古自今,人间自有不死之鬼存在,什么原因呢?圣贤般的君臣,忠孝两全的读书人,载入史册的小的善举或大的功业,如日月昭然,如山川流逝耸立,乃至千万年不会穷尽,这就是虽属阴间之鬼却不被视作鬼的原因。我在闲暇的时候,怀想过去之人(戏曲家),他们门第低微,职位不显,可才识卓越,处处都有可书可写之处,但随着时光流逝越久,其事迹越被湮灭埋没不为后人所闻,于是记述其事迹的原委,附以剧目作为纪念;再把先于此前的(戏曲家)也记述其姓名,录其作品,希望那些初学之人,多多留意他们的词采文章,能够青出于蓝,超出前人,那也是万幸的了。因此,这本书取名为《录鬼簿》。
唉!我其实也是人间之鬼呀!倘使我能让已死和未死之鬼,成为人间不死之鬼得以流传长远,我又是何等幸运啊!至于那些所谓的高尚的人,深谙性理学问,认为我有悖于圣人法门,离经叛道,我们将不屑与之理论,自会另与深解其味的人述说。至顺元年庚午岁七(甲申)月二十二日,古汴州锺嗣成序。
《录鬼簿》是哪个朝代的戏曲史料性著作《录鬼簿》,元钟嗣成著。《录鬼簿》大约成书于元至顺元年(约公元1330年),记录了自金代末年到元朝中期的杂剧、散曲艺人等80余人。有生平简录、作品目录,甚至带有自己思想痕迹的简评,如把关汉卿列在首位,对郑德辉颇有微辞:“惜乎所作,贪于俳谐,未免多于斧凿。”后来作过两次修订,扩充为2卷,所录152人,作品名目400多种,书中人物分为七类。
《录鬼簿》是历史上第一部为戏子立传的书籍。名为鬼,实为戏子。为什么叫《录鬼簿》呢?作者钟嗣成在其“录鬼簿序”中说:“人之生斯世也,但以已死者为鬼,而不知未死者亦鬼也,酒罂饭囊,或醉或梦,块然泥土者,则其人与已死之鬼何异?”
《录鬼簿》全书为上﹑下两卷。上卷分:“前辈已死名公有乐府行于世者”﹑“方今名公”﹑“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三类。据钟嗣成自注﹐这三类名公﹑才人的情况﹐是他的朋友陆仲良从“克斋吴公”那里得来的﹐并非钟嗣成的第一手材料﹐因而“未尽其详”。下卷分为:“方今已亡名公才人余相知者为之作传﹐以〔凌波曲〕吊之”﹑“已死才人不相知者”﹑“方今才人相知者﹐纪其姓名行实并所编”﹑“方今才人闻名而不相知者”四类(此据曹楝亭本﹐《说集》本﹑孟称舜本分为六类)。
两卷共记述 152位杂剧及散曲作家﹐大略以年代先后排列﹔着录剧目共400馀种。整个元代曲家的情况﹐都赖以传世。同时﹐在书中一些零星的记载中﹐还揭示了元代杂剧作家的活动和组织情况﹐并且透露了元代戏曲发展的线索﹐如院本的创作﹐杂剧作家的南迁﹐杂剧作家写南戏的情况﹐后期杂剧的音乐采用南北合套的情况等等。这些都为元代戏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材料。至明初﹐戏曲家贾仲明又增补了吊词。
值得一提的是,《录鬼簿》里有不少孤绝史料,譬如对罗贯中、贾仲明等人的事迹记载,独见此书,他处无有,实在难得。
《录鬼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录鬼簿》是我国第一部重要的戏曲书。作者钟嗣成,字继先,号丑斋,是元代后期戏曲散曲作家。他屡试不第,专门从事戏曲著述。《录鬼簿》系统地记载了元代杂剧和散曲作家152人的姓名。各附小传和作品目录,并对其中一部分加以评论。这是有关元代戏曲的第一手宝贵资料。
钟嗣成在《录鬼簿》序中说,人只知已死的叫鬼,而不知没有死的也是鬼。醉生梦死、道貌岸然、空谈义理之徒,虽然活着,与已死之鬼并没有什么两样。天地间也有不死之鬼,那些优秀的戏曲作者虽然“门第卑微,职位不振”,但他们“高才博艺”,如“日月炳煌”而永垂史册。因此,他要“传其本末,吊以乐章”。他还说,我自己也是鬼,我只是想使已死和未死之鬼,得以流传久远,并引导后来作者超过前人。所以把书名叫做《录鬼簿》。
到了明初,戏曲家贾仲明又著有《录鬼簿续编》,著录了钟嗣成以后元末明初的戏剧作家71人的简历及杂剧150余种。
《录鬼簿》讲述的是什么内容?在元代文学家钟嗣成的《录鬼簿》、元代杂剧作家贾仲明的《录鬼簿续编》等书中,都记载了大量的三国题材的杂剧。如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关汉卿的《单刀会》与《西蜀梦》、元代戏曲作家高文秀的《襄阳会》、元代杂剧家郑光祖的《三战吕布》与《王粲登楼》、无名氏的《火烧博望屯》、《美女连环计》、《千里独行》、《隔江斗智》、《桃园结义》等。
至元代中期,由于灭宋战争的创伤逐渐地平息,社会的经济、文化重心也开始由北方转移至南方。南宋时期的故都杭州,不仅成为人口云集、商业发达的繁华城市,也成为戏剧演出和说话艺术发展的重要中心。
因此,不少北方的知识分子、书会才人,如关汉卿、郑光祖等,都先后迁徙至杭州一带。身为小说兼杂剧作家的罗贯中,也必然受到这一社会潮流的影响,成为这类南迁作家中的一个。
TAG:
热门标签: 监测(2) 世界排名(1) 食用(10) 脾气越来越暴躁易怒怎么办(1) 物资(1)
注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立即处理,举报邮箱:1356571586@qq.com
随机关键词:

资源联系人
-
上一篇
凉拌荞面(凉拌苦荞面的做法)
川味凉拌荞面的做法主料:荞面300g。 辅料:油适量、盐适量、酱油适量、香醋适量、泡椒适量、花生米适量、熟油辣子适量、蒜适量。 步骤 : 1、先用开水将荞面泡软 ; 2、花生米适量倒入锅中翻炒; 3、将蒜切末倒少许凉开水 ; 4、泡椒切段; 5、将酱油倒入碗中; 6、花...
-
上一篇
聊城历史(聊城历史简介 聊城的资料)
聊城的历史聊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原始社会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从事农业生产市境发现了距今约六七千年的100座龙山文化城,它们是迄今为止全国发现的最大的龙山文化城可见,古济水西岸是当时一个极其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夏商周时期,聊城经济和社会发展较快,农业和手工业比较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