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的三从四德(女人三从四德是什么?)
三从:从不温柔、从不体贴、从不讲理。四德:说不“得”、打不“得”、骂不“得”、惹不“得”!虽说这个说法玩笑的成分居多,但是不难看出这个新时代的“三从四德”充斥着对女子无德的摒弃和嘲讽。
古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女子没有才华不要紧,最要紧的是要有良好的德行。以德修己,以德育人,是女人的本分。所以才会有“三从四德”。三从:“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古有三从四德的内容详解
未嫁从父:
是说在没有出嫁之前要听从孝顺父亲;
出嫁从夫:
是说嫁人后要辅佐丈夫;
夫死从子:
是说丈夫死后要养育教导儿子。
妇德:
女子的品德;
妇言:
女子的言语,要讲礼貌,不要传言。也就是现代社会的不要八卦;
妇容:
女子的仪态,就是什么场合有什么样的表现。也可以用入的厨房,出得厅堂来理解;
妇功:
女子的胭脂红妆,也就是现在的化妆。女为悦己者容。
女人三从四德是什么?“三从”指妇女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1、三从
“从”有多重含义——听从、随从、服从、跟从等意思。被要求遵从三从道德的妇女不能自专、自主(物化女人),必须遵父命、夫旨、子意行事,做到为女孝,为妻贤,为母良。
2、四德
最初是对宫廷妇女的四种必备的修养——德行(德)、言辞(言)、容貌(容)、技艺(功)的培训和修养,包括了传统“妇学”四项教育内容,所以儒家称作“四教”,又叫“四行”。
本起源于宫廷妇女教育,属于“阴礼”(妇女遵守的礼仪)、“阴职”(妇女担负的职责),不久扩展到上层家庭对承担妇女角色的修养。
三从四德评价:
在封建社会里,三从四德,对于女性是有着非常重要的约束力,是男人选择女人的一个重要的标准。但其对妇女偏狭的行为进行了限制,男女地位应该平等对待,拼弃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
三从四德,是压迫、束缚妇女的封建礼教,是为适应父权制家庭、维护父权、夫权、家族利益需要,根据"男尊女卑"的原则,过分地要求妇女在思想品德、言语举止、仪容态度要严格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
男女应建立在平等待遇的基础上,才能在家庭生活中和睦相处,社会在发展进步,拼弃旧有的礼教,吸收好的品德及修养。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三从四德
女人的三从四德“三从四德”即“三从”:“未嫁从父,即嫁从夫,夫死随子”(《仪礼、丧服、自夏传》);“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周礼、天官、九嫔》)。
三从四德 定义、源流
“三从四德”是为适应父权制家庭稳定、维护父权—夫权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在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的进行的规范要求。
“三从”一词最早见于周、汉儒家经典《仪礼?丧服-子夏传》,在讨论出嫁妇女为夫、为父服丧年限(为夫三年,为父一年)时,说“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引申为作为女儿、妻妇和母亲的妇女应对男性服从。但妇女屈从由来已久,“女”字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是屈身下跪的形象(出示字体);《周易》中有主张妇女顺从专一、恒久事夫的卦辞,后来要求妇女殉夫守节,限制寡妇改嫁等。
“四德”一词见于《周礼?天官?内宰》,内宰是教导后宫妇女的官职,负责逐级教导后宫妇女“阴礼”、“妇职,其中较高职位的“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本来是宫廷妇女教育门类,后来与“三从”连称,成为对妇女道德、行为、能力和修养的标准即“三从四德”。
“三从” “未嫁从父”
“三从”道德从丧服制演化为人际间的主宰服从关系,与汉代倡导的“三纲”相对应——家庭中的“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推广到性别关系上就是“从父”、“从夫”。
“从”有多重含义——听从、随从、服从、跟从等意思。被要求遵从三从道德的妇女不能自专、自主,必须遵父命、夫旨、子意行事,做到为女孝,为妻贤,为母良。
“未嫁从父”就是要求没有出嫁的“在室女”听从父家长的话,“不违父命”就是“事亲孝”(“亲”按照孔子的解释是指父母双亲,但又说“资于事父而孝母”);女儿孝顺,除了日常生活照顾周到,还要在父亲遇危难时挺身而出,像西汉文帝时淳于缇萦说服文帝废除肉刑,使父亲免于罪;东汉曹娥为救落水的父亲被淹死(史载有“曹娥碑”,表彰曹娥孝行)。在终身婚姻大事要听从“父母之命”也是“从”和孝的表现。
“既嫁从夫”
“既嫁从夫”就是要求出嫁为人妻的妇女随从、服从、跟从丈夫。“从夫”从女子出嫁就开始了,迎娶的仪式是“男帅女,女从男,夫妇之义从此始”;母亲叮嘱女儿“无违夫子”。到夫家,按照丈夫的辈分、名分得到亲属称谓(如子媳、娣姒、婶、嫂等)。妻子视丈夫为“天”,“天命不可逃,夫命不可违”,必须顺从、敬重丈夫,夫唱妇随。像汉代孟光对丈夫梁鸿“举案(WAN,音碗)齐眉”,被赞为“相敬如宾”。妻妇还需代丈夫行孝侍奉公婆日常生活,还要为丈夫生儿育女;“相夫教子”从宋代以来成为对妇女最重要的职责。“从夫”还有对丈夫忠诚不贰,保持贞操,丈夫死后不事二夫,甚至殉夫,春秋时期息国国君夫人息夫人,在丈夫被楚国俘获,楚王逼她为夫人,她以死相拒,成为史书表彰贞节的模范。历代官方表彰贞节烈成为制度,导致一些妇女自残生命,甚至在丈夫将要病死和战死前,妻妾们提前殉节,表示对丈夫的忠诚。
“夫死从子”
在“三从”中,唯有“夫死从子”令人费解,因为儒家伦理中有“尊母孝母”的传统,母亲对儿子拥有相当的权力。但礼教又规定:“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礼记?郊特牲》)这里的“从”就是“从其教令”,也就是凡事由父、夫、子做主的意思。对于死去丈夫的寡妇来说,“从子”就是“从夫”的延伸,她不但要守节不嫁,还要含辛茹苦地抚养儿子长大,对作为一家之长的儿子遵从,重大事情由儿子做主。春秋时鲁国一位寡妇,有九个儿子,岁末祭祀完毕,她想回娘家探望,根据“夫死从子”的礼规,需经儿子们的同意;召集儿子来得到许诺后,她又嘱咐九个儿媳看好门户,说自己晚上一定回来;结果她回家天还没有黑,就在门外等到天黑下来,被鲁国大夫看见,表扬她守礼。孔子的婶母敬姜也是模范寡妇,事事依礼行事,丈夫、儿子前后死了,她上午哭丈夫,傍晚哭儿子,被孔子赞扬为“知礼”。
“四德”
“四德”最初是对宫廷妇女的四种必备的修养——德行(德)、言辞(言)、容貌(容)、技艺(功)的培训和修养,包括了传统“妇学”四项教育内容,所以儒家称作“四教”,又叫“四行”。本起源于宫廷妇女教育,属于“阴礼”(妇女遵守的礼仪)、“阴职”(妇女担负的职责),不久扩展到上层家庭对承担妇女角色的修养。女孩十岁,就在家里接受女师教育——教给“婉娩听从”(德、言、容,柔顺听话),执麻橐(纺搓麻线,古代衣服多以麻、葛、丝为原料),治丝茧、织布制衣,学习准备祭祀和助祭的一系列工作(功,纺织、缝纫、备饭食酒浆等)。出嫁之前三个月,宗族请女师对女子培训,“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培训完成之后,还要举行祭祀仪式,以成“妇顺”。可见,“四德”是为“三从”道德服务的。“四德”后来泛化为对所有妇女的要求。按照郑玄的解释是:“妇德谓贞顺,妇言谓辞令,妇容谓婉娩,妇功谓丝橐。”后代一直不断在做出新的解释。
“妇德”
“妇德”是女教妇学中最重要的一项,郑玄所说的“贞顺”是妇德的核心。“贞”是坚守节操,守身如玉,对丈夫忠诚不贰;“顺”就是《礼记》中说的“婉娩听从”,对公婆、丈夫甚至对家族所有人谦恭有礼。汉代女教家班昭在《女戒》具体指出:“妇德不必才明绝异”(意思是不必具备特异才能,这是明代“女子无才便是德”流行语的最初依据),做到“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就是具备了妇德。班昭更注重妇女品行的修养,到了清末,以兰鼎元《女学》为代表的女教书中,“妇德”标准更加具体繁细,对妇女在不同情境、不同角色中都有详细的规范:身为妻妇,事夫、事舅姑(公婆)要恭顺柔和,身为正妻,还要“去妒”,帮丈夫纳妾;身为母亲,要会“教子”,为继母要“慈爱前子”;与家庭成员相处,要“和叔妹(小叔、小姑)”、“睦娣姒(妯娌)”。家境贫寒要能“安贫”,富贵还需“恭俭”。还要“敬身”、“重义”、“守节”、“复仇”……具备一系列美德。
妇言
礼教对妇女的言辞方面的规定,最初是出于害怕“利口覆家邦”(能言善辩的女人会颠覆国家),《诗经?大雅》中骂周幽王后褒姒“妇有长舌,唯厉之阶”(长舌妇是亡国祸首)。然而言语(说话)也是一种必备的修养和技巧。郑玄对“妇言”的解释是“辞令”,也就是善于应对,说话得体的意思。班昭认为“妇言”不必伶牙俐齿、能言善辩,只要说话时考虑言辞是否恰当,不恶言伤人,不抢话、不多言,不使人讨厌就行了。大家族最恨妇女之间言辞挑拨离间家庭成员不和,多嘴多舌、说话喋喋不休的妇女要受到惩罚,构成“七出”之一条。蓝鼎元《女学》对“妇言”做了具体的正面引导,说“妇言不贵多,而贵当(恰当)”,各种场合需要用不同的恰如其分的言辞,如勉励丈夫、教训孩子、委婉劝谏、明志守礼、表现贤智、免于灾祸……都需要运用恰当的言辞来达到预期目的。所以,“妇言”又需要智慧和知识修养。
妇容
儒家对妇女的容貌修饰有特殊的标准,孔子主张重德轻色,要丈夫对妻子“贤贤易色”,就是看中妻妇的品德代替重视美色;而对妇女容仪的要求是重质朴去修饰,而“冶容”近乎“诲淫”(刻意修饰打扮等于引诱男人性情之欲)。郑玄对妇容的解释是“婉娩”,就是温顺柔和的神态表情。班昭认为妇容不是指颜色美丽,而是日常生活中做到“盥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为妇容”——也就是做到勤于洒扫,服饰整洁、按时沐浴、讲究卫生就符合妇容标准了。蓝鼎元对妇容的要求侧重不同场合的实用性,“妇容,贵端庄敬一,婉娩因时”,又细分为“事亲”、“敬夫”之容要柔顺恭敬,有妊(怀孕)之容要端庄,居丧之容要悲哀有节,避乱之容要镇定自若,不失容度,必要时需义无返顾死烈殉节等等具体规
妇功
妇学四德中的“妇功”就是指妇女从事的劳动与工作。性别分工是男主外事,女主内事,所以“妇功”几千年的标准没有大变化——维持生活衣食之需的采桑养蚕、纺绩织作,务中馈、备酒浆;还要奉养公婆、丈夫,生养孩子,招待宾客;另有重要的工作准备祭祀的用品和协助祭祀等。班昭认为,“妇功,不必工巧过人”,“专心纺绩,不好戏笑;洁齐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功”。但是从家庭需要出发,巧媳妇历来受到赞誉,“懒”和“笨”的妇女是受谴责和嘲弄的对象。蓝鼎元还分出先后顺序和目的,说“妇功,先蚕织,次中馈;为奉养,为祭祀——各执其劳而终之以学问……”事实上,妇女承担的妇功不但是家庭得以延续的重要保证,也是历代国家赋税收入的重要来源,古有“一夫不耕天下为之饥,一妇不织天下为之寒”的成语,班固在《汉书?食货志》指出妇女昼作夜集,每月相当于45个劳动日,比男人要辛苦。
“三从四德”小结
现代女人的三从四德是什么现在女人的三从四德, 三从:从不温柔,从不体贴,从不讲理。 四得:说不得,打不得,骂不得,惹不得。
三从四德
三从:“未嫁从父、即嫁从夫、夫死随子”。
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新版:三从四德。
老婆“三从”:从不洗衣,从不做饭,从不拖地。
老公“四得”:老婆化妆要等得,老婆花钱要舍得,老婆发脾气要忍得,老婆生气要哄得。
四德演化:
“四德”最初是对宫廷妇女的四种必备的修养——德行(德)、言辞(言)、容貌(容)、技艺(功)的培训和修养,包括了传统“妇学”四项教育内容,所以儒家称作“四教”,又叫“四行”。本起源于宫廷妇女教育,属于“阴礼”(妇女遵守的礼仪)、“阴职”(妇女担负的职责),不久扩展到上层家庭对承担妇女角色的修养。
女孩十岁,就在家里接受女师教育——教给“婉娩听从”(德、言、容,柔顺听话)、执麻橐(纺搓麻线,古代衣服多以麻、葛、丝为原料)、治丝茧、织布制衣,学习准备祭祀和助祭的一系列工作(功,纺织、缝纫、备饭食酒浆等)。出嫁之前三个月,宗族请女师对女子培训,“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培训完成之后,还要举行祭祀仪式,以成“妇顺”。
可见,“四德”是为“三从”道德服务的。“四德”后来泛化为对所有妇女的要求。按照郑玄的解释是:“妇德谓贞顺,妇言谓辞令,妇容谓婉娩,妇功谓丝橐。”后代一直不断在做出新的解释。
女人的三从四德是哪些?古代:三从: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指女红,俗称绣花) 现代女人都三从四得
三从,从不温柔,从不体贴,从不讲理
四得,说不得,打不得,骂不得,惹不得
望采纳
古代的女子讲究“三从四德”,这到底指的是哪些?"三从四德"是古俗之一,这个词语出自《仪礼·丧服·子夏传》,第三种提法在《礼记·丧服·子夏传》有记载:"女子有三从之义,而无特殊之道,故不嫁而从父,若嫁而从夫,夫死则从子。"
四德在《周礼·天官·九公主》有记载:"九公主持女学之法,九训曰: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四德在《周礼·天官·九公主》有记载:"九公主持女学之法,九训曰: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三从就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女人在嫁人之前要顺从自己的父母,听从父母的教诲,不能随意反驳长辈的教诲。
既嫁从夫就是说,嫁为人妻的女子必须要服从自己的丈夫,追随丈夫,辅佐丈夫。要和丈夫一起修行,尊重长辈,教育自己的孩子。
夫死从子就是说,丈夫死后,女人必须服从自己儿子的命令,而贤妻良母则是指辅助和抚养儿子。妻子在丈夫死后不仅不能改嫁,还必须永远服从儿子的领导。这样的女人,可以写在史书的女性传记里。
"四德"就是说,"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四德比较容易理解,妇德就是指品德好,能够刚正不阿;女性的言说,是说女性要有一定的知识和修养,要具备恰当的言辞和得体的语言;意思是说女性漂亮但不能妖艳,比如商纣时期的妲己就是妖艳的代表;女性的功德就是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等生活细节。
古代对一个女人的道德教育一般是看女性的三从四德,这可以说从后汉开始,汉朝时期的史学家班固的妹妹班昭写了一本《女诫》,倡导女性要讲究"三从四德",这本书的出版正式宣告了这一点。
这本书一共七篇,共写了一千六百个字,班昭的《女诫》虽然文字不多,但给古时候的女性应该如此遵守道德定下了标准。
古代女子三从四德是指问题一:古代女子“三从四德”中的“四德”指的是什么? 中国传统礼教中,对于女性的要求比较苛刻,其中所谓的“三从”、“四德”就是女性立身的根本,那么什么是“三从”、“四德”呢?
所谓的“三从”,是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意思是说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家长的教诲,不要胡乱地反驳长辈的训导,因为长辈们的社会见识丰富,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与丈夫一同持家执业、孝敬长辈、教育幼小;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坚持好自己的本份,想办法扶养小孩长大成人,并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这里的“从”并不是表面上的“跟从”之意,而是有工作性质的“从事”之本质。
所谓的四德是指:德、容、言、工,就是说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是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言语(指与人交谈要会随意附义,能理解别人所言,并知道自己该言与不该言的语句)和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
很多人片面地将“三从”、“四德”理解为对女性的压迫,这是不正确的!
问题二: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是指哪三从哪四德? 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妇德、妇言、妇容、妇工
问题三:中国古代女人三从四德是指哪些? 三从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工。
问题四:古代女子有"三从四德" 这是怎么由来的?具体指的是什么? 中国传统礼教中,对于女性的要求比较苛刻,其中所谓的“三从”、“四德叮就是女性立身的根本,那么什么是“三从”、“四德”呢?
所谓的“三从”,是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意思是说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家长的教诲,不要胡乱地反驳长辈的训导,因为长辈们的社会见识丰富,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与丈夫一同持家执业、孝敬长辈、教育幼小;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坚持好自己的本份,想办法扶养小孩长大成人,并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这里的“从”并不是表面上的“跟从”之意,而是有工作性质的“从事”之本质。
所谓的四德是指:德、容、言、工,就是说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是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言语(指与人交谈要会随意附义,能理解别人所言,并知道自己该言与不该言的语句)和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
问题五:古代三从四德是什么 三从四德
封建女子遵守的三种道德关系和四种德性。
“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仪礼 丧服子夏传》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周礼天官九嫔》
妇德谓贞顺(品德)
妇言谓辞令(辞令)
妇容谓婉娩(仪态)
妇功谓丝炱(手艺)
问题六: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指得是哪三从哪四得? “三从四德”是为适应父权制家庭稳定、维护父权―夫权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在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的进行的规范要求。 “三从”一词最早见于周、汉儒家经典《仪礼?丧服-子夏传》,在讨论出嫁妇女为夫、为父服丧年限(为夫三年,为父一年)时,说“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引申为作为女儿、妻妇和母亲的妇女应对男性服从。但妇女屈从由来已久,“女”字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是屈身下跪的形象(出示字体);《周易》中有主张妇女顺从专一、恒久事夫的卦辞,后来要求妇女殉夫守节,限制寡妇改嫁等。 “四德”一词见于《周礼?天官?内宰》,内宰是教导后宫妇女的官职,负责逐级教导后宫妇女“阴礼”、“妇职,其中较高职位的“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本来是宫廷妇女教育门类,后来与“三从”连称,成为对妇女道德、行为、能力和修养的标准即“三从四德”。 “三从” “未嫁从父” “三从”道德从丧服制演化为人际间的主宰服从关系,与汉代倡导的“三纲”相对应――家庭中的“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推广到性别关系上就是“从父”、“从夫”。 “从”有多重含义――听从、随从、服从、跟从等意思。被要求遵从三从道德的妇女不能自专、自主,必须遵父命、夫旨、子意行事,做到为女孝,为妻贤,为母良。 “未嫁从父”就是要求没有出嫁的“在室女”听从父家长的话,“不违父命”就是“事亲孝”(“亲”按照孔子的解释是指父母双亲,但又说“资于事父而孝母”);女儿孝顺,除了日常生活照顾周到,还要在父亲遇危难时挺身而出,像西汉文帝时淳于缇萦说服文帝废除肉刑,使父亲免于罪;东汉曹娥为救落水的父亲被淹死(史载有“曹娥碑”,表彰曹娥孝行)。在终身婚姻大事要听从“父母之命”也是“从”和孝的表现。 “既嫁从夫” “既嫁从夫”就是要求出嫁为 *** 的妇女随从、服从、跟从丈夫。“从夫”从女子出嫁就开始了,迎娶的仪式是“男帅女,女从男,夫妇之义从此始”;母亲叮嘱女儿“无违夫子”。到夫家,按照丈夫的辈分、名分得到亲属称谓(如子媳、娣姒、婶、嫂等)。妻子视丈夫为“天”,“天命不可逃,夫命不可违”,必须顺从、敬重丈夫,夫唱妇随。像汉代孟光对丈夫梁鸿“举案(WAN,音碗)齐眉”,被赞为“相敬如宾”。妻妇还需代丈夫行孝侍奉公婆日常生活,还要为丈夫生儿育女;“相夫教子”从宋代以来成为对妇女最重要的职责。“从夫”还有对丈夫忠诚不贰,保持贞操,丈夫死后不事二夫,甚至殉夫,春秋时期息国国君夫人息夫人,在丈夫被楚国俘获,楚王逼她为夫人,她以死相拒,成为史书表彰贞节的模范。历代官方表彰贞节烈成为制度,导致一些妇女自残生命,甚至在丈夫将要病死和战死前,妻妾们提前殉节,表示对丈夫的忠诚。 “夫死从子” 在“三从”中,唯有“夫死从子”令人费解,因为儒家伦理中有“尊母孝母”的传统,母亲对儿子拥有相当的权力。但礼教又规定:“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礼记?郊特牲》)这里的“从”就是“从其教令”,也就是凡事由父、夫、子做主的意思。对于死去丈夫的寡妇来说,“从子”就是“从夫”的延伸,她不但要守节不嫁,还要含辛茹苦地抚养儿子长大,对作为一家之长的儿子遵从,重大事情由儿子做主。春秋时鲁国一位寡妇,有九个儿子,岁末祭祀完毕,她想回娘家探望,根据“夫死从子”的礼规,需经儿子们的同意;召集儿子来得到许诺后,她又嘱咐九个儿媳看好门户,说自己晚上一定回来;结果她回家天还没有黑,就在门外等到天黑下来,被鲁国大夫看见,表扬她守礼。孔子的婶母敬姜也是模......>>
问题七:中国古代叫女人要遵守的《三从四德》指哪些?是什么意思? 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问题八:中国古代制定对女子的三从四德的目的是什么 第一个,当时是男权社会,就好像原始人类的母系社会时候,男子也可能要遵循当时的三从四德。
第二个,我更觉得并不存在太明显的目的性,因为女子三从四德在那个年代就被认为是一种绝对正确的观念,即是社会大潮流,也为当权者(男)所接受与推崇。就好像现在的主流思想认为学生就要当好学生一样道理,于是就编写了学生守则(三从四德),只是对一种被认为正确的观念的具体实施的措施而已。
问题九:中国古代教育女子三从四德的书有哪些? 女诫
女德
女训
TAG:
热门标签: 佛学家(1) 干什么(2) 鹿皮巾(1) 情人(8) 明君(1)
注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立即处理,举报邮箱:1356571586@qq.com
随机关键词:

资源联系人
-
上一篇
慕诗琪(慕诗琪在哪直播2022)
小漠和慕诗琪分手了没有慕诗琪sherry被叫做绿茶婊原因慕诗琪和小漠分手了吗慕诗琪现在不直播吗在斗鱼直播中美女慕诗琪拥有着自己超高的人气,可是在她顶峰时期却转战全民TV,众所周知的慕诗琪男友小漠也去了全民TV,慕诗琪和小漠分手了吗?对于二人之间的情感,众网友十分的好奇,...
-
上一篇
尼玛什么意思(尼玛是什么意思?)
“尼玛”是什么意思?尼玛,网络用词。 是一种极为委婉的表达轻微怒气的语气词,现在多为口头禅或者玩笑词。 是因为多个网站把你妈设置为禁言词,所以就出现谐音,骂人用词。 藏语翻译为“日”(尼玛藏语意为“太阳”) 拼音谐音为“nima”-“你妈”, 最早见于臭男人所著网络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