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野客资源整合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资讯中心 > 生活百科

生活百科

美女篇(美女篇 曹植原文翻译)

2023-08-13 15:26:16生活百科14
杂诗七首·其四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杂诗七首·其四 [作者] 曹植 [朝代] 魏晋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 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标签: 怀才不遇 感慨 怀人 诗 其...
杂诗七首·其四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杂诗七首·其四

[作者] 曹植 [朝代] 魏晋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

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标签: 怀才不遇 感慨 怀人 诗 其他 情感

《杂诗七首·其四》译文

在南方,有一位美丽的女子,她的面容若桃花般芳艳,如李花般清丽。

早晨她来到江北岸边游玩,夜晚她到萧湘的小岛中休憩。

当世的风气轻视美丽的容颜,贝齿轻启的微笑为谁而发呢?

转瞬间,岁月消逝,可是青春的美貌是难以永远存在的。

《杂诗七首·其四》注释

①南国:古代泛指江南一带。容华:容貌。

②湘沚:湘水中的小洲。湘水在湖南,入洞庭湖。沚,水中小洲。朝游北岸,夕宿湘沚,是以湘水女神自喻,应取意于屈原《九歌》。此句一作“日夕宿湘沚”。

③薄朱颜:不重视美貌的人,这里指不重视有才德的人。

④发皓齿:指唱歌或说话,这里是指推荐、介绍。

⑤俯仰:低头扬头之间,极言时间之短。

⑥荣耀:花开绚艳的样子,这里指人的青春盛颜。久恃:久留,久待。

《杂诗七首·其四》赏析

萧统《文选》选曹植《杂》六首,获得历代诗评家的赞赏和肯定,是曹植诗歌中的著名篇章。此诗是其中的第四首。

这首诗是曹植后期所作,采用比喻手法,表现了他怀才不遇的苦闷。曹植不但文才很高,而且具有政治抱负,希求建功立业,垂名青史曹操一度想立曹植为太子,结果没有实现。曹 *** 后,他因此备受其兄曹丕(魏文帝)、侄子曹叡(魏明帝)的猜忌和压抑,屡徙封地,连生活都很不安定,根本谈不上实现政治抱负。这首诗以佳人自比:佳人的容貌艳若桃李之花,比喻自己才能的杰出;“时俗”二句,说佳人的美貌和歌唱才能都不为时人所赏识,比喻自己怀才不遇;“俯仰”二句,说时光流驶,佳人的容华难以久恃,寄寓了自己盛年时无法施展抱负的深沉慨叹。

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从屈原的辞赋开始,就形成了以美人香草比喻贤能之士的传统。曹植这首诗,在构思和写法上明显地学习屈赋。屈原《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二神,其游踪大致在沅、湘、长江一带,《湘夫人》篇中有“闻佳人兮召予”句,以佳人指湘夫人。曹植这首诗中的前四句,其构思用语,大约即从《湘君》、《湘夫人》篇生发而来。《离骚》云:“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曹诗末二句又是从它们脱胎而出。这种继承发展关系,可以帮助说明这首诗的主题是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元代刘履《文选诗补注》(卷二)释此篇题旨说:“此亦自言才美足以有用,今但游息闲散之地,不见顾重于当世,将恐时移岁改,功业未建,遂湮没而无闻焉。故借佳人为喻以自伤也。”清代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九)也说:“此诗伤己之徒抱奇才,仆仆移藩,无人调护君侧,而年将老也。通体以佳人作比,首二自矜,中四自惜,末二自慨,音促韵长。”刘、张两人的解释都是颇为中肯的。曹植在《求自试表》一文中,强烈地表现了他要求在政治上建功立业的愿望,文中后面部分有云:“臣窃感先帝早崩,威王弃世,臣独何人,以堪长久!常恐先朝露填沟壑,坟土未乾,而身名并灭。”这段话的意思与此篇“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二句的内容也是息息相通的。

有一种说法,认为这首诗的主题不是作者自伤,而是为曹彪鸣不平。“佳人”盖指彪,时为吴王也。《魏志》:彪于黄初三年,徙封吴王,五年改封寿春县,七年徙封白马。朝游夕宿,喻迁徙无定也。”(见黄节《曹子建诗注》卷一)曹彪是曹植的异母弟,曹植与曹彪同受朝廷猜忌压抑,有同病相怜之感,黄节的看法可备一说,但证据毕竟不足。徐公持同志说:“按曹彪虽膺过吴王的封爵,其封城却并不真在吴地。当时自江以南,全在孙氏控制之下,曹彪无由得至江南。他这个吴王封在寿春附近,此点曹植不会不知。所以诗写‘南国’‘佳人’,‘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等等,不可能是指曹彪,而是借用楚辞的意境和成语,来抒发自己对‘时俗薄朱颜’的感慨,其主旨是怀才不遇。”这样讲比较合乎情理。

这首诗与曹植的另一首名作《美女篇》主题相当,在艺术描写上却有丰腴与简约的区别,可进行一下比较。《美女篇》全诗较长,节录如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借问女何居,乃在城南端,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盛年处房室,中夜独长叹。

《美女篇》的主题,过去不少评论者都指出它是曹植以美女自比,比喻他怀抱才能而不得施展。如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卷三)说:“子建求自试而不见用,如美女之不见售,故以为比。”《美女篇》与《杂诗》“南国篇”的主题相同,又同用比喻手法,城南美女与南国佳人,都是曹植自比。《美女篇》“佳人慕高义”以下四句,说城南美女不为众人所理解,意思与“南国篇”的“时俗”二句相通,点明了“怀才不遇”的主旨。“盛年处房室’二句,也与“南国篇”的“俯仰”二句一样,在结尾表现了深沉的慨叹。上面《美女篇》的引文,在“攘袖”二句下省略了十句,这十句连同“攘袖”二句都是写城南女的姿态和装束,从各个方面来刻划她的美丽,而“南国”篇写佳人之美,仅用了“容华若挑李”一句,非常简括。《美女篇》在其他方面的描写也较“南国”篇丰腴,但写美女姿态装束的一段尤为突出。这两首诗同用比喻法写同一个主题,但使用了详略不同的写法,“南国”篇简练爽朗,《美女篇》华赡生动,在艺术上各擅胜场,用词造句毫无雷同之感,这里表现了曹植高超的写作才能。

钟嵘《诗品》评曹植诗云:“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这是对曹植诗歌很深刻的评语。“情兼雅怨”是论思想内容,指出曹植诗具有“小雅怨诽而不乱”的特色,曹植后期的不少诗作,倾吐牢愁,的确多近似小雅的怨诽之词,《杂诗》“南国篇”、《美女篇》都是其例。骨气即气骨,也就是风骨。骨气奇高,是赞美曹植诗富有风骨,即富有爽朗刚健的风貌。词采华茂,是赞美曹植诗语言华美丰富。钟嵘主张诗歌应当“干之以风力(即风骨),润之以丹采”(《诗品序》),即以爽朗刚健的风骨为骨干,再用华美的辞采加以润饰,二者结合起来,达到优美的艺术境界。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符合于他的艺术标准,所以获得极高评价。明胡应麟在评曹植《五游》、《升天行》诸诗时云:“词藻宏富,而气骨苍然。”(《诗薮》内编卷一)也是承袭了钟嵘的批评标准。

曹植的诗,总的说来是风骨、词采二者兼备,但仔细分析,不同的诗篇在某一方面往往有所侧重,有的风骨更遒劲一些,有的词采更宏富一些。他的部分诗篇,像《箜篌引》、《美女篇》、《白马篇》、《名都篇》等,大抵篇幅稍长,对偶句与铺陈语较多,其词采华茂的特色就显得更为突出,但也仍然具有风骨。另外有一部分诗,像《野田黄雀行》、《泰山梁甫行》、《杂诗六首》等,大抵篇幅稍短,描写较简练,对偶句与铺陈语少,这类诗篇更鲜明地显示出骨气奇高的特色,但也仍然具有词采王世贞评曹植诗说:“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逊父兄。何以故?材太高,辞太华。”(《艺苑卮言》卷三)王世贞认为曹植诗成就低于曹操、曹丕,意见未必公允,但曹植诗在词采华茂这方面的确大大超过其父兄,特别如《箜篌引》、《美女篇》一类诗表现尤为突出。王世贞又说:“子桓之《杂诗》二首,子建之《杂诗》六首,可入《十九首》,不能辨也。”(同上)又从风格的质朴刚健方面对曹植的《杂诗》六首给予很高评价,认为可与汉代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并驾齐驱。王世贞不喜华丽文风,所以对曹植作出这样的评价,但由此也可以看出,曹植的不同诗篇,在风骨和词采二者的某一方面的确有所侧重。

《杂诗》“南国”篇这首诗,其中“时俗薄朱颜”二句,也是文采斐然;但大体说来,其艺术上的主要特色是简练峭直,语短情长,含蕴丰富,意境深邃,它虽然不像《美女篇》铺陈细致,词藻华美,但也自具一种爽朗自然之美,经得起吟咏咀嚼。

《杂诗七首·其四》作者曹植简介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在山东聊城市莘县人,一说生于山东菏泽市鄄城。191年(初平二年)曹操为东郡太守,治所在东武阳(今聊城市莘县朝城镇)眷属随之,192年曹植就出生在这里。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諡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曹植的其它作品

○ 七步诗

○ 洛神赋

○ 白马篇

○ 明月上高楼

○ 杂诗七首·其一

美女篇 曹植原文翻译

美女篇 曹植原文翻译如下:

黄初三年,我来到京都朝觐,归渡洛水。古人曾说此水之神名叫宓妃。因有感于宋玉对楚王所说的神女之事,于是作了这篇赋。赋文云:我从京都洛阳出发,向东回归封地鄄城,背着伊阙,越过辕,途经通谷,登上景山。

这时日已西下,车困马乏。于是就在长满杜蘅草的岸边卸了车,在生着芝草的地里喂马。自己则漫步于阳林,纵目眺望水波浩渺的洛川。于是不觉精神恍惚,思绪飘散。低头时还没有看见什么,一抬头,却发现了异常的景象,只见一个绝妙佳人,立于山岩之旁。

我告诉他说:她的形影,翩然若惊飞的鸿雁,婉约若游动的蛟龙。容光焕发如秋日下的菊花,体态丰茂如春风中的青松。她时隐时现像轻云笼月,浮动飘忽似回风旋雪。远而望之,明洁如朝霞中升起的旭日;近而视之,鲜丽如绿波间绽开的新荷。

她体态适中,高矮合度,肩窄如削,腰细如束,秀美的颈项露出白皙的皮肤。既不施脂,也不敷粉,发髻高耸如云,长眉弯曲细长,红唇鲜润,牙齿洁白,一双善于顾盼的闪亮的眼睛,两个面颧下甜甜的酒窝。她姿态优雅妩媚,举止温文娴静,情态柔美和顺,语辞得体可人。

洛神服饰奇艳绝世,风骨体貌与图上画的一样。她身披明丽的罗衣,带着精美的佩玉。头戴金银翡翠首饰,缀以周身闪亮的明珠。她脚著饰有花纹的远游鞋,拖着薄雾般的裙裾,隐隐散发出幽兰的清香,在山边徘徊倘佯。

忽然又飘然轻举,且行且戏,左面倚着彩旄,右面有桂旗庇荫,在河滩上伸出素手,采撷水流边的黑色芝草。

这时洛神深受感动,低回徘徊,神光时离时合,忽明忽暗。她像鹤立般地耸起轻盈的躯体,如将飞而未翔;又踏着充满花椒浓香的小道,走过杜蘅草丛而使芳气流动。忽又怅然长吟以表示深沉的思慕,声音哀惋而悠长。

于是众神纷至杂沓,呼朋引类,有的戏嬉于清澈的水流,有的飞翔于神异的小渚,有的在采集明珠,有的在俯拾翠鸟的羽毛。洛神身旁跟着娥皇、女英南湘二妃,她手挽汉水之神,为瓠瓜星的无偶而叹息,为牵牛星的独处而哀咏。

时而扬起随风飘动的上衣,用长袖蔽光远眺,久久伫立;时而又身体轻捷如飞凫,飘忽游移无定。她在水波上行走,罗袜溅起的水沫如同尘埃。她动止没有规律,像危急又像安闲;进退难以预知,像离开又像回返。她双目流转光亮,容颜焕发泽润,话未出口,却已气香如兰。她的体貌婀娜多姿,令我看了茶饭不思。

在这时风神屏翳收敛了晚风,水神川后止息了波涛,冯夷击响了神鼓,女娲发出清泠的歌声。飞腾的文鱼警卫着洛神的车乘,众神随着叮当作响的玉鸾一齐离去。六龙齐头并进,驾着云车从容前行。鲸鲵腾跃在车驾两旁,水禽绕翔护卫。

车乘走过北面的沙洲,越过南面的山冈,洛神转动白洁的脖颈,回过清秀的眉目,朱唇微启,缓缓地陈诉着往来交接的纲要。只怨恨人神有别,彼此虽然都处在盛年而无法如愿以偿。

说着不禁举起罗袖掩面而泣,止不住泪水涟涟沾湿了衣襟,哀念欢乐的相会就此永绝,如今一别身处两地,不曾以细微的柔情来表达爱慕之心,只能赠以明作为永久的纪念。自己虽然深处太阴,却时时怀念着君王。洛神说毕忽然不知去处,我为众灵一时消失隐去光彩而深感惆怅。

于是我舍低登高,脚步虽移,心神却仍留在原地。余情绻缱,不时想象着相会的情景和洛神的容貌;回首顾盼,更是愁绪萦怀。

满心希望洛神能再次出现,就不顾一切地驾着轻舟逆流而上。行舟于悠长的洛水以至忘了回归,思恋之情却绵绵不断,越来越强,以至整夜心绪难平无法入睡,身上沾满了浓霜直至天明。

我不得已命仆夫备马就车,踏上向东回返的道路,但当手执马缰,举鞭欲策之时,却又怅然若失,徘徊依恋,无法离去。

赏析 曹植《美女篇》

文学赏析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这是交代人物、地点。人物是一个美丽姑娘,她的容貌艳丽,性格娴静。地点是“歧路间”,即岔路口,她在采桑。“歧路间”是来往行人较多的地方,这就为下文“行徒”、“休者”的倾倒预作铺垫。“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紧接“采桑”,写柔嫩的桑枝轻轻摇动,采下的桑叶翩翩飘落。这里明是写桑树,暗是写美女采桑的优美动作。景物的描写对表现人物起了烘托作用。

“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休,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飖,轻裾随风还。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主要写美人的服饰,也写到神情。“攘袖”二句,上承“柔条”二句,美女采桑必然挽袖。挽袖方能见到洁白的手。为了采桑,素手必须高举,这样又可见到带着金手镯的洁白而光泽的手腕。用词精当,次第井然。因为是采桑,所以先写美女的手和腕,然后写到头和腰,头上插着雀形的金钗,腰上挂着翠绿色的玉石。身上佩着明珠,还点缀着碧色宝珠和红色的珊瑚。以上几句写美女身上的装饰品,多为静态的描写。“罗衣”二句,写美女轻薄的丝罗上衣,衣襟随风飘动,是动态的描写。动静结合描写美女的服饰,写出美女婀娜的身姿和轻盈的步态。形象十分鲜明。“顾盼”二句,以精妙的字句,勾勒美女神情。美女的一顾一盼都给人留下迷人的光彩,长啸时呼出的气息,芬芳如幽兰。使人感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能不为之倾倒吗?所以,“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行路的人见到美女停车不走了,休息的人见到美女忘了吃饭,从侧面描写美女的美貌。应该指出,曹植的这段描写,显然受了汉乐府《陌上桑》的影响。《陌上桑》描写罗敷的美貌是这样写的:“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怨,但坐观罗敷。”这是描写罗敷的美丽,并不直接描写她的容貌,而是描写她用的器物(“笼系”“笼钩”)和穿戴的服饰(“倭堕髻”“明月珠”“下裙”“上襦”)之美及“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四种人见到罗敷以后的反应,从正面和侧面来烘托罗敷的美丽。这些描写与《美女篇》的描写对比起来,二者在内容上虽然基本相同,但是写法却不尽相同,表现了曹植诗的一些变化和发展。

“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交代美女的住处,点明她的高贵门第。美女住在城南大路附近的高楼里。“青楼”“高门”“重关”,说明她不是普通人家的女儿,而是大家闺秀。“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美女的容光如同早晨的阳光,谁不爱慕她的美貌呢?上句写美女容貌之美,可与前半首合观;下句说无人不为之倾倒,引起下文。这里写美女高贵的门第和美丽的容颜,是隐喻诗人自己的身份和才能。有才能而没有施展的机会,所为他不能不慨叹英雄无用武之地。

“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媒人都干什么去了呢?为什么不及时送来聘礼,订下婚约呢?诗人对媒人的责怪,反映了自己内心的不平。媒人不来行聘,这是客观上的原因。而美女爱慕的是品德高尚的人,要想寻求一个贤德的丈夫实在很困难。这是美女主观上的原因。这是比喻志士有理想,但难于实现。美女的理想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可而吵吵嚷嚷,议论纷纷,他们哪里知道她看得上的是怎样的人。这是比喻一般人不了解志士的理想。“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美女正当青春盛年,而独居闺中,忧愁怨恨,深夜不眠,发出长长的叹息。这是比喻志士怀才不遇的苦闷。

这首诗通篇用比,比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传统手法,《诗经》、《楚辞》多用之。《美女篇》以绝代美人比喻有理想有抱负的志士,以美女不嫁,比喻志士的怀才不遇。含蓄委婉,意味深长。其实美女所喻之志士就是曹植自己。

美女篇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

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

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

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

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

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

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

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

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

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

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

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

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

《美女篇》是三国时期魏国文学家曹植所创作的乐府诗。这首诗语言华丽、精炼,描写细致、生动,塑造了一个美丽而又娴静的姑娘,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此诗以绝代美人比喻有理想有抱负的志士,以美女不嫁,比喻志士的怀才不遇。含蓄委婉,意味深长。

浅谈曹植《美女篇》

我们去品读一份优秀的文学作品时,要试着深入挖掘它的深层涵义,通过作品辐射整个时代。

曹植,又名曹子健,建安七子之一 。他也是李白笔下:“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的陈王。少有鸿鹄大志,曾以《白马赋》表达自己的家国情怀。著名批评家钟嵘评论他的诗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致、体被文质。尽管在文学上成就斐然,然而他并未完成政治上的宏愿。最终他的弟弟曹丕称帝。究其原因恐怕还是因为他性情过于狂放易导致选才用人方面的弊端。如此看来,曹操当时的选择是正确的。说到曹丕,他提出的“文以载道”思想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具有启蒙意义。一篇好的文章并非是无用噱头或者是娱娱乐品,它应是文质兼备的。此外,他开还创了七步诗。诗歌题材的开拓是颇为重要的,因为中国长期被儒家文化所熏陶浸染着着。而开拓一种新题材,无疑不是给僵化的中国文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中国文学有一个方面总是被世人所诟病,那就是文章多无病呻吟、文章无实际内容。 同样一篇好的文章是要讲究精雕细琢的,在文章尤其是诗歌方面对仗与押韵方面也应当考虑。延伸到了诗歌那么来谈谈诗歌吧。诗歌主要分为五言诗和七言诗。七言律诗更考验诗人的功底,因为它在韵脚和对仗方面都有着极为苛刻的要求。由此看来,杜甫和李商隐的诗歌的确成就很高 。而李白陶渊明等人则相比较而言缺少了那一份精雕细琢。谈到诗歌必谈风骚,其开创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我们分开来看:诗经中所提倡的赋比兴对当今的中国文学依旧有深刻的影响。就拿这篇文章来说,赋:即为叙述文章,文章通篇用比,而兴这个手法影响了数千年来文字创作者的写作风格:含蓄婉转。

诗经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首诗为:《蒹葭》,这首诗被王国维评价称:“最得风人深致。”这首诗在高中也学过。老师说会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解读。曾经的我以为这只是一篇单纯表达男女之间爱恋之情的诗歌,但其实它是中国第一首朦胧诗。也就是说它想要表达的情感是朦胧不定的。读者只能自己去臆想自己去猜测。自古以来对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众说纷纭 ,认可度最高的则是朦胧说:此伊人非美人。它象征着美好的理想,这种理想有些可遇不可求、可望不可及的美好。老师用:“花开未全半未圆”来表达这种美好的心境。诚然,我们所向往追求一样事物往往是期盼的过程最值得我们怀念。而当我们正真得到这件事物时,心中那份热忱却也逐渐变淡了。而骚体,我们接触最多的是屈原。但其实在那个时代骚体写得最出众的并不是屈原,而是屈原的弟子:宋玉。然而中国人讲究名族气节。因此在我们受到的教育中,倾向性地将屈原列为骚体第一人。

中国在如此悠久之前就创造了如此灿烂的文明。突然联想到帕斯卡的那句:“给文明以岁月,而不是给岁月以文明”。正真的文化不会被历史所淹没,它会在历史的滚滚巨轮中不断沉淀、不断焠炼。

此外,还说到了曹植的《洛神赋》。古代的人们因为思想还未开化,信奉河神。“翩若惊鸿 婉若游龙 ”,其文字可谓精雕细琢、字字珠玑。扯远了。还是继续来聊聊曹植吧。钟嵘在《诗品》中把曹植的父亲曹操的诗分为下品诗。因为曹操诗歌中写实性过强。东汉末年可谓一个彻底的乱世,外族入侵中原地区。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背景里曹操又怎能写的出那种精雕细琢的文章呢?这是不现实的。曹植天资聪颖,从小跟随父亲南征北战。却也在后期郁郁不欢 ,写出《美女篇》以盛年不嫁的美女自喻表达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愁苦之情。

阅读一篇作品时,读者的阅读不能浮于表面。应当深入作品本身,通过一个作者的作品折射整个时代的发展轨迹。读书是令人身心愉悦的一件事。仿佛明白了“生命被革新、灵魂被填满的心境” 。希望自己是保有阅读习惯的,能够不断更新自己的价值观与认知体系。

写于二零一七年11月18日

9.57am 图书馆

古代写美女的诗词歌赋

1、千秋无绝色,悦目是佳人;倾国倾城貌,惊为天下人

2、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3、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4、俏丽若三春之桃,清素若九秋之菊

5、眉梢眼角藏秀气,声音笑貌露温柔

6、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7、美人既醉,朱颜酡些

8、冰肌自是生来瘦,那更分飞后

9、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

10、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11、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12、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13、届笑春桃兮,云堆翠髻;唇绽樱颗兮,榴齿含香

14、娴静犹如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扶柳

15、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诗中的女子不再被囿于闺阁,被囿于衣食住行和柴米油盐,而是在红尘里以一种优雅的姿态绽放万种风情。

16、袅娜少女羞,岁月无忧愁

17、芳容丽质更妖娆,秋水精神瑞雪标

18、珠缨旋转星宿摇,花蔓抖擞龙蛇动

19、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0、花心定有何人捻,晕晕如娇靥

21、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22、脉脉眼中波,盈盈花盛处

23、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24、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25、君还知道相思苦,怎忍抛奴去

26、不辞迢递过关山,只恐别郎容易、见郎难

27、朱粉不深匀,闲花淡淡香。细看诸处好,人人道柳腰身

28、芸芸众神赞,飘飘仙子舞

29、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30、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诗中的女子一颦一笑都透着一种淡雅和怡然,身居闹市,却能远离红尘的繁琐与喧嚣,散发一股独特的清丽。

31、云一涡,玉一梭,淡淡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

32、凤眼半弯藏琥珀,朱唇一颗点樱桃

33、柳腰春风过,百鸟随香走

34、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远。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

35、笑颜如花绽,玉音婉转流

36、皎皎兮似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回风之流雪

37、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38、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

39、温柔几许缘何散,爱恨声声怨

40、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41、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42、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43、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44、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

45、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她们有一颗敏感细腻的心,她们沧桑不失婉丽,丰赡不失精萃,练达不失柔韧,雍容不失质朴。

传统文化点滴—闲读曹植《美女篇》

①曹植,因为七步成诗,堪称知名度最高的诗人之一。戏剧化的一面是,纵然如此出名,我们也只会背他的七步诗。这很正常,毕竟吾等诗词知识主要来源于9年义务教育语文教材,教材没选不赖我们。曹植最出名的是《洛神赋》《白马篇》等,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②建安文学又称建安风骨,诗歌文化历史上的第一个高潮,代表人物是曹氏3父子和建安七子,换句话说曹植不属于建安七子。之所以敢称风骨,想想曹操的《短歌行》诗词风格。

③曹植是才华的代表,后人多有评价,最出名的是谢灵运“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即成语才高八斗的来源。

为啥谢灵运这么狂?这样说把李杜摆在哪里?很简单,因为运哥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南朝人,还没到唐宋八大家的时代。很明显,他没有刘禹锡情商高,刘禹锡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另,众人熟知的“长江后浪推前浪”,出自《增广贤文 上集》,后一句是“世上新人赶旧人”。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重要启示:因为儒家文化根深蒂固的自谦意识,要想诗词广为传诵,需要要么委婉要么直白的表达自谦之意。

正文开始

首句:

注:妖指妖娆,闲通娴,举止优雅。从汉字会意的角度,不那么忙才能优雅。看来我们无法优雅,都是因为繁重的工作。

注:攘指捋起袖子,约指缠束,此2字距离近义甚远。

注:爵通雀。这里不太理解,从造字的逻辑推理,曹植时代还没有雀这个字?

注:啸指蹙口出生,李连杰之黄飞鸿引用的经典诗词“深宫蹙蛾眉”的蹙。这个解释意味着,假若你遇见一个名字带啸字的女生,别看不上别人名字,很可能别人父母比你想象的更有文化。

注:青楼指涂饰青漆的楼,代表富贵之家,不是于谦祖宅八大胡同的意思。

陌上桑和曹植(美女篇)对主人公的刻画手法及效果

在人物形象采桑女塑造上,曹植的《美女篇》明显受陌上桑影响。

首先,开篇出场的都是一个正在采桑的女子形象,对于女子的美貌,两篇诗文都极力渲染。《陌上桑》以流行的发式、漂亮的耳饰、光鲜亮丽的衣服这些外物的华美来衬托出罗敷的貌美。而曹植不仅仅继承了这种用服饰铺陈排比来侧面衬托美女的方式,写女子“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而且还进一步发展到了对美女体态的正面描写,提到了女子的素手、皓腕和“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的神态。与秦罗敷相比,曹子建笔下的的美女更加生动形象,动态鲜活。如果说罗敷的美是静态的,犹如一幅挂在墙上的美女图,那么曹美人则是站在你面前了。看她随着采桑的动作“罗衣何飘飖,轻裾随风还”,于衣衫襟袖浮动间显现出人物的风神气韵。

其次,关于以外人评价来侧面烘托美人形象方面,曹植很显然是完全临摹《陌上桑》了。罗敷有“行者”“少年”“耕者”的倾慕,曹美人则完全魅惑了“行徒”“休者”。

关于抒情,两篇文章侧重点及其方式不同。从《陌上桑》到《美女篇》,可以看出汉乐府发展到文人五言诗由叙事性到抒情性的明显的改变。

读《陌上桑》,我们可以当作是听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层次清晰,从夸美到罗敷抗暴再到自述夸夫,结构简洁明了。我们可以找到故事的起因、经过和预料的结果,可以感受得到主人公情绪的变化。官吏见色起意打听罗敷姓名、年纪、“宁可共载不”,随着其行为的越来越离谱,罗敷的怒气也一点点被点燃,勇敢的当面呵斥,“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其后智斗官吏,虚构夸耀丈夫的权势,借以讽刺无礼的官吏,保全自己。整首诗在叙事过程中,贯穿了民歌特有的淳朴直率、格调欢快的、简单直白的抒情呢风格,赞扬了劳动妇女不惧强权、坚贞明毅及聪慧的高洁品格,谴责了官吏的卑鄙无耻。

而在《美女篇》中,我们找不到这样的情节。所看到的是“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在最美好年华不能觅得有情郎的幽怨女子。本诗以美女的盛年不嫁暗喻志士怀才不遇,这位盛年美女正是子建的自比,美人的一切美好象征曹植的才情,而“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的地位,正式曹植出身高贵的化写。这样的美人却没有媒人上门,倾慕高义贤良却求之不得。众人议论纷纷却难以明白美人所求。感叹的是曹子建空有一番才华,却饱受曹丕父子的迫害而英雄无用武之地。清人王尧衢说:“子建求自试而不见用,如美女之不见售,故以为比。”美女“采桑歧路间”,也暗示了曹植政治路途的艰难。此文通篇用比,借以抒情,表达起感情来,含蓄隽永,意味深长。可见其表情达意方式与陌上桑迥然不同。


TAG:
热门标签: mbti(1) 避暑(4) 婚女(1) 朱初一(1) 入睡(1)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立即处理,举报邮箱:1356571586@qq.com


随机关键词:

资源联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