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秦策一(战国策,秦策一的翻译)
战国策·秦策一节选原文:
原文: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妊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乃见说赵王于华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说,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赶不于兄弟.夫贤人任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
故曰:式于政,不式干勇;式干廊庙之内,不式干四境之外。当(苏)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炫煌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谢。
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翻译:
苏秦最初主张连横,说服秦王。秦王说: “我听说:羽毛不丰满高飞上天,不完备的法令不能惩罚犯人,道德不能带动能力不强的人,政治和宗教的烦恼部长不顺民心,现在你来到在所有的严重性赐教上了法庭,改天我会喜欢听你做什么。 “
(苏)游说秦纪念馆1 O次数,但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打破了他的紫貂大衣, 100两黄金也用完了11我有没有钱,不得不离开秦国。 (他)携带书籍,挑着行李,面容憔悴,黄色和黑色的脸,很明显受挫。家,织布的妻子不理他,嫂嫂拒绝为他做饭,甚至父母不和他说话。
(苏) ,所以在午夜找到这本书,奠定了几十个书箱,发现JiangTaiGong “阴符”艺术战争“ ,埋头阅读,反复选择,熟悉,研究和经验。当你想打瞌睡,阅读他们刺伤了他的大腿上,用锥子,鲜血直流到10英尺。他自言自语地说: “ ,如何采取负责的游说,而不是让他们拉出金金。
刺绣,清香尊严的人做吗? ”全年,研究成功,他说:“它真的可以去游说各国君王• “ 。因此,在房子的游说下,赵华赵。
他告诉赵拍手对话,赵王很高兴他为武安君和赠款相对于印度,军用车辆100辆,锦绣í 0束,白玉100对2万盎司的黄金,团队跟着他,所有国家一致同意打破甚至垂直和水平,因此强大的秦庄系统。
因此,当宰相时,秦不敢出兵函谷关赵苏。
当时,大多数的世界,许多人,军长,决策者权力,我们一定要听苏一个人决定所有政策。不花一斗口粮,没有征用的走卒,而不是发送了一般,而不是用坏一个弓,没有失去一个箭头,它使世界诸侯和睦相处,比兄弟还靠近。
(可见)电源功率的聪明人,世界将服从;有这样一个人获得委任,世界将遵循。所以说:“政治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不要用武力征服,寻求在法庭上,认真规划,你不必去边境的战斗操作。
当苏权势显赫,当金波2澳湾两个供他使用,他指挥的战车和骑兵连接不断,无论似乎气势,萧山区东部各诸侯国,每个人都在寻找服从他的命令,所以赵已经越来越尊重。转到游说楚威王苏,路过洛阳家长的经验教训,就能很快地清理你的房间,清扫道路,雇用乐队,准备盛宴。
因为你现在的位置显著尊重,财富。 ”苏说: “唉! ”孤独的人差,如果父母不,当他的儿子,曾经显赫的财富,亲戚和朋友都感到恐惧,因此,一个人生活在世界权力和财富,不管如何可以忽略不计。
《战国策》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战国策》一书的思想倾向,因其与儒家正统思想相悖,受到历代学者的贬斥。
《战国策》曾被斥之为“邪说”、“离经叛道之书”。“《战国策》基本上自成一家。其道德哲学观多取道家,社会政治观接近法家,独与儒家抵牾不合,因而为后世学者所诟病 。”
扩展资料:
写作特色
1.人物刻画生动
例如苏秦的故事,生动的刻画了一个长于论辩、追逐名利的策士,逼真描绘一群势力庸俗的小人。苏秦游说秦国失败后像乞丐样回到家中,而“妻不下织,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后来,他发奋图强,六国封相,路过家门时,“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
妻侧目而视…嫂蛇行匍匐。”
前后两个场面的鲜明对照,充分揭露一切以功名利禄为依归的炎凉世态,暴露了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性。
而苏秦的“读书欲睡”也是为了高官厚禄,客观上揭露处于统治阶级中下层的策士的丑态。
2.善于讽喻
善于通过讽喻的小故事说明一种道理,生动幽默、耐人寻味。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以邹忌借其妻、妾、朋友出于不同目的,赞美其“美于徐公”,说明“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劝戒齐王不应偏任宫妇近臣的话,而应广开言路,鼓励人民进谏。
3.语言风格独特
雄辩的论说,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独特的语言风格。书中的许多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等流传至今为习用的成语。
在记录策士们的言行时,对其不择手段追求个人功名富贵、朝秦暮楚的行为,及其在外交上挑拨是非,玩弄手段的种种阴谋,而不加以批判,反以欣赏的态度加以描绘,是不足取的地方。
战国策,秦策一的翻译译文
(本文选自《战国策》)
(连横:秦国与六国中的个别国家建立联盟,打击其他国家。横:东西向为横,秦在西,六国在东,故以秦为中心的联盟叫连横。与此相反,六国联合抗秦为约从,也叫“合从”)
苏秦起先主张连横,劝秦惠王说:“大王您的国家,在西部,占有巴、蜀、汉中物产丰饶的好处,北部有胡地产的貉(皮毛很珍贵)和代地产的良马这些可用之物,南面有巫山、黔中作为阻隔,东面有肴山、函谷关的坚固(指易守难攻)。耕田肥美,百姓富足,战车(一车四马为一乘)万辆,武士百万,千里沃野上,聚集、储藏的物资很多,地势形胜有利,这就是所谓上天的粮仓,天下强有力的国家啊。凭著大王的贤明,士民的众多,战车骑兵的作用,兵法的练习,可以兼并诸侯,独吞天下,称帝而加以治理。希望大王能对此稍许注意,我请求来陈述此事的功效(指秦国统一天下的功效)。”
苏秦说:“我本来就怀疑秦王不能采用连横之策。过去神农讨伐补遂,黄帝讨伐涿鹿而捉拿蚩尤,尧讨伐欢兜,舜讨伐三苗(古代少数民族部落),禹讨伐共工,商汤讨伐夏桀,周文王讨伐崇国,周武王讨伐纣王,齐桓公用战争的手段而称霸天下。由此看来,哪里有不打仗的呢?古时候使车轮相碰,往来奔驰(指各诸侯国的使臣频繁往来),用言语互相结纳(指结成联盟),天下合而为一(指要统一天下),有连横约从的情况,战争就不可避免(以上五句说明自古以来就有战争)。文士争相以巧饰的言辞游说诸侯,诸侯混乱疑惑(指不知该怎样做);各种各样的情况都出现了,无法全部治理。法令条文已经完备,百姓多虚假的行为(指百姓不堪法律条文之扰,故虚加敷衍);政令、税册繁多而混乱,百姓穷困。君臣忧愁(指为上述这种情况忧愁),百姓无所依靠;道理说得清清楚楚,战乱更加频繁;游说之士使其言雄辩,使其服华美(意为加繁活动),战争不能停止。旁征博引,使言辞华丽,天下不太平。游说之士把舌头都说破了,听其游说的人耳朵都听聋了,不见成功;诸侯国表面上实行道义,并以诚信相约束,天下人不亲近。于是放弃华丽的言辞而使用武力,以优厚的待遇供养敢于以死相从的人,缝制盔甲,磨利兵器,在战场争取胜利。(夫:句首语气词,提出话题,引起议论)什么也不做地呆著而获得好处,安然兀坐得到扩大疆土,即使上古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三王(夏禹、商汤、周武王)、五霸(其说不一,一般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贤明的君主,常想安坐而达到,那种形势(指上文列举的种种情况)使他们不能这样做。所以用战争的方式继续上述的种种努力。(两军)相距较远的就两支队伍相互进攻,迫近的持著武器相互冲击,然后方可建立大功。因此在对外战争中取得胜利,在国内道义就可以加强;权利建立在上,人民驯服在下。如今想要想并吞天下,凌驾于大国之上,使敌国屈服,控制天下,使百姓成为子女,使诸侯成为臣子,非发动战争不可!现在继位之君,忽视最重要的道理,都是对于教化不明了,在治理国家上混乱;被动听的言论迷惑,沉溺于巧辩的言辞中。据以上情况判定,大王您一定不会实行(用战争手段统一天下的谋略)。”
劝说秦王的奏折多次呈上而陈述主张不被采纳。黑貂皮衣穿破了,一百斤黄金也用完了,钱财耗尽,离开秦国返回。缠著裹腿,穿著草鞋,背著书,扛著口袋,体态憔悴,面目黑黄,神情带有惭愧脸色。回到家里,妻子不从织机上下来,嫂子不为他做饭,父母不与他说话。苏秦叹气道:“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小叔子,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些都是我的过错啊!”就晚上拿出所藏的书,摆出几十只书箱,找到了姜太公的《阴符》的谋略,埋头诵读,选择《阴符》中适用的东西,用来揣摩世事和人主的心理。读书到想要坐著打磕睡时,就拿起锥子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跟,说:“哪里有游说君主而不能说服他,让他拿出金玉锦绣来赏赐,并使自己取得卿相之类高官的呢?”满一年,研究成功,说:“这下确实可以用来游说当今的国君了!”
于是就走向燕乌集(宫殿名)宫殿前面两边的楼台(也指宫殿),求见并游说赵王在华丽的屋宇之下,高兴得拍起手来交谈(形容谈得融洽、投机),赵王很高兴,封苏秦为武安(赵地,今河北武安市)君,授予相印,兵车一百辆、锦绣一千束(相当于段或匹)、白璧一百对、黄金一万镒(二十两为一镒)跟在他的后面,用来联合六国,使约从离散,抑制强秦。所以苏秦在赵国为相而函谷关不通(指秦在六国合纵的压力下不敢出函谷关)。
在这个时候,那么大的天下,那么多的百姓,王侯的威望,谋臣的权术,都取决于苏秦的计谋。不费一斗粮,不劳烦一个兵,未出战一个士兵,没拉断一根弓弦,未折断一枝箭,诸侯相互亲及,胜过兄弟。贤人在位而天下驯服,一人被用而天下顺从,所以说:“用力于政事,不用力于军事;应用于朝廷之内,不应用于国土之外。”在苏秦全盛的时候,黄金万镒给他使用,车轮滚滚,骑从相连,炫耀辉煌,崤山以东(指楚燕韩魏等国),顺著风势而服从(比喻服从迅速),使赵国大大提高了地位。再说苏秦不过是个出身寒微的人(穷巷:偏僻的里巷,指平民区。掘门:以墙洞为门。桑户:用桑树柳条编成门扇。棬枢:用弯曲的木头作门轴),伏身在车前横木上,走遍天下(这两句写苏秦富贵后出入时的盛大场面),在朝廷上劝说诸侯王,堵塞侯王身边臣子的嘴巴,天下没有哪一个能同他抗衡。
战国策秦策文言文翻译1. 帮忙找一下文言文《战国策
游说秦王的报告,一共上呈了十次,但苏秦的意见都没被采纳。黑貂皮衣穿破了,百斤黄金用完了,生活费用也光了,便只好离开秦国,返回洛阳。他腿上打着绑腿,脚上穿着草鞋,背着书袋,挑着行李,神情憔悴,脸色黄黑,显得非常惭愧。到家后,妻子织布自如,不来迎接;嫂嫂冷眼相看,不给做饭;父母若无其事,不予理睬。苏秦长叹一声说:“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嫂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苏秦的罪过。”当天晚上,他打开数十只书箱,找到专讲谋略的书《太公阴符》,于是埋头苦读,精心选择,开始写作《揣情》、《摩意》之篇。读书困倦想睡了,就拿起铁锥猛刺大腿,血流至足跟。苏秦说:“哪有说服人主而不能让他们拿出金、玉、锦、绣、并取得卿相尊位的道理呢?”一年后《揣情》、《摩意》之篇写成,他说道:“拿这个足以说服当世的君王了。”
于是苏秦就经过燕乌集阙,在华屋之下游说赵肃侯,双方交谈甚为投契,赵王大为高兴,封苏秦为武安君,并任命他为相国。
给他兵车百辆,锦绣千束、白壁百双,黄金万镒,车随其后,往各国去约结合纵联盟,瓦解连横阵线,以抵制强秦。所以,苏秦任赵相时,秦国不敢出兵函谷关。
2. 文言文翻译 ——《战国策齐助楚攻秦 齐国帮助楚国进攻秦国,攻下了曲沃(秦地)。
后来秦想要报仇进攻齐国。可是由于齐、楚是友好国家,秦惠王为此甚感忧虑,于是秦惠王就对张仪说:“寡人想要发兵攻齐,无奈齐、楚两国关系正密切,请贤卿为寡人考虑一下怎么办才好?”张仪说:“请大王为臣准备车马和金钱,让臣去南方游说楚王试试看!” 于是张仪去南方楚国见楚怀王说:“敝国国王最敬重的人莫过于大王了,我做臣子,也莫过于希望给大王你做臣子;敝国所最痛恨的君主莫过于齐国,而臣张仪最不愿侍奉的君主莫过于齐王。
现在齐国罪恶,对秦王来说是最严重的,因此秦国才准备发兵征讨齐国,无奈贵国跟齐国缔结有军事攻守同盟,以致使秦王无法好好侍奉大王,同时也不能使臣张仪做大王的忠臣。然而如果大王能关起国门跟齐断绝交邦,让臣劝秦王献上方圆600里商、于土地。
如此一来,齐就丧失了后援,而必定走向衰弱;齐走向衰弱以后,就必然听从大王号令。由此看来,大王如果能这样做,楚国不但在北面削弱了齐国的势力,而又在西南对秦国施有恩惠,同时更获得了商、于600里的土地,这真是一举三得的上策。”
受了张仪的欺骗,以后大王必然懊悔万分;结果是西面惹出秦国的祸患,北面切断了齐国的后援,这样秦、齐两国的兵都将进攻楚国。”楚王不听从,说:“我的事已经办妥当了,你就闭口,不要再多说,你就等待寡人的吧!”于是怀王就派使者前往齐国宣布跟齐断绝邦交,还没等第一个绝交使者回来,楚王竟急着第二次派人去与齐国绝交。
张仪回到秦国之后,秦王就赶紧派使者前往齐国游说,秦齐的盟约暗暗缔结成功。果然不出陈轸所料,当楚国一名将军去秦国接收土地时,张仪为了躲避楚国的索土使臣,竟然装病不上朝,楚怀王说:“张仪以为寡人不愿诚心跟齐国断交吗?”于是楚怀王就派了一名勇士前去齐国骂齐国,张仪在证实楚齐确实断交以后,才勉强出来接见楚国的索土使臣,说:“敝国所以赠送贵国的土地,是这里到那里,方圆总共是6里。”
楚国使者很谅讶的说:“臣只听说是600里,却没有听说是6里。”张仪赶紧郑重其事的巧辩说:“我张仪在秦国只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官,怎么能说有600里呢?” 楚国使节回国报告楚怀王以后,怀王大怒,就准备发兵去攻打秦国。
这时陈轸走到楚王面前表示:“现在我可以说话了吗?怀王说:“可以。”于是陈轸就很激动地说:“楚国发兵去攻打秦国,绝对不是一个好办法。
大王实在不如趁此机会,不但不向秦国要求商、于600里土地,反而再送给秦一个大都市,目的是跟秦连兵伐齐,如此或许可以把损失在秦国手里的再从齐国得回来,这不就等于楚国没有损失吗?大王既然已经跟齐国绝交,现在又去责备秦国的失信,岂不是等于在加强秦、齐两国的邦交吗,这样的话,楚国必受大害!” 可惜楚怀王仍然没有采纳陈轸的忠谏,而是照原定计划发兵北去攻打秦国。秦、齐两国组成联合阵线,同时韩国也加入了他的军事同盟,结果楚军被三国联军在杜陵打得惨败。
可见,楚国的土地并非不大,而人民也并非比其他诸侯软弱,但是之所以会弄得几乎要亡国的惨境,就是由于怀王没有采纳陈轸的忠实良言,而过于听信张仪诡诈游说的缘故。 楚绝齐齐举兵伐楚 楚国与齐绝交后,齐发兵攻打楚国。
陈轸对楚怀王说::“大王实在不如把土地送给东方的齐国求得谅解,然后再跟西方的秦国建立邦交。” 于是楚怀王派陈轸出使秦国。
秦惠王对陈轸说:“贤卿本来就是秦国人,而且是寡人的老臣。可惜由于寡人不能识才,对于处理国家大事又欠周详,以致使贤卿离开寡人去给楚王服务。
’现在我就准备为大王唱‘吴歌’。不知大王有没有听。
3. 战国策·秦策一节选的原文及翻译战国策·秦策一节选原文: 原文: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
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
归至家,妻不下妊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乃见说赵王于华屋下。
抵掌而谈,赵王大说,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
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赶不于兄弟.夫贤人任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 故曰:式于政,不式干勇;式干廊庙之内,不式干四境之外。
当(苏)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炫煌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谢。
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
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翻译: 苏秦最初主张连横,说服秦王。
秦王说: “我听说:羽毛不丰满高飞上天,不完备的法令不能惩罚犯人,道德不能带动能力不强的人,政治和宗教的烦恼部长不顺民心,现在你来到在所有的严重性赐教上了法庭,改天我会喜欢听你做什么。 “ (苏)游说秦纪念馆1 O次数,但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打破了他的紫貂大衣, 100两黄金也用完了11我有没有钱,不得不离开秦国。 (他)携带书籍,挑着行李,面容憔悴,黄色和黑色的脸,很明显受挫。
家,织布的妻子不理他,嫂嫂拒绝为他做饭,甚至父母不和他说话。 (苏) ,所以在午夜找到这本书,奠定了几十个书箱,发现JiangTaiGong “阴符”艺术战争“ ,埋头阅读,反复选择,熟悉,研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1333431363662究和经验。
当你想打瞌睡,阅读他们刺伤了他的大腿上,用锥子,鲜血直流到10英尺。他自言自语地说: “ ,如何采取负责的游说,而不是让他们拉出金金。
刺绣,清香尊严的人做吗? ”全年,研究成功,他说:“它真的可以去游说各国君王• “ 。因此,在房子的游说下,赵华赵。
他告诉赵拍手对话,赵王很高兴他为武安君和赠款相对于印度,军用车辆100辆,锦绣í 0束,白玉100对2万盎司的黄金,团队跟着他,所有国家一致同意打破甚至垂直和水平,因此强大的秦庄系统。 因此,当宰相时,秦不敢出兵函谷关赵苏。
当时,大多数的世界,许多人,军长,决策者权力,我们一定要听苏一个人决定所有政策。不花一斗口粮,没有征用的走卒,而不是发送了一般,而不是用坏一个弓,没有失去一个箭头,它使世界诸侯和睦相处,比兄弟还靠近。
(可见)电源功率的聪明人,世界将服从;有这样一个人获得委任,世界将遵循。所以说:“政治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不要用武力征服,寻求在法庭上,认真规划,你不必去边境的战斗操作。
当苏权势显赫,当金波2澳湾两个供他使用,他指挥的战车和骑兵连接不断,无论似乎气势,萧山区东部各诸侯国,每个人都在寻找服从他的命令,所以赵已经越来越尊重。转到游说楚威王苏,路过洛阳家长的经验教训,就能很快地清理你的房间,清扫道路,雇用乐队,准备盛宴。
到3英里远离城市的地方,以满足妻子不敢看他的前面,侧身耳朵听他说话。大姐像蛇一样在地板上爬行,跪我不断道歉的法律。
《战国策》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战国策》一书的思想倾向,因其与儒家正统思想相悖,受到历代学者的贬斥。
《战国策》曾被斥之为“邪说”、“离经叛道之书”。“《战国策》基本上自成一家。
其道德哲学观多取道家,社会政治观接近法家,独与儒家抵牾不合,因而为后世学者所诟病 。” 扩展资料: 写作特色 1.人物刻画生动 例如苏秦的故事,生动的刻画了一个长于论辩、追逐名利的策士,逼真描绘一群势力庸俗的小人。
苏秦游说秦国失败后像乞丐样回到家中,而“妻不下织,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后来,他发奋图强,六国封相,路过家门时,“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 妻侧目而视…嫂蛇行匍匐。”
前后两个场面的鲜明对照,充分揭露一切以功。
4. 翻译《战国策.秦策》卫鞅从魏国逃到秦国,秦孝公任用他为丞相,把商地分封给他,号称“商君”。商君治理秦国,法令雷厉风行,公平无私。惩罚,不忌避威势强大的贵族;奖赏,不偏私关系特殊的亲信,法令实施至于太子,依法处治。师、傅犯法,处以黥,劓之刑,一周之后,路上没人拾取遗失的东西,百姓不乱取非分的财物,国力大大加强,诸侯个个畏惧。但刑罚严酷,缺少仁恩,只是用强力压服人而已。
孝公实行商君新法十八年后,重病卧床不起,打算传位给商君,商君辞谢不受。
孝公死后,惠王继位,执政不久,商君请求告老还乡。有人游说惠王说:“大臣权力太重会危及国家,左右近臣太亲会危及自身。现在国内连妇女、儿童都说法令是商君的法令,并不说是大王的法令。这样,君反为人主,而大王反变为人臣了。况且商君本来就是大王的仇人,希望大王想办法对付他吧。”
商君害怕受诛,想返回魏国。秦人不许他出境,说:“商君的法令很严厉。”因此不能出境,他走投无路,只好返回。惠王即以车裂的极刑处死了商鞅,而秦国人并不表示同情。
5. 战国策 秦策一 译文卫鞅亡魏入秦
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深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卫鞅从魏国逃到秦国,秦孝公任用他为丞相,把商地分封给他,号称“商君”。商君治理秦国,法令雷厉风行,公平无私。惩罚,不忌避威势强大的贵族;奖赏,不偏私关系特殊的亲信,法令实施至于太子,依法处治。师、傅犯法,处以黥,劓之刑,一周之后,路上没人拾取遗失的东西,百姓不乱取非分的财物,国力大大加强,诸侯个个畏惧。但刑罚严酷,缺少仁恩,只是用强力压服人而已。
孝公实行商君新法十八年后,重病卧床不起,打算传位给商君,商君辞谢不受。
孝公死后,惠王继位,执政不久,商君请求告老还乡。有人游说惠王说:“大臣权力太重会危及国家,左右近臣太亲会危及自身。现在国内连妇女、儿童都说法令是商君的法令,并不说是大王的法令。这样,君反为人主,而大王反变为人臣了。况且商君本来就是大王的仇人,希望大王想办法对付他吧。”
商君害怕受诛,想返回魏国。秦人不许他出境,说:“商君的法令很严厉。”因此不能出境,他走投无路,只好返回。惠王即以车裂的极刑处死了商鞅,而秦国人并不表示同情。
6. 英语翻译要中文的翻译1.亡:丢失;牢:牲口圈.羊丢失以后,才修补羊圈.比喻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善后措施,以免酿成大错2.释义 遗:失物.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捡走.形容社会风气好.晚上睡觉都可以不关门.3.师:借鉴.记取从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4.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5.形容军队力量强大,百战百胜.或比喻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6.知己者:了解自己,信用自己的人.指甘愿为赏识自己、栽培自己的人献身.女为悦已者容,士为知己者死:悦”即喜欢、欣赏的意思,“容”在这里是化妆、打扮的意思.悦已就是使自己高兴.意为,自己心爱的人.容:作动词用,修饰、打扮.男人知己者:赏识自己的人悦:使……高兴."这句话的意思是:女人为欣赏自己,自己心爱的人(这里专指男人)而妆扮自己,使得自己更显得容光焕发.男人为赏识自己的人而效死.7.风萧萧地响把易水岸边吹的很冷,壮士去了就再也不回来了刺秦就像是到虎穴到龙宫一样危险啊,但是我们的英雄英勇的气概,连仰天吐气都能形成白虹.史书上说,高渐离击筑,荆轲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唱得太悲壮了,以至于听者嗔目,发尽上指。
《先秦散文·战国策·司马错论伐蜀之完(秦策一)》原文鉴赏《先秦散文·战国策·司马错论伐蜀之完(秦策一)》原文鉴赏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①。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②。”对曰:“亲魏善楚③,下兵三川④,塞轘辕缑氏之口⑤,当屯留之道⑥。魏绝南阳⑦,楚临南郑⑧,秦攻新城、宜阳⑨,以临二周之郊⑩,诛周主之罪(11),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12)。据九鼎,按图籍(13),挟天子以令天下(14),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狄之长也(15)。敝兵劳众(16),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17),争利者于市(18);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19),去王业远矣。”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20),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21)。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22)。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23),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24),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西附(25),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26),危!臣请谒其故(27):周,天下之宗室也(28);韩,周之与国也(29)。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赵(30),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31),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32)。”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33),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34)。蜀既属(35),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注释】 ①司马错:秦将。张仪:魏人,仕秦为相,封武信君。 ②说:根据。 ③善:友好。 ④三川:伊、洛、河三水流经的地区。 ⑤轘(huan,音环)辕:山名,在今河南偃师东南。山路险阻,上设险关。缑(gou,音钩)氏:地名,在今河南偃师东南。其地有缑山,颇险要。 ⑥屯留:地名,在今山西东南部。 ⑦南阳:地名,今河南济源至获嘉一带。 ⑧南郑:地名,在今陕西西南部。 ⑨新城:地名,在今河南商丘境。宜阳:地名,在今河南西部。 ⑩二周:西周、东周。 ( 1 1 )诛:讨。 ( 1 2 )九鼎:传禹所铸,古时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 (13)图籍:地图与户籍。 (14)挟:挟持。 (15)戎狄:古时居住在边境一带的少数民族。北边的称狄,西边的称戎。 (16)敝:疲弊。(17)朝:朝廷。 (18)市:集市。 (19)顾:反,倒。 (20)三资:指广地、富民、博德。 (21)易:简单。 (22)桀:夏桀;纣,商纣,均为暴君。 (23)缮:治。 (24)西海:指西部蜀地。 (25)名:指不贪不暴。实,指拔国得地。名实两附,即为利。 (26)不欲:不想。 (27)谒:陈述。 (28)宗室:大宗之家。 (29)与国:盟国。 (30)因:依靠。 (31)与:给。(32)完:全。 (33)卒:终于。 (34)陈庄:秦臣。相蜀:任蜀相。(35)属:归属。
【今译】 司马错和张仪在秦惠王面前争论起来。司马错想攻打蜀国,张仪说:“不如攻打韩国。”秦惠王道:“让我听听你们的根据。”张仪说道:“同魏国、楚国结下友好关系,然后挥兵直下三川,堵住辍辕、缑氏的关口,截住屯留的通道。魏国横断南阳,楚国兵临南郑,秦国进攻新城、宜阳,大军压向西周、东周的城外,诛讨周国主君的罪行,接着再占领楚、魏两国的土地。周国自己知道局势不可挽回,一定会交出九鼎宝器。秦国据有九鼎,验察地图和户籍,挟持天子而号令天下,天下人没有谁敢不听从,这是称王天下的大业。如今,蜀国是西部偏僻的地区的国家,戎狄之类部族的首领。攻打蜀国,使军队疲困、民众劳顿,不足以扬名;即便是占领了它的土地,又算不上得利。我听说,争名的在朝廷上争,争利的在集市上争。现在,三川、周室就是天下的集市朝廷。大王不在这儿争,倒去戎狄那儿争,那就距离称王天下的大业太远了。”司马错道:“不对。我听说,要想富国,务必要扩大他的土地;要想强兵,务必要使他的百姓富裕;要想称王天下,务必要广布他的仁德。这三条基本条件具备了,称王天下也就随之到手。如今大王土地狭窄,百姓贫困,所以我希望大王先从简单易行的事情做起。蜀国是西部偏僻国家.并且是戎狄的首领,而且正值桀纣一样的昏君的暴政。秦国派兵攻打它,就象驱使豺狼追逐群羊一样。攻占它的土地,足以扩大国家的疆域;夺取它的财富,足以使百姓富裕。出动军队不用伤太多的人,它就会俯首投降。所以,攻陷一个国家,天下不认为这是残暴;获得整个蜀国的利益,诸侯不认为这是贪婪。这样干,我们就会一举两得,既无残暴、贪婪的恶名,又有夺地、得财的实利,而且又会博得禁止暴乱的好名声。说到攻打韩国劫持天子,劫持天子,名声极坏。既不一定有利,又有个不义之名。攻打天下诸侯都不想进攻的国家,那太危险了!请让我陈述一下缘故:周是天下的宗室;韩是周国的盟国。周国知道自己要失掉九鼎,韩国知道自己要丧失三川,那他们两国必将同心协力,并且倚靠齐国、赵国,向楚国、魏国求救解围。他们把九鼎送给楚国,把三川送给魏国,大王您也无法阻拦。这就是我所说的‘危险’,不如攻打蜀国保险哪。”秦惠王道:“有道理!我听你的。”秦国终于发兵攻打蜀国,经过十个月打了下来,于是蜀地平定了。蜀国的主君被改称为“侯”,又派出陈庄担任蜀相。蜀地归秦以后,秦国越来越富强丰厚,也越来越轻视诸侯。
【集评】 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读此,始知诸葛公乃有粉本。后贤信诸葛公亦烂读《国策》,则其烂读,可无俟再劝也。”“论事又绝明畅。”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司马错建议伐蜀,句句驳倒张仪。”
清·张星徽《国策评林》:“全以名利二字作骨,各用两柱子,富强贪暴是也。最是担斤两处,盖发挥利字易,发挥名字难,缘灭国正是恶名耳。亏他插入有桀纣之乱句,则深入其阻,而非暴;即奄有其地,亦非贪。如此疏名字,何等光明正大!恰好与说利处工力悉敌。奇策也,亦奇文也!”
【总案】 司马错和张仪在秦惠王面前发生了争论。两人在实现秦国称王天下这一战略目标上并无矛盾,但在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的战术问题上却出现了对立。张仪主张伐韩,认为由此可以诛周,做到“挟天子以令天下”,从而实现称王天下的大业;反对伐蜀,认为挥师西向,无名无利,去王业甚远。司马错则主张伐蜀,他首先正面立论,提出成就王业必须具备广地、富民、博德三项条件,认为伐蜀正可以创造这些条件,一举而名利双收。接着反面驳论,论述伐韩劫天子之弊,认为此举既未必利,又有不义的恶名,不仅不能成就王业,而且会使国“危”。最后结论道,伐韩之危不如代蜀之完。司马错的一番议论,头头是道,句句入理;立论驳论,交互运用;一反一正,相得益彰。论述伐蜀之益,自是批驳伐韩谬说;指斥伐韩之弊,正为辅助伐蜀正议。议论中,还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张仪说伐蜀“不足以成名,不足以为利”,司马错即在“名、利”二字上大作文章,先述伐蜀的亦名亦利,再论伐韩的不利不名,继而导出伐韩必“危”、伐蜀始“完”的结论,使文章产生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石观海)
《先秦散文·战国策·苏秦以连横说秦王(秦策一)》原文鉴赏《先秦散文·战国策·苏秦以连横说秦王(秦策一)》原文鉴赏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①:“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②,北有胡貉代马之用③,南有巫山黔中之限④,东有崤函之固⑤,田肥美,民殷富⑥,战车万乘,奋击百万⑦,沃野千里,蓄积饶多⑧,地势形便⑨,此所谓天府⑩,天下之雄国也(11)。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12),臣请奏其效(13)。”
【注释】 ①苏秦:字季子,东周洛阳人(今河南洛阳东),战国著名的纵横家。早年从鬼谷先生学习。西游说秦惠王不受,后发愤攻读。先后游赵、燕、韩、魏、齐、楚诸国,倡导合纵,赵封他为武安君,并相六国,为从约之长。后因替燕国入齐施反间计而被齐王车裂。连横,战国纵横家的外交策略之一,即六国各自与秦国交好,服从秦国,离散合纵。秦地偏西,六国居东,东西相连故称连横,也称合横、连衡。说秦惠王,说服秦惠王。说(shui 税),以言劝人。秦惠王,名驷,秦国国君。 ②巴:巴郡,今川东地带。蜀:蜀郡,今川西地带。汉中:汉中郡,今陕西秦岭以南一带。三郡秦时并属益州。 ③胡貉代马:胡地所产的貉皮,代地所产的好马。胡:古时北方匈奴族地区。貉(he 河),一种野兽,皮可制裘。代:地名,今山西北部代县一带,古属幽州。 ④巫山黔中之限:巫山黔中的险阻。巫山:今四川巫山县以东,古属夔州。黔中:今湖南西北和贵州东南一部分地区,古属楚。限:险阻。(5 ⑤崤函:崤山和函谷关,今在河南省境内,古为秦国要塞。 ⑥殷富:非常富裕。殷,盛。 ⑦奋击:指能奋勇作战的将士。 ⑧饶多:富足。 ⑨地势形便:地势地形,便于攻守。 ⑩天府:天生的物产丰富的地方。府:收藏文书或财物的处所。 ( 1 1 )雄国:强而有力的国家。 ( 1 2 )少留意:稍微留心一些。少:稍微。这样说语气较舒缓,即清对方注意。 ( 1 3 )奏其效:替称帝做出功效。奏:进献。
【今译】 苏秦当初用连横的策略去劝告秦惠王说:“您的国家,西边有巴蜀汉中的物产利益,北边有胡貉代马可供使用,南边有巫山黔中的天然险阻,东边有崤山函关的坚固要塞。土地肥沃,人民富裕,拥兵车万辆,有奋勇善战的将士百万。千里原野,蓄积富饶,地理形势便于攻守,这正是所称的“天府”,是天下强而有力的大国。凭着您的贤明,百姓的众多,车马的运用,兵法的教练,是可以并吞诸侯。占领天下,号称皇帝而统治中国的。希望您稍微留心一些,请允许臣为此而效力。
秦王曰:“寡人闻之①,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②,不可以诛罚③;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④,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⑤,愿以异日⑥。”
【注释】 ①寡人:古代君王自称。 ②文章:指国家的政策法令。 ③诛罚:惩罚。 ④政教:政治教化。 ⑤俨然:严肃认真的样子。庭教:在庭中赐教。 ⑥异日:改日。
【今译】 秦王说:“我听说过,羽毛长得不丰满的,不能够高飞;法令定得不完整的,不能够去惩罚;道德修养不深厚的,不能够驱使百姓;政治教化不顺利的,不能够烦劳臣下。如今您郑重其事地不远千里而来,要在庭中教导我,我希望改个日子。”
苏秦曰:“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①。昔者神农伐补遂②,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③,尧伐鹱兜④,舜伐三苗⑤,禹伐共工⑥,汤伐有夏⑦,文王伐崇⑧,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霸天下。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⑨?古者使车毂击驰,言语相结(10),天下为一,约从连横(11),兵革不藏,文士并饬(12),诸侯乱惑,万端俱起,不可胜理(13)。科条既备(14),民多伪态,书策稠浊(15),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无所聊,明言章理(16),兵甲愈起。辩言伟服,战攻不息。繁称文辞,天下不治,舌敝耳聋(17),不见成功,行义约信,天下不亲。于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18),效胜于战场。夫徒处而致利(19),安坐而广地;虽古五帝三王五霸(20),明主贤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势不能,故以战续之。宽则两军相攻,迫则杖戟相撞,然后可建大功。是故兵胜于外,义强于内,威立于上,民服于下。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21),制海内,子元元(22),臣诸侯(23),非兵不可。今之嗣主,忽于至道(24),皆昏于教(25),乱于治,迷于言,惑于语,沉于辩,溺于辞(26),以此论之,王固不能行也。
【注释】 ①固:本来。 ②神农:传说中的古帝。补遂:部落名。 ③黄帝:古代帝名,即轩辕皇帝,建国在有熊,又称熊氏。涿鹿:山名,今河北省涿鹿县西南。蚩尤:九黎部落的酋长,其施行无道。黄帝与他大战于涿鹿,擒而杀之。 ④尧:古帝名,姓姬,名放勋,封在陶和唐两地,又称陶唐氏,后称帝,国号唐,传位于舜。驩(huan 欢)兜,人名,尧的臣子,又名浑沌,因作乱而被尧放逐。 ⑤舜:古帝名,姓姚,名重华,受尧禅让,国号虞,传位于禹。三苗,古时的三种苗族统称,今在湖南省溪洞一带。 ⑥禹:古帝名,舜臣,治水有功,受舜禅让,国号夏。共工,舜时管水的官,因治水无功,又极横暴,后为禹放逐。 ⑦汤:商汤,商代开国君主。夏:夏桀,夏代君主,以暴虐著名。有:名词词头。 ⑧文王:周文王姬昌。崇:指崇侯虎,人名,助商纣王为虐,被文王诛灭。 ⑨恶有:哪有,怎么有。恶(wu 音乌),疑问代词。 ⑩言语相结,指策士们以言语劝说各国君王而相互结盟。 (11)约从:邀约从北到南的六国联合抗秦,即合纵。 (12)饬(chi 音斥):整顿,这里指有所作为。一说通“饰”(shi 音士)。指文士巧饰言语以说诸侯。 (13)胜理:料理不完。胜(sheng 音生),尽。 (14)科条:章程,法规等。 (15)书策:指国家的文献法规。稠,繁多。浊,驳杂不纯。 (16)明言章理:指说清道理,使言语明,使道理显。章,通“彰”,明显。 (17)敝(bi 闭):破。 (18)缀甲厉兵:缝制甲衣,磨砺兵器,指准备打仗。缀(zhui 坠),缝。厉,通“砺”,磨。兵:兵器。 (19)徒处:白白地住着。 (20)五帝:一般指太昊、神农、黄帝、少昊和颛臾。三王,指夏禹、商汤和周武王,即夏、商、周三代的开国君主。五霸,指春秋时的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21)诎敌国:使敌国屈服。诎(qu 音屈),屈服。(22)子元元:以百姓为子女。子,名词的意动用法。元元,黎民百姓。 (23)臣诸侯:使诸侯为臣。 (24)忽于至道:忽略了最重要的道理。至道,指用兵之道。 (25)昏于教:在教化上昏暗不明。 (26)溺于辞:沉迷于巧辩之言辞中而不悟。
【今译】 苏秦说:“我本来就疑心您不能采用我的计策。从前神农讨伐遂补,黄帝在涿鹿擒获蚩尤,尧帝讨伐罐兜,舜帝攻打三苗,禹王讨伐共工,商汤讨伐夏桀,周文王诛崇侯虎,周武王灭商纣,齐桓公凭借战争而称霸天下。由以上事例看,哪有不靠打仗的呢?古时,各国使臣来往频繁,车轴交错碰撞,彼此用语言结为好友,天下串成了一个整体。缔约南北各国,连结东西诸侯,大家都靠武力保卫自己,未曾废兵不用。如今文人学士都受到国家任用,诸侯听了他们的游说迷惑不解;各种事端都一起涌来,使人料理不完;各种章法条款已经订出,百姓被迫装着守法的样子;公文奏章繁多杂乱,人们心中空虚而不充实;主上和臣民都忧愁不安,百姓们感到没有依靠;话说得越清楚,理讲得越明晰,而打仗的事就越是兴起得快;口里讲着巧辩的话,身上穿着儒家礼服,而战争的事决不会停息;纷繁的名目,美丽的文辞,天下照样无法治好;舌头说烂了,耳朵听腻了,还是不见事情办成。做正义的事,守信用之言,天下的人反而不相互亲近。在这时,只好就不用文人了,而任用武将,对肯出死力的人以优厚的给养,缝制甲衣,磨好武器,以便在战场上为胜利而效力。空闲无为而得到利益,安稳坐着而扩大地盘,即使是古代的五帝、三王和五霸这样的贤明君主,想要这样坐而得胜,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须以战争接续下去。在宽阔地带,两军交相攻打,在逼近的时候,敌我杖戟相碰,只有实战,然后才可以建立大功。所以,军士在对外战争中取得胜利,国内的正义之气就更加强盛,在上面,君王的成望已树立,在下面,百姓心悦诚服。如今想要并吞天下,侵凌天子,使敌国屈服,控制海内各地,抚育黎民百姓,使诸侯为臣下,非依靠兵力不可。现在继承王位的君主们,忽略了这个最重要的道理,在教化方面昏聩,在治国方面混乱,对言语迷惑不解,沉溺于诡辩的巧辞之中而不悟。从这种情形来讲,您本来就不能按我的策略行事了。”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①,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圆。羸縢履蹻③,负书担囊,形容枯槁,面目黧黑④,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纴⑤,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然叹曰⑥:“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⑦,得太公阴符之谋⑧,伏而诵之,简练以揣摩⑨,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⑩,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注释】 ①说:指所说的策略。 ②去:离开。 ③羸(lei 音雷):通累,缠裹。 縢(teng 腾):绑腿布。履:穿。 蹻(qiao 音橇):草鞋。 ④黧黑:又黄又黑之色。黧(li 音黎),黑而带黄。 ⑤纴:机缕,这里指织机。 ⑥喟然:描摩叹息的样子。 ⑦箧:箱子。 ⑧太公:姜子牙,名尚,周文王之臣,辅佐武王伐纣。阴符,兵法书名,后人托太公之名而著。 ⑨简:选择。揣摩:揣度捉摸。 ⑩期年:一周年。
【今译】 苏秦劝说秦惠王的奏章上呈了十多次,但计谋仍不被采用。当时,他的黑色貂皮衣服已破,百斤黄金已用完,生活物资也断绝了,只好离开秦国返家。他裹着绑腿布,穿着草鞋,背着书箱,挑着袋子,形体枯瘦,面目黑黄,带着惭愧的颜色。回到家中,妻子不下织机迎接,嫂子不做饭,父母也不肯同他交谈。苏秦长声叹息说:“妻不把我当丈夫,嫂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亲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秦王的罪过啊!”于是连夜打开书箱,陈列数十只,从中寻到了姜太公的《阴符》,这部专讲用兵谋略的书。他便埋头诵读,选择精华而练习、研究。读书时想要睡觉,就拿锥尖刺自己的大腿,血直流到脚上。他说:“用现在所学的计谋去劝说国君,他们哪有不拿出自己的金玉绸缎,而使我取得公卿将相的崇高地位呢?”过了整整一年,研究有所成就,他说:“这样就真的可以去说服各国的君王了!”
于是乃摩燕乌集阙①,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②,抵掌而谈③。赵王大说④,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⑤,白壁百双,黄金万镒⑥,以随其后。约从散横⑦,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任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⑧,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⑨,不式于四境之外。当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炫熿于道⑩。山东之国,从风而服(11),使赵大重。且夫苏秦(12),特穷巷掘门(13),桑户棬枢之士耳(14),伏轼撙衔(15),横历天下,庭说诸侯之主(16),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伉(17)。
【注释】 ①摩:接近。燕乌集:关名。阚(que 音雀):皇宫门前两边的楼,此处指关口。 ②赵王:赵肃侯。华屋,华丽的宫室。③抵掌而谈:鼓掌而交谈,形容谈得投机入神。 ④说:通“悦”,高兴。 ⑤千纯:一千束。纯(tun 音屯),量词,一捆。 ⑥万镒:一万镒。镒(yi 音益),量词,古代二十四两为一镒。 ⑦约从散横:南北六国结盟,离散东方各国与西方秦国的联合。 ⑧式:用。 ⑨廊庙:指朝庭。 ⑩炫熿:辉煌耀眼。 (11)从风而服:如顺风草伏,形容很自然地服从。 (12)且夫:表示进一步论述的虚词。 (13)掘门,挖墙为门,形容贫寒。 (14)桑户棬枢:用桑树做的门,用弯木做的门轴,形容门第低下。棬(quan 音圈):弯木。 (15)伏轼撙衔:俯靠车前横木,拉住马的缰绳,表示苏秦地位显贵,出入都乘车马。轼:车前的横木。撙(zun):节制,勒住。衔:马嘴的嚼铁。 (16)庭说:在朝庭上劝说。 (17)莫之伉:不能同他对抗。伉(kang 炕):通抗。
【今译】 就在这时,苏秦来到了燕乌集关,在高大华丽的宫室里拜谒并劝说了赵王,双方谈得很融洽,常常击掌称快。赵王非常高兴,封苏秦为武安君,授给他宰相用的官印,加上兵车一百乘,彩绣绸缎一千捆,洁白的玉璧一百对,黄金一万镒。将这些财物,装运在他的车后随行。赵王派他出使六国,缔结盟约,离散秦国与各国的邦交,以抑制强大秦国的扩张野心。因为苏秦在赵国做宰相,各国与秦国的关系断绝,去秦国的边关闭而不通。在这段时间里,天下如此之大,黎民如此之多,王侯如此有威望,谋臣如此有权势,而其间的风云变化,都要取决于苏秦的策略。苏秦之谋,没有费一斗粮草,没有劳一个兵卒,没有伤一名将士,没有断一根弓弦,没有损一只箭头,而能使诸侯相亲相助,胜过兄弟手足之情。这的确是贤人任职而天下服从,一人重用而天下安顺。所以说:用心于政治,不必用心于武力;用心于朝庭之内,不必用心于国境之外。当苏秦兴旺得意的时候,黄金万镒为他所用,出行时车水马龙,仪仗威风,炫耀于大道之上。崤山东边的各国诸侯,象草随风倒那样服从于他,也使赵国的威望极大地提高了。且说苏秦本人,只不过是小巷窄门、土墙陋室里的一个穷书生罢了,后来却乘车勒马,游历天下,在大庭之上说动各国君主的心,阻止了群臣众将的七嘴八舌,使得天下再没有人能与他抗衡了。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①,张乐设饮②,郊迎三十里③。妻侧目而视④,侧耳而听,嫂蛇行匍伏⑤,四拜自跪而谢⑥。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⑦?”嫂曰:“以季子位尊而多金⑧。”苏秦曰:“嗟乎⑨!贫穷则父母不子⑩,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11),盖可忽平哉(12)?”
【注释】 ①清宫除道:清扫房屋和道路。宫,先秦时民间居室也称宫,后为帝王专用,指皇宫。除:扫除。 ②张:布置。设:摆设。饮:酒宴。 ③郊迎:在城郊去迎接。 ④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不敢正视。 ⑤蛇行匍伏:象蛇一样伏在地上爬行。匍伏:即匍匐。 ⑥四拜:下拜四次表示重礼。 ⑦倨(ju 音剧):傲慢。 ⑧季:排行在后。或说季子为苏秦的字。金:泛指钱财。 ⑨嗟乎:叹息之声。⑩不子:意思是不把我当儿子。 ( 1 1 )富厚:指财产丰厚。 ( 1 2 )盖:通“盍”(he 音何):怎么,哪里。
【集评】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前幅写苏秦之困顿,后幅写苏秦之通显,正为后幅欲写其通显,故前幅先写其困顿。天道之倚伏如此,文章之抑扬亦如此。至其习俗人品,则世所共知,自不必多为之说。”
清·储欣《国策选》:“一部史记,纵横变化,由此而开。”又:“前后摹拟,能写人世所必至;中间论赞,开千古未有之笔。著书者真绝代奇才。”
清·张星徽《国策评林》:“摹写炎凉世态,与班史朱买臣传俱称妙绝。嗟乎,士大夫一日挂冠,便有许多不堪处,亦半激于俗情之轻薄,岂尽热中人之过与?苏秦妻嫂,尚有如许恶模样,彼外人又何责焉?”又:“苏秦得志处作几回唱叹,于失路困厄处亦形容得字字逼真。只缘要为穷秀才供出甘苦情状,则描画处自然是着精神,而起伏顿挫,才情横溢,令人几忘其为势利生活也。”
【总案】 本篇写苏秦在政治上从失败到成功的经过。全文可分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叙述了苏秦以连横的策略去劝说秦惠王而未被采用的情形。作者详尽地写了苏秦对秦国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政治、军事形势的全面分析,但那一套大而空的议论,缺乏简练和揣摩,不中要害,表现了他只不过是一个一般的说客,而缺乏战略家的洞察能力和深厚功底。第二部分记述了苏秦事业成功的原因和结果。其中突出了他失意之后所遭受到的屈辱。作者不惜笔墨描写了苏秦败不气馁,刻苦奋进,为达到“卿相富贵”的目标,百折不挠的品格,揭示了封建社会里一些有作为的知识分子的某些共性。作者对苏秦心理的描写,对其家人态度前后不同的刻画,都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封建人伦关系的实质,毫无掩示的被暴露出来。苏秦自己最后的感受:“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忽乎哉!”这画龙点睛之笔,对苏秦这类纵横家卑劣而渺小的人生观揭露得何等透彻。
照映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增强了本文的艺术感染力。如说秦王的内容多而杂,收效毫无;而说赵王的内容却只字未提,反而获得成功,可见作者用心良苦。又如苏秦失意时的狼狈相同后来成功后的得意状相比;其家人前倨后恭的对比,都非等闲之笔,含意实深。
《战国策秦策一》中1.苏秦认为秦国的优势是什么?苏琴认为秦国的优势就是鼓励强势士兵也非常的厉害,然后有好的经济基础,而且不会受到其他国家战乱的一个影响
TAG:
热门标签: 汉宣帝(3) 伊拉克(2) 熟铁锅(2) 府试(1) 澳门(1)
注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立即处理,举报邮箱:1356571586@qq.com
随机关键词:

资源联系人
-
上一篇
勇敢是什么意思(勇敢是什么意思解释)
勇敢 是什么意思? 百度百科-勇敢 百度百科-大胆 百度百科-果敢 百度百科-英勇 百度百科-无畏 百度百科-勇猛 勇敢是什么意思解释勇敢的意思是:有勇气,有胆量;也指勇敢的人。 1、《新华字典》对“勇”的解释为“有胆量,敢干,引申为不畏避,不推委” ;《新华大辞典》...
-
上一篇
英国馆(上海世博会英国馆介绍)
世博会英国馆拆了吗拆了根据查询上海官网得知该英国馆拆除了世博会英国国家馆最大的亮点是建筑外部6万多个向各个方向伸展的触须,每一个触须都包含着一个LED发光二极管,帮助触须形成可变幻的光泽和色彩,营造夜晚璀璨迷人的光影盛宴上海世博会英国馆介绍世博会英国馆堪称标志性建筑,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