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野客资源整合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资讯中心 > 生活百科

生活百科

汉书后汉书(汉书和后汉书的作者分别是谁 汉书和后汉书的作者是谁)

2023-08-13 15:29:50生活百科16
汉书和后汉书的区别1、记载历史时期不同。 《汉书》是记载西汉历史。《后汉书》是记载东汉历史。 2、作者不同。 《汉书》作者: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东汉历史学家班彪之子,班超之兄,字孟坚。“九岁能属文,诵诗赋”,成年后博览群书,“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后汉...
汉书和后汉书的区别

1、记载历史时期不同。

《汉书》是记载西汉历史。《后汉书》是记载东汉历史。

2、作者不同。

《汉书》作者: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东汉历史学家班彪之子,班超之兄,字孟坚。“九岁能属文,诵诗赋”,成年后博览群书,“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后汉书作者:范晔(398年—445年),字蔚宗,顺阳(今河南南阳淅川)人,安北将军范汪曾孙、豫章太守范宁之孙、侍中范泰之子。南朝宋官员、史学家、文学家。

3、风格不同。

《汉书》作者班固是儒者,文风较敦厚纯粹,温文尔雅。

《后汉书》作者范晔是士人,生活于南朝的他既有魏晋名士的风度又秉持儒家思想。

扩展资料:

《汉书》创作背景:

由于《史记》只写到汉武帝的太初年间,因此,当时有不少人为其编写续篇。据《史通·正义》记载,写过《史记》续篇的人就有刘向、刘歆、冯商、扬雄等十多人,书名仍称《史记》。

班固的父亲班彪(公元3年~公元54年)对这些续篇感到很不满意,遂“采其旧事,旁贯异闻”为《史记》“作《后传》六十五篇”。班彪死后,年仅22岁的班固,动手整理父亲的遗稿,决心继承父业,完成这部接续巨作。

后汉书创作背景:

汉书和后汉书的作者分别是谁 汉书和后汉书的作者是谁

1、后汉书作者:范晔。汉书作者:班固

2、《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共八十万字。

3、《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由中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后汉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取自司马彪《续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汉书和后汉书哪个文笔好?

汉书和后汉书,我觉得都有它们各自精彩的风格。

汉书记载的是汉高祖建国,汉武帝征伐匈奴等西汉时代的历史。汉书,就是记录汉朝史事的典藉,为东汉班固编篡,前后共一百卷。计有纪十二卷,表八卷,志十卷,传七十卷,汉书在学术界的地位仅次于史书。

而后汉书讲述的是赤眉之乱后建立汉朝,到黄巾之乱,汉室灭亡这段时间的历史,全书共一百二十卷,为南朝宋范晔撰,志三十卷为晋司马彪所写。

汉书一百二十卷,虽说由东汉班固所撰,实则非班固一人所成,先是由其父班彪撰后传六十五卷,后来在由班固续上,耗时20余年,班固晚年从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北匈奴后,卷入窦宪谋刺皇帝的政治阴谋中,入狱而死,并没将,八表,和,天文志,完成。

其后固妹班昭奉皇帝之命续写,结果班氏一家共历三、四十年的岁月,才将汉书完成,汉书与史记皆为纪传体,不同处在史记所载为上古至汉初之通史,汉书因限西汉一代,所以为断代史。汉书以后之正史,以断代史为多,汉书可谓是断代史之先驱。

后汉书比三国志稍晚,是在南朝宋年间才开始写的,以后汉时代为记述对象的历史书籍,其实在此之前就有很多了,象,光武帝纪,据说是由汉书的作者班固等人所写的。但是这些史书,在后汉末期到南北朝中期的战乱期间,辗转多次,大多己失传。

而范晔所著的,后汉书,是参照东观汉记等七、八种后汉书编篡而成的,据说在编篡时,范晔引用原始资料删改史书,从此开了删改史书的风气,起初的计划要完成十记、十志、八十列传,但是,由于范晔涉及了宫廷里的叛乱事件,以主谋罪名被处刑,所以,十志,也没能完成,传说后人是引用晋司马彪撰续汉书的,志,来补上的。

多数人认为,汉书,更胜一筹,但我却更喜欢,后汉书,觉的它更生动。

《汉书》和《后汉书》什么区别?哪些后世的注释,研究比较好?

这两部断代史,《汉书》是记载西汉历史,《后汉书》是记载东汉历史。风格上,《汉书》作者班固是儒者,文风较敦厚纯粹,温文尔雅。《后汉书》作者范晔是士人,生活于南朝的他,既有魏晋名士的风度又秉持儒家思想,范晔在《党锢传》中表彰"有澄清天下之志"。抛开两书记载的内容而言,单论风格与见识而言,后世好像更赞许《后汉书》。不过《汉书》中的“志”,保留了许多汉代典章制度,这是难得的史料。

《汉书》最有名的就是唐代的颜师古的注,清代王先谦的《汉书补注》、《后汉书集解》应该是清代朴学大师的关于两书的顶峰之作,杨树达的《汉书补注补正》应该说也是《汉书》的功臣,陈寅恪曾誉之“汉圣”。

汉书和后汉书的作者分别是谁

班固和范晔。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中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中基本修成,由唐朝颜师古释注。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后汉书》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后汉书》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写的重要史籍。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后汉书和汉书分别写什么?

《汉书》是东汉时期(公元25年~公元220年)最重要的历史著作,由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汉书》起自汉高祖刘邦,止于平帝、王莽,写了西汉王朝二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班固的父亲班彪,继《史记》之后,作《后传》六十五篇.班彪死,班固继承父业,完成《汉书》一百卷.班固死时,《汉书》的八表和《天文志》还没有完成,后来由班固妹班昭等人补写.

《汉书》大体上沿袭《史记》的体例,只是把《史记》的世家并入列传,改书为志,共分纪、表、志、传四类.《汉书》十志的规模比《史记》的八书更宏大,其中《刑法》、《五行》、《地理》和《艺文》四志,是《史记》没有的.

《汉书》吸取过去许多历史著作的长处,有《史记》、《后传》作基础,所以它的叙述“文瞻而事详”,周密而有条理.但班固依附于外戚窦宪,热衷于功名利禄,所以在《汉书》里,他歌颂权势集团,迎合统治者的意志,否定了《史记》某些方面的成就.

------------------------------

《汉书》,一百二十卷,东汉班固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班固(32—92),本卷丁编别有传.

《汉书》在吸取《史记》成果的基础上,纠偏补缺.如补立《惠帝纪》,补叙了当时有影响的制度和法令.又增王陵、吴芮、蒯通、伍被、贾山诸传,还将张骞事迹从《卫将军骠骑列传》中抽出,加以扩充,设立专传.此外,于贾谊、晁错、韩安国等传中,增补了不少诏令奏疏.其中,如贾谊的《治安策》,晁错的《言兵事疏》和《募民徙塞疏》尤为著名.比较完整地引用诏书、奏议,成为《汉书》的重要特点.此外,边疆诸少数民族传的内容也相当丰富.

班固于志书和史表的撰作中,多有突破,显示其博学贯通的特点.如《百官公卿表》是现存最早的秦汉官制大纲,虽事略不详,但极为精要.它如《刑法》、《地理》、《五行》、《艺文》、《食货》五志,独具匠心,是探讨秦汉法制、地理沿革、天文气象和生物变异、先秦秦汉典籍源流、财政经济状况的必读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对汉武帝以后的历史,班固除参据班彪所著《史记后传》外,也利用了刘向、刘歆、扬雄、冯商等人的研究成果.如《高祖纪》径用刘向《高祖颂》,《艺文志》脱胎于刘歆《七略》,《郊祀志》部分袭用扬雄补作的《封禅书》,《张汤传赞》则引用了冯商的案语.内容丰富,叙事极具条理.《王莽传》更是研究新朝史的最基本的史料,对照《东观汉记》和《后汉书》有意无意地美化刘秀贬斥王莽的情况,《汉书》此传,客观翔实,愈发显得可贵.

班固深受正统儒学的熏陶,恪守封建礼教的规范,又崇信天命图谶,不能像司马迁那样秉正直言,而多所避讳.但他又不能不受到史家直书的传统影响,因而不敢轻改《史记》已著的史实,并能曲折地反映西汉社会的种种腐败现象.这一矛盾的心理和作为,是阅读中必须留意的.

《汉书》多古字古训,较为难读.为此作注者甚多.据《汉书》注中引延笃说推测,延笃在撰《史记音义》时,同时撰有《汉书音义》.而现确知最早的《汉书》注,当推应劭、服虔两家.他们所作《汉书音义》虽均亡佚,但在唐颜师古注中颇多征引,可略窥其概.颜师古以其叔父游秦的《汉书决疑》为基础,集东汉以来二十三家之说,总为《汉书》注,较为精核,成为历代最流行的注本.今通行《汉书》诸本,均采用颜注.

有关《汉书》的重要考订之作,有如下数种:

清王念孙《读汉书杂志》,

清沈钦韩《汉书疏证》,

清周寿昌《汉书注校补》,

清钱大昭《汉书辨疑》,

清朱一新《汉书管见》,

清沈家本《汉书琐言》,

近人杨树达《汉书窥管》,

近人陈直《汉书新证》.

王、周之作,长于音训文义.二沈、钱、朱诸氏精于考证.杨树达之训诂校勘也颇有可取.惟陈直别开生面,系统利用居延和敦煌汉简、汉碑、秦汉铜器、漆器等古器物文字,秦汉印玺、封泥和瓦当等文字,以作新证,多所发明.其中对《百官公卿表》的发伏疏证,尤为精当.

此外,金少英《汉书食货志集释》是研究汉代经济的重要参考书.岑仲勉的《汉书西域传地里校释》则是研讨西域地名沿革的必读书.

清末王先谦集六十七家考订之作的精华,撰《汉书补注》.其个人发明虽不多,但综合抉择能力极强,成就斐然,至今无可替代,是阅读《汉书》最基本的参考书.其缺点是对钱大昭、周寿昌诸人之精说,采摭均有未备.

所以清代学者的考订之书仍不可轻废,而近现代学者的新成果,更需格外重视.

清人有关《汉书》表志的校补之作甚多,成就亦较大.有代表性的佳作多收入《二十五史补编》及《史记汉书诸表订补十种》二书中.其中夏燮《校书八表》、梁玉绳《人表考》、杨守敬《汉书地理志补校》、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拾补》最为重要.

《汉书》版本,可看中华书局点校本,也应参考百衲本.

工具书首推黄福銮《汉书索引》,其次有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所编《汉书及补注综合引得》、魏连科《汉书人名索引》等.

南宋徐天麟的《西汉会要》七十卷,取资《史》、《汉》,将西汉典章制度的有关资料,分隶于帝系、礼、乐、舆服、学校、运历、祥异、职官、选举、民政、食货、兵、刑法、方域、番夷等十五门凡三百六十七事.虽便于翻检,但取材狭隘,重要资料仍有遗漏,引文节略过甚,时有错误,使用时皆当核查原文,不可直接引用.

《后汉书》九十卷,南朝宋范晔撰.范晔字蔚宗,顺阳人.出身于一个世族家庭.他的祖父范宁曾任晋豫章太守,著《谷梁集解》一书.《十三经注疏》中的《谷梁传注疏》就是以《谷梁集解》为基础写成的.他的父亲范泰官拜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是宋武帝刘裕的得力助手.他博览群书、潜心著述,作《古今善言》二十四篇.所以范晔有很深的家学渊源,一直以名门之后自居,生性孤傲,不拘小节,仕宦不甘居人后,著述也不甘居人后.以此成名,也以此丧身.

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在为彭城太妃治丧期间,行为失检得罪了司徒刘义康,被贬为宣城太守,范晔郁郁不得志,就借助修史来寄托他的志向,开始写作《后汉书》.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当他完成了本纪、列传的写作,同时又和谢俨共同完成《礼乐志》、《舆服志》、《五行志》、《天文志》 、《州郡志》等五志的时候,有人告发他

参与了刘义康的篡位阴谋,因此下狱而死.谢俨怕受牵连,毁掉了手中的志稿,使《后汉书》只有纪传部分流传了下来.

在范晔《后汉书》之前,已问世的有关东汉历史的重要著作不下十部,主要的有东汉刘珍等奉命官修的《东观汉记》、三国时吴国人谢承的《后汉书》、晋司马彪的《续汉书》、华峤的《后汉书》、谢沈的《后汉书》、袁山松的《后汉书》,还有薛莹的《后汉记》,张莹的《后汉南记》、张璠的《后汉记》、袁宏的《后汉记》等.

八家《后汉书》谢承《后汉书》,一百三十卷.谢书纪、志、传诸体俱全,且有所创新.如《兵志》、《风教传》为其所独有.从佚文推断,《独行》、《方术》、《逸民》、《列女》诸传当创始于谢书,并为范晔所吸取.谢书表彰忠义隐逸,不以名位为限.且谢书中所述江南名士甚多,为范书及其他诸家后汉书所不及.现存谢书佚文数量较多,其中又半为范书所失载.但此书地方色彩较浓,京洛事缺于三吴,不能全面反映东汉一代历史.

薛莹《后汉记》,一百卷.此书佚文所存数量甚少,仅光武、明、章、安、桓、灵六帝纪论及少数人物传散句.其论赞褒贬抑扬,发自胸臆,直道而陈,有一定的史识.

司马彪《续汉书》,八十三卷.其八志并入范晔《后汉书》,已见前述.纪传佚文数量仅次于谢承书.书名《续汉书》显系接续《汉书》而作.

范书删改诸史时,重于文采,有的史实节略过甚,以至晦暗不明,往往要靠诸家后汉佚史订补,而《续汉书》最受重视.以李贤注为例,引司马彪书多达一百四十九条,远在他书之上.裴松之《三国志注》中,引用《续汉书》释汉末之事也最多.

华峤《后汉书》,九十七卷.峤改称志为典,计划写十篇,惜未竟而卒.复由其子华彻、华畅相继整理,始成完帙.南北朝时,刘勰于《文心雕龙》中称其书“准当”,与司马彪书之“详实”等驾齐观.所以范晔撰《后汉书》,除以《东观汉记》史料为基础外,华峤书成为其主要蓝本.直接袭用华峤论赞可知者达十处之多,占范晔论赞的十分之一.

谢沈《后汉书》,一百二十二卷.所存仅《礼仪》、《祭祀》、《天文》、《五行》、《郡国》五志佚文,对《续汉志》略有助益.列传佚文甚少,且与范书雷同,用处不大.

袁少松《后汉书》,一百卷.袁书纪传质量不高,佚文偶有可取.但志书较全,佚文亦多,其中《郡国志》、《五行志》佚文对订补《续汉志》较有助益.

张璠《后汉纪》,三十卷.《后汉纪》似为未完之作,流传不广,散亡亦早.但所记汉末之事颇详,为袁宏所吸取.从佚文看,四库馆臣以为皆以袁纪文意为佳.故璠纪利用价值不大.

张莹《后汉南记》,五十五卷.书早亡,佚文数量也最少.唯安帝见铜人条,为其所独载.

以上,前七书的辑本,以清姚之驷的《后汉书补逸》为最早.清人辑本中质量最精的,当推汪文台的《七家后汉书》.

汪氏留意于诸家后汉书,以稽古余力,重为搜补.于所藏姚辑本,随见条记,丹黄殆遍.弟子汪学敦复有增益,辑稿遂成.其取辑广博,辑文丰富,考辨精审,出处周详,编目有序,末附无名氏《后汉书》佚文一卷,颇便于用.不过,汪氏僻居远县,观觅善本以资校助,脱漏衍讹,在所难免.汪氏殁后,书稿售于他人,虽经汤球手录以付其子,但仍有散失.光绪八年(公元1882 年)赵 叔、林粲英刊行时,校刻未精,复增舛■.加上未辑张莹记,其功未毕,有待订补.最近周天游《八家后汉书辑往》的出版,弥补了汪辑的不足,是目前较好的辑本.

范晔以《东观汉记》为基本史料依据,以华峤书为主要蓝本,吸取其他各家书的长处,删繁补缺,整齐故事,超越众家,后来居上.所以到了唐代,范晔《后汉书》取代《东观汉记》,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盛行于世.而诸家《后汉书》,除袁宏《后汉纪》外,都相继散亡.于是范晔《后汉书》成为我们现在研究东汉历史的最基本的依据.

范晔《后汉书》的记述,起于刘秀起兵推翻王莽,终于汉献帝禅位于曹丕,详载了东汉一百九十五年的历史.

范晔出生在一个著名的士族家庭.高祖范晷为西晋雍州刺史,加左将军.曾祖范汪入仕东晋,官至晋安北将军、徐兖二州刺史,进爵武兴县侯.祖父范宁先后出任临淮太守、豫章太守.父范泰仕晋为中书侍郎,桓玄执政时被废黜,徙居丹徒.刘裕于京口起兵灭桓玄,控制东晋政府实权后.范泰重新被启用,出任国子博士、南郡太守、御史中丞等职.他为东阳太守时,因开仓供粮和发兵千人,助刘裕打败卢循有功,被加官为振武将军.从此,范泰受到刘裕的信任,屡被升迁,先后担任侍中、尚书常侍兼司空等职.宋代晋后,拜为金紫光录大夫散骑常侍,少帝时加位特进.

范晔的家庭有着正宗的家学传统.范汪“博学多通,善谈名理”,撰有《尚书大事》二十卷,《范氏家传》一卷,《祭典》三卷以及属于医学棋艺的著作《范东阳方》一百零五卷,《棋九品序录》一卷等.范宁尝作《古文尚书舜典》一卷,《尚书注》十卷,《礼杂问》十卷,《文集》十六卷,尤以《春秋榖梁传集解》十二卷“其义精审,为世所重”.范泰也有《古今善言》二十四卷及文集等多种著述.受到家庭的影响,范晔从小好学,再加上天资聪慧,因此尚未成年,便以博涉经史,善写文章而负盛名.

范晔(398—445),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因为“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开始撰写《后汉书》,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谋反罪被杀止,写成了十纪,八十列传.原计划作的十志,未及完成.今本《后汉书》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朝梁刘昭从司马彪的《续汉书》中抽出来补进去的.

关于范晔少时的生活,史载不详尽,只知其 “母如厕产之,额为砖所伤,故以‘砖’为小字.出继从伯弘之,袭封武兴县五等侯.少好学,博涉经史……年十七,州辟主簿,不就”(《宋书·范晔传》.以下引文若不特别注明者,皆出此.).南朝刘宋时代,范晔始出仕,历任宋武帝相国掾、彭城王刘义康府冠军参军转右军参军,出为荆州别驾从事史,寻召为秘书丞.宋文帝元嘉五年(428年),父范泰去世,去官守制.后出为征南大将军檀道济司马,领新蔡太守,迁为司徒从事中郎,不久,又升迁为吏部尚书郎.可谓官运亨通.

元嘉九年(432年)冬,彭城王刘义康母亲去世.葬前的晚上,百官吊唁,范晔与司徒左西属王深夜宿义康府广渊处(时晔弟广渊为义康府祭酒),纵酒夜半,无所顾忌,醉意朦胧中又听挽歌为乐,因此触怒义康,把范晔贬官出京为宣城(今安徽宣州市)太守.贬官期间,范晔深感郁闷不得志,短期内上调无望,便删节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期间修撰完成大部.约六七年后,迁官为长沙王刘义欣的镇军长史,加宁朔将军.元嘉十六年(439年),生母去世,服阕,为始兴王浚后军长史,领南下邳太守.死前累迁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

范晔一生狂狷不羁,意志颇不满于朝廷,晚年终于发作到了顶点,加入了彭城王谋反阵营.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十一月,同党徐湛之上表首告,供出了所有谋反同党及往来檄书信札,谋反失败.不久,范晔等被处死,连坐从诛的还有其弟广渊、其子范蔼等.

狱中,范晔写了一篇《与诸甥侄书》,总结了他对文学、史学、音乐、书法的研究心得.在即将告别人世之际,他希望将来能有个知音,理解《后汉书》的价值.他对花费毕生心血写成的史学著作十分自负,认为它们“精意深旨”,是从古至今没有过的“体大而思精”的作品,其中诸序与论赞,更是“天下之奇作”,和班固的《汉书》相比,毫无愧感.他说,世人多贵古贱今,所以他才“称情狂言”,以期引起人们对《后汉书》的重视.范晔的自夸虽然有些过分,但他的著作也确实有超人之处.刘昭说:“范晔后汉,诚跨众氏”(《后汉书注补志序》),刘知几也说:“范晔博采众书,裁成汉典,观其所取,颇有奇工”(参见《史通》的《书事篇》和《补注篇》).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在范晔著书之前记述东汉一代历史的著作共有十部,八百余卷.然范书一出,诸家《后汉书》则日渐消沉,逐渐散佚.后来除晋人袁宏的《后汉纪》保存下来以外,其余都已不存.这说明范书杀青虽晚,却后来居上.

范晔著《后汉书》,着力探讨东汉社会问题,贯彻了“正一代得失”(《后汉书》附《狱中与诸甥侄书》)的宗旨.书中的《王充王符仲长统传》,载王符《潜夫论》5篇,仲长统《昌言》3篇,都是探讨东汉为政得失的名作.他又于传末写了一篇长约600字的总论,对王符等人的言论做出评判,由他们的得失之议,引向更高层次的历史变化之论.范晔论史往往能抓住历史矛盾进行具体分析.一般论史的人大都对光武帝建国后不任用功臣表示不满,范晔则在中兴二十八将论中指出这正是刘秀的深谋远虑.他说光武帝对功臣崇以爵禄,而将吏事委之吏职,既避免了像西汉初年那样的分裂动乱、诛杀功臣之弊,又为一般士人广开入仕之途,满足了封建国家对人才的需要,是“至公均被”之举.此论深合秦汉政治实际,颇具史家识见.

《后汉书》所以成为不朽的史学名著,也因为它在编撰上取得了很大成功.

纪传体是一种综合体裁,在这种体裁中如何统筹全局,详略得当地再现史实,是个很棘手的问题.范晔对全书作了细致的整体规划,对史实进行了认真的剪裁.书中所述史实规避得法,彼此间既有照应,又不重复繁冗,表现出高超的史学技巧.通过他的妙手剪裁,《后汉书》井井有条地叙述了东汉一代的历史兴亡大势,错落有致地描画出东汉一代的社会、民情与人物百态.刘知几称赞《后汉书》“简而且周,疏而不漏”(《史通·补注》),王应麟则说:“史裁如范,千古能有几人?”(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引)都充分肯定了他这方面的成就.

《汉书》和《后汉书》的资料

《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光武帝刘秀起至汉献帝的195年历史。《后汉书》是“二十四史”之一,也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写的重要史籍,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https://pan..com/s/1N-SLvNY4gvCap2c-h25DNg

?pwd=x7dq 提取码: x7dq


TAG:
热门标签: 陈友谅(4) 收费表(1) 国有(1) 食品(7) 联姻(1)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立即处理,举报邮箱:1356571586@qq.com


随机关键词:

资源联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