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野客资源整合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资讯中心 > 生活百科

生活百科

突触名词解释(“突触”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2023-08-13 15:30:24生活百科31
突触的名词解释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细胞(肌细胞、腺细胞等)之间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称为突触(synapse)。它是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和进行生理活动的关键性结构。突触可分两类,即化学性突触(chemicalsynapse)和电突触(electrical...
突触的名词解释

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细胞(肌细胞、腺细胞等)之间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称为突触(synapse)。它是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和进行生理活动的关键性结构。突触可分两类,即化学性突触(chemicalsynapse)和电突触(electricalsynapsse)。通常所说的突触是指前者而言。

(一)化学性突触

光镜下,多数突触的形态是轴突终未呈球状或环状膨大,附在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表面,其膨大部分称为突触小体(synapticcorpuscle)或突触结(synapticbouton)。

根据两个神经元之间所形成的突触部位,则有不同的类型,最多的为轴-体突触(axo-somaticsynapse)和轴-树突触(axo-axonalsynapse)此外还有轴-棘突触(axo-spinous),轴-轴突触(axo-axonalsynapse)和树-树突触(dendroden-driticsynapse)等等。通常一个神经元有许多突触,可接受多个神经元传来的信息,如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有2000个以上的突触。大脑皮质锥体细胞约有30000个突触。小脑浦肯野细胞可多达200000个突触,突触在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基部分布最密,树突尖部和轴突起始段最少。

电镜下,突触由三部分组成:突触前部、突触间隙和突触后部。突触前部和突触后部相对应的细胞膜较其余部位略增厚,分别称为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两膜之间的狭窄间隙称为突触间隙。

1.突触前部(presynapticelement)神经元轴突终末呈球状膨大,轴膜增厚形成突触前膜(presynapticmembrane),厚约6~7nm。在突触前膜部位的胞浆内,含有许多突触小泡(synapticvesicle)以及一些微丝和微管、线粒体和滑面内质网等。突触小泡是突触前部的特征性结构,小泡内含有化学物质,称为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各种突触内的突触小泡形状和大小颇不一致,是因其所含神经递质不同。常见突触小泡类型有:①球形小泡(sphericalvesicle),直径约20~60nm,小泡清亮,其中含有兴奋性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②颗粒小泡(granularvesicle),小泡内含有电子密度高的致密颗粒,按其颗粒大小又可分为两种:小颗粒小泡直径约30~60nm,通常含胺类神经递质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大颗粒小泡直径可达80~200nm,所含的神经递质为5-羟色胺或脑啡肽等肽类;③扁平小泡(flatvesicle),小泡长径约50nm,呈扁平圆形,其中含有抑制性神经递质,如γ-氨基丁酸等。

“突触”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突触是指一个神经元的冲动传到另一个神经元或传到另一细胞间的相互接触的结构。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在功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也是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到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一小支的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

突触小体(也称为“终扣”)是指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分枝末端的膨大部分形成的小体。这些突触小体可以与多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而形成突触。在突触小体内靠近前膜处含有大量突触小泡,内含化学物质_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激素,单胺类物质等)。

神经元轴突末梢的分支膨大构成突触小体,突触小体膜称为突触前膜。兴奋时,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突触前膜与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组成突触。

突触的解释是什么

2005年4月北京自考《生理心理学》真题名词解释第1题

突触: 神经元之间发生联系的微细结构,称为突触。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所组成。

突触的名词解释

题库内容:

触突的解释

(1). 冒犯 。 晋 袁宏 《后汉纪·桓帝纪下》 :“残酷之吏不顾无辜之害,欲使圣朝必加罚於臣宗,是以 不敢 触突天威,而自窜山林。” 元 柯丹丘 《荆钗记·责婢》 :“小梅香,待回言,恐触突了使长。” 《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 妈妈 也几遍教女儿打发 李甲 出院,见女儿不统口,又几遍将 言语 触突 李公子 ,要 激怒 他起身。” (2).突击;抵突;冲撞。 《后汉书·西羌传》 :“其兵长在山谷,短於平地,不能 持久 ,而果於触突,以战死为 吉利 ,病终为不祥。”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 :“哮阚之兽,张牙奋鬣,志在触突,猛气不慴。” 宋 赵叔向 《肯綮录·俚俗字义》 :“触突人曰揨触。” 明 徐光启 《农政全书》 卷三七:“凡栽树讫,皆不用手捉,及六畜触突。”

词语分解

触的解释 触 (触) ù 抵、顶:抵触。“羝羊触藩,赢其角”。 碰,撞:触礁。触电。触动。触摸。触发。触犯。触怒。 遇着:接触。触觉(?)。 触目惊心 。触角(僶 )。触景生情。触类旁通。 因 某种 刺激 而引起感情变化 突的解释 突 ū 忽然 :突然。突现。突发。突变。突如其来。异军突起。 突兀 。 超出,冲破,猛冲:突破。突围。突出。 烟囱 :曲突徙薪。灶突。 部首 :穴。

名词解释,解剖

1、翼点:是额骨、顶骨、颞骨和蝶骨大翼4骨相交处所形成的“H”形骨缝,位于颞窝内,颧弓中点上方两横指(或3.5~4cm)处,此处骨质菲薄,内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此处受暴力打击易骨折,骨折易损伤血管形成硬膜外血肿。2、骨单位(osteon):为在内、外环骨板之间的大量长柱状结构,又称

(Haversian system),是长骨中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数量多,长筒状,其方向与骨干长轴一致。由同心圆排列的哈弗斯骨板围绕中央管构成。骨板中的胶原纤维绕中央管呈螺旋状走行,相邻骨板的纤维方向互成直角。骨单位的长度为3~5mm,哈弗斯骨板4~20层,故骨单位粗细不一。中央管和穿通管相通,穿通管内的血管、神经以及结缔组织进入中央管。

3、 突触: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叫做突触。突触是神经元之间在功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也是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一小支的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这些突触小体可以与多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形成突触。从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这种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

4、 齿状线:距

缘约3cm,是胚胎时期内外胚层的连接处,位于肛管皮肤与直肠粘膜相接合处,呈锯齿状,它既是重要的解剖学标志,同时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5、

是近肾小体血管极处的入球微动脉管壁平滑肌细胞转变而成的上皮样细胞。体积较大,呈立方形,核大而圆,细胞质呈弱嗜碱性,含丰富的分泌颗粒。其功能是分泌

。肾素能使血管紧张素原转化为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可使血管平滑肌收缩,还可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促进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吸收Na 和水,导致血容量增大,血压升高。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是机体维持血压的重要机制之一。

解剖学名词解释(内皮、突触、血气屏障、反射冠、透明带白体、血浆、血清)

内皮:分布于心、血管和淋巴管内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细胞之间的细胞连接。

血气屏障:肺泡气与肺泡周围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几层结构,又称呼吸膜。包

括:Ⅰ型肺泡细胞、基膜、毛细血管的基膜、内皮等等结构。

放射冠:生长卵泡(次级卵泡)透明带外的一层高柱状卵泡细胞呈放射状排列。

透明带:初级卵母细胞与卵泡细胞间出现的均质状、折光性强的嗜酸性膜。

白体:黄体退化,被增生的结缔组织代替,形成的白色瘢痕。

血浆:血液加抗凝剂离心沉淀后,可分三层,上层为淡黄色的血浆,是血液的细

胞间质。

血清:不加抗凝剂,血液凝固,血块收缩,析出淡黄色液体,不含纤维蛋白原。

生理学名词解释

(一) 诸论

1. 阈值:是指使细胞膜达到阈电位的刺激强度和时间的总和。

2. 阈刺激:能使组织细胞发生变化的最小刺激称为阈刺激。

3. 内环境:生理学中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细胞周围的液体即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4.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的相对恒定

状态。

5. 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中最主要的一

种调节方式。

6. 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方式。7. 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

反应。

8. 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9. 非条件反射:是指生来就有、数量有限、形式较固定及较低级的反射活动。 10. 条件反射:是指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数量无限,是一种高级的反射活动。 11. 反馈:由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

12. 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后使受控部分的活动

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

13. 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

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称为负反馈。

(二) 细胞基本功能

1. 跨膜电位:当膜上的的离子通道开放而引起带电离子跨膜流动时,从而在膜两侧形成电

位,称为跨膜电位。

2. 静息电位: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3. 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刺激,可触发其发生可传播的膜电位

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4. 阈电位:产生动作电位时,要使膜去极化是最小的膜电位,称为阈电位。 5. 局部电位:由于去极化电紧张电位和少量离子通道开放产生的主动反应叠加尔形成的。 6. 终板电位:在神经-肌接头处,由于ACH与受体接合,使终板膜上钠离子内流大于钾离

子外流尔形成的去极化电位。

7. 局部电流: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动作电位的发生部位分邻近部产生的电流,称为局部电

流。

8. 极化:通常将平稳的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的状态称为极化。 9. 去极化: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称为去极化。

10. 反极化:去极化至零电位后膜电位如进一步变为正值,称为反极化。 11. 复极化:质膜去极化后,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称为复极化。

12. 超极化: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或状态称为超极化。

13. 兴奋-收缩耦联:将肌细胞的电兴奋和机械性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 14. 等长收缩:收缩时,肌肉只有张力的增加而长度保持不变。

15. 等张收缩:收缩时,肌肉只缩短而张力保持不变。

16. 单收缩:当骨骼肌复制一次短促刺激时,可发生一次动作电位,随后出现一次收缩和舒

张,这种形式的收缩称为单收缩。

17. 不完全强直收缩:如果刺激频率较低,使后一次收缩落在了前一次收缩的舒张期,这个

过程称为不完全强直收缩。

18. 完全强直收缩:如果刺激频率较高,使后一次收缩落在了前一次收缩的收缩期,这个过

1/4页

程称为完全强直收缩。

19. 调定点:指自动控制系统所设定的一个工作点,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只能在这个设定的工

作点附近的一个狭小的范围内变动。

(三) 血液

1. 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

2. 血液凝固:指血液由流动的固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液体状态的过程,其实质是血浆中

可溶性纤维蛋白原变成不溶性纤维蛋白的过程。

(四) 血液循环

1. 心动周期: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2. 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在一次心搏中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简称每搏量。 3. 射血分数:博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4. 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 5. 工作细胞:普通的心肌细胞(心房肌和心室肌)具有稳定的静息电位,主要执行收缩功

能,称为工作细胞。

6. 自律细胞:特殊心肌细胞(窦房结细胞和蒲肯野细胞)组成心内特殊传到系统,这类细

胞大多没有稳定的静息电位,并可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称为自律细胞。 7. 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根据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去极相速度的快慢及其不同产生机

制,可将心肌细胞分成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前者包括心房肌细胞,心室肌细胞和

蒲肯野细胞等;后者包括窦房结细胞和房室结细胞等。

8. 期间收缩:在心室肌的有效不应期后,下一次窦房结兴奋到达前,心室受到一次外来刺

激,则可提前产生一次收缩,称为期间收缩。

9. 代偿性间歇:在一次期间收缩之后,伴有一次比较大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性间歇 10. 血流量: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称为血流量,也称为容积速度。 11. 中央静脉压:通常将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央静脉压。 12. 微循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13. 有效率过压:促进液体滤过的力量和重吸收的力量之差,称为有效滤过压。

(五) 呼吸生理

1. 外呼吸:肺毛细血管血液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 内呼吸:组织毛细血管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3. 肺牵张反射:即由肺扩张或肺萎陷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吸气兴奋的反射。 4. 呼吸中枢: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元群称为呼吸中枢。 5. 氧容量:在1000ml血液中,Hb所能接合的最大O量称为Hb氧容量,即血氧容量。 2

6. 氧含量:在1000ml血液中,Hb实际结合的O量称为Hb氧含量,即血氧含量。 2

7. 血饱和度:Hb氧含量与氧容量的百分比为Hb氧饱和度,即血饱和度。 8. 氧解离曲线:是表示血液PO与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2

9. 比顺应性:单位肺容量的顺应顺。

10. V/O比值: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V)和每分钟肺血流量(Q)之间的比值。 11. P50:使Hb氧饱和度达到50%时的氧分压。

(六) 消化和吸收

1. 基本关节率:消化道平滑肌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节律性的缓慢的除极电位。 2.黏液-碳酸氢盐屏障:由胃黏液和碳酸氢盐共同构成的抗胃黏膜损伤的屏障 3. 胃粘膜屏障:由胃上皮细胞的顶端膜和相邻细胞之间存在的紧密连接构成的,对胃黏膜

起保护作用的屏障。

4. 胃排空:指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2/4页

5. 分节运动:一种以肠壁环形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运动。

6. 容受性舒张:吞咽食物时,食物刺激咽和食管等处的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胃体和胃底

肌肉的舒张。

7. 跨细胞途径:肠腔内物质由肠上皮细胞顶端膜进入细胞,再由细胞基底侧膜进入细胞外

间细胞的过程。

8. 主动转运:物质逆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所进行的跨膜转运,消耗能量。 9. 被动转运:物质顺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所进行的跨膜转运,本身不需要消耗能量。

(七) 能量代谢与体温

1. 食物的氧热价: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L O所产生的热量,称为这种食物的氧热价。 2

2. 呼吸商: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的CO量与吸入的O量的比值 22

3. 基础代谢:指基础状态下(人体处于清醒而又非常安静,不受肌肉活动、精神紧张、食

物及环境温度等因素影响时的状态)的能量代谢。

4. 基础代谢率:指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

(八) 尿的生成和排出

1. 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正常人的为125ml/min。 2. 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正常成年人为19%。 3. 有效滤过压:是指促进超滤的动力对抗超滤的阻力之间的差值。其压力高低决定于三种

力的大小,即率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静脉压 囊内液胶体渗透压)—(血

浆胶体渗透压 肾小囊内压)。

4. 肾血浆流量:肾血浆流量对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并非通过改变有效滤过压,而是改变滤

过平衡点。从肾小球滤过率和红细胞比容可计算肾血浆流血。

5. 肾糖阈:当血糖浓度达180mg/100ml(血液)时,有一部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已达

极限,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此时葡萄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6. 球-管平衡:近端小管对溶液(特别是钠离子)和水的重吸收随肾小球滤过率变化而改变,

即当肾小球滤过率增大时,近端小管对钠离子和水的重吸收也增大,反之减小,这种现

象称为球-管平衡。

7. 水利尿:大量饮用清水后,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肾小管对水的

重吸收减少而引起尿量增加的现象。

8. 渗透压利尿:由于肾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增加,渗透压升高,妨碍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而

引起尿量增加。

9. 清除率:两肾在1min之内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的某种物质完全清除出去。这个被

完全清除了的物质的血浆毫升数,就称为该物质的清除率。

10. 尿滞留:如果支配膀胱的传出神经(盆N)或骶段脊髓受损,排尿反射也不能发生,膀

胱变得松弛扩张,大量尿液滞留在膀胱内,导致尿滞留。

11. 尿失禁:若高位脊髓受损,骶部排尿中枢的活动不能得到高位中枢的控制,虽然脊髓排

尿反射的反射弧完好,此时可出现尿失禁。

(九) 神经生理

1. 突触:一个神经元的末梢与其他神经元发生功能联系的部位。

2. EPSP: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3. 神经递质:是指由神经元合成,突触前末梢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并产生突触后电位的信息传递物质。

4. 调质:有神经元合成,作用于特定受体,但并不在神经元之间直接起信息传递作用,而是增强或削弱递质的信息传递作用的物质。

3/4页

5. 受体上吊:当神经递质释放不足时,受体的数量将逐量进加,亲和力也逐渐升高,称为受体上调。

6. M样作用:M受体激活后可产生一系列的自主神经效应,包括心脏活动受到抑制,支气管和胃肠平滑肌、膀胱逼尿肌、虹膜环形肌收缩,消化腺、汗腺分泌增加和骨骼肌血管舒张等。这些作用统称为毒蕈碱作用,简称M样作用。

7. 突触前抑制:通过轴突-轴突型突触使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减少而导致突触传递的抑制称为突触前抑制,其本质是一种去极化抑制。

8. 突触后抑制: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并释放抑制性递质,引起与中间神经元构成突触联系的突触后膜产生IPSP,从而使突触后抑制神经元呈现抑制效应。这种抑制过程称为突触后抑制。

9. 丘脑投射:丘脑各核团发出纤维与大脑皮层的联系。

10. 特异性投射系统: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及其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称为特异性系统。

11. 非特异性系统:丘脑非特异投射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称为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12. 上行激动系统:感觉传导通路经脑干网状结构时,发出侧支多次还神经元,经多突触联系形成的上行系统,其上行冲动在丘脑换元后通过非特异性投射,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广泛区域,使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以维持觉醒。

13. 痛觉: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时引起的一种不愉快感觉,常伴有情绪反应和防卫反应。 14. 牵涉痛:某些内脏疾病往往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者痛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

15. 脊髓休克:是指人和动物的脊髓在与高位中枢之间离断后反射活动能力暂时丧失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

16. 牵张反射:是指骨骼肌受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侧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牵张反射有腱反射和肌紧张两种。

17. 去大脑僵直:在动物的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后,动物出现抗重力肌(伸肌)亢进,表现为四肢僵直,僵硬如柱、头尾昂起、脊柱坚硬,这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

(十) 内分泌

1. 激素的允许作用:激素之间还存在一种特殊的关系,即某激素对特定器官、组织或细胞沿有直接作用,但它的存在却是另一种激素发挥生物效应的必要基础,这称为允许作用。 2.下丘脑调节肽:由下丘脑促垂体区肽能神经元分泌的能调节垂体活动的肽类物质,统称为下丘脑调节肽。

3. 神经分泌:神经内分泌细胞将激素释放到血液循环中发挥作用。

4. 远距分泌:激素分泌入血后,经血液循环运输至远处靶组织发挥作用。 5. 应激反应:机体遭受来自内外环境和社会、心理等因素一定程度的伤害性刺激时,除引起机体与刺激直接相关的特异性变化外,还引起一系列与刺激无直接关系的非特异性适应反应,这种非特异性反应称为应激反应。

6. 应急反应:在紧急情况下,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发生的适应性反应,称为应急反应。


TAG:
热门标签: 实景图(2) 表白算式521.1314(1) 化痰(1) 茶花(2) 喜欢一个女生怎么去表白(1)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立即处理,举报邮箱:1356571586@qq.com


随机关键词:

资源联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