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野客资源整合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资讯中心 > 生活百科

生活百科

王瑶卿(王瑶卿的人物经历)

2023-08-13 15:29:22生活百科15
中国十大京剧大师我国十大京剧大师分别是: 1、谭鑫培(1847-1917) 湖北武昌人,老生演员。他不仅奠定了京剧老生行的发展格局,形成了“无腔不学谭”的局面,并由此而带动了京剧多方面的发展,故有“伶界大王”之称。 2、王瑶卿(1881-1954) 江苏靖江人,旦行演...
中国十大京剧大师

我国十大京剧大师分别是:

1、谭鑫培(1847-1917)

湖北武昌人,老生演员。他不仅奠定了京剧老生行的发展格局,形成了“无腔不学谭”的局面,并由此而带动了京剧多方面的发展,故有“伶界大王”之称。

2、王瑶卿(1881-1954)

江苏靖江人,旦行演员。王瑶卿是京剧旦行发展中的重要人物,他善于融会糅合,有许多杰出的创造,因而王与谭鑫培被人们并称为“梨园汤武”。王瑶卿培养出大批优秀的旦角艺术人才,“四大名旦”无一不出自他的门下。

3、梅兰芳(1894-1961)

江苏泰州人,旦行演员。梅兰芳是京剧史上迄今影响最为深远的人物,人们通常以他的名字来代称中国戏曲艺术的表演体系。他的艺术中正平和,韵味无穷。梅是中国古典戏曲终极意义上的人物,可谓“剧圣”。

4、杨小楼(1878-1938)

安徽怀宁人,武生演员。杨小楼是京剧武生行的一代宗师,他对京剧武生艺术价值的探求,集中体现在他身体力行的“武戏文唱”中,讲究人物的刻画和形式的优美。杨的表演,无论唱念做打,都纵逸自如,如出天籁。

5、杨小楼(1878-1938)

安徽怀宁人,武生演员。杨小楼是京剧武生行的一代宗师,他对京剧武生艺术价值的探求,集中体现在他身体力行的“武戏文唱”中,讲究人物的刻画和形式的优美。杨的表演,无论唱念做打,都纵逸自如,如出天籁。

6、周信芳(1895-1975)

浙江慈溪人,老生演员。周信芳长期在上海从艺,使他成为海派京剧的杰出代表。在京剧史上,他尤以改革创新著称。他的表演,节奏鲜明,情感丰富,贴近生活,感染力强。他所创立的麒派艺术,许多话剧、电影演员也从他那里汲取养分。

7、程砚秋(1904-1958)

吉林长白人,旦行演员。程砚秋在京剧中乃一奇才,他以一副被视为“鬼音”的歌喉,创立了一个世所称誉的“程腔”,风靡南北,影响深远,至今不衰。程以声腔艺术成就最高,其唱格调高绝,幽渺深邃,动人心魄。

8、马连良(1901-1966)

北京人,老生演员。马连良是生行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马派的风格,清丽雅致,又明快浅近,故能雅俗共赏。

9、裘盛戎(1915-1971)

北京人,净行演员。他是京剧花脸行中最为杰出的代表,花脸艺术发展到他那里,无论表演水平还是审美境界,都得到空前提高。裘广泛汲取前辈艺人的滋养,又涵融自己的艺术见解,另辟蹊径,赢得“十净九裘”的殊荣。

10、萧长华(1878-1967)

客籍江苏扬州,丑行演员。萧长华的表演艺术虽属小丑,但无论唱念做打,皆不温不火,恰到好处,故格调高雅,清新脱俗。

王瑶卿的人物经历

王瑶卿祖籍江苏靖江,客籍宛平。为昆旦王绚云(名彩林,又名彩菱、家琳,字耀庭)之长子。其母为“同光十三绝”老旦郝兰田之女。二弟凤卿,为汪(桂芬)派老生。王瑶卿夫人为杨宝忠、杨宝森之姑母,膝下仅一女,名铁瑛,爱称“老铁”。

王绚云弟王家荫,有子名丽卿,亦工旦行。其子王世霞(亦名世侠),工小生。丽卿小妹为姚玉芙妻室,即王世续、李世芳之岳母。

王凤卿娶小生钱俊仙(王世续之父、刘雪涛岳父)大姐为妻,生有二子,长子少卿,原习老生后为琴师,有子继曾未从艺。少卿弟幼卿,随伯父瑶卿习旦行,并过继伯父房中为子,生有二女二子,长女存德适高维廉之侄兴华为妻;次女早天;长子绍曾,次子荣曾,幼入荣春社,改名荣增,工老生。生有三子,长子敬琨,于中国戏曲学院舞美工作,至此王门为五代梨园世家。 王瑶卿自幼受家庭的艺术熏陶,9岁从田宝琳(陈德霖之师)学青衣。后入四大徽班之一的“三庆班”向崇富贵学武功,再从谢双寿、张芷荃、杜蝶云等习青衣和刀马旦,并得到钱金福指教了把子功。有了文武昆乱的基础及众多的剧目,于1894年(光绪二十年),年仅14岁便借三庆班的台,演出了《祭塔》,反映极佳,因此崭露头角。

后与裘桂仙(裘盛戎之父)、鲍吉祥、时慧宝(时小福之四子)等人同搭陈丹桂的“小鸿奎”班。名旦“万盏灯”李紫珊,亦搭此班演出。他对王瑶卿极为器重,《虹霓关》是李紫珊的拿手戏,当时传授了王瑶卿,王也因此戏而唱红,有了小名气。

“同光十三绝”的时小福,是四大徽班之一“四喜班”的著名青衣,非常器重他,主动为其改正唱腔、纠正身段。并把自己的杰作《汾河湾》传授于他。

16岁时,即进入名角如林的“福寿班”。17岁因“倒仓”辍演。同年与杨朵仙之女结婚。次年加入其岳父所在的“四喜班”。18岁嗓音复原,二次进入“福寿班”。在班中陈德霖为了提携后进,常把自己的主角戏让给他演,并陪其演配角,从此王瑶卿进入了名演员的行列。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戏班被迫解散,演员失业。瑶卿、凤卿兄弟二人只得在东城椿树胡同家中用功。有时到票房练戏,并常与名票“红豆馆主”溥侗共研技艺。21岁三进“福寿班”,兼演青衣、刀马旦之戏,并对《儿女英雄传》、《雁门关》、《混元盒》等本戏,大胆地进行了革新尝试。 1902年,经陈德霖、余玉琴介绍,进宫补去世的时小福之差,当了供奉。一同进宫承差的还有花旦杨小朵、小生陆华云、老旦龚云甫、丑角慈瑞泉、武生瑞德宝等。从此常与谭鑫培、杨小楼、汪笑侬等合作演出。

由于他常在宫中为慈禧演出,长了不少见识。他和谭鑫培经常合演《南天门》、《牧羊圈》、《金水桥》等戏。尤其是《汾河湾》颇受慈禧赏识。特别是一次为慈禧改的无法演唱的昆曲《阐道除邪》谱成京剧,得到了慈禧的特殊奖赏。

他一面在宫内承差演戏,一面在宫外搭班演出。1905年入“同庆班”与谭鑫培长期合作,常演剧目有:《南天门》、《汾河湾》、《桑园寄子》、《宝莲灯》、《御碑亭》、《四郎探母》、《法门寺》、《珠帘寨》等戏,真是珠联璧合。此时的王瑶卿已为旦角一时翘楚,誉满南北。 1909年,王瑶卿自己挑班,演出于东安市场的“丹桂园”,改变了以往生行领衔的局面。在此期间,上演了经他整理重排的《五彩舆》、《庚娘》等剧,名震京城。这是他的鼎盛时期,成为京剧史上以旦角挑大梁的第一人。

在与谭鑫培的长期合作中,亲眼目睹了谭鑫培参照京、昆、汉、秦、梆、晋、楚、湘等近十个剧种的本子、加以综合而改编的《南天门》,成为一出观众喜爱的新剧目。更清楚《失·空·斩》一剧,是谭在不损伤原剧精华的基础上,对唱词、唱腔、念白等进行革新,使之成为久演不衰的传统剧目。这对王瑶卿起到了极大启发和促进作用。 在京剧史上,生旦并驾齐驱,是从王瑶卿始;旦行独立门户、自成一派他是首创;旦角挂头牌他是第一位;旦角唱大轴他是第一人。他与谭鑫培势均力敌,时人把此二位誉为“梨园汤武”。

他善于把生活和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尤其是堪称一绝的旗装戏,是“王派”艺术的精髓。这和他进宫演戏有关,在宫中承差时,观察了西太后、皇后、皇妃、福晋等人的言谈话语和声容仪态,日久天长见多识广,体验就深刻了。把它溶于《雁门关》、《四郎探母》、《梅玉配》、《大登殿》、《珠帘寨》等戏中,再加以艺术创造,成为“王派”极有特色的代表剧目。

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宫中承差的供奉演出。后与二弟凤卿演出于粮食店的“中和园”,在此期间,因嗓音渐退,多侧重于演刀马旦和花旦戏。以整理和新编的《雁门关》、《金猛关》、《樊江关》、《得意缘》、《万里缘》、《马上缘》、《琵琶缘》、《荀灌娘》、《木兰从军》、《天香庆节》、《江南捷》、《穆柯寨》、《棋盘山》、《天河配》、《乾坤福寿镜》、《十三妹》等展献给观众。

由于他善于调动一切艺术手法,塑造了许许多多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舞台艺术形象,如:见义勇为、嫉恶如仇的何玉凤;有勇有谋、替父从军的花木兰;智勇双全、天真活泼的荀灌娘;文武兼备的抗金元帅梁红玉等等,真是众口称赞、盛极一时。在诸多戏中充分展示了他的艺术才华和创造才能,形成了独树一帜、风格新颖的“王派”艺术。 王瑶卿的鼎盛之年,正值光绪年间。当时京剧艺术已趋定型。旦角的青衣、闺门旦、玩笑旦、刺杀旦、刀马旦、武旦各行界限划分极严。唱、念、做、打各行只专一功,表演亦各有所偏。这种严格的分界,直接影响着演员对剧中人物的刻画和艺术的发挥。老一辈演员都恪守旧规,从来无人胆敢逾越这条鸿沟,惟恐被同行讥讽和嘲笑。

虽然王瑶卿青衣、刀马、花旦无一不精,文武昆乱不挡。但也只能以演青衣为本行。使他深深感受到青衣不能兼演花旦、刀马旦戏旧规约束的苦衷。在谭鑫培的改革创新精神影响下,他决心突破传统束缚,开创新路。

他从表演人物出发,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博采众长。由于他对旦角各行都极精通,就广泛吸取各行精华,突破行当界限,大胆革新。在他不到30岁的时候,首创了熔青衣、花旦、刀马旦于一体的“花衫”行当。使青衣不仅重唱,还重做、表,称“青衣花衫”;刀马旦也要重唱念和表情,叫“刀马花衫”。极大地丰富了旦行的艺术表演。尽管受到保守派攻击为“外道邪魔”,但他顶住了,并得到观众的欢迎和支持。戏曲理论家徐凌霄曾誉之为“非青衣、非花旦,卓然自成一家”。

王瑶卿对京剧的唱、念、做、打都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他的唱功,被誉为“有骨头”的唱,明丽刚健、遒劲爽脆,尤以“西皮”见长,所唱(快板)更见功力。他的念白清朗爽利。念韵白生动自然;京白极富生活气息,更善用韵白和京白相间“风搅雪”的念法,以表现特定人物的风韵。在做表和身段上,善于运用步法和水袖技功,来表达人物思想感情。如《长坂坡》“跑箭”的园场;《武家坡》“跑坡”的下场;《乾坤福寿镜》“惊疯”的舞袖等等,都有独到之处,成为“王派”艺术的定型模式。

他非常注重“以形传神”。因此,对化妆、服饰、鞋履、扮相、砌末、把子等诸多方面,都精心地进行全面改进。

在砌末的改革上,也是煞费了苦心。特别注重如何区别那些最易雷同的人物。王瑶卿开拓了创流派的先例。他的抱负和才智得到了充分的施展。由他所创始了“王派”,已成为京剧旦角的基本流派。梅、尚、程、荀四大名旦,就是在他的指导和培养下形成了各自的流派。曾有人称他和谭鑫培是“京剧生、旦两大革新家”,在京剧史上,王瑶卿不愧是一位革新创造的先驱。 由于过分的劳累,王瑶卿的嗓子过早地毁了。1926年最后一次到上海演出,头天的打炮戏《悦来店》、言菊朋、金少山的《捉放曹》,王幼卿、王长林的《女起解》。随后又演出了《万里缘》、《梅玉配》等“王派”代表剧目。使观众大饱眼福,尽管受到欢迎和赞赏,但终因嗓音关系,不便再继续粉墨登台,便立意潜心传艺。

也就是此行演出,在老共舞台对面的下榻处,经顾森柏、周梓章介绍,王瑶卿收了当时与林树森、金少山、盖叫天同台演出过的青年演员程玉美(程玉菁)为徒。并由周代笔写了“关书”。程当即向老师、介绍人以及在场的金仲仁、言菊朋、王长林、李洪春、茹富蕙、王少卿、王幼卿及来宾等行了礼。王瑶卿对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四大名旦,不但根据其四人发音、表演、特长的不同而分别培养成为各自的流派创始者,而且据其特点传其剧目,使之成其为代表剧目。就是“一花(筱翠花)一草(芙蓉草)”、四小名旦中的一文(张君秋)一武(宋德珠),能得到剧坛内外一致赞誉,也同样是受到王瑶卿精心培育、因材施教的结果。

新中国成立后,王瑶卿接任了“中国戏曲学校”校长。以炽烈的热情、充沛的精力,投入了新的戏曲教育事业。从招生、考试、授课、演出、把场到戏改、编审剧本等一系列活动,都事必亲躬、不遗余力地洒着他的辛勤汗水,培养了成百上千的艺术之花,可谓“桃李满天下”。

1954年,王瑶卿因患脑溢血症病逝。文化部为他召开了隆重的追悼会。安葬于青龙桥青山公墓。他的一生,对京剧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梨园汤武指的哪两位艺术家

梨园汤武指的是谭鑫培和王瑶卿这两位艺术家。在京剧史上,旦行独立门户、自成一派王瑶卿是首创,他与谭鑫培势均力敌,故把此二位誉为“梨园汤武”。在与谭鑫培的长期合作中,对王瑶卿起到了极大启发和促进作用。

谭鑫培简介

谭鑫培是我国著名的京剧艺术大师,也是京剧谭派艺术的创立者,被尊为京剧界鼻祖,亦有伶界大王之赞。其对京剧艺术的革新,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行内有“无腔不学谭”之说。谭鑫培一生创造了为数众多的艺术形象。由于他善于体察人物的身份、性格和精神气质,因而演来无不形神毕肖。

王瑶卿简介

王瑶卿是我国京剧表演艺术家、戏曲教育家

,他不仅青衣、刀马旦兼演,而且文武昆乱不挡,艺术上博大精深,他所创造的“王派”,是京剧旦角艺术的基本流派。王瑶卿享有盛名以后,首先突破了京剧界多年来的陈规旧念,把青衣、花旦、刀马旦的唱、念、做、打、舞的特点融汇起来,创出“花衫”这一行当,给京剧中的旦角开辟了广阔的新道路,同时也促进了旦角与生角并驾齐驱的发展。

通天教主的通天教主王瑶卿

京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在梨园界被尊奉为“通天教主”。他生于1881年,卒于1954年,原名瑞臻,字稚庭,号菊痴,晚号瑶青,斋名“古瑁轩”,祖籍江苏清江(今江苏淮安)。其父为晚清著名昆曲演员王绚云。 投身学艺

王瑶卿和二弟王凤卿都是自幼投身于京剧艺术事业。王瑶卿9岁开始学艺,由田宝琳开蒙学青衣,在三庆班大下处从崇富贵练武功。后拜谢双寿为师,同时向张正荃、杜蝶云学青衣和刀马旦。两三年间学会了十几出青衣戏,均以唱工为主;又学了十几出讲身手、重工架的刀马旦戏和歌舞一体的昆腔戏。所学的这些剧目中,大体上囊括了京剧旦角表演程式的各种基本技艺,“文武昆乱”兼容并有,为他后来的舞台实践打下了无所不通的全面而丰厚的基础。他在学习时,下了扎扎实实的真功夫,而不是浅尝辄止。他以用功之勤,换来的所学之富,成为他后来力行革新创造取之不竭的源泉。

后来又向时小福、李紫珊(万盏灯)、陈德霖等名家求艺。不仅没有拘囿于当时旦角各工各路不许兼担的严格矩之中,而且是向着各种不同风格、不同流派,去广泛汲取营养。

风格

他能学而不泥,择优而从。他当时小福就是“活学”。学时念白的清晰有力,沉稳醇厚“意思像了”,然后“化”为己有,形成自己的风格。《汾河湾》是时小福和谭鑫培合演的拿手戏,谁也不敢动。时小福死后,老谭要唱这出戏,他的十几个及门弟子,竟无一人敢于接替;就连青衣名手陈德霖也望而却步,却由王瑶卿继之。其实,王氏的这出戏并不是时小福亲授的,是老看时小福表演,用心钻研揣摩,悟到了时小福把人物演活了的妙谛,化为己有;同时到舞台上付诸实践,加以验证。再与谭鑫培合演,得到了谭老的称许。后来竟成了谭鑫培合演的“对儿戏”中的精品,久演不衰。 李紫珊(万盏灯)是小鸿奎班从南方邀来的“外角”,当时不被尊为“正宗”,而王氏却能摒弃派别偏见,真心实意地向其求教。时小福和余紫云的两个“谁也不敢动”的“一着鲜”,一经王瑶卿搬演,不但毫未减色,而且成为了他超越前人的“看家戏”。王瑶卿十四岁正式走上舞台,十六岁搭了大班,入人材济济、阵容很强的“福寿班”演唱,二十岁出头为主演。

23岁三进福寿班,同年被选为升平署外学民籍学生,时常进入清宫演出。二十四岁(1904)被选人清廷升平署任民籍教习,实为皇家演员,即所谓的“供奉”。在这些年代里,他一面寒暑不辍地勤奋练功、学戏,继续努力充实自己;一面在舞台上,通过不断实践,锻炼才能,熟悉观众,了解社会。

1906年入同庆班,为谭鑫培所器重。1909年自己组班演出于丹桂园,改变了以往京剧舞台上以老生领衔的局面,形成独树一帜的王派,时人将他同谭鑫培并称为“梨园汤武”。 王瑶卿46岁时因“塌中”而离开舞台,致力于戏曲教育事业,在戏曲教育方面堪称一代宗师,其入室弟子数以百计,主要传人除四大名旦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尚小云之外,还有芙蓉草(赵桐珊)、筱翠花(于连泉)、荣蝶仙、徐碧云、王玉蓉、朱琴心、黄玉麟、程玉菁、黄咏霓(雪艳琴)、华慧麟、章遏云、于玉衡、刘秀荣、谢锐青等。梅兰芳曾说自己是“按他的路子完成他未竟之功的”。程砚秋扬长避短,创造“程腔”,是在他直接指导下完成的。 特点

王瑶卿是—位颇具创造精神的艺术大家,他在继承前人表演艺术的基础上,将青衣、花旦、武旦融合一体,创造了“花衫”行当,在唱腔、表演、服装、化妆等方面,都作了大胆的改革。他的京白,清晰柔和,独具特色,把口语化的台词念得有感情、有韵味,抑扬顿挫,悦耳动听。他的唱功明丽刚健,遒劲爽脆,能恰如其分地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他还善于运用步法和水袖技巧表达人物特性,其靠功更是娴熟工稳,身手干净利落,并率先废除了跷功。

王派代表剧目

王派代表剧目有:《儿女英雄传》、《雁门关》、《混元盒》、《汾河湾》、《南天门》、《牧羊圈》、《珠帘寨》、《十三妹》、《福寿镜》、《荀灌娘》、《木兰从军》、《万里缘》、《娘子军》、《棋盘山》、《珍珠烈火旗》、《孔雀东南飞》、《玉堂春》、《穆柯寨》、《庚娘传》、《五彩舆》、《琵琶缘》等。另外,中国戏曲学校排演的《白蛇传》和中国京剧院排演的《柳荫记》均由他担任唱腔设计,其中倾注着他的心血,保存着王派演唱的精髓。 第一步 王瑶卿在演剧艺术上的建树,大致可以分为三步骤:

第一步,首先是把固有的本行传统老戏演好。哪怕是“开锣戏”,或是为别人配演

“二路”,他都本着“戏在人演,只要努力研究,戏是限制不住人的”认识,一概严肃认真地对待,不挑剔、不草率。在小鸿奎班与班主陈丹仙的儿子陈七十唱《五花洞》,陈是少老板,当然得把“头路活儿”真金莲留给他,派王瑶卿去扮演假金莲。他并没有向陈去争抢真金莲这个角色,而是立足于把假金莲演好,用心琢磨如何用自己的演技去征服观众。他在台上“当场不让步”,认真细腻地揣摩人物,以真切传神的“做”,声情并茂的“唱”,处处“有戏”而取胜。相形之下,陈七十不会做戏,脸上一点表情没有,真金莲演得大为逊色,从此,观众便把假金莲视为“头路活儿”。

他与陈德霖合演《长坂坡》,陈饰糜夫人,他饰甘夫人。他没有把这个角色当作“二路”,而是认真做戏,很有光彩。后来,明智的陈“老夫子”便不得不把糜夫人这个活儿让贤给他。他与杨小楼等在演出中,不断地切磋加工,“跑箭”、“抓铍”几处表演终成了他自家独有的“绝活”。

《打渔杀家》原来也是一出不大起眼的开场戏,以前的好角儿是不唱这出戏的,一经王瑶卿加工创造,则大为改观。他首先从“形似”着手,萧桂英的原扮相是头戴渔婆罩、身披云肩,类似《小放牛》的村姑那样。王瑶卿认为这样妆扮,不符合渔家的生活和身份,改为打掎子、戴草帽圈、穿蓝布女茶衣。从造形上看,俨然是一个波浪生涯的渔家儿女,很有生活气息。然后,从“神似”上下功夫,注意渲染归隐河下、相依为命的萧恩、桂英的父女关系和心理神态,演出桂英的质朴、英武性格。这出戏一跃而为能够墩底的“大轴戏”。被时人评为“戏中神品”。

第二步

第二步,就是从剧情戏理出发,经过仔细推敲,对存在缺陷的戏从剧本内容和艺术处理上加以修改,使之合情合理,臻于完善。

如《二堂舍子》王桂英的上场,一般演法是刘彦昌唱完[二簧快三眼转原板]后,唱[散板]:“后堂内请出儿的娘亲”;沉香、秋儿念:“有请母亲!”然后,王桂英内唱〔导板〕:“后堂内来了我王桂英”,再转〔慢板〕:“站立在屏风后侧耳听”,接下去还有几个“莫不是”的猜测。王瑶卿认为这样的处理,于情理不合。既然是“请出来”的,直截了当地上前问明原委就是了,何必“站在屏风台侧耳听”呢?就更不必左一个“莫不是”、右一个“莫不是”了。所以,他改为刘彦昌唱完〔原板留一下句,王桂英“嗯哼”上场,接唱下句:“后堂内来了我王桂英”,接下去就与剧情吻合了,顺畅而合理,又无斧凿痕迹,真是神来之笔。《枪挑穆天王》的老路子,原有穆洪举被杨延昭当场刺毙的情节。王瑶卿认为这样不好,

穆桂英与杨宗保既然结亲,自己的父亲被对方的父亲刺死,她却把杀父之仇抛置不顾,一同投宋,未免太不近情理,有损穆桂英的英雄品格。于是他改为桂英救了父亲,一同回山欢聚。既合情理,又使穆桂英的形象趋于完整,还加强了喜剧气氛。

第三步

第三步则是演本戏、编演新戏,通过新剧目进行艺术革新的探索和实践;同时对那些精芜并存、瑕瑜互见的戏,敢于做“脱胎换骨”的“变革”,好比“作大手术”。《十三妹》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原来这出戏是作为武旦本工戏搬演的,以踩跷、上栏杆、打弹弓等技艺,称绝一时,至于演员的表演则无人苛求。王瑶卿敢于别开生面,断然废跷,脚底下改为大脚片蛮装,穿红缎绣花薄底靴,不上栏杆,不亮小脚儿,而从刻画人物着力,体现何玉凤侠肝义胆、嫉恶如仇、豪爽刚健的性格和端重、健美、英武、雄丽的精神气质。以细腻的表演、传神的念白和矫捷挺劲的身段动作见长。尤其是念白上的精雕细琢,赋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种念白,既非韵白,又非纯粹口语化的生活对话,与一般的京白也不同。它的音乐性和节奏性很强,在发声、吐字、气口上极尽轻重疾徐、抑扬顿挫的变幻之妙,被称作“京韵白”。由此,《十三妹》竟扭转了当时一班观众的癖好,王氏的演法发展了原来的路数,经久不衰,流传至今,成为体现“王派”艺术特色的代表作,被奉为圭臬。

实践

排演本戏,是他自青年时代就开始实践的。从十六岁起,就在“福寿班”参加了连台戏十六本《德政坊》的演出,后来又在各班陆续参加过八本《雁门关》、八本《五彩舆)、八本《儿女英雄传)(即全部《十三妹))、八本《梅玉配)、八本《混元盒》和六本《得意缘)、四本《四进士》的演出。这些本戏类似今天的“新编古代剧”。如果说那些传统老戏为王瑶卿打下了传统技艺的坚实基础,那么,这些“新编本戏”对发掘他的创造力则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他的创造实践提供了园地。

开创花衫

王瑶卿中年,噪音日衰,他开始侧重刀马旦和花旦戏,除没有弃掷原来那些对工对

路的戏以外,又整理重排或新编了一批剧目,如《荀灌娘》、《木兰从军》、《棋盘山》、《雁门关》、《万里缘》、《江南捷》(即(梁红玉))、(福寿镜)、《天河配》、《枪挑穆天王》、《樊江关》等。这些戏就更使他能够尽情地自由驰骋于艺术创造的广阔天地中,他的抱负、才智得到了充分的施展。他二十六岁以后,搭同庆班与谭鑫培合作多年,目睹老谭开创的一条新的途径,深受影响,早就有志于旦行的改革。在他之前的青衣,专重唱工,不讲求表演,只知道“抱着肚子苦唱”,青衣、花且、刀马旦又不准兼演,这种旧有的轨范,从来无人胆敢逾越。王瑶卿不甘于这种束缚,以改革自任,创出了人们常讲的“冶青衣、花旦、刀马旦于一炉”的“花衫”行当的表演方法。王瑶卿苦心孤诣所追求的就是“登场作剧,重在表演”。“花衫”行当所体现的“三位一体”,标志着旦角的表演,从唱念做舞的截然分割,发展到兼容互重的融于一身。演员上台,应当善于全面地调动各工表现手段来为创造人物所用,准确地表达剧情戏理。既要求外在的“形似”,也要求内在的“神似”。形神俱妙,引人化境,把完满周至的美呈献给观众。它与谭鑫培的“死戏活演”,杨小楼的“武戏文唱”表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是中国民族演剧体系的丰富内容中的精髓。

“花衫”行当的崛起,标志着京剧旦角艺术的发展,开始了新的里程。注重做工,为时所尚,后起者无不接踵追随,以程砚秋率先为代表的他的学生们把这层出不穷的青衣新腔,传遍了整个戏剧界,成为一种“王腔”,盛行大江南北。从此,原来的“无腔不学谭”又加上了“无腔不学王”。后来的“梅腔”、“程腔”、“荀腔”、“尚腔”,无不结晶着“王腔”的新韵。王瑶卿在改革创新上,并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他从创造完整的艺术形象出发,除了在剧本、表演、唱腔上锐意出新,同时也非常注重“造形”艺术的革新。他演戏、排戏、教戏时,从不忽视化妆、服饰、鞋履、砌末的设计。从人物出发,从剧情出发,从有助于表演出发,经他改革、创造的方面很多。如前面所举《打渔杀家》萧桂英即为一例。

另外,王瑶卿对文武场面也非常熟谙通达。周贻白曾说,旦角加用二胡随腔,就是“由王瑶卿提议,程砚秋予以实践,以后各名旦加以采用”的。他素来要求演员与乐队默契配合,要能做到丝丝入扣,恰如其分,打出情绪,打出意境,烘托气氛,感染观众。 简介 王瑶卿一生所演出的各工各类剧目、所创造的各种各样人物,不计其数。尤其是他晚期所演所教的剧目,其突出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积极的思想内容

从思想内容上看,一类是表彰英勇筋骨,忠烈、卫国御敌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如《木兰从军》、《金猛关》、《江南捷》、《破洪州》;一类是具有反抗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主、向往美满幸福、主张妇女解放的民主思想的,如《孔雀东南飞》、《穆天王》、《烈火旗》、《棋盘山》、《天河配》、《王宝钗》、《玉堂春》;一类是宣扬驱强抗暴、彰善瘴恶和显现妇女的聪明才智、谋略胆识的,如《十三妹》、《庚娘》、《荀灌娘》、《缇萦救父》。再有一类应当特别提出的就是,热情地塑造了一批具有高尚品格、美好心灵的兄弟民族妇女形象的“旗装戏”,表现提倡民族和睦、厌恶民族战争的可贵思想,如《万里缘》、《雁门关》、《探母回令》。剧中的胡阿云、萧太后、青莲公主、铁镜公主都是值得人们尊敬的兄弟民族女性。

优美的艺术形象

他的代表作、拿手戏所创造的一系列中国古代妇女形象,主要类型有:劲健康爽、仗义助人的风尘侠女,如何玉凤;威武勇敢、为国赴敌的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花木兰、荀灌娘;心灵善美、意切情真的异族女性,如铁镜公主、胡阿云;富贵不淫、坚贞不渝的千金小姐,如王宝训、柳迎春;刚烈坚毅、忠贞不二的烈女节妇,如庚娘、刘兰芝;英姿勃勃、性情豪放的多情少女,如窦仙童、双阳公主。

健康的艺术风格

由于表现上述这样一些人物的需要,使王瑶卿的艺术风格形成了“遒劲挺秀,明畅雅洁,凝重浑润,流丽大方”的特色。

精湛的表演技艺

在台上,健康大方,从来没有那些轻浮娇弱的表演,身段动作的节奏感、分寸感,强而且准,很有筋骨,做到柔而不软,脆而不拙,媚而不俗,穗而不花。《悦来店》何玉凤的“趟马”,《棋盘山》窦仙童的“起霸”,都有这种风韵。

至于王瑶卿在唱念艺术上的精深造诣,主要是抓住了“字儿、气儿、劲儿、味儿”四个环节,大作文章,取得了独到的成就。他的唱之所以被誉为“有骨头”的唱,就在于它具有清丽、润俏、遒劲、醇厚的特点,犹如朗月霁风,明爽沁人。他的念白,功力最深、成就最高的当属“京韵白”,这是前所未有的创造。过去人们常以“哀梨并剪”来形容,就是说听王瑶卿念白,好像吃“哀家梨”那样感到甘美爽口;好像使用“并州剪”那样觉得锋利称手。清朗爽利,成为王氏念白的特点。

在京剧舞台上,作为称得起自我作古、独立门户的一家流派,是从王瑶卿开始的。旦角唱大轴,他是第一个;旦角挂头牌,他也是第一个;旦角创流派,他又是第一个。

桃李盈门

王瑶卿四十六岁那年(1926年),不幸失嗓,再难登台。这位怀有宏远抱负的艺术家,从此掀开了他艺术生活史中崭新而光华的一页--专事课徒授艺,以此来完成他在舞台上未完成的事业。

王瑶卿在京剧表演艺术上,不愧是继往开来、革新精进的一员巨匠,而在为京剧事业育才授艺、奠基开路上,他又是桃李盈门、功高济世的一代宗师。

当年,有人把谭鑫培和王瑶卿誉为“梨园汤武”,称他们是“京剧生旦两革命家”。谭鑫培的主要精力是放在登台演戏上,一生所收弟子甚少。王瑶卿却不然,他遍地播种育苗,施肥灌溉,是一位热心的园丁。凡有登门求教的,来者不拒,都施以殷勤的指授,所以王门弟子数以百十计。30年代时,就曾有人说过,“谭鑫培革命,只本身成功;王瑶卿革命,给别人开路。……谭鑫培收拾三胜长庚残局;王瑶卿创开四大名旦新路。两人革命精神一般,两人革命结果却不一样。谭鑫培的贡献,在于他以革新的成果完成了京剧老生艺术中一个流派,被后世奉为“正宗”,一脉相传,又派生出诸多新派,影响之远,衍续至今。王瑶卿却是从中年起,就撤步氍毹,设帐执教,为他人作嫁衣裳。他是伯乐,他是人梯,他把多多少少的人引进了艺术大门,扶持他们登上了艺术的殿堂,“凡所指点,无不各如其分,显誉成名”,梅、尚、程、荀四大名旦、四大坤伶(说法虽不一,一般都同意有雪艳琴、新艳秋、章遏云)、张君秋、杜近芳等都受其教诲,弟子有王幼卿、程玉菁、赵桐珊、王玉蓉、华慧麟、谢锐青、刘秀荣等。《孔雀东南飞》、《柳荫记》、《白蛇传》、荀派名剧《霍小玉》、程派名剧《锁麟囊》等都经过他的编排或指导,其中《孔雀东南飞》和《白蛇传》就是明显的王派唱腔风格。王派讲究一个“活”字,着重神髓的传承,不求形似,已融入许多艺术家的个人风格中,如雪艳琴、杜近芳等。

如想了解王派的原貌,可以参考王幼卿的唱法,梅褒玖的《祭塔》即王幼卿所授,是王派腔,与梅兰芳先生有所不同。胡菊琴的老唱片《芦花河》是标准的王派唱法。荀慧生的唱念也颇有王的影子,如早年唱片《审头》之二黄散板“陆大人堂上把话论”,其中第七句“这厢不是那厢望,喂呀我的夫哇”加了哭头,是王派的唱法。王老留下的声音资料极少,只有解放前《悦来店》、《能仁寺》的唱片和建国初期教学生《玉堂春》的录音。

王派特点

王派的一些特点:

(1)讲究字韵。尖字要求念得非凡尖,团字也要非凡突出舌面音的特点,和现在的习

惯不同。

(2)京白讲究。按旗人念法,今多已不传。听他塌中后与程继仙合灌《悦来店》、《能仁寺》的京白,尽管嗓子已坏,几乎纯用大嗓,然语气感极佳,四声安排得当,人物表现准确,和现在纯用普通话的所谓京白不可同日而语。在念白上最接近王老的当属荀慧生;梅兰芳等受其影响也很大。要把握好京白,最好能多听王老的录音,细心体会其语调走向和语气的细微变化。

(3)首创风搅雪念法。为了表现花衫的人物特点,用韵白过于刻板,用京白又太直白,遂在一句中把韵白和京白成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称为“风搅雪”,既不失庄重又富有生活气息。荀慧生进一步发展了这种念法,称为“谐白”。

(4)“嗽儿”。凡是有符点的地方都要求处理得干脆爽利,符点非凡清楚,节奏感极强。如《审头刺汤的散板。一般在拔高前铺垫的一个短音就是这个唱法。和别派对“嗽”的定义有些不同。

(5)讲究以情带声和力度对比,荀慧生把这种唱法发挥到了极致。

(6)节奏多变。非凡是流水和快板,常在一段中随感情的变化而改变唱腔的尺寸,快慢无常,称为“猴皮筋”,是王派特有的。如《大登殿》王宝钏的流水“怪不得儿夫他不回转”的“他”字忽然变慢,到“就被她缠住了一十八年”的“住”字加快,“我本当不把理来见”的“理”字又扳慢,“她道我王氏宝钏理(到那个)不端”的“理”字又加快,并加上衬字,显得节奏更鲜明,这样反复的快慢、强弱、高低对比,加强了戏剧效果。大家最熟悉的可能就是《白蛇传》”断桥“一折“你忍心将我害伤”一段,从一开始几乎是一字一板,速度慢而稳,表现白素贞强压不满、耐心讲理的神情,到“才对双星盟誓愿”稍加快;“你忍心叫我断肠”又慢,“头晕目眩”更慢,“腹痛不可当”的“当”字用了一个巧妙的小腔,表现她当时的腹痛难忍,急速转入“你袖手旁观在山冈”,尺寸要催上去,表现白素贞越说越气、数落许仙的神态;后面“手摸胸膛想一想”更快,到“有何面目”的“面”字突慢,“目”字要很干脆,不能拖泥带水;“来见妻房”决不能上来就唱成散板,“来见”二字一定要落在板上,和前面一气贯通;换口气再用轻声唱出“妻”字,“房”字的拖腔也要干脆,虽然拉散,最后几个音必须斩钉截铁,节奏分明,决不可拉警报洒狗血。在“猴皮筋”唱法上,继续最出色的当属尚小云,他的流水、快板、摇板和散板大量采用了这一处理手段,新奇别致,节奏感强烈,剧场效果极佳。 发展 通过弟子们的实践来实现自己革新的建树,同时也就把不同素质、不同条件的弟子引向了他们各展所长的艺术发展道路。因此,他对每个弟子的素质、条件、个性都了若指掌,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对于“四大名且”的不同指授,就是善于发挥他们各自独有的特质,扬长避短,显优藏拙。他对梅、尚、程、荀每个人突出的优长,都有简要的评语。他认为:梅的扮相大方,适宜演端庄薄贵的人物,如西施、杨玉环;尚的武功坚实,胜任演挺健、刚烈风貌的角色,如秦良玉、王昭君;荀的做戏细腻,演天真烂漫性格的人物出色,如吕昭华、陈秀英;程则是唱工见长,应尽量发挥善唱的特点。所以他在指导程砚秋编创新腔上,花的心身最多,下的功夫最大,收到的成果也最丰硕。程的嗓音低回蕴籍,内涵筋骨,不外扭锋芒,行歌委婉回柔,低沉多于高亢。王氏抓住他嗓音的这些特征,因势利导,别创新声。在《鸳鸯冢》、《文姬归汉》、《青霜剑》、《金锁记》和《锁麟囊》等剧中,谱出了一套套新腔,听之有的如怨如慕,有的如泣如诉,宽则声裂金石,细则宛若游丝,刚柔托济,高低自如,真有“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的妙趣,这都是王氏根据程砚秋宜用“脑后音”等特点,结合人物、剧情,指导程砚秋创造出来的,为“程腔”开创了放异光彩的先端。在《文姬归汉》的(胡茄十八拍)一曲中,显示了王氏编腔作曲的非凡天才;在《锁麟囊》中集中显现了“程腔”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王氏在这些创腔实践中,实现了自己改革、发展旦角唱腔艺术的高超见地。程砚秋曾说:“我创腔的第一个时期,是本着小时初学的法则,守着规矩,再求发展;但发展必须仍循规炬,所谓“守成法,要不拘泥于成法;脱离成法,又要不背乎成法”。我就是遵循这样一个法则来进行创造的。”这个“法则”就正是“王氏法则”。在这个法则下,创制出程派新声,也培育出程派演员。

特点

王氏为荀惫生排戏创腔时,则根据荀的嗓音委婉低柔、柔多于刚的特点,避免多使高腔,使“荀腔”圆活妍润,神情盎然。对尚小云则又不同,因尚的嗓音清越嗦亮,刚多于柔,就要求他多用高腔,托腔可长,发挥其刚劲高亢、古淡润朗的特色。荀慧生的《元宵谜》、《还珠吟》、《钗头凤》、《陶三春结婚》、《美人一丈青》、《丹阳恨》、《荀灌娘》、《庚娘》、《得意缘》、《棋盘山》、《十三妹》等戏都得到过王氏的指导;尚小云的《乾坤福寿镜》即为王氏所授。梅兰芳早年也是从学“王腔”入手,他的《玉堂春》、《汾河湾》、《长坂坡》都是宗王;二本《虹霓关》、《樊江关》就是得自王氏亲传。梅派戏《西施》、《太真外传》初于时,也都得到了王氏的细致而认真的具体指导。

改进方法

新中国建立后,他在给中国戏曲学校的学生上课时,教法也完全不同。根据学生的基础不同,舞台实践经验也有深有浅,故而所教的戏路子就不一样。即使对谢锐育与刘秀荣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谢偏重于“刀马花衫”,先唱《烈火族》、《相江会》;刘偏重于“青衣花衫,则先演《貂蝉》、《孔雀东南飞》。王氏在排戏、课徒中,最反对他的弟子、学生艺术上生吞活剥地单纯模仿哪一个人或哪一派;也不许学生棋仿他。他总是绞尽脑汁地为他的弟子们物色、选择一些对手的戏,排演出来,发挥所长、展示特色,创出各自的路来。

王氏在教学中总是督导弟子们要文武兼通,首先要把其他功扎扎实实地练好;学了文戏以后,还要学点武戏;学了皮簧以后,再学点昆曲。一出戏里,凡属旦行应工的角色都应当会,不许只会一个角色。他排戏时,就总是生旦净丑一起说,脱口而出,滚瓜烂熟,是一位无所不通的“活总讲”。正如程砚秋对他的赞誉:“既是好演员,又是好导演和好教师。”

学生

他的博大精深,为人们所倾慕,所以向他登门求教的,不仅旦角一行的演员,许多其他行当的演员,如言菊朋、王又衰、高庆奎、贯大元、马连良、谭富英、郝寿臣、姜妙香、俞振飞、叶盛兰……也常来请益。北京前门煤市街大马神庙胡同王氏的寓所,成为艺术界人士心向往之的“圣地”,到了那里可以高谈阔论艺术中的各种问题,不分长幼,都可以畅所欲言。就是坐在一旁静听不语,也是一种受益匪浅的乐事,内行管这叫做“熏戏”。当时,程砚秋、张君秋都是多年在那里“熏戏”的常客。来到这里的,不仅是演员,还有文人、画家,如罗疾公、练墨香、李释截、齐如山、黄秋岳、徐凌霄、周贻白和陈半丁、颇伯龙、金拱北、王雪涛等,一起谈剧论画,切磋艺事。文玩古蓝界的行家们也常来登门研讨,把王氏落为眼力不凡的文物鉴赏家。

越剧张琳的徒弟

张琳的徒弟有:

1. 吴宗宪:吴宗宪,中国著名男越剧演员,被誉为“越剧四大家”之一,张琳的徒弟,也是其后的传人,擅长演出越剧的折子戏和梆子戏,并将其继承发扬。

2. 胡宗良:胡宗良,中国著名越剧演员,张琳的徒弟,擅长演出越剧的折子戏和梆子戏,并将其继承发扬。

3. 李洪基:李洪基,中国著名越剧演员,张琳的徒弟,擅长演出越剧的折子戏和梆子戏,并将其继承发扬。

4. 徐晓明:徐晓明,中国著名越剧演员,张琳的徒弟,擅长演出越剧的折子戏和梆子戏,并将其继承发扬。

5. 刘玉珍:刘玉珍,中国著名女越剧演员,张琳的徒弟,擅长演出越剧的折子戏和梆子戏,并将其继承发扬。


TAG:
热门标签: 制动(2) 周国平(1) 生肖兔(1) 天麻(1) 高皇后(1)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立即处理,举报邮箱:1356571586@qq.com


随机关键词:

资源联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