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野客资源整合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资讯中心 > 生活百科

生活百科

邱清泉简介(谁是《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的作者)

2023-08-13 15:30:49生活百科17
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邱清泉简介近代人物 中文名:邱清泉 别名:邱雨庵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省永嘉县蒲洲乡中埠 出生日期:1902年1月27日 逝世日期:1949年1月10日 职业:国民革命军第二兵团司令 毕业...
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邱清泉简介

近代人物

中文名:邱清泉

别名:邱雨庵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省永嘉县蒲洲乡中埠

出生日期:1902年1月27日

逝世日期:1949年1月10日

职业:国民革命军第二兵团司令

毕业院校:黄埔军校、德国柏林陆军大学

信仰:三民主义

主要成就:昆仑关之役,滇西战役

追晋:陆军二级上将

邱清泉人物生平

成长读书

1902年1月27日,出生于浙江省永嘉县蒲洲乡中埠(现为温州市鹿城区蒲州),原名青钱。

1908年,就读基圣小学。

1910年,入县城高等小学就读,以第一名毕业(应为现温州市鹿城区广场路小学)。

1912年,“五.四”时发起并参加永嘉膺符区青年联合救国会。

1917年,与同乡黄氏夫人结婚。

1921年,以第二名毕业于浙江省立第十中学(现位于温州市瓯海区的温州中学),毕业后担任家庭教师并准备大学考试。

1922年,考入上海大学社会系,校长为于右任先生。

1923年,生子国贤。

投笔从戎

1924年7月,至广州投考黄埔军校(中国 *** 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工兵科。邱清泉决定投笔从戎,在给父亲的信中写道:“壮士手中三尺剑,雄图胸里十万兵”。参加平定广州商团叛乱和第一次东征。

1924年8月黄埔军校第二期举行学生入学典礼。

1925年1月6日,黄埔军校第二期学生总队、第三期入伍生第一营及教导第一团、第二团编为校军,参与东征。

1925年2月15日,淡水之役。

1925年3月13日,棉湖之役。

(历史lishixin.com)

1925年4月13日,中国 *** 中央执行委员会议决,以校军教导团成立党军。

1925年6月13日,党军由潮汕回师广州,驱走杨希闵滇军、刘震寰桂军。

1925年9月6日,黄埔军校第二期毕业。

1925年9月28日,国民 *** 下令第二次东征,任第一纵队第一师工兵队少尉排长兼任连党代表。

1926年1月,任改制过后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军校入伍生工兵营第三连上尉连长,配属第四军第十二师张发奎部作战。

1926年8月18日,强渡汨罗江,指挥架桥。9月开掘地道围攻武昌,武昌于10月10日克复。10月续向江西推进,于赣江架设木桥,供部队渡江。11月7日攻克南昌。清泉赋联:“壮志手中三尺剑,雄图胸里十万兵。”

1927年1月,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工兵大队第一队上尉连长。

1927年5月,宁汉分裂,被武汉当局关押于军校禁闭室,十余天后逃往南京,又遭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特工人员关押,后以书信报告总司令后获释。6月,调为总司令部训练处少校科员。11月,调为总司令随从参谋。

1928年4月,任第九军第三师补充团第三营少校营长,驻南京栖霞山。

1928年12月,升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期学生队中校队长。

1929年2月,调任第二师直属工兵营中校营长。

1929年6月18日,与叶蕤君小姐结婚。

1930年3月,第二师开拔洛阳参与中原大战。10月,进驻潼关。

1930年生子国渭。

1931年4月,升任第十师第五十九团上校团长,驻江西南昌。

1931年8月,赴汉口担任豫鄂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政治训练处训练科上校科长。

1932年兼任江西庐山军官训练团工兵组组长,讲解碉堡战法。

1933年11月,升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政治训练处少将处长。

1934年5月参加留德考试,名列九人中的第一名。7月前往德国柏林陆军大学攻读,先至工兵专门学校接受半年入伍训练。

1935年10月完成工兵学校专业训练,进入德国陆军大学。

昆仑大捷

1937年5月毕业回国,并撰写留德报告,建议现代化国防军的建设。任教导总队参谋长,参与淞沪会战及南京保卫战,城陷,至次年2月方行逃出。

1938年3月,任陆军第二OO师少将副师长。5月,兼任突击军第一纵队司令,以战车营为主,编配工兵营、装甲汽车队、高射炮队、摩拖搜索队、战车防御炮队及步兵营,编入第一战区司令部战斗序列。10月,任新编第二十二师师长。

1939年12月,率新编第二十二师参加第五军军长杜聿明将军指挥的桂南战役,血战昆仑关。这次战役共歼灭日军5000余人,是 *** 正面战场自武汉失守以来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

1940年5月任第五军副军长,9月,任军委会委员长侍从室参议。

1941年3月任军训部第十六补充兵训练处处长兼重庆第三警备区司令。

1942年任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副主任。

谁是《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的作者

一、《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的作者是——毛泽东。

二、附原文如下:

1948年12月17日 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

09月15日 16:12

这是毛泽东为中原、华东两人民解放军司令部写的一个广播稿。

杜聿明将军、邱清泉将军、李弥将军和邱李两兵团诸位军长师长团长:

你们现在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黄维兵团已在十五日晚全军覆没,李延年兵团已掉头南逃,你们想和他们靠拢是没有希望了。你们想突围吗?四面八方都是解放军,怎么突得出去呢?你们这几天试着突围,有什么结果呢?你们的飞机坦克也没有用。我们的飞机坦克比你们多,这就是大炮和炸药,人们叫这些做土飞机、土坦克,难道不是比较你们的洋飞机、洋坦克要厉害十倍吗?你们的孙元良兵团已经完了,剩下你们两个兵团,也已伤俘过半。你们虽然把徐州带来的许多机关闲杂人员和青年学生,强迫编入部队,这些人怎么能打仗呢?十几天来,在我们的层层包围和重重打击之下,你们的阵地大大地缩小了。你们只有那么一点地方,横直不过十几华里,这样多人挤在一起,我们一颗炮弹,就能打死你们一堆人。你们的伤兵和随军家属,跟着你们叫苦连天。你们的兵士和很多干部,大家很不想打了。你们当副总司令的,当兵团司令的,当军长师长团长的,应当体惜你们的部下和家属的心情,爱惜他们的生命,早一点替他们找一条生路,别再叫他们作无谓的牺牲了。

现在黄维兵团已被全部歼灭,李延年兵团向蚌埠逃跑,我们可以集中几倍于你们的兵力来打你们。我们这次作战才四十天,你们方面已经丧失了黄百韬十个师,黄维十一个师,孙元良四个师,冯治安四个师,孙良诚两个师,刘汝明一个师,宿县一个师,灵璧一个师,你们总共丧失了三十四个整师。其中除何基沣、张克侠率三个半师起义,廖运周率一个师起义,孙良诚率一个师投诚,赵壁光、黄子华各率半个师投诚以外,其余二十七个半师,都被本军全部歼灭了。黄百韬兵团、黄维兵团和孙元良兵团的下场,你们已经亲眼看到了。你们应当学习长春郑洞国将军的榜样,学习这次孙良诚军长、赵壁光师长、黄子华师长的榜样,立即下令全军放下武器,停止抵抗,本军可以保证你们高级将领和全体官兵的生命安全。只有这样,才是你们的唯一生路。你们想一想吧!如果你们觉得这样好,就这样办。如果你们还想打一下,那就再打一下,总归你们是要被解决的。

中原人民解放军司令部

华东人民解放军司令部

责编:高楠 来源:央视国际网络

三、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黄埔军校的第二任校长是谁?

黄埔军校的第二任校长是关麟征,关麟征出生于陕西的一个农民家庭,1924年的时候,黄埔军校成立,关麟征参加了第一期的考试,并且顺利通过考试,成为蒋校长的学生,这也是他与黄埔军校渊源的开始,在黄埔军校期间,他加入了中国国民党。

1947年,蒋介石辞去军校县长之后,关麟征出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前身为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把此重任托付给他,也是源于对他的绝对信任。之后,又让关担任陆军总司令。

蒋介石败退台湾之后,关麟征则去了香港,卸下了自己所有的政治负担,关麟征几次拒绝蒋介石的邀请,只是在蒋介石死的时候,去吊唁了蒋介石。1980年,关麟征在香港逝世。

扩展资料:

爱国英雄及其故事简介(100之200字,多一点)

虎门销烟(1839年6月)是指中国清朝政府委任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集中销毁鸦片的历史事件。此事后来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南京条约》也是那次战争时清政府签订的。1839年6月3日(即清宣宗道光十九年岁次己亥四月廿二),林则徐下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至6月25日结束,共历时23天,销毁鸦片19,187箱和2119袋,总重量2,376,254斤。虎门销烟成为打击毒品的历史事件。虎门销烟开始的6月3日,民国时被定为不放假的禁烟节,而销烟结束翌日即6月26日也正好是国际禁毒日。

道光十九年二月十六(1839年4月10日),林则徐、邓廷桢及广东海关监督豫坤乘船到达虎门,会同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验收鸦片。烟贩在沙角缴烟,并在路易莎号签发收据。林则徐并建议缴出一箱鸦片,则赏茶叶五斤。

美国及荷兰烟商承诺永不再贩鸦片,义律却从中破坏,缴烟途中运走鸦片,又以各种理由拖延缴烟时间。林则徐将计就计,也延长封锁十三行的时间,义律无奈如数缴烟。三月十九(1839年5月12日),民间缴烟完毕,拘捕吸毒者、烟贩一千六百人,收缴烟膏四十六万一千五百二十六两、烟枪四万二千七百四十一杆、烟锅二百一十二口。四月初六(1839年5月18日),烟贩缴烟完毕,共收一万九千一百八十七箱又二千一百十九袋。四月十一(1839年5月23日),兰士禄·颠地等英国商贩被驱逐出境,次日义律亦将十三行的英国人撤到澳门。

林则徐本想将鸦片运回京师销毁,不过御史邓瀛认为为防鸦片被偷偷换掉,就地销毁更好,道光帝同意。林则徐决定于虎门公开销烟,接下来林则徐就要找出销毁鸦片的方法。林则徐曾使用传统销毁鸦片“烟土拌桐油焚毁法”,但膏余却会渗入地中,吸毒者掘地取土,仍得十之二三。于是林则徐找出第二种方法“海水浸化法”。

海水浸化法的办法是在海边挑挖两池,池底铺石,为防鸦片渗漏,四周钉板,再挖一水沟。将盐水倒入水沟,流入池中。接着把烟土割成四瓣,掉入盐水,泡浸半日,再投入石灰,石灰遇水便沸,烟土溶解。各名士兵拿木耙不停在池中搞拌,务求烟土完全溶入水中。待退潮时,把池水送出大洋,并用清水洗刷池底,不留涓滴。

当天日记里又说:“以日内消化鸦片,放出大洋,令水族先期暂徙,以避其毒也。”

四月廿二(1839年6月3日),虎门销烟正式开始,虎门搭起了一座礼台,前面挂著一面黄绫长幡,上书“钦差大臣奉旨查办广东海口事务大臣节制水陆各营总督部堂林”,广东各高级官员全部出席。由于销烟是公开参观的,加上是端午节前后,因此人们纷纷前往虎门浅滩。另外,不贩鸦片的外商、领事、外国记者、传教士等等,都专程由澳门或其他地方前来参观,当中无一是英国人,以抗议清廷对英国人财产施加压迫。

当中有带同家眷之不贩鸦片的美商C·W·金、传教士裨治文、商船船长弁逊等十人,不信林则徐有办法把所有鸦片完整销毁,于是前来实地考证。林则徐干脆给他们进入池边,让外国观察员直接详看销烟方法,沿途讲解。待观看全部过程、反复考察后,皆心悦诚服,向林则徐脱帽致敬。事后,传教士裨治文在任职的《中国丛报》中记述:

此外,《澳门月报》、《季度评论》、《新加坡自由新闻》、《广州纪时报》等外国人报纸皆大编幅连续报道虎门销烟,而且得到与鸦片贸易无关的外国人支持及肯定。英国本土方面也因此事件而物价增涨,尤其是大米、丝绸和银。

澳葡政府亦对查禁鸦片一事相当合作,葡萄牙商人全部承诺不贩鸦片,并欢迎林则徐亲临查办。林则徐于是发表声明,不但葡萄牙商人可以正常贸易,往中国贸易时更会得到保护,绝不被人欺凌。

从四月廿二至五月十日(1839年6月20日)当中,共销毁两百三十七万六千二百五十斤鸦片,其中少数鸦片运送京师作样本,然后销毁。

铁血的剧情简介

刚刚装备起来的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陆军第五军奉命南下抗敌于古战场昆仑关下。该军军长杜隶明,所属第二00师师长戴安谰、新编第二十二师师长邱清泉及荣誉一师师长郑洞国,皆为杰出的黄浦系青年将领。桂林行营主任白崇禧动员各路兵马十五万人,发动了以昆仑关战役为核心的桂南会战。

第五军的先头部队第二00师六00团在南宁市郊二塘与日军遭遇发生激战。从南宁溃退下来的桂系新兵田十圆与李阿牛激起了爱国热情,投入第五军的部队奋勇杀敌。第六00团团长邵一之血战至阵亡,光头连长率领幸存的士兵撤退。日军逐抢先占领了地处西南国际交通线咽喉地带的古战场昆仑关。昆仑关下的青楼女子桂花因独生爱女被日机炸死而不愿离乡后撤,荣一师的董灵官排长向她发誓要亲手杀死一打十二个日本鬼子为她报仇。在向昆仑关日军发起总攻前,第二00师师长戴安谰忍痛处决了强奸民女而又刚立战功的光头连长。当地百姓用祖坟的墓碑填平被日机炸毁的公路,让装甲部队开上战场。

敌我双方在昆仑关及四周高地展开殊死的争夺战,多处高地数次易手,双方伤亡都很大。日军第十二旅团长中村正雄率部在增援昆仑关途中,被邱清泉的新编二十二师予以重创后放过五塘阻击线。杜隶明即部署包围中村正雄部队。荣一师的郑庭芨团长将中村正雄围于九塘镇街而击毙。董灵官排长奋勇杀敌为桂花报仇的凛然气概,触动了桂花心中的爱情。决战前夕,负了伤的董灵官面临牺牲的命运,挑选了憨厚朴实的新兵田十圆为桂花送去信物。桂花深为感动。她怜爱即将赴死而从未碰过女人的独生子田十圆,那一夜,她以身相许、为大兵留下种子。

对昆仑关的总攻开始了!激烈的炮战,群山震颤。

杜隶明将军为中国士兵视死如归、前赴后继的白刃战所震惊和自豪。

敌人施放毒气,中国军队没有一个后退的;

敢死对队用手榴弹捆在胸前跃向敌群;

戴安谰师长被炮弹炸伤倒在血泊之中;董灵官……

一九四0年元旦拂晓,随着火红的日出,中国军队象潮水一样的涌来。日军守关头目三木大佐见大势已去,剖腹自杀。被毒气熏瞎了眼睛的田十圆凭感觉向军长和军旗敬礼!

杜隶明悄悄弹去一棵隐泪,为让子孙后代记住这场决定中国抗战前途的民族圣战,他嘱令在昆仑关山顶建立烈士陵园,在石碑刻上所有五军阵亡的一万多名士兵的姓名,他还嘱令在山下造一个坟,为日军少将中村正雄葬身。

昆仑关之战歼灭日军五千人,是中国抗战中攻坚战取得的首次胜利,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从此由防御阶段转入了相持阶段。

淮海战役简介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

根据中央军委的部署,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8年11月6日,华东野战军分路南下。8日,国民党军何基沣、张克侠率部2万余人战场起义。10日,我军把黄百韬兵团分割包围于徐州以东的碾庄地区。经过10天逐村恶战,至22日全歼敌军10万余人,敌兵团司令黄百韬自杀。同时,中原野战军为配合作战,出击徐(州)蚌(埠)线。11月16日,攻克宿县,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这时,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统一指挥淮海战役。第二阶段,11月23日,中原野战军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了从华中赶来增援的黄维兵团12个师。28日,蒋介石被迫决定徐州守军作战略退却。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撤至蚌埠,副总司令杜聿明留在徐州指挥。12月1日,敌弃徐州向西南逃窜。4日,华东野战军追击部队将徐州逃敌包围。6日,敌孙元良兵团妄图突围,即被歼灭,孙元良只身潜逃。同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集中9个纵队的优势兵力,对黄维兵团发起总攻。经过激战,至15日全歼敌12万余人,生俘黄维。此后,为配合平津战役,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部队进行了20天休整。第三阶段,1949年1月6日至10日,华东野战军对被包围的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经过4天战斗,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共30万人,俘获杜聿明,击毙邱清泉,李弥逃脱。

这次战役,我军参战部队60万人,敌军先后出动兵力80万人,历时65天,共歼敌55.5万余人,使蒋介石在南线战场上的精锐部队被消灭干净,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使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南京处于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

济南战役后,敌徐州“剿总”刘峙集团开始收缩兵力,至十月底,其四个兵团、四个绥靖区、二十五个军,约六十万人的兵力,分布在以徐州为中心的陇海和津浦两条铁路线上,企图阻止我军南下,以屏障南京。其部署是:第7兵团(黄百韬)在新安镇地区;第 13 兵团(李弥)在徐州以东地区;第2兵团(邱清泉)在黄口、砀山地区第16兵团(孙元良)由郑州撤往蒙城;第9绥靖区(李延年)在海州;第3绥靖区(冯治安)在韩庄、台儿庄地区;第4绥靖区(刘汝明)在商丘;第1绥靖区(周岩)在淮阴。这一部署的特点是,重兵密集,便于机动,增援迅速。九月二十五日,中央军委批准华东野战军进行淮海战役的建议。十月十一日,毛泽东提出了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要求华东野战军,第一步集中兵力,歼灭第7兵团,完成中间突破;第二步歼灭海州、连云港地区之敌;第三步在两淮地区作呀。并要求中原野战军主力部署攻击陇海路郑徐段,牵制第16兵团不使其东调,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为了全歼第7后团,并迷惑敌军,使其不能迅速判明我军的主攻目标,毛泽东根据敌军部署特点,进一步指示华东野战军要用一半以上兵力担任牵制、阻击任务,并从南北两面及西面威逼徐州。这样就能达到争取较多时间,全歼第7兵团。十月中旬,中原野战军派第2纵队向江汉、第6纵队向宛西行动,吸引白崇禧主力第3兵团(张淦)向南,第12兵团(黄维)向西,以配合郑州战役。

十月二十日我中原野战军主力四个纵队发起郑州战役,这时,敌主力第16兵团已东撤,残敌万余人被歼,郑州、开封很快解放。此时中原野战军主力已能够机动使用于东线。根据全国战局的发展和中原、华东战场的敌情变化,十一月一日,中央军委确定由陈毅、邓小平统一指挥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进行淮海战役。这样,我军能够参战的部队,计有华东野战军十五个步兵纵队、一个特种兵纵队,中原野战军七个纵队,加上地方部队,共有六十多万人。辽沈战役后,蒋介石害怕徐州之敌重蹈卫立煌集团全军被歼之覆辙,为确保徐州,巩固江淮,以屏障南京,于十一月四日,决定将刘峙集团主力收缩到津浦路徐蚌段两侧守备,企图以徐蚌段为轴心,各机动兵团分布在该段两侧地区,以攻势防御阻击我军南下,必要时撤到淮南,确保南京,并于六日按此计划调整部署。同时,调华中"剿总"所属之第12兵团至太和、阜阳地区,相机东援。根据中央军委首先歼灭第7兵团,切断津浦路徐蚌段,孤立徐州的计划,华东野战军决以七个纵队分割围歼第7兵团于新安镇、阿湖地区;以八个纵队担任阻缓任务,其 中以三个纵队南北对进,牵制、阻击第13兵团东援,割裂第7、第13两兵团之联系以山东兵团指挥三个纵队歼灭第3绥靖区之敌或促其起义,尔后;渡过运河,直插徐州以东,以牵制敌第13兵团,阻击徐州之敌东援,以两个纵队(战役初期归中原野战军指挥)从西北面威胁徐州。中原野战军主力四个纵队由睢县、柘城地区东进,求歼商丘地区之敌第4绥靖区,尔后攻占宿县,切断津浦路徐蚌段,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并调第2、第6纵队至淮海战场阻击敌第12兵团。华东野战军按计划于六日夜间发起淮海战役,各部队向预定目标开进,发现敌人正在收缩,当即转入追击。敌第7兵团因等海州第44军西撤,推迟至七日西开,而第13兵团已按计划离开徐东,准备调往灵璧。十一月八日,敌第3绥靖区副司令张克侠、何基沣率三个半师起义,我山东兵团顺利地南渡运河,越过该部防区,直插徐州以东地区。刘峙发现我军多路向徐州逼近,判断我将东西夹击徐州,十分恐慌,当即改变原来撤至徐蚌两侧的计划,决定调第2、第13、第16三个兵团,星夜向徐州集中,坚守徐州。同时,蒋介石决定调杜聿明回徐州"剿总"任副总司令,并以李延年率第9绥靖区机关在蚌埠组建第6兵团,第4绥靖区改为第8兵团,与第6兵团协同动作,沿津浦路两侧向宿县推进,并担任固镇、宿县之间的守备。中央军委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于九日夜间,要求华东、中原野战军"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定下了全歼敌刘峙集团于徐州地区的决心。十一月十日,山东兵团主力歼灭了第7兵团西撤的先头师,切断了该敌的退路,十一日华东野战军将敌第7兵团合围于碾庄地区。为全歼第7兵团,我军调整了部署,华东野战军以山东兵团挨近第4、第6、第8、第9、第13纵队 及特纵炮兵大部攻歼敌第7兵团,以第7、第10、第11纵队阻击徐州东援之敌,由东南面逼近徐州,侧击东援之敌,以第1纵队为预备队;陈毅、邓小平当即指挥中原野战军主力及华东野战军第3和两广纵队转入徐蚌段作战,其中以第4纵队、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和两广纵队由西南面、冀鲁豫军区两个独立旅由西北面威胁徐州,以第3纵队及第9纵队一部攻击宿县,第9纵队主力南下阻击敌第6、第8兵团北援,第1纵队为预备队。

十一月十五日夜,中原野战军攻占宿县,歼敌一个师,切断了敌徐州与蚌埠间的联系,完成了对徐州的战略包围。 党中央考虑到此役是南线空前的大战役,战役的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因此十六日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为常委,邓小平为书记,统筹华东、中原及冀鲁豫地区前后方的一切事宜。十一月十二日,我军对敌第7兵团展开猛攻,二十日攻占碾庄,二十二日全歼第7兵团,击毙贡百韬。徐州东援之敌遭我顽强阻击,每日只能前进一至二公里,由确山赶来增援的敌第12兵团十一个师,遭到中原野战军阻击,也只进到浍河以南的赵集附近。 敌第7兵团被歼后,蒋介石决定以徐州的第2、第16兵团,蚌埠的第6、第8兵团及第12兵团三路会攻宿县,企图打通徐蚌间的联系,把徐州之敌撤走,因此,敌第12兵团继续向徐州方向推进。总前委决房集中中原野战军全部围歼敌第12兵团,华东野战军组成北、南两个作战集团分别阻击徐州、蚌埠之敌,并以一部作为中原战军围歼敌第12兵团的预备队。十一月二十五日,敌第12兵团十二万人被我中原野战军七个纵队包围在宿县西南之双堆集地区。 敌第12兵团被围后,蒋介石见其突围不成,徐州、蚌埠增援无望,遂一面令刘峙到蚌埠督令第6、第8兵团再次北援,一面令杜聿明率第2、第13、第16兵团放弃徐州,绕道永城南下,企图侧击我中原野战军。解第12兵团之围后共同南逃。毛泽东对徐州敌军柯能突围早有预见,并指示华东野战军预作准备。十一月三十日,徐州杜聿明集团约三十万人,向永城方向逃窜。我华东野战军即以十一个纵队全力追击,十二月四日,将该敌全部包围在永城东北之陈官庄地区。�眨�?6兵团自行突围,被我消灭。第2、第13两兵团即就地转入防御。 我军同时包围了敌两个集团,蚌埠之敌仍企图北上救援。总前委采取了"吃一个(黄维),挟一个(杜聿明),看一个(李延年、刘汝明)"的方针,以中原野战军六个纵队及华东野战军各一个纵队阻击由蚌埠再次北援之敌第6兵团,以华东野战军两个纵队为总预备队。十二日我军对敌第12兵团发起总攻,至十五日将敌全歼,生俘黄维。敌第6兵团北援被阻,当获悉第12兵团被歼后,连夜逃回蚌埠。 此时,平津战役已经胜利展开,为了不使蒋介石迅速决策海运平津诸敌南下,中央军委,对杜聿明集团暂缓攻击。着淮海前线全军进行战场休整,并对敌军开展政治攻势,做好攻击准备。十二月十七日,毛泽东写了"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但杜聿明等拒绝投降。十二月下旬,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2、第3兵团已将傅作义集团分割包围在平津、平张线上。华东我军遂于一月六日对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至十日将敌全歼,生浮杜聿明,击毙邱清泉,淮海战投胜利结束。 淮海战役历时六十六天,歼灭了国民党在华东、中原战场的五十六个师五十五万人,使敌人的长江防线和统治中心京、沪地区, 直接暴露在我军面前。淮海战役结束后,淮河以南的敌人仓惶南逃。华东野战军第6、第7、第8、第13纵队分路南下,解放了江淮间广大地区,前出到长江北岸,为尔后的渡江战役创造了条件。

中国远征军整200师的简介

一九三六年三月,蒋介石接受徐庭瑶考察欧美军队现代化装备后所提出的建议,在南京成立陆军交辎学校

一九三七年,在交辎学校基础上又扩编建成第一个陆军装甲兵团,杜聿明任团长

全面抗战爆发后,杜聿明率装甲兵团的两个连参加淞沪会战

一九三八年,装甲兵团撤至湖南湘潭整训,后扩编为第二○○师

同年冬该师又扩编为新编第十一军

一九三九年一月,番号又改为第五军,杜聿明任军长,下辖第二○○师(师长戴安澜)、荣誉一师(师长郑洞国)和新二十二师(师长邱清泉)

第五军是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唯一的机械化军

在杜聿明统率下,该军注意训练,士气旺盛,号称新军,一时蜚声全国

一九三九年十一月,第五军在昆仑关战役中奋勇搏杀,重创号称“钢军”的日军坂垣征四郎所部的第五师团第十二旅团,歼敌六千余人,取得重大胜利

此役后郑洞国调升,带走荣誉一师,第五军由广西移驻云南,第九十六师(师长余韶)调归其建制

一九四二年三月,根据中英两国政府签订的“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及英方请求,国民政府令第五军、第六军、第六十六军组成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军,开赴缅甸对日作战

三月上旬,第二○○师到达同古,接着便在此与日军发生第一次恶战,歼敌五千余人,在中国远征军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由于孤军深入,日军凶悍,第二○○师被迫撤退

新二十二师继而在斯瓦战役中重创日军第五十五师团

四月中下旬,第九十六师又在平满纳抗击日军两个师团的猛烈攻击,虽伤亡甚重,但阵地始终未被敌人突破

因中美英三方在战略上的矛盾及指挥上的混乱,导致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利,并于4 月底开始撤退

第五军的第二○○师、九十六师历尽磨难,撤回国内;而第五军军部、新二十二师及第六十六军的新三十八师则撤退至印度

这次撤退损失惨重,第二○○师师长戴安澜在指挥部队撤退中不幸中弹,壮烈殉国

噩耗传来,举国悲恸,蒋介石亲自为其举行葬礼,中共头目毛、周、朱、彭等均打电报表示哀悼

第五军在出国作战前共有四万两千人,战斗中死伤七千三百人,而在撤退中死伤竟达一万四千七百人,其中绝大多数又是在穿越缅北野人山中丢掉性命的,当时的情景实在是惨不忍睹

许多将士后来回忆谈起那段遭遇时,仍不免为之动容

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在汉口组建第七十四军,俞济时任军长,下辖王耀武的第五十一师和俞济时自兼师长的第五十八师

该军成立后不久就奉命参加淞沪会战,一战便名震淞沪,真乃“初生牛犊不怕虎”

在参加完南京保卫战后,第七十四军被调至湖北沙市休整,补充乒员

一九三八年,第七十四军又先后参加徐州会战、兰封会战、武汉会战

十一月,该军开赴湘阴、长沙一带整训,并扩充为三个师,分别为第五十一师(师长王耀武)、第五十八师(师长冯圣法)、第五十七师(师长施中诚)

一九三九年,俞济时又率部参加南昌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

一九四○年,俞济时升职,由王耀武任七十四军军长,李天霞接任五十一师师长一职

王耀武对蒋介石的提拔感激涕零,立誓要将第七十四军训练成纪律严明、战斗力强、服从指挥的军队

一九四一年三月,王耀武指挥七十四军参加上高会战,大败日军

军政部长何应钦曾在国民参政会上说,这次作战是抗战以来“最精彩之战”

第七十四军因作战有功,国民政府特颁军中最高奖旗 ---- 飞虎旗一面,以彰其功,第七十四军也一时名声大噪,被誉为“抗日铁军”

上高会战后,第七十四军又参加了后两次长沙会战及浙赣会战、鄂西会战

在一九四三年十一月十二日的常德会战中,该军表现极为英勇

当时第五十七师固守常德,与日军血战十六昼夜

日军先后使用飞机、大炮、毒气轮番进攻,第五十七师官兵伤亡殆尽,最后师里所有勤杂政工人员全部上阵,余程万师长亲率卫队参战

官兵弹尽肉搏,誓死拼杀,战场惨烈空前

此役仅五十七师就毙伤日军万人以上,再次打出了“抗日铁军”的声威

蒋介石在给余程万的电文中说:“欣悉我五十七师全体官兵保卫常德,奋勇歼敌,已引起全世界各友邦最大之敬意”

一九四三年五月,周志道接替李天霞任五十一师师长,一九四一年余程万接替施中诚任五十七师师长,五十八师师长先后由陈式正、廖龄奇接任,一九四一年十一月张灵甫又升任该师师长

常德会战后, 王耀武调升,施中诚接任第七十四军军长一职

后施中诚又率部参加了长衡会战,五十一师和五十八师也表现不俗,真可谓强将手下无弱兵


TAG:
热门标签: 燕王哙(1) 秦桧(11) 男性(8) 家庭(13) 楼房(5)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立即处理,举报邮箱:1356571586@qq.com


随机关键词:

资源联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