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野客资源整合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资讯中心 > 生活百科

生活百科

心即理(心即理是什么意思?)

2023-08-13 15:24:52生活百科38
“心即理”的意思是什么?这句话的大意是:人在成为圣人的过程中,只需向自己的内心寻找力量,寻求道理,内心具足一切,无需外求。从外部寻找事物的道理是错误的。也就是说圣人“求理”的途径是“内心自省”。 王阳明于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
“心即理”的意思是什么?

这句话的大意是:人在成为圣人的过程中,只需向自己的内心寻找力量,寻求道理,内心具足一切,无需外求。从外部寻找事物的道理是错误的。也就是说圣人“求理”的途径是“内心自省”。

王阳明于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一天半夜里,他忽然有了顿悟,认为心是感应万事万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题。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发展过程

他自己于七年后对这次略带传奇色彩的悟道叙述说:守仁早岁业举,溺志词章之习,既乃稍知从事正学,而苦于众说之纷扰疲苶,茫无可入,因求诸老、释,欣然有会于心,以为圣人之学在此矣!然于孔子之教,间相出入,而措之日用,往往缺漏无归;依违往返,且信且疑。其后谪官龙场,居夷处困,动心忍性之余,恍若有悟,体验探求,再更寒暑,证诸五经、四子,沛然若决江河而放诸海也。然后叹圣人之道坦如大路。

心即理是什么意思?

心即理的指的是物我合一,就是说身、心、意、知、物是浑然一体的,不能独立存在。知行合一是认知和实践统一,知便是行。致良知则是指通过疗救人心来拯救社会。

心和理,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心指宇宙,理指宇宙规律。它们是共生的关系,心之所达,理随心至。心无法离开理而存在,而理离开了心,便无所依托。

知行合一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知是指内心的觉知,对事物的认识,行是指人的实际行为。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而是内有良知则外有良行,如果没有致良知,就不会实际的善行。

扩展资料: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核心精髓。他认为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是不符合客观实际。他认为“天理”就在每一个人的心中,要求人们“知行合一”。通过提高自己内心的修养和知识水平,去除自己的私欲与杂念,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运行,即所谓的“致良知”。

心学更贴近现实生活,它教化人们应将道德伦理融入到人们的日常行为中去,以良知代替私欲,来破除“心中贼”。王阳明主张“致良知”,认为只有疗救人心,才能拯救社会。只有每一个人去掉内心世界的“恶欲”和“私欲”,才能解决现实社会问题。

百度百科-心即理

百度百科-致良知

什么是心即理?

心即理是中国传统哲学流派心学的重要命题,由宋代哲学家陆九渊提出,明代王阳明完善了这一哲学命题。

心即理中的“理”指超乎自然和社会之上,而又为自然和社会必须遵循的抽象原则;

心即理中的“心”指人的主观意识和认识能力。

陆九渊认为,充塞宇宙的“理”,就在人的心中,“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与李宰书》)。宇宙间万事万物之“理”,和人心之“理”是完全相同的。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物”。

如果把“理”理解为万事万物对于人的“意义”,那么这个意义是人自身赋予的,“心即理”是对的;如果把“理”定位于支配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或原则,那么这个“理”就不可能在人的“心”中的,而只能是事物本身的理在人心中的反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里的自强不息是对人生的意义,是存在于人心中的,这时“心即理”是正确的。而“天行健”背后的支配规律的万有引力,这个“理”就不是“先在人心中”的理了,而应该是世界自身存在的“理”,它能为人心所认识,但是不在“人心中”。

所以,这一命题虽然没有否认“心”外还有“理”,也没有直接肯定“心”就是世界的本原,但它认为人心之理就是宇宙之理最完满的表现,是物我统一,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它以主观的思维代替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把主观(吾心)和客观(宇宙)的辩证关系,歪曲为完全同一的关系,抹煞了它们之间的根本差别,最后用主观(心)吞并了客观(理)。这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颠倒的客观与主观的关系。

王阳明的“心即理”是什么意思?

是一种哲学理论。

“心即理”

出处:王阳明的心学理论

简介:

心即理是一种哲学理论,由宋代陆九渊、明代王守仁命题。"理"在哪里。千古圣贤无不对这个问题苦苦追寻。自唐宋儒学复兴,"理"在何方便成为儒家追问的先秦儒家命题。

自唐宋开始的儒家大家,无一不对这个命题给出自己的解释。主要分为两种观点:一种是朱子的理学观点认为理在物上。另一种是以陆九渊为代表的观点认为理在心中。

背景:

明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封建的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已充分表现了腐朽与没落的特征,资本主义的萌芽已经出现。社会呼唤人的主体精神,以促进社会的改革,王阳明的心学就应运而生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它的思想资料主要来源于思孟学派、陆九渊、陈献章。

意义:

王阳明是“阳明心学”的缔造者,而且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当时,由儒家发展而来的程朱理学大行其道,主流思想是:“理”是万物之源,去找寻“理”并用它来镇压自己的欲望,便可成圣。而王阳明对此产生了疑问。经过潜心研究,龙场悟道,王阳明提出了儒学另一大流派:心学。与“理学”相对,心学认为,心是万事万物的根本,天理只在自己心中。去除了欲望的屏障,就能得到天理。心学的核心思想就是:知行合一。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行为一体,知行不分离。


TAG:
热门标签: 员工(21) 热播(1) 十大名菜(1) 蟑螂(7) 配度(2)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立即处理,举报邮箱:1356571586@qq.com


随机关键词:

资源联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