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笼(邛笼的解释)
邛笼的读音是:qiónglóng。
邛笼的拼音是:qiónglóng注音是:ㄑㄩㄥ_ㄌㄨㄥ_结构是:邛(左右结构)笼(上下结构)。
邛笼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指的是碉楼,是羌族的传统民居。
二、引证解释
⒈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冉_夷的石堡住屋。引《后汉书·西南夷传·冉_》:“众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至十_丈,为邛笼。”李贤注:“按今彼土夷人呼为‘雕’也。”
三、网络解释
邛笼邛笼,汉语词汇,指的是碉楼,是羌族的传统民居。
关于邛笼的成语
药笼中物临邛涤器豪取智笼鸟入樊笼笼而统之笼络人心穷鸟触笼水晶灯笼笼中之鸟笼鸟槛猿
关于邛笼的词语
笼而统之临邛涤器豪取智笼药笼中物笼街喝道笼鸟槛猿笼络人心水晶灯笼穷鸟触笼笼中之鸟
邛笼的解释邛笼的解释
古代 西南 少数 民族 冉駹夷 的石堡住屋。《后汉书·西南夷传·冉駹》:“众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至十馀丈,为邛笼。” 李贤 注:“按今彼土夷 人 呼为‘雕’也。”
词语分解
邛的解释 邛 ó 〔邛崃〕a.地名,在 中国 四川省;b.山名,在中国四川省。 〔邛都( 病,劳:“匪其止共,维王之邛”。?)〕古地名,在今中国四川省西昌市,亦作“筇竹”。 部首 :阝; 笼的解释 笼 (笼) ó 用竹篾、木条编成的盛物器或罩物器: 灯笼 。熏笼。 用竹篾、木条或 金属 丝等编插而成的养鸟或虫的器具:鸡笼。鸟笼。蝈蝈笼。 旧时囚禁犯人的 东西 :囚笼。牢笼。 用竹木或金属材料制成的有盖的蒸东
邛笼石影怎么读拼音是qióng lóng shí yǐng。
邛笼,汉语词汇,指的是碉楼,是羌族的传统民居。
单字含义
“邛”
1、〔~崃〕a.地名,在中国四川省;b.山名,在中国四川省。
2、〔~都(dū)〕古地名,在今中国四川省西昌市,亦作“筇竹”。
3、病,劳:“匪其止共,维王之~”。
概述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云:“众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至十数丈,为邛笼”。关于这种奇特的建筑形式,史料中多有记载。早在唐时,李贤注:“邛笼,案今彼土颐人呼为雕也“。又有清人陆次云”峒溪纤志》载:“松潘,积雪凝寒盛夏不解。人居累石为室,高者十余丈,名曰雕房”
《章古屯志略》云:“石碉,形制有二:或如方几,或似菱花,下宽上锐,自五六丈至数十丈不等,悉以乱石砌成,碉底六七丈,中栈以木,下卧畜牲,中置锅桩,上数层储良溴什物,远望耸如束笋,高出云霄”等等。
邛笼石影的具体故事地点在哪里,是邛崃吗具体地点在四川茂县境内的四姑娘山,不是位于邛崃的。
邛笼,也称“碉楼”。羌族的传统民居。流行于四川茂县。一般平面呈四方形,用石块砌造。分三层,上层放粮食,中层住人,下层饲养牲畜。有门,层与层之间有独木梯上下。外形雄伟,建造坚固,最多达十三至十四层,高30余米,具有居住和防卫等用途。
防御力最高的古代建筑,是否只靠几个守卫就能挡住数百人?看过以前战争片的朋友一定知道,碉堡是很难对付的,这玩意不但隐蔽,而且坚固无比,破绽也很少,就那么几个机枪眼,火力还特别猛。不容易被发现,即便找到,也很难贴上去,就是为了炸掉暗堡才牺牲的。
地堡、暗堡都类似于碉堡,算是一种军事防御措施,古代虽然没有碉堡,但也有类似碉堡一样的防御建筑。
众所周知,中国地大物博,各个地方的人为了更好的生存,都因地适宜,建造出了合适的民居。比如北京四合院、陕西窑洞、云南一颗印、赣南围屋、福建土楼等等,这些房子,有的仅仅为了居住,有的不但可以居住,而且具有防御作用,福建土楼就像是圆形的碉堡。
除土楼之外,古代川西羌族人还有一种建筑,叫碉房。
碉房都是依山而建,上窄下宽,房顶都是平整的,便于晒粮食。通常,每排都有几十座碉房,一排排的碉房,看起来颇为壮观。但是,真正的防御性建筑,并非碉房,而是“邛笼”。
羌人本来是游牧民族,后来生活发生改变,他们在山上住了下来。于是,以前的帐篷等临时性房子就不再适合,他们根据生活习惯与地理环境,创造了“邛笼”。根据史书记载,至迟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邛笼”。
邛笼极其壮观,其矮者有十四五米,高者可达三十多米,足有十三层之高。由于建造工程太大,所以一户或者几家是无法建造的,通常都是氏族建立,短则几年,长则十数年。建造时,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层层修建,一层完成后,待泥浆等干燥完全固定后,再继续盖第二层,就这样直到最后完成。可想而知,这样的建筑是很坚固的,可以用数百年。1935年额迭溪地震,汶川瓦布山上寨邛笼下,出现一尺宽几里路长的大口子,但邛笼纹丝不动。
邛笼内部大概可以分三部分,下部主要是用来圈养牛羊猪等牲畜,中部住人,屯放农作物等物资,最上部则是用来盛放武器,也用来放哨和作战。每当发现敌人时,人们就在顶层点燃烽火,互相通知。各邛笼与关卡、要塞以及民居碉房,构成了相当完善的防御体系。
说了这么多,邛笼在作战时的作用,究竟如何呢?
清朝乾隆时,有过两次大小金川战争。其实金川不过弹丸之地,但清兵却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原因之一就因为邛笼碉房。邛笼每层四面,各有方孔,可施枪炮,而且位于要塞,十来个人甚至几人守着一个邛笼,就能阻挡几百年清兵,堪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后来清兵没办法,抓了不少当地人在北京修建了邛笼,了解其结构,最后发现几乎没破绽,只好用十斤乃至数十斤的炮弹轰邛笼底部,断绝水道,最后终于收服大小金川。
其实,邛笼的建造考虑非常全面,比如里面每层的梯子都可以撤掉,这样即便敌人攻入,上部的人也可以在上面继续打击敌人;比如邛笼为了兼顾,底部地基都至少厚一米,全部是大石。
总之,邛笼是古代集居住与防御于一体的建筑,比碉堡更高更坚固,是古人智慧的表现,也是我们文化的瑰宝。
羌族的碉楼有何特点?走进羌族聚居的地区,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山顶上或是险要的关隘上高高耸立的碉楼。远远望去,像一个个高大伟岸的巨人巍然挺立,又像一把把锋利的长剑指向蓝天。走近一看,便可发现这些碉楼十分浑厚、厚重、雄伟,给人一种力度和美感。
碉楼是羌族同胞住房形式之一,多用于防御侵袭与抢劫,一旦有事,附近各户老幼妇孺均可入内躲避,楼身设有洞眼,用作嘹望和射击。平时则多用碉楼贮藏粮食。这种住房形式已有很长的历史。《后汉书·西羌传》中便有记载:“众皆依山居止,垒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邛笼”为羌语,碉楼之意。
羌族同胞依据山形地势,就地取材,利用遍地的乱石和泥土垒砌修筑而成。楼有四角、六角、八角等形状,一般高5至7丈,最高的达10余丈。羌族祖先修建碉楼既是为了适应在高寒的气温中保暖、贮藏粮食的需要,也是为了适应防范外来侵扰的需要,因此重在厚实坚固,而不求表面的光滑,并且大多建于险要之地,以便防守。各寨都筑有碉楼,三五成群,既是日常生活便于往来的需要,又是械斗时互相支援的需要。一群碉楼在布局上错落有致,体现了一种整体意识,体现出非凡的气势。
可能是由于这种建筑风格体现了羌族的审美观念的缘故,尽管现代在外族的影响下修建了大量的木质平房,而且也无防御侵扰之虑,碉楼古风却一直保存了下来。羌族房屋除碉楼之外,还有较碉楼低矮一些的碉房,是羌族同胞的日常居住之地,仍用碎石和泥土筑砌而成。也有楼层,有二层、三层、四层的,以三层居多。每层高八九尺,墙厚尺余。这其实也是“邛笼”之一种。楼顶为平台,既是晾晒粮食之地,又是休息场所。这种碉房高近3丈,结构紧凑,也显得雄伟端庄。
羌族建筑特色羌族文化有什么特点 住房建筑
羌族以其独特而精湛的建筑艺术著称于世。其中以碉楼、石砌庄房、索桥和栈道最为有名。碉楼:用石块、石片以稠米浆制的胶泥黏合砌成。通常有四角、六角、八角几种形式。可达十三四层,高至十余丈,经久不损。从功能上分,有用于警戒的“哨碉”和用于实战防御的“战碉”。至今阿坝州理县桃坪羌寨还保留三座石砌的碉楼。庄房:这是羌族人对自己住房的称呼。呈方形,一般人家都是五层楼高。第一层用于养家畜;第二层是“咪达屋”和居室,“眯达屋”就是羌家火塘,相当于汉族的厅堂,火塘上方为供祀;第三层是储藏“猪镖”腊肉的地方;第四层是堆放粮食、杂品的贮藏室;第五层是一个小平台和祭台,叫“若基格”,是供奉“阿爸木比塔”(白石神)和朝拜神灵的地方。屋顶是晒坝,用来晒粮食,同时也可供小孩玩耍。其中最古老、最神秘、最具羌族特色的是理县桃坪羌寨,被喻为是“神秘的东方古堡”。
匠心独云的羌寨与碉楼建筑
羌寨多建于高半山上,由几户到一二百户聚寨而居。寨中一般都建有碉楼。羌寨碉楼有古老的历史,2000年前的《后汉书?西南夷传》描述的冉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室,高者十余丈”的所谓“邛笼”即今羌语碉楼之意。
羌族山寨选址考究,几乎都在高半山地势险要地带,向阳背风,地基坚固,不受山洪危害,砍柴取水方便,离耕地近的地方集中建房。每一座房屋院落都在能充分利用有限的平地的前提下,结合地形变化的特点,沿着等高线布局,分台筑室,成长条形排列。房与房、户与户紧密相连,纵横交错的巷道作为全寨的交通之用和与各家各户的大门紧密相连。巷道一般很狭窄,有的1―2米宽,有的只能容二人擦身而过。整个羌寨环环相扣,浑然一体。较大的羌寨,包括碉楼建筑,犹如一处结构严谨、构造复杂的古城堡。
房屋建筑材料大都是就地取材,与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羌锋、羊龙山寨,以块石、片石加黄泥砌成。萝卜寨、布瓦山寨以黄泥夯筑或二者兼用构成。
住房一般为二层或三层平顶房,整体成梯形,后墙和房屋上部高于前半部。下层圈养牲畜,通院门,中层住人,顶层作堆放谷物等用,上层房背小楼顶供白石神。居住安排方式是人在牲畜之上,神在人之上的习俗信仰。
羌寨供水可以流遍全寨,有向每家供水的水道。进水口建在寨子最高处,引渠水或泉水,水口处如都江堰水利工程一般利用水的天然冲力自然分水。水道一般在巷道旁修,渠道下用石板盖起水渠盘绕流过全寨。渠上不少地方开有天窗,为各家取水、洗涤之处,羌锋、桃坪羌寨最为典型。这种取水方式构思巧妙科学,研究水利的专家慨叹为羌族水文化。
服饰
建国前,羌族衣着以“麻布衫”和“毪衫”为普遍。用自产的大麻(俗称火麻)剥皮纺成线,再织成布,用木灰加水煮,加以漂白。“毪衫”是用牛、羊毛纺成细线,织成毪布缝制而成。此外,还有皮褂,用牛、羊皮或狩猎的岩羊、盘羊、山驴等皮缝制而成,短而无袖,套在麻布衫上,经久耐用,美观大方,男女老少均穿。
羌族男子喜欢包青色或白色的头帕,穿自制的长过膝的白色麻布或阴丹蓝布长衫,外套一件羊皮袄,腰束挑花织带。在临近松潘、黑水一带的男子还喜欢留长发,缠成丝线编成辫子饶成发髻于脑后。羌族妇女喜欢缠青色或白色的头帕,衣服一般都有花边,衣领上镶有一排银饰图案,腰系绣花带,足穿钩尖绣花鞋,喜欢带特大的耳环和圈子、毡子、银牌等饰物。最著名的是巧夺天工的“刺绣”,已成为九环线上的一朵奇葩。
随着时代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羌族服饰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但独具民族特色的云云鞋、绣花鞋、尖尖鞋、绣花圈腰以及传统皮褂等至今仍常见。
饮食习俗:
羌族也喜欢喝自己酿成的咂酒,最有特色的是熏制的“腊猪膘”,也是......>>
羌族的民风民俗 春节舞龙、舞狮
春节舞龙、舞狮,在惠州的历史已十分悠久。自古以来,从正月初一至正月半(即正月十五),龙队、狮班穿街过巷,天天热闹非凡,颇有惠州的地方特色。
传统的舞龙、舞狮活动由民间自发组成,多为一街一龙,武班、乡村舞狮。
民间的舞龙具有典型的广东风格。所舞的龙自己扎造。龙头主骨架由竹料扎成,外表糊纸上漆,彩布作龙身,整条龙长达13丈,约合42米。舞龙时,最前面由日月牌、匾额、宫灯、扮色队(化装成历代的民间故事人物),鳌鱼、凤、狮、杂水(由人扮装的鱼虾蟹蚌等)在前面引路,最后才是活灵活现的龙。一路鼓乐不断, 一路鼓乐不断,人数从多,浩浩荡荡,穿街过巷,满城轰动。龙过之处,不时有长者带子、孙在龙的肚子下钻来钻去,谓“钻龙架”, 意思是望子成龙,舞龙时的“钻龙架”、“猎龙公”、“派龙贴”等民俗,颇有的地方特色。
民间的舞狮活动与舞龙有相同的特点。把狮扎好后,偿到元妙观“开眼”,并进行“抢青”活动。新春的第一天清晨,各路狮队由师爷携匣领路,狮子、锣鼓镲钹、手持各种冷兵器的武术队伍依序表演,所到之处,店家、住户鞭炮相迎,并封红包,热热闹闹,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才告一段落。
端午节龙舟竞渡
端午节,民间称之为“五月节”。赛龙舟,惠州民间称之为“扒龙船五月节”。节,扒龙船,龙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一至初六,都举行传统的赛龙舟活动,历经千年,常盛不衰。
每年农历“五月节”,多为河水涨满,“龙舟水”使各街(村)的龙船队兴趣倍增。以往的五月节,在东江河畔,完成了赛前仪式的龙船队沿江分批举行龙舟赛。参赛龙舟先是顺水而下,而后逆水而上,最后冲刺决出输赢。奖品多为花江(用竹串吊整幅衣布,上面贴满纸巾),设奖者也多为地方的殷商巨贾。得者把“花江”插在船头,沿江而上,以为荣耀。
中秋赏月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的中秋节。
民间过中秋节仅次于春节的一个大型欢庆节日。
为了能过好中秋节,民间从节羊一个月就着手节日的筹备,购买月光饼(一种用白糯米粉加白糖做成的白饼),风粟、菱角、表榄、红柿、芋头、柚子、花生等吃物,当然,每家必不可少的是月饼和灯笼。
中秋节当天,远出他乡的人们各自回到家中最长者的家吃团圆饭,向家人讲述自己今年以来所做的事和下一步的目标,长年当家的人则多讲一些好话(激励的话)。当月光初升时,合家一起开月饼、点灯笼,开始一年一度的赏月。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间的赏月活动正在由庭走公共场所。目前,已具规模的有平湖赏月和汤泉赏月两个场所。
重阳节登高、放风筝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民间重阳节有登高和放风筝的习俗。
据民间传说,重阳节登高能给登高者带来好运,连续三年登高则能时来运转。从锻炼身体的意义上来盾,重阳节登高确实有其独到的益处。重阳节时值初秋,秋高所爽,此时登高,身心收益非平时可比,既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到高山这巅,举目远眺,山河秀色尽收眼底,令人精神振奋,心情舒畅。
现在,每年重阳节登高最为壮观的是罗浮山、九龙峰、象头山,市区的高榜山、丰山等,尤其是位于博罗的罗浮山,每年重阳节前夜(农历九月初八)十多万来自本市各县和东莞、增城、广州、深圳的登高者陆续登上罗浮山的顶峰飞去顶,通宵等待日出的人们在山顶围坐,互相祝福。日出时,烟花、炮竹响彻去霄,与初升的太阳交融在一起,颇为壮观,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到罗浮山登高的人数每年都有十多万最多时有三十多万,使罗浮山重阳登高成为岭南重阳节的盛事.
重阳节放纸鹞则是较为独特的习俗。民谣中唱道:九月九,是重阳;放纸鹞,线爱长。按我国传统习惯,放风筝一般多在清时时候。由于气候......>>
羌族的文化介绍 北川羌民崇拜神灵。所信仰的神共有30余种,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自然界诸神,即太阳神、山神、树神、地神、火神、羊神和其他牲畜神等;二是家神,即角角神(历代祖先),有的地方还有媳妇神(主持家务劳动、照料父母有功者);三是劳动工艺神,如柱柱神(房屋建筑神)、石匠神、石匠妻子神(辅助石匠砌屋有功)、铁匠神、木匠神等;四是地方神(社神),在一些村寨有自己的寨神,有的是狗,有的是羊。诸神中天神和太阳神最崇高,是主宰万物、保护人畜、给人类以光明和温暖的神,旧时早晨和临近黄昏时,羌民都要烧香和烧柏枝祭祀。山神、树神、羊神亦备受崇拜。山神保平安,每年必须举行隆重的祭山仪式;树神(又称生命神)能遮盖神体,保护人入森林的安全,羌民对神林、神树严加保护,且要按期祭祀。我县青片乡上五村的神林,太洪、白坭、都坝、贯岭等乡境内的神树,至今挺拔郁茂,受到羌民的敬仰。
羌族尚白,以白为善,崇拜白石(乳白色的石英石、羌语称阿渥尔)。因而,所信仰的诸神,除火神以锅庄(火塘)为标志,树神以神林、神树为代表,羊神以两羊角为象征外,其余均以白石为象征。白石所代表的神灵以供奉的地点相区别,如供在小塔和房顶上的白石为天神、太阳神,供在山上的白石为山神,供在正房屋角的白石为家神等。旧时羌人走亲访友时,常将白石作为最珍贵的礼物相赠。
羌族执行人神交往的是端公,羌语称为许、释比,或尊称为阿巴许,都坝河流域的羌人又称其为着。只限男性充任,不脱离农业生产。分为上坛、中坛和下坛。上坛与神打交道(神事),不杀牲,主持祭神仪式;中坛与人打交道(人事);下坛与鬼怪精灵打交道(鬼事),除害、招魂、送鬼,自己动手杀牲。使用的法器有猴皮帽、猴头、羊皮鼓、神棍、师刀、令牌、铜锣、铜镜、铜印、羊角卦、兽齿卦等,均被视为极神圣的物品,尤以猴皮帽、猴头最为贵重,不许人乱摸乱动。
羌族端公的巫术,除经、咒外,还有预卜(羊髀卜、白狗卜、鸡蛋卜)、送鬼(送茅人)、踩红锅(踩烧红的铁锅)、舔铧头(舔烧红的铁铧)、吐油火(喝烧烫的菜油吐火)、炭火洗脸等。羌族端公大都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和社会经验,是羌族文化的传承人,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望。大凡祭山还愿、招魂驱鬼、治病禳灾、卜葬送亲均由其操作。
羌族文化源远流长
远古时代,北川境内的羌族人戈基人,与从西北大草原南迁来的党项羌人,实现了大融合,成为今日羌族之先民,古羌人勤劳智慧、骁勇善战、能歌善舞,成为了羌族在人类民族历史上光辉的一页。
北川古羌人的民居大多以众皆依山居止、垒石为室,其住房就地取材,以片石青石板砌成,谓之碉房,兼有居住和防御之功能,近、现代,渐改为木质结构为主,其中吊脚楼最富有特色。
羌民族传统服装的基本色调以蔚蓝色、青色和白色为主,男女均着过膝盖长衫、腰带、衣领、衣袖、裤脚边都有挑花刺绣图案。其饮食以本地所产玉米、荞麦、青稞、小麦、洋芋等杂粮为食,喜饮咂酒,民间膳食和风味小吃,堪称一绝。
羌人能歌善舞,演唱的民歌有情歌、苦歌、喜庆歌、丧歌、酒歌和山歌等,羌族舞蹈以沙朗最为流行,羌人以农历十月初一为新年,即羌历年,是羌族最隆重的节日,多在丰收时节举行祭山会,以宰羊祭山,祈求佑护。羌笛、口弦、、羊皮鼓、唢呐等是羌族喜庆时常用的乐器。羌民最信奉的神灵有30余种,诸多神灵皆以白石为象征,同时对大禹敬若神明。...>>
家乡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 中国民居建筑分布于祖国秀丽的山川之间,深深地扎根于各民族文化的沃土,异彩纷呈,多姿多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形式。 如:草原的蒙古包,广西壮乡的麻栏,陕西高原的窑洞,北京的四合院等。这些丰富的建筑类型,既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又是民族文化的表现和社会历史的见证。 贵州山地区考察了众多苗寨、侗寨、布依寨等少数民族村寨 羌族的碉楼、 *** 的石雕房、贵州布依族的石头房,桂北地区壮族的干栏、傣族的干栏、苗族的干栏、侗族的干栏…… 傣族民居建筑因竹楼草顶或杉树皮顶,显得轻巧、活泼、通透; 侗族、壮族的民居建筑因木楼瓦顶,显得端庄、大方。
羌族民族性格特征及风俗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最早是河煌地区的牧羊民族,以后向东向南迁徙,是华夏族的主要族源之一, 也是古代蜀族和今天藏族、彝族的主要族源。它们大部分融合到汉族和其它少数民族之中,只有在四川的岷山 地区保留了全国唯―一块羌族聚居区,这包括阿坝州的茂县、汶川、理县、黑水、松潘,以及绵阳市的北川县 。其中以茂县羌族集中聚居最多,占全部羌族人口总数的60%。
羌族具有独特的物质文化成果和民族风情,绵延几千年而不间断,被称为中国各民族演化史上的一个“活化石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至今仍存的碉楼、栈道和溜索等建筑形式。碉楼在羌语里叫做“邛笼”,“皆依山居止 ,垒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著名的有茂县黑虎乡的群碉、明嘉靖年间修筑的桃坪碉。栈道在羌族地区的特 色是险峻,茂县较场一带的栈道遗迹,传为是蜀人的祖先蚕丛氏的遗作。溜索古称“窄”,是用于渡河的竹 索 ,羌族中心区茂县古有“绳州”的设置,其名称即来源于古羌的绳桥。 现存的历史文物中,以横架于滔滔服江 之上、长达100多公尺的茂县石鼓 “鸳鸯溜”最为著名。
羌族地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里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 有蚕丛和大禹的遗迹。“禹兴于西羌”, 汶川刳儿坪和茂县石鼓乡(原名石纽乡)以及北川的石纽,都有大禹诞生的纪念地。茂县县城名“凤仪镇”, 也是源于歌颂大禹的“凤凰来仪”的古语。在茂县维城乡有蜀汉大将姜维修筑“维城”的遗说。叠溪本为古蚕 丛重镇,因地震而变成今日风光秀丽的地震湖。
羌族的民俗亦很有特色,至今保留着白石崇拜习俗,户户羌寨庄房都供奉白石。羌笛传自远古,各种歌舞欢快 多情,羌族服饰有独特的魅力。其民族著名节日有羌历年、祭山会、牛王会,娱乐活动有跳莎朗舞、爬天杆、 射兽馍、放索套。其它如挑花刺绣、云云娃、喝咂酒等,都可令人享受羌族文化的独特风情。羌族地区盛产花 椒,“茂椒”至今仍是烹好川菜的重要调味品。
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 中国民居建筑分布于祖国秀丽的山川之间,深深地扎根于各民族文化的沃土,异彩纷呈,多姿多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形式。
如:草原的蒙古包,广西壮乡的麻栏,陕西高原的窑洞,北京的四合院等。这些丰富的建筑类型,既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又是民族文化的表现和社会历史的见证。
贵州山地区考察了众多苗寨、侗寨、布依寨等少数民族村寨
羌族的碉楼、 *** 的石雕房、贵州布依族的石头房,桂北地区壮族的干栏、傣族的干栏、苗族的干栏、侗族的互栏……
傣族民居建筑因竹楼草顶或杉树皮顶,显得轻巧、活泼、通透;
侗族、壮族的民居建筑因木楼瓦顶,显得端庄、大方。
四川有几个民族特色建筑之乡? 四川理县被命名为中国民族优秀建筑―民族特色建筑之乡四川阿坝州理县宣传部获悉,四川阿坝州理县被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命名为“中国民族优秀建筑――民族特色建筑之乡”。
据了解,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副会长柳青、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顾问魏敏学等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专家组一行赴理县考察评审。考察组一行参观了桃坪羌寨、甘堡藏寨、朴头乡甲司口,通过看民居建筑,听历史故事,访百姓群众,感受了理县民族建筑的魅力。考察结束后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在理县召开了中国民族优秀建筑系列项目命名评审会。
在评审会上,理县相关单位对理县民居概况作了简要介绍,考评组一行提出了考评意见,一致认为理县民族建筑的原生态与传承式新建民居的民族风格十分浓厚,年代久远,各具特色,反映了羌族和藏族的历史脉络和风俗习惯。甘堡藏寨建筑风格古朴、自然、厚重,具有当地的典型性,桃坪新寨生态环境优化特征明显。
经严格评审,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同意命名理县藏羌风情线杂谷脑河谷地带“中国民族优秀建筑――民族特色建筑之乡”称号。甘堡藏寨、桃坪新寨“中国民族优秀建筑――建筑文化传承典型示范项目”。(完)
请你在列举一些我国富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建筑 三、民族和地区间存在明显差别
中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生存在这块土地上的各个民族统一于整个中华民族之中,各民族丰富多采的民俗风情构成了中国民俗的整体。从历史上看,各民族在文化上经历了长期的交流和融合。夏商时代,中原黄河流域是夏族,东部淮河流域是东夷,南方长江流域是三苗,西北黄湟一带是羌族,大漠南北是荤粥,至春秋时期,黄河流域的商周各族与其他民族相互影响和同化,形成华夏族。秦代,当时的东夷、南蛮、百越、诸戎、笮、@⑤、夜郎等族皆统一于秦王朝,其后,匈奴、乌孙、东胡、肃慎、扶余等族又逐渐统一于汉王朝。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与汉族杂处,于是出现了大规模的融合和同化。唐代,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得到加强和巩固,文化交流也有很大发展。五代十国和宋代,虽出现过多元割据的局面,但元代大一统后,不仅结束了宋与辽金的对峙,而且也统一了大夏、回鹘和大理等政权,而各民族的文化也得到进一步的融合与交流。明清以后,更有所发展,当今我国已是具有五十六个民族的统一国家。当然,肯定各民族的交流、融合、统一,并不等于说各民族的民俗也是一致的,事实上,多样性、丰富性和民族间的差别性正是中国民俗的重要特征。
各民族民俗的差别是因各民族不同的自然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状况、文化特点等造成的。从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看,有平原、深山、密林、水乡、沙漠、海岛,气候条件也东、南、西、北相差极大。东北山林中的民族与南海岛屿上的民族,西北戈壁的民族与江南水乡的民族,必然会在各方面存在重大差别。从历史发展看,各民族也不平衡。汉族的先民早在八千多年以前就发明了农业,夏商周以来,一直以农桑为主要的经济方式,与此同时,许多少数民族则实行不同的经济方式,如北方的匈奴、鲜卑、契丹、柔然、党项、蒙古等族,曾长期从事游牧经济,而东北、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则长期以原始的渔猎、采集为主要的经济方式。不同的经济方式必然形成不同的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习俗。各民族的社会发展也不相同,汉族很早就进入了封建社会,而许多少数民族却长期处在原始的氏族社会,到近代,仍有不少民族处于奴隶制、半奴隶制、封建制、封建农奴制,甚至氏族社会阶段,而不同的社会状况便形成了不同的社会民俗。上述可见,各民族历史进程的不同,反映在民俗上,便构成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民俗并存的特点。
从文化上看,各民族也有很大差别。我国大多数的民族都使用本民族的语言,这些民族语言分别属于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印欧语系、南岛语系等不同语系,而汉藏语系中又有藏缅语族、壮侗语族、苗瑶语族,阿尔泰语系中又有蒙古语族、通古斯满语族、突厥语族,语族之下还有不同的语支。宗教信仰也多种多样,如蒙古族、藏族信仰喇嘛教,傣、布朗、德昂等族信仰小乘佛教,回、 *** 尔、柯尔克孜、塔塔尔、乌孜别克、塔吉克、东乡、撒拉、保安等族信仰 *** 教,还有一些民族则保留着原始的自然崇拜和多神信仰,包括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巫教、萨满教等。此外,在民族性格、社会心理、审美情趣、传统惯制等方面,各民族也有所不同。文化上的差别使各民族在衣食住行、社会交往、人生仪礼、游戏娱乐等各个方面都形成了差别明显、各具特色的民俗风情。
除民族间的差别外,同一民族也常因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文化传袭等不同而在民俗上产生地区间的明显差别。以汉族为例,由于人口众多,幅员辽阔,不同地区便形成了具有不同特点的地方民俗。这一点实际上在日益兴起的区域文化研究中,已为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如上古时期,中原、荆楚、吴越,就有着不同的民俗。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除记载了各地的山川物产......>>
羌族高碉的来历及意义 羌族的建筑很有特色。因为羌族聚居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的岷江上游地区,这里山脉重重,地势陡峭。羌寨一般建在高半山,因而羌族被称为“云朵中的民族”。
在岷山中穿行,不时能够看到富有特色的羌族的碉楼和石砌房。羌族建筑正是以碉楼、石砌房、索挢等享有盛名。
羌语称碉楼为“邛笼”。碉楼的历史悠久,早在2000年前《后汉书'西南夷传》就有羌族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的记载。
碉楼是羌族人用来御敌、储存粮食柴草的建筑,一般多建于村寨住房旁。碉楼的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形状有四角、六角、八角几种形式,有的高达十三四层。碉楼的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墙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上向内稍倾斜。
碉楼的修建让人惊叹,匠人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碉楼建成后稳固牢靠,经久不坏。
现在羌区的碉楼虽能见到,但比以前少了很多,不少地方也新修了一些碉楼,多为观赏用。在一些保存完好的原始山寨,还有正在使用的碉楼,一般作为羌族民居的一部分,存储粮食使用。
早在2000年前《后汉书'西南夷传》就有羌族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的记载。自唐朝来,羌族人民因各种原因向西北迁移,到了 *** 和青海,所以现在,羌族碉楼也被称为藏族碉楼。碉楼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用以御敌和贮存粮食柴草。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几形式。有的高达十三四层。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墙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上向内稍倾斜。修建时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建筑稳固牢靠,经久不衰。1988年在四川省北川县羌族乡永安村发现的一处明代古城堡遗址“永平堡”,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仍保存完好。
今天的羌族是古羌人的一支,自称尔玛。“羌”是他称,因其以羊为图,腾,“西戎牧羊人”(《史记.西羌传》)。
“羌人”分为“先古羌”,又叫“东羌”(春秋战国之前的炎黄族团)和“后古羌”,又叫西羌(春秋战国之后的西羌“胡夷”族团)。
共同特点是:以羊为祭,祀的图,腾。
先古羌为秦统一后,和东部诸,族融为一体,形成汉,族的胚胎(翦伯赞《先秦史》)。
后古羌自春秋战国时期从西北涌入,发展演变成为今天的部分汉,族、羌,族以及西南各少,数,民,族,包括:藏,族、彝,族、白,族、纳,西,族、普,米,族、傈,僳,族、拉,祜,族、基,诺,族、阿,昌,族、景,颇,族、独,龙,族、怒,族、土,家,族等藏,缅,语,族。(《羌族简史》) 解,放,后的所称的“羌,族”,仅仅是古西羌诸部中的一支。 今天的羌族以及古西羌诸后裔民,族都经历了多次战,争、迁徙,历经沧桑,最后在今天所在的地方落足。 今天的这支古西羌部落“羌族”在进入今天居住的岷江、涪江流域一带之前,自称“子,拉,族”(庄学本《十年西行记》)。通过“羌戈大战”后,得以在今四川阿坝州一带定居,此后自称“尔玛人”。
传统的天然垒石房、高碉(修建高碉是羌,族的特有的传统技艺。也通常是天然石垒砌而成,却十分坚固)、城墙。
佩刀、陶罐与酒文化:制作特色的陶罐,特别是有波纹的双耳罐,是羌,族特别是“笮”羌的特长。解,放,前,羌,族男人几乎人人有佩,刀。这和他们多战事有关,也和生活上方便使用有关,比如割肉、砍柴等。“咂酒”是用青稞或麦子做的粮食酒,集体饮用;“醉酒”是羌族的一大特色。羌,族不论男女,以“醉”为豪气,常常在聚会时候酩酊大醉。
民,族舞蹈:全民同乐之圈舞萨朗舞,与藏族锅庄同。不论男女老幼,羌,族都喜欢在一起跳圈圈舞蹈。这种舞蹈围......>>
TAG:
热门标签: 小伙伴(1) 马厩(1) 生育成本(1) 张玄妙(1) 苦味(1)
注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立即处理,举报邮箱:1356571586@qq.com
随机关键词:

资源联系人
-
上一篇
全国有多少个地级市(中国一共有多少个地级市)
全国有多少个地级市全国有293个地级市。 地级市,是中国行政区划之一,行政地位与地区、自治州、盟相同,属地级行政区,是建制与地区相同的市,由省、自治区管辖。地级市是中国的第二级地方行政区,属地级行政区,因其行政建制级别与地区相同,故称“地级市”。 自1983年11月5日...
-
上一篇
竹节纱(竹节纱的特征)
竹节纱面料的特点以及优点是什么?主要的卖点是什么?竹节纱产品具有透气性好、手感粗犷、独特的花式效应和模拟自然不匀等特点,自1985年以来在国内市场上畅销。它从最初应用于装饰布。如墙纸、窗帘、茶巾、手帕等逐渐转向各种衣着用面料。竹节棉(日文有叫天竺棉)是全棉面料的一种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