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野客资源整合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资讯中心 > 生活百科

生活百科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唐诗原文及赏析)

2023-08-13 15:30:44生活百科21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翻译及原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翻译及原文如下: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翻译,灯火将熄一片昏暗物影在摇漾,今晚忽然听说你被贬谪到九江。大病中我惊得蓦然从床上坐起,阴沉的风雨吹入了寒冷的门窗。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原文,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翻译及原文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翻译及原文如下: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翻译,灯火将熄一片昏暗物影在摇漾,今晚忽然听说你被贬谪到九江。大病中我惊得蓦然从床上坐起,阴沉的风雨吹入了寒冷的门窗。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原文,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是唐代诗人元稹所作的七绝,这首诗创作于作者得知白居易遭贬之后。此诗以景衬情,以景写情,叙事抒情,表现作者对白居易的一片殷殷之情。首句描写了自己所处之阴暗的背景,衬托出被贬谪有处于病中的作者心境的凄凉和痛苦。

次句点明题意,第三句写当听说白居易被贬的消息时的情景,表现了诸多的意味,末句,凄凉的景色与凄凉的心境融恰为一。全诗表达了作者知道好友被贬后极度震惊和心中的悲凉。这是一首情景交融、形神俱肖、含蓄不尽、富有包孕的好诗,它是有很强的艺术魅力的。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的创作背景

元稹和白居易有很深的友谊。元稹因弹劾和惩治不法官吏,同宦官刘士元冲突,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后来又改授通州司马。元和十年,白居易上书,请求逮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结果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这首诗就是元稹在通州听到白居易被贬的消息时写的。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唐诗原文及赏析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

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

暗风吹雨入寒窗。

元稹诗鉴赏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八月,诗人的好友白居易因宰相武元衡在京城被人刺杀,上疏极请追捕凶手,查清这一事件,陈词激切,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当时诗人被贬通州,正卧病在床,听到这一消息,心情非常难过,立刻抱病写下了这首诗远寄江州。

起句即事写景:“残灯无焰影幢幢”,夜深了,灯残油尽,只剩下昏暗的灯影在摇曳。接着二、三两句叙事、抒情。“此夕闻君谪九江”,在这样凄凉暗淡的深夜,忽然听到好友被谪九江的'消息,不禁“垂死病中惊坐起”,“惊坐起”三字,把消息的惊人和闻者的震惊以及当时难受的心情,都强烈地表达了出来。末句以景结情,“暗风吹雨入寒窗”。夜已很深,诗人惊坐床上,只听见风雨扑窗的声音。凄凉的景色与凄凉的心境融恰为一,情调悲怆。

这首诗用简练生动的语言,通过“残灯无焰”、“影幢幢”、“暗风吹雨”等一系列的凄凉景象的描写和气氛的烘托,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好友被贬的哀伤不平和凄苦的心情。白居易在江州读诗后,深受感动。

后来在《与元微之书》中说:“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

清沈德潜说此诗“过作苦语而失者”(《说诗眸语》),这样说恐怕是欠妥的。作者与白居易相交至密,友情极深。二人同受权贵打击,被迫离京,左迁外郡,心境都很凄凉,发而为诗,语言悲苦,自是真挚感情的流露,这是很自然的。这一类诗,在二人诗集中还有很多。

《唐才子传》说:“微之(元稹)与白乐天最密,虽骨肉未至,爱慕之情,可欺金石,千里神交,若合符契,唱和之多,毋逾二公者。”由此可见,两人的感情深厚,而彼此酬答的诗作亦充满挚情。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作者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是唐代诗人元稹所作的七绝。

【原诗】: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作者: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原文及翻译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译文:

灯火将熄一片昏暗物影在摇漾,今夜忽然听说你被贬谪到九江。

大病中我惊得蓦然从床上坐起,暗夜的风雨吹进窗户,感觉分外寒冷。

注释:

1、授:授职,任命。江州:即九江郡,治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官名。唐代以司马为州刺史的辅佐之官,协助处理州务。

2、残灯:快要熄灭的灯。

3、焰:火苗。

4、幢(chuáng)幢:灯影昏暗摇曳之状。

5、夕:夜。

6、谪:古代官吏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7、垂死:病危。

赏析:

这首诗创作于作者得知白居易遭贬之后。此诗以景衬情,以景写情,叙事抒情,表现作者对白居易的一片殷殷之情。首句描写了自己所处之阴暗的背景,衬托出被贬谪又处于病中的作者心境的凄凉和痛苦;次句点明题意。

第三句写当听说白居易被贬的消息时的情景,表现了诸多的意味;末句,凄凉的景色与凄凉的心境融恰为一,情调悲怆。全诗表达了作者知道好友被贬后极度震惊和心中的悲凉。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稹》原文与赏析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元稹与白居易是一对可以推心置腹的诗酒良朋。两人留下的许多诗文,生动地记载着彼此之间深厚的情谊。此诗是其中较为杰出的一篇。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是在唐宪宗元和十年(815)的八月。该年三月,元稹由黄州从事任上应诏回京,被贬为通州(治所在今四川达县)司马,于闰六月抵达任所。不久即染上瘴疾,八月病危。《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即写于身处逆境又正当病情危重难以自保之时。诗人因好友遭到贬谪而深为震惊,却完全忘了自身的不幸。

全诗一气呵成。首句作景语:诗人的病房中,油灯昏暗,灯影晃动。“影幢幢”,是说灯光照出的影子摇曳不定。表面上看来,这一句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不用亮灯,以免刺眼,这是病房中惯常的做法,本不致引起病人的特别注意,但“今夕何夕兮”,病人突然注意到了这一景象呢?次句即揭出原因: “此夕闻君谪九江”,原来是听到了友人被贬谪的不幸消息。所以,剥进一层看,首句虽作景语,却更是情语,是诗人在乍有所闻时的情与景会,是诗人特定心态的形象反映。第二句是正面点题之笔,“闻”字是全诗的发脉处,不仅据此而突然发现环境气氛凄恻的一面,而且由“闻”而“惊”,由“惊”而“坐起”,并再次从周围环境中发现了令人黯然神伤的景象——“暗风吹雨入寒窗”。第三句的“惊坐起”,是转瞬间完成的动作,是在听到不幸消息的刹那间从病床上反弹而起。当时诗人正处于“垂死病中”,在一般情况下是要人搀扶才能坐起身来的。出于对朋友的担心与关心,深情厚谊竟使他生出不可思议的力量。末句在句子结构上采用兼语句的句式,“雨”字兼做上一个动词“吹”字的宾语,又是下一个动词“入”字的主语,即“暗风吹雨——雨入寒窗”,恰似浪滚涛翻奔涌向前,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寄寓在景色描写中的激动难平的感情。风称“暗风”,是由于时已入夜,与上文的“残灯”、“此夕”相关合;窗称“寒窗”,因为时届阴历八月,已觉秋寒。同时,视觉上的“暗”与感觉中的“寒”,又从环境一面准确地回映出诗人当时欲哭无泪、欲诉无门的处境与心情。

情景交融是这首七绝在艺术上的主要特色,首句与末句都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记梅尧臣语)的好句。在构思上,善于抓住富于包孕的那一刻,以“闻”为中心展开抒情写景的笔墨。诗人感情真率,再加上成功的艺术表现,因而诗作获得了动人的力量。白居易在两年后写给元稹的一封信中说: “睹所寄闻仆左降诗(按,即指此《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云(引诗,此略)。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与元微之书》,《全唐文》卷六七四)可见此诗动人之深了。

残灯则无光焰而其影幢幢不明,夜境、病境、愁境都从此七字写出。至友左降,却在愁病无聊之夕,闻之更为分外扫兴。病而垂死,病之至也;惊而起坐,惊之甚也。元白二人,心知至友,休戚相关,其情如此。暗风吹雨,从窗而入,令人心骨俱寒,至情所激,其凄凉甚矣。(王尧衢《古唐诗合解》)

当此残灯影暗,忽惊良友之迁谪,兼感自己之多病。此时此际,殊难为情。末句另将风雨作结,读之味愈深。(黄叔灿《唐诗笺注》)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原文赏析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原文赏析

原文: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诗词赏析:

元稹和白居易有很深的友谊。公元810年(元和五年),元稹因弹劾和惩治不法官吏,同宦官刘士元冲突,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后来又改授通州(州治在今四川达县)司马。公元815年(元和十年),白居易上书,请求逮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结果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这首诗就是元稹在通州听到白居易被贬的消息时写的。诗的中间两句是叙事言情,表现了作者在乍一听到这个不幸消息时的陡然一惊,语言朴实而感情强烈。诗的首尾两句是写景,形象地描绘了周围景物的暗淡凄凉,感情浓郁而深厚。

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此时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于是,看到“灯”,觉得是失去光焰的“残灯”;连灯的阴影,也变成了“幢幢”──昏暗的摇曳不定的样子。“风”,本来是无所谓明暗的,而今却成了“暗风”。“窗”,本来无所谓寒热的,而今也成了“寒窗”。只因有了情的移入,情的照射,情的渗透,连风、雨、灯、窗都变得又“残”又“暗”又“寒”了。“残灯无焰影幢幢”、“暗风吹雨入寒窗”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是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会一体、“妙合无垠”。

诗中“垂死病中惊坐起”一语,是传神之笔。白居易曾写有两句诗:“枕上忽惊起,颠倒着衣裳”,这是白居易在元稹初遭贬谪、前往江陵上任时写的,表现了他听到送信人敲门,迫不及待地想看到元稹来信的情状,十分传神。元稹此句也是如此。其中的“惊”,写出了“情”──当时震惊的感情;其中的“坐起”,则写出了“状”──当时震惊的模样。如果只写“情”不写“状”,不是“惊坐起”而是“吃一惊”,那恐怕就神气索然了。而“惊坐起”三字,正是惟妙惟肖地摹写出作者当时陡然一惊的神态。再加上“垂死病中”,进一步加强了感情的深度,使诗句也更加传神。既曰“垂死病中”,那么,“坐起”自然是很困难的。然而,作者却惊得“坐起”了,这样表明:震惊之巨,无异针刺;休戚相关,感同身受。元、白二人友谊之深,于此清晰可见。

按照常规,在“垂死病中惊坐起”这句诗后,大概要来一句实写,表现“惊”的具体内涵。然而作者却偏偏来了个写景的.诗句:“暗风吹雨入寒窗”。这样,“惊”的具体内涵就蕴含于景语之中,成为深藏不露、含蓄不尽的了。作者对白氏被贬一事究竟是惋惜,是愤懑,还是悲痛,全都没有说破,全都留给读者去领悟、想象和玩味了。

元稹这首诗所写的,只是听说好友被贬而陡然一惊的片刻,这无疑是一个“有包孕的片刻”,也就是说,是有千言万语和多种情绪涌上心头的片刻,是有巨大的蓄积和容量的片刻。作者写了这个“惊”的片刻而又对“惊”的内蕴不予点破,这就使全诗含蓄蕴藉,情深意浓,诗味隽永,耐人咀嚼。

元稹把他这首诗寄到江州以后,白居易读了非常感动。他在给元稹的信中说:“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与微之书》)是的,像这样一首情景交融、形神俱肖、含蓄不尽、富有包孕的好诗,它是有很强的艺术魅力的。别人读了尚且会受到艺术感染,何况当事人白居易。

创作背景

元稹和白居易有很深的友谊。唐宪宗元和五年(810),元稹因弹劾和惩治不法官吏,同宦官刘士元冲突,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后来又改授通州(治今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司马。元和十年(815),白居易上书,请求逮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结果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白居易被贬的消息传到通州时,元稹正身患重病。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此时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于是创作了这首诗。

作者简介

元稹(779—831),唐代诗人。字微之,河南(治今河南洛阳)人。早年家贫。唐德宗贞元九年(793)举明经科,贞元十九年(803)举书判拔萃科,曾任监察御史。因得罪宦官及守旧官僚,遭到贬斥。后转而依附宦官,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最后以暴疾卒于武昌军节度使任所。与白居易友善,常相唱和,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后期之作,伤于浮艳,故有“元轻白俗”之讥。有《元氏长庆集》六十卷,补遗六卷,存诗八百三十余首。

元稹写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想感情?

诗的前两句是叙事言情,表现了作者在乍一听到这个不幸消息时的陡然一惊,语言朴实而感情强烈.

诗的首尾两句是写景,形象地描绘了周围景物的暗淡凄凉,感情浓郁而深厚.

表达了作者听到友人被贬消息时的震惊不安和担忧.

这是我在静心思考后得出的结论,

如果不能请追问,我会尽全力帮您解决的~

如果您有所不满愿意,请谅解~


TAG:
热门标签: 路线(1) 燕麦片(2) 武术(1) 和硕淑慎公主(1) 恶魔(1)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立即处理,举报邮箱:1356571586@qq.com


随机关键词:

资源联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