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野客资源整合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资讯中心 > 生活百科

生活百科

夺服(夺服的解释)

2023-08-13 15:29:42生活百科23
夺服的解释夺服的解释是什么夺服的词语解释是:谓丧期未满_官员应诏除去丧服_出任官职。夺服的词语解释是:谓丧期未满_官员应诏除去丧服_出任官职。注音是:ㄉㄨㄛ_ㄈㄨ_。结构是:夺(上下结构)服(左右结构)。拼音是:ófú。夺服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
夺服的解释夺服的解释是什么

夺服的词语解释是:谓丧期未满_官员应诏除去丧服_出任官职。

夺服的词语解释是:谓丧期未满_官员应诏除去丧服_出任官职。注音是:ㄉㄨㄛ_ㄈㄨ_。结构是:夺(上下结构)服(左右结构)。拼音是:ófú。

夺服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⒈谓丧期未满,官员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引《后汉书·桓焉传》:“_年,_使者赐牛酒,夺服,即拜光禄大夫,迁太常。”《新唐书·张俭传》:“时俭以母丧,夺服为使者抚纳之。”

二、网络解释

夺服夺服,拼音是ófú,是一个汉语词汇,释义为谓丧期未满,官员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

关于夺服的成语

拳拳服膺无服之丧心服口服口服心服服低做小黄冠草服侯服玉食乱头粗服

关于夺服的词语

服低做小方巾阔服以德服人无服之丧侯服玉食负固不服乱头粗服

夺服的解释

夺服的解释

谓丧期未满,官员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后汉书·桓焉传》:“逾年,诏使者赐牛酒,夺服,即拜光禄大夫,迁太常。”《新唐书·张俭传》:“时 俭 以母丧,夺服为使者抚纳之。”

词语分解

夺的解释 夺 (夺) ó 抢,强取:抢夺。掠夺。巧取豪夺。强(僴 )词夺理。 争先取到:夺得最后胜利。夺魁。夺冠(刵 )。 冲开:夺门而出。 丧失,削除:剥夺。褫夺(剥夺)。夺志( 改变 志向 或 意愿 )。 晃动:光彩 服的解释 服 ú 衣裳 :服装。 制服 。 穿衣裳:服丧。服用(a.指穿衣服、用器物;b.吃药)。 作,担任:服务。服刑。服兵役。 顺从: 信服 。 佩服 。降(俷 )服。服辩(旧指认罪书)。 服膺 (牢记在胸中,衷心信服)。

文言文夺服

1. “夺”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1、作动词:强取。

例句: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白话译文:都尉拔出剑,吴广奋起,夺剑杀了都尉。

出处:汉·司马迁《陈涉世家》

2、作动词:剥夺;削去权力。

例句: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

白话译文:周王夺郑伯的权力,郑伯不朝拜周王。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桓公五年》

3、作动词:失去;丧失。

例句: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白话译文: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

出处:战国·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夺拼音:ó

释义:

1、抢,强取:抢夺。掠夺。巧取豪夺。强(qiāng )词夺理。

2、争先取到:夺得最后胜利。夺魁。夺冠(guàn )。

3、冲开:夺门而出。

4、丧失,削除:剥夺。褫夺(剥夺)。夺志(改变志向或意愿)。

5、晃动:光彩夺目。

6、决定如何处理:请予裁夺。

7、漏掉(文字):第八行夺一字。

扩展资料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窃夺[qiè ó]

用非法手段夺取;窃取。

2、劫夺[jié ó]

用武力夺取(财物或人)。

3、定夺[dìng ó]

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

4、改夺[gǎi ó]

变更,改动。

5、暴夺[bào ó]

掠夺。

2. 文言文服字怎么翻译

1、服从、服侍。

(会意。甲骨文会意,以手按住某人低头向案,服从、服侍意,金文或讹案为舟,小篆从此。)

2、服从,顺服 [obey;submit (oneself) to]。敌已服矣。

——《吕氏春秋·论威》以一服八。——《孟子·梁惠王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

——《孟子·公孙丑上》当舜之时,有苗不服。——《韩非子·五蠹》授之政,西土服。

——《墨子·尚贤》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论语·季氏》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汉· 贾谊《过秦论》3、又如:服听(服从听命);服低(屈服;低头);服杀(折服;倾倒。杀:用在动词后,表示程度深);服主(轻易服输的人);服属(顺从归属)。

4、佩服;信服;使信服 [be convinced;convice]毛遂比至 楚,与十九人议论,十九人皆服。——《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

—— 范晔《后汉书·张衡传》服人如何?——《论衡·问孔》5、又如:以理服人;心服(衷心信服);悦服(从心里佩服);服众(使众人心服);服善(佩服、顺从别人的长处);不服输。6、使用 [use]诸侯御荼,大夫服笏。

——《荀子·大略》子弟犹归器,衣服裘衾车马,则必献其上,而后敢服用其次也。——《礼记·内则》7、从事;致力 [be engaged in]以德就利,以官服事。

——《墨子·尚贤》有事,弟子服其劳。——《论语》肇牵车牛,运服贾。

——《书·酒诰》8、又如:服田(从事耕作,种田);服官(做官);服贾(从商,作买卖);服劳(服事效劳);服休(侍侯帝王宴息的近臣)9、饮用或吞服药物 [take]即作汤二升,先服一升。——《三国志·方伎传》众人…便知他有不足之症,因问:“常服何药?”——《红楼梦》。

又如:服毒;服饵(服食丹药);服鸩(饮毒酒自杀);服食(服用饮食之物)10、担任;承当 [serve as]若农服田力穑。——《书·盘庚上》11、又如:服劳(服事效劳);服职(供职)12、招认,承认,肯定,认可 [admit]于是傅付许狱,考验首服。

——《三国志·方伎传》13、又如:服过(承认自己的过错);服辩(认罪供状);服词(承认罪责之词)14、穿着 [put on]朝服衣冠,窥镜。——《战国策·齐策》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

——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昨望见妇女犹服夹领小袖。——《资治通鉴》15、又如:服卉(穿着用絺葛制的衣裳);服孝(带孝。

穿孝服);服冕(穿着冕服)16、佩带 [wear]服太阿之剑。——秦· 李斯《谏逐客书》17、又如:服玉(佩玉);服媚(喜爱佩带);服剑(随身佩带的宝剑)18、铭记,怀念 [engrave on one's mind;always remember]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之矣。

——《中庸》19、又如:服膺(铭记在心)20、任用 [appoint]忠臣危殆,谗人服矣。——《荀子》21、实行;施行 [carry out]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

——《战国策·燕策一》22、又如:服行(施行,实行)23、执持 [hold]。如:服臧(持着脏物)24、得 [get]明者固能察极,知人之所不能知,服人之所不能得。

——马王堆 汉墓帛书《道原》25、使习惯于 [be accustomed to]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楚辞··九章·橘颂》26、又如:不服水土27、承受,忍受,遭受,接受[刑役] [serve]。

如:白起知己前罪,服更后罚也。——《论衡.祸虚》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

——宋·苏轼《超然台记》28、遵从;遵守 [ply with]。如:服习(遵循习尚);服善(遵行善道);服礼(遵行礼法);服度(遵守礼法)29、通“负”( fù)。

负荷;驾驶 [drive]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易·系辞下》再鼓,服辇载粟而至。

——《淮南子·人间》30、又如:服牛乘马(役使牛马驾车);服辂,服舆(驾车);服驯(驾驭车马);服御(驾驶车马)31、通“覆”( fù)。遮盖,掩蔽 [overspread;cover]道逢辇者,以其辇服其道。

——《韩诗外传》32、通“备”(bèi),古代汉语“服”字,去声,读备(今简体字为备)。音近逼,即匐。

1949年以前,京剧扮演主仆者,主人出行,命仆说:‘服马。’即古语遗义,此“服”意即“备”意——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名〉1、衣服,服装[clothes]甘其食,美其服。

——《老子》八十章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輙羞赧弃去之。——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楚辞·屈原·涉江》2、又如:工作服;服乘(指衣服车马);服养(衣服与食物);服御(指衣服、车马等器物)。又指丧服会仲孺有服。

(有服:有丧服在身。)——《史记·武安侯传》3、事情 [thing]不学杂服,不能安礼。

——《礼记·学记》4、服丧 [mourning]三年服阙。——《风俗通·十反》服阙,服全椒长。

——《后汉书·刘平传》5、又如:服满(服阙。服丧期满);服制(服丧制度。

按生者与死者关系的远近亲疏,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服除(服丧期满);服假(丧假)6、古代一车驾四马,居中的两匹叫“服” [o horses are placed in the middle of four for driving a carrige in ancient times]两服上襄。(上襄:指马头昂举。)

——《诗·郑风 》7、通“箙。

3. 文言文中失和夺的区别

失,一般指本所拥有的失去了;夺,可指剥夺,也有失去的意思。

失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shī

①丧失;失去。《班超告老归国》:“尚后竟~边和。”

②迷失。《垓下之战》:“项王至阴陵,迷~道。”

③错过;耽误。《寡人之于国也》:“鸡豚狗彘之畜,无~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④过错;过失。《柳毅传》:“帝知其冤而宥其~。”

⑤忍不住;禁不住。杜甫《远游》:“似闻胡骑走,~喜问京华。”

夺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ó

①强取。《陈涉世家》:“广起,~而杀尉。”

②剥夺;削去权力。《左传?桓公五年》:“王~郑伯政,郑伯不朝。”

③失去;丧失。《齐桓晋文之事》:“百亩之田,无~其时。”

④乱。《书?舜典》:“八音克谐,无相~伦。”

4. 夺情在文言文的意思是

中国古代礼俗,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守制,称“丁忧”。服满再行补职。朝廷于大臣丧制款终,召出任职,或命其不必弃官去职,不着公服,素服治事,不预庆贺,祭祀、宴会等由佐贰代理,称“夺情”。

简介

夺情起复,又称夺情,是中国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意思是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夺情原本少见,但在战场上,原谈不到“丁忧”,古人称之“墨绖从戎”,又称“金革之事不避”。

夺情传承与发展

中国古代规定政治人物一旦承重祖父母,亲父母的丧事,“自闻丧日起,不计闰,守制二十七月,期满起复”。意思是必须请假二十七个月,回乡下守丧,事后再重返官场。但是为了因应各种局势,“夺情”可以合法地不守礼制,如《周书·王谦传》:“朝议以谦父殒身行阵,特加殊宠,乃授谦柱国大将军。以情礼未终,固辞不拜,高祖手诏夺情,袭爵庸公。”唐代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夺情起复制度,但在唐玄宗后夺情已较少见。

明朝时的夺情

明朝时明文规定,“内外大小官员丁忧者,不许保奏夺情起复”。明英宗正统七年下令,“凡官吏匿丧者,俱发原籍为民”;十二年又下令,“内外大小官员丁忧者,不许保奏夺情起复”。明代文官夺情起复者主要有阁臣、尚书、侍郎等一些政治人物。一些人便利用各种手段,营求夺情。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夺情行为,都会引起伦理问题。明朝中季张居正因为夺情的问题,曾经引起一连串的事件,《明史纪事本末·江陵柄政》:“己卯,张居正父丧讣至,上以手谕宣慰。。然亦无意留之。所善同年李幼孜等倡夺情之说,于是居正惑之,乃外乞守制,示意冯保,使勉留焉。”据史书记载张江陵丁忧是与冯保串通好:“大珰(大宦官)冯保,挟冲(幼)主,操重柄,江陵(张居正)素卑事之。新郑(高拱)既逐,(冯)保德(感激)江陵甚,凡事无不相呼应如桴鼓。江陵闻父讣,念事权在握,势不可已,密与保谋夺情之局已定,然后报讣。”当时有许多政治人物出于政治上的原因,抗议“夺情”,都被皇帝一一批驳,反对派遭到严惩,甚至动用了“廷杖”的刑法,许多人被打得皮开肉绽,终身残疾。张居正自此事件后,更加偏恣,《明史》载“居正自夺情后,益偏恣。其所黜陟,多由爱憎。左右用事之人多通贿赂。”明朝晚期兵部尚书杨嗣昌亦曾接受夺情起复。

清朝时的夺情

咸丰七年二月四日,曾国藩父曾麟书卒。当时兵部右侍郎衔曾国藩正在襄办湘军,原本应该夺情,但是他竟于二十一日离营回湘。当时左宗棠写信骂他“《纲目》一书,于夺情题后一事,总以其人所处之时地为断,所以重纲常、维名教而警偷薄之俗也。至‘金革之事无避’一语,经义直捷了当,更无可疑;诚以兵礼、丧礼同一凶事,并无所谓希荣忘哀之念;而干戈之际,事机急迫,有万不能无变者。顺乎天理之正,即乎人心之安,则世俗所谓‘夺情’者,乃圣贤所谓‘遵礼’,又何拟议之有?”

^ 此语典故自《礼记》。孔颖达《礼记正义》:“此一经,是权礼也。若值国家有事,孝子不得遵恒礼,故从权事” ^ 《明史》卷二百一十三。 [1]

5. 服在古文中有什么意思

①<;动>;使用;用。《周易·系辞》:“服牛乘马,引重致远。” ②<;动>;从事;承当。《论语·为政》:“有事,弟子服其劳。” ③<;名>;衣服。《涉江》:“余幼好此奇服兮。” 【又】<;动>;穿衣服。《肴之战》:“秦伯素服效次,乡师而哭。” ④<;动>;穿戴;穿着。《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服衣冠,窥镜。” ⑤<;动>;佩;佩带。《冯谖客孟尝君》:“文车二驷,服剑一。” ⑥<;动>;归顺;服从。《季氏将伐颛臾》:“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⑦<;动>;降服;制服。《齐桓晋文之事》:“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⑧<;动>;屈服。《垓下之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又】向……屈服《子鱼论战》:“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⑨<;动>;信服;佩服。《张衡传》:“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琵琶行》:“曲罢曾教善才服。” ⑩<;动>;呑服药物。《林黛玉进贾府》:“常服何药?”

6. 古代文言文中格,夺,比都是什么意思

格 动词义:1、阻止;搁置。

形格势禁 ,则自为解耳。——《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附《孙膑传》2、纠正;匡正。

人不足与适(同“谪”)也,政不足闲(非议)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孟子·离娄上》3、推究。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礼记·大学》4、量度;衡量。

5、击打;格斗。格者不舍。

——《荀子·议兵》穷寇不格。——《周书·武称》皆可格杀。

——《后汉书·刘盆子传》乃解衣就(接受)格。——《后汉书·钟离意传》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

——《玉台新咏·饮马长城窟行》6、击杀;搏杀。郢人等告定国,定国使谒者以他法劾捕格杀郢人以灭口。

——《史记·荆燕世家》7、抗拒;抗御。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

——《史记·李将军列传》8、古书借“格”为“佫”。来到;到达。

光被四表,格于上下。——《书·舜典》格尔众庶,悉听朕言。

——《书·汤誓》天迪格保。——《书·召诰》惟先格王。

——《书·高宗肜日》祖考来格。——《书·益稷》格于皇天。

——《书·君诰》形容词义:1、拘执。2、被限制;受局限。

3、圣的。4、吉祥。

5、正确。6、通“嘏”(gǔ)。

大。孝友时格,永乃保之。

——《仪礼·士冠礼》以格于主人。——《仪礼·少牢馈食礼》夺 动词义:1、会意字。

金文字形,上面象振翅欲飞的鸟,下面是手(又、寸),其意思是:这只振翅欲飞的鸟,眼看着就要从手中失脱掉。本义:丧失。

夺,手持隹失之也。——《说文》给夺慈仁。

——《礼记·仲尼燕居》。注:“犹乱也。”

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勿夺农时。——《荀子·富国》2、强取。

夺,取也。——《玉篇》人夺女妻而不怒。

——《左传·文公十八年》夺其印符。——《史记·淮阴侯列传》夺攘矫虔。

——《书·吕刑》秦王度之,终不可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史记·项羽本纪》3、用力冲开;冲出。如:夺门(破门;奋力冲开门);眼泪夺眶而出。

4、竞先取得。被泽徒深厚,惭无夺锦才。

——高启《谢赐衣》5、剥夺;削除。胁服夺(罢免)其官。

——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比 动词义:1、会意字。从二匕,匕亦声。

甲骨文字形,象两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它与“从”字同形,只是方向相反。

《说文》:“二人为从,反从为比。”本义:并列;并排。

比物四骊。——《诗·小雅·六月》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

——《尔雅·释鸟》危东六星,两两相比曰司空。——《史记·天官书》比其具。

——《周礼·世妇》。注:“次也。”

及献比禽。——《周礼·田仆》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孟子·滕文公上》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战国策·燕策》纳比笼中。

——《聊斋志异·促织》2、连接;接近。家人失火,屋比延烧。

——《史记·汲黯列传》3、比较;考校;核对。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楚辞·涉江》4、及;等到。比至定陶,再破 秦军。

——《史记·项羽本纪》5、勾结;偏爱。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立其子,不为比(偏爱)。——《左传·襄公三年》6、等同。

刑余之人,无所比数。——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7、通“庀”。

具备。比乐官,展乐器。

——《周礼·大胥》及祭祀,比其具。——《周礼·世妇》以敦比其事业。

——《荀子·荣辱》8、官府限期办好公事。宰严限追比。

(追征。县令严定期限,催促交纳。)

——《聊斋志异·促织》形容词义:1、接近;亲近。使小国事大国,大国比小国。

——《周礼·夏官》2、密(与“稀”、“疏”相对)。比,密也。

——《说文》其比如栉。——《诗·周颂·良耜》是与比周。

——《左传·文公十八年》。注:“比,近也。

周密也。”3、和谐。

声比则应。——班固《汉书》名词义:1、比喻;比方。

副词义:1、皆;都;同等地。再战比胜。

——《战国策·齐策》2、连续;频频。比投不释。

——《礼记·投壶》间者数年比不登。——《汉书·文帝纪》比年日蚀。

——《汉书·张延寿传》三人比坐事死。——《汉书·公孙贺传》地比震动。

——《汉书·翼奉传》比三年日蚀。——《汉书·外戚传》始至之时,岁比不登。

(登:丰收)——苏轼《超然台记》3、近来。臣比在晋也,不敢直言。

——《吕氏春秋·先织》介词义:1、比起。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曹操比于袁绍。——《三国志·诸葛亮传》2、为;替。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孟子·梁惠王上》3、及;等到。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史记·陈涉世家》比至南郡,而琮已降。

——《资治通鉴》比去,以手阖门。——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7. 文言文攻小服大的翻译

是这篇吗?

圣人之所以全民生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而毒药则以之攻邪。故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古人好服食者,必有奇疾,犹之好战胜者,必有奇殃。是故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兴;药之设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后用。其道同也。

故病之为患也,小则耗精,大则伤命,隐然一敌国也。以草木之偏性,攻藏腑之偏胜,必能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而后无丧身殒命之忧。是故传经之邪,而先夺其未至,则所以断敌之要道也:横暴之疾,而急保其未病,则所以守我之严疆也。挟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则敌之资粮已焚;合旧疾而发者,必防其并,则敌之内应既绝。

辨经络而无泛用之药,此之谓向导之师;因寒热而有反用之方,此之谓行间之术。一病而分治之,则用寡可以胜众,使前后不相救,而势自衰;数病而合治之,则并力捣其中坚,使离散无所统,而众悉溃。病方进,则不治其太甚,固守元气,所以老其师;病方衰,则必穷其所之,更益精锐,所以捣其穴。

若夫虚邪之体,攻不可过,本和平之药,而以峻药补之:衰敝之日,不可穷民力也。实邪之伤,攻不可缓,用峻厉之药,而以常药和之:富强之国,可以振威武也。

然而选材必当,器械必良,克期不愆,布阵有方,此又不可更仆数也。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

“时礼俗裹薄,士以夺服为荣,而说独以礼终,天下高之”怎么翻译

语出《新唐书-张说传》

时礼俗裹薄(原文应该是衰薄),士以夺服为荣,而说独以礼终,天下高之。

当时礼节风俗衰败,官员以脱去孝服为荣,但是只有张说用古礼(为母亲)送终,天下人认为他很高尚。

==================================================

背景:

张说(667~730),字道济、说之。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县),世居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家洛阳(今属河南)。 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唐玄宗宰相,封燕国公。

古代王亲贵族死了要怎么称呼

王侯

在等级社会里,帝王本人是统治权的中心,帝王的丧亡每每引发一场政治上的激烈动荡,因此用“崩”来表达帝王死是极富想象力的。另处诸侯是仅次于王的阶层,他们有自己的封地,就象一个小国家一样,所以他们的死对于他们的诸侯国来说,也是一次很在的震动,于是人们就以“薨”来称诸侯死亡。后来诸侯逐渐消失,“薨”这个称谓却留了下来,与“崩”一起作为词素构成了很多新的死亡别称。不过这些别称有时就不仅限于帝王自己了,皇后和妃子等王室成员甚至地位较高之王公大臣及其夫人也可称“薨”,如唐代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死亡称薨,五品以上称卒,六品以下至平民称死。鉴于上述原因,这一部分的死亡别称并非全都是指帝王之死,为了归类方便,特列为一组。

崩《春秋·隐公三年》:“三月庚戌,天王崩。”《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 清代素庵主人《第一美女传》第一回:“后来睿宗崩了,隆基即位,就是唐明皇了。”“崩”是帝王死最常用的一个讳称,也可以指王后之死。如《汉书·五行志中之上》:“即位五年,王太后乃崩。”也有特称大臣之死的。唐代刘景夫《内侍王守琦墓志》:“大中三载,退归私第,因寝疾,崩于岁十二月十五日。”

山陵崩用“山陵”来比喻王侯的地位尊高及其崩塌影响之巨大可谓形象生动。《战国策·秦策五》:“王之春秋高,一日山陵崩,太子用事,君危于累卵,而不寿于朝生。”《战国策·赵策四》:“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崩殂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路易第十四籍法国全盛之业,在位七十余年,骄侈满盈,达于极点。遂有‘朕即国家也’一语,为今日全世界人所唾骂。及其崩殂,而法国无宁岁矣。”

崩背《晋书·傅咸传》:“夏侯长容奉使为先帝请命,祈祷无感;先帝崩背,宜自咎责,而反求请命之劳。”

崩逝仇兆鳌注杜甫《千秋节有感》“频伤八月来”一句时引用明代王嗣奭曰:“非伤明皇崩逝也。”清代昭梿《啸亭杂录·元泰定帝》:“(泰定帝)崩逝后,青宫践祚,统绪有归。”“青宫”指太子,因太子居东宫,东方色为青,故称太子为东宫或青宫。“统绪”指皇帝统系。

崩薨《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汉代班固《白虎通·崩薨》:“崩薨纪于国何?以为有尊卑之礼。”“崩”“薨”一开始在一起用是两个词,但“崩薨”也可以作为一个并列式复合词来用。如汉代应劭《风俗通·正失·封泰山禅梁父》:“传曰:‘五帝圣焉死,三王仁焉死,王伯智焉死。’其陨落崩薨之日,不能咸至百年。”

驾崩“驾”是帝王乘坐的车马轿舆的统称,借指帝王。如清人随缘下士《林兰香》第五回:“枝儿又说道:‘来人还说,街市上铺子都皆关闭,京营兵弁在各巷口屯扎,不许轿马来往,一如前年永乐天子驾崩样子。’”相声大师侯宝林的相声《改行》中有:“皇上死啦……你得说驾崩啦!”

晏驾“晏驾”是说皇帝的车驾出得晚,实际是讳言帝王已死。其中“晏”是迟、晚的意思。《战国策·秦策五》:“秦王老矣,一日晏驾,虽有子异人,不足以结秦。”这里的“秦王”指的是秦孝文王。“异人”是他儿子秦庄襄王的名字。“结”意为建造、构筑,在此指治理。清代随缘下士《林兰香》第六回:“且自一更烧起,三更将灭,虽救灭在晏驾之后,而起火实在晏驾之先,情犹可原。”

晏归“晏归”是晏驾的意思,也指帝王死亡。《前汉书平话》卷中:“戚夫人自思:‘高祖在日,如此欺负,若帝晏归,我子母每如之奈何?’”“每”即们。

晚驾“晚驾”即“晏驾”。《北齐书·祖珽传》:“君之宠幸,振古无二,宫车一旦晚驾,欲何以克终?”“振古”即从古。“克终”即最后制胜。南朝陈徐陵《陈文帝哀册文》:“宫车晚驾,幄殿晨张。”

晚出江淹《恨赋》:“一旦魂断,宫车晚出。”吕延济注:“天子崩谓宫车晏驾。晚出,晏驾也。”

薨《春秋·隐公二年》:“十有二月,乙卯,夫人子氏薨。”唐代韩愈《曹成王碑》:“太妃薨,王弃部,随丧之河南葬。”明代小说《英烈传》第十一回:“德崖因说:‘滁阳已薨,兵权无统,以义论之,应属不才掌管,故借此酒相烦。”

薨逝清代袁枚《随园诗话》卷八:“余已未同年,多出任封疆,内调鼎鼐者,可谓盛矣。近都薨逝,惟余以奉母故,空山独存。”欧阳予倩《黛玉焚稿》第二场:“(贾政)还有一层难处,贵妃薨逝,宝玉应有九个月的功服,此时也难娶亲。”贵妃指宝玉的姐姐。按古丧制,居丧期根据亲属的关系规定有五种丧服,简称五服。“功服”即五服中的“大功”“小功”的通称。在此期间是不能娶亲的。

薨殁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梁孝元年少之时,每八月六日载诞之辰,常设斋讲,自阮修容薨殁之后,此事亦绝。”“载诞之辰”即生日。

薨殂曹植《任城王诔》:“凡夫爱命,达者狥名;王虽薨殂,功著丹青。”“达者”指显贵而通晓事理的人。《晋书·王导传》:“方赖高谟,以穆四海;昊天不吊,奄忽薨殂。”

薨背《周书·柳庆传》:“今四叔薨背已久,情事不追,岂容夺礼,乖违天性。”“夺礼”即“夺服”,指古时官吏在服丧期间,受皇帝命令除去丧服,出任官职。宋代孔平仲《孔氏谈苑·宣医丧命敕葬破家》:“元祐中,韩康公病革,宣医视之。进金液丹,虽暂能饮食,然公老年真气衰,不能制客阳,竟以薨背。”

薨殒《资治通鉴·晋武帝太康四年》:“齐王名过其实,天下归之,今自薨殒,社稷之福也,陛下何哀之过!”

薨陨《三国志·魏书·张既传》:“故凉州刺史张既,能容民畜众,使群羌归土,可谓国之良臣,不幸薨陨,朕甚愍之,其赐小子翁归爵关内侯。”

薨奄宋代文莹《湘山续录》:“公,三公也,万一薨奄,銮辂必有祓祧之临,自当敛赠公衮,岂可如于僧体乎!”“三公”是辅助皇帝管理国家军政大权的最高级官员,历代官职有变化,至唐宋时期只存其名,而无实权了。“辂”( lù,音路),古时的大车,“銮辂”指帝王车驾,借代帝王。“祓”( bó,音勃),祭祀;“祧”( tiāo,音挑阴),祖庙。“銮略必有祓祧之临”意谓天子将亲临祭祀。

薨落《昭明文选》中任昭的《齐竟陵文宣王行状》:“天不慭遗,奄见薨落。”刘良注:“薨落,死也。”“不慭”( yìn,音印),意为宁不,何不。汉魏时期多用“天不慭遗”作为哀悼之语。

薨谢宋代王谠《唐语林·补遗二》:“邦国不幸,姚令公薨谢。”宋代李纲《与吕安老提刑第五书》:“吴元中遽薨谢,殊可痛悼。”

薨天“薨天”指帝王子女夭折。明代刘若愚《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宫中咸木作地平墙壁,多缺土气。凡乳母畏寒,皇子女或中此毒,屡致薨天,良可痛也。”

驾薨陈白尘《大风歌》第四幕:“赵王驾薨,你去告知周勃。”

帝王死除以“崩”、“薨”等表示外,还有一些表示“升天”的词专门用作帝王之死的婉辞。这与从西周天始形成的“天命观”思想是紧密相联的,帝王的地位和使命以及一切和统治有关的国家事宜全都是上天赐予的,王死之后要到天上事奉在天帝的左右。因此从西周开始便有了这些婉称了。后世帝王为了巩固他们的统治地位,编制出一系列的君权神授思想来统治人民,他们自称天子,以天的名义来统治人民,对自己的身份加以神秘化。但无论如何夸张,到最后也免不了象普通百姓一样进入无何有之乡。于是帝王们又极尽美化之能事,参考道教的一些思想和词语规定了很多帝王专用的死亡婉称。

陟“陟”( zhì,音智),本义为由低处向高处走,引申为登遐,指帝王之死。《书·康王之诰》:“惟新陟王,毕协赏罚。”蔡沈集传:“陟,升遐也。”《竹书记年》卷上:“(黄帝轩辕氏)一百年,地裂,帝陟。帝王之之崩,皆曰陟。”

陟方“陟方”意同于“陟”。《书经·尧典》:“五十载,陟方乃死。”韩愈《昌黎集(三十一)·黄帝陵碑》:“《竹书记年》,帝王之没皆曰陟。陟,升也,谓升天也。……其下言‘方乃死’者,所以释陟为死也。”他认为“陟”与“方”二字不连,此为一家之谈。人们仍以“陟方”与“升遐”同义,指帝王死亡。宋代岳柯《愧郯录·祖宗徽称》:“徽祖以绍兴五年有陟方之哀。”“徽祖”指宋微宗,死于公元1135年,时为绍兴五年。

上宾帝王去世,客于天帝之所被称为“上宾”或“宾天”。 《逸周书·太子晋解》:“王子曰:‘吾后三年,上宾于帝所,汝慎无言。’”孔晁注:“言死必为宾于上帝之所。”清代随缘下士《林兰香》第五回: “不半日,松之盛禀说:‘昨夜三更时分,洪熙天子上宾,新君不日就要即位。’”《清史稿·世祖纪二》:“朕自弱龄,即遇皇考太宗皇帝上宾,教训抚养,惟圣母皇太后慈育是依。”

上殡罗振玉《集蓼编》:“及至沪,值两宫先后上殡,乃遄返京师,寻文襄奏请试署参事官。”

登假假(xiá),与遐是通假字,远的意思。《礼记·曲礼下》:“告丧,曰天王登假。”孔颖达疏:“登,上也。假,已也。言天子上升已矣,若仙去然也。”《列子·黄帝》:“天下大治,几若华胥氏之国,而帝登假,百姓号之。”“华胥氏之国”是传说中理想的国家,亦见于《列子·黄帝》之中:“(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乐死,故无夭殇;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利害。”鲁迅《阻郁达夫移家杭州》诗:“钱王登假仍如在,伍相逐波不可寻。”意为:刻毒的吴越王钱镠虽然一命呜呼,可那残酷的高压依然如故,伍子胥耿耿忠臣,却被夫差赐死,尸体顺水漂流无可寻觅。——你达夫老弟为什么非要移家杭州呢?

登徦《隶释·汉西岳华山庙碑》:“孝武皇帝修封禅之礼,思登徦之道。”“封禅”是古代皇帝在山上祭祀天地的大典。古代皇帝在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表示报答上天之功,在泰山下的小山梁父上划定地区以祭地,报答地之功。祭天谓之封,祭地谓之禅,故叫封禅。这位皇帝看来是只想升天成仙之道了。

登遐“登遐”原为对人死亡的讳称,后来也可专用于帝王之死。唐代柳宗元《唐故秘书少监陈公行状》:“德宗登遐,公病痼,舆曳就位,备哀敬之节。”《梁书·元帝纪·告四方檄》:“外监陈莹之至,伏承先帝登遐,宫车晏驾,奉讳惊号,五内摧裂。”

升遐《三国志·蜀志·先主传》:“(章武三年),今月二十四日奄忽升遐,臣妾号啕,若丧考妣。”元代白朴《梧桐雨》第三折:“唱道感叹情多,恓惶泪洒,早得升遐,休休却是今生罢。”清代随缘下士《林兰香》第六回:“却说仁宗升遐,数月内一切喜庆俱不准行。”“升遐”也可指后妃之死,如宋代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九:“神宗天性至孝,事慈圣光献太后尤谨,升遐之夕,王禹玉为相,入慰,执手号恸。”

升云“升云”也是升天为仙,实质上就是死。唐代牛僧儒《续玄怪录·辛公平上仙》讲述辛公平被天将邀请去观看接皇帝上天的场面:“将军曰:‘升云之期,难违顷刻。’”

升驭明代顾绛《刘谏议蕡祠》诗:“一自德陵升驭后,山河祠庙总沦倾。”“德陵”是明末熹宗朱由校的墓名,这里代明熹宗。

龙升皇帝自称为“龙”或“真龙天子”,因此皇帝死也称作“龙升”。如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国事七·象简龙衣联》:“高庙鼎成龙升之日,建文即位,成祖以燕王来奔丧而不朝,盖以叔不拜侄也。”

上仙帝、后之死的婉称为“上仙”。《旧唐书·郑颢传》:“不数日,宣宗不豫(作者按:不豫是帝王生病的婉称),废朝会,及宫车上仙,方悟其事。”宋代洪迈《容斋五笔·丙午丁未》:“淳熙丁未,高宗上仙。”明代彭时《彭文宪公笔记》:“戊子六月二十八日,慈懿王太后上仙。”

上升清代刘鹗《老残游记》第十一回:“大约甲戌穆宗毅皇帝上升,大局为之一变。”

仙驭唐代韩愈《大行皇太后挽歌词》之三:“云随仙驭远,风助圣情哀。”明代唐顺之《朝谒长陵》诗:“遗弓仙驭远,上食繐帷帐。”

仙游宋代庄季裕《鸡肋篇》卷中:“绍兴初,取京(蔡京)亲书,因下诏曰:‘隆祐皇太后仙游不返,殡奉有期,永怀保祐之功,务极褒崇之典。”

宾天宋代叶适《华文阁待制知庐州钱公墓志铭》:“孝宗宾天,公困多毁。”清代薛福成《庸盦笔记·史料一·咸丰季年三奸伏诛》:“且先帝宾天,皇太后居丧,尤不宜召见亲王。”“宾天”也可以泛指尊者之死。唐代刘禹锡《唐故宣歙池等州都团练观察处置使赠左散骑常侍王公神道碑》:“常侍讳质,字华卿。始得姓自周灵王太子晋,宾天而仙,时人曰王子,因去姬为王氏。”《红楼梦》第六三回:“忽见东府里几个人,慌慌张张跑来,说:‘老爷宾天了!’”

龙去鼎湖这个词有一个典故,记载在《史记·封禅书》中,是汉代公孙卿讲的一个故事:“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龙?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号,故后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首山”,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南;“荆山”,在今河南灵宝县境内;“胡”指颈项下的肉;“髯”是面颊上的须。这明显是一个自编或根据神话传说所讲的神话故事。后来却由此派生出数个同源的帝王死亡的别称,“龙去鼎湖”即是其一。如元代杨云鹏《送王希仲北归》诗:“龙去鼎湖中国换,鹤归华表昔人非。”明代李东阳《五月初七日》诗:“龙去鼎湖还作雨,马嘶沙苑尚思风。”其他还有:

龙驭上宾明代李东阳《张公墓志铭》:“盖有意大用,未几而龙驭上宾矣。”

龙御上宾鲁迅《坟·春末闲谈》:“尼古拉二世‘龙御上宾’之后,罗马诺夫氏竟已覆宗绝祀了。”

龙驭《明史·方从哲传》:“以药尝试,先帝龙驭即上升。”

龙鼎《旧唐书·穆宗纪论》:“元和之政,几致升平。鸱枭方革于好音,龙鼎俄伤于短祚。”清代丘逢甲《将之南洋留别亲友》诗之五:“虚无龙鼎讹黄帝,郑重麟书拜素王。”

龙髯唐代李峤《汾阴行》:“自从天子向秦关,玉辇金车不复还。珠帘羽扇长寂寞,鼎湖龙髯安可攀?”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第四节:“而文宗显皇帝,复为英法联军所迫,北狩热河,鼎湖一去,龙髯不返。”

攀髯宋代刘攽《彭城集·集英殿观先帝御容》诗:“未悟攀髯远,如闻弃屣音,当时万年木,风动亦萧森。”

攀髯之泣唐代牛僧儒《续玄怪录·辛公平上仙》:“更数月,方有攀髯之泣。”

髯断宋代王禹偁《先帝登遐圣君嗣们追惟恩顾涕泣成章》诗:“鼎湖髯断去难攀,九五飞龙已御乾。”宋代张耒《哲宗皇帝挽词》之三:“云天不可望,髯断泣遗臣。”

髯鼎升遐明代吾丘瑞《运甓记·发兵助温》:“尀耐宫车晏驾,不得叨陪顾命之班;髯鼎升遐,未克追随托孤之任。”

遗弓《旧唐书·哀帝纪》:“朕祗荷丕图,仰惟先训,方迫遗弓之痛,俯临同轨之期。”宋代刘克庄《后村集·杂兴》诗之五:“及帝将遗弓,许臣遂桂冠。”

遗弓剑唐代杜牧《河湟》诗:“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冯集梧注:“《唐会要》:宪宗元和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崩,年四十三。”宋代王珪《奏告福宁殿景陵宫永昭陵表》:“恭惟皇帝,功烈被世,威灵在天,遗弓剑于桥山,陈衣冠于汉庙。”

骑龙清代李调元《恭拟高宗纯皇帝挽诗》之四:“病哭骑龙日,扳髯少一人。”

帝王之族也都是人,所以一些普通的死亡别称,如前所述“殂”、“逝”、“亡”、“去”、“弃”等也都能用于皇帝之死。如《书经·尧典》:“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

弃背天下“弃背天下”专指帝王之死。《三国志·魏志·齐王芳传》:“烈祖明皇帝以正月弃背天下,臣子永惟忌日之哀。”

弃天下 “弃天下”是皇帝死的婉称。“弃群臣”、“弃朝”、“遐弃”等。《后汉书·顺帝纪》:“孝安皇帝圣德明茂,早弃天下。”宋代秦观《王定国注〈论语〉序》:“明日,诏御药院取其书,去未报而神宗弃天下。”

弃群臣 宋代曾巩《移沧州过阙上殿札子》:“(仁宗)弃群臣之日,天下闻之,路祭巷哭,人人感动歔欷,其得人之深,未有知其所繇然者。”王闿运《李仁元传》:“宣宗弃群臣,遗诏,命后世毋奉配郊。”

弃朝 明代高启《咏三良》:“殉葬古所禁,秦国固戎风,穆公临弃朝,要此三臣从。”“戎风”,古代泛指我国西部少数民族的风俗。

遐弃 元代揭傒斯《故中宪大夫岭北行省左右司郎中苏公志道哀词》诗:“忠献一朝没,武皇亦遐弃。”

厌世“厌世”本指厌弃人世间的生活,后来作为人死的婉称。可以用于帝王,也可用于平民。用于帝王的如南朝宋颜延之《为湘州祭虞舜文》:“百龄厌世,万里陟方。”唐代郑处诲《明皇杂录·高力士》:“方知上皇已厌世,力士北望,号泣呕血而卒。”用于平民的如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双树幻钞上》:“吾顷疾病且死,忽梦文殊大士谓吾曰:‘女未应厌世,后三年,震旦有大沙门,从女受道。’”清代周亮工《祭王瑞芝太翁文》:“太翁厌世时,长公、季公依依在侧,哀礼备至。”

厌代“厌代”与“厌世”同义,它是避李世民讳而改的一个词,一直流传下来,一般特用于表示帝王逝世。唐代舒元舆《桥山怀古》诗:“轩辕厌代千万秋,渌波浩荡东南流。”《明史·后妃传一·孝肃周太后》:“自英皇厌代,予正位长乐,宪宗皇帝以天下养,二十四年犹一日。”

万岁“万岁”原是臣民对皇帝的专称,后来也用作帝王死的婉称。《史记·高祖本纪》:“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金瓶梅词话》第一回:“夫人哭曰:‘陛下万岁后,妾母子何所托?’”

万年《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万年之日长恨矣!”清代袁枚《新齐谐·控鹤监秘记》:“朕万年后以此为殉。”

千秋万岁 《北史·隋房陵王勇传》:“每思东宫无正嫡,至尊千秋万岁后,遣汝等兄弟向阿云儿前再拜问讯,此是几许大苦痛邪!”《新五代史·唐臣传·郭崇韬》:“俟主上千秋万岁后,当尽去宦官。”

万岁千秋《战国策·楚策一》:“于是楚王游于云梦,……仰天而笑曰:‘乐矣,今日之游也。寡人万岁千秋之后,谁与乐此矣?’”

千秋万世 《史记·梁孝王世家》有褚少孙论:“梁王上有太后之重,骄蹇日久,数闻景帝好言,千秋万世之后传王,而实不行。”“骄蹇”是傲慢,不顺从的意思。

大忧在封建社会皇帝是国家的代表,是民族的象征。在封建宗族制度中,皇帝更像一个大家长,所以皇帝死是国之大忧患。因此“大忧”便成了帝王死的讳称。《后汉书·邓骘传》:“陛下躬天然之姿,体仁圣之德,遭国不造,仍离大忧。”李贤注:“大忧,和帝、殇帝崩。”

尤讳“尤讳”意为尤其要忌讳、禁忌,是帝王死亡的讳称。《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八年》:“魏家故事,尤讳之后三月,必迎神于西,禳恶于北,具行吉礼。”胡三省注:“尤讳,犹云大讳也。尤,甚也;死者,人之所甚讳也。”

大讳 《魏书·礼志三》:“伏惟远祖重光世袭,至有大讳之日,唯待送梓宫者凶服,左右尽皆从吉。”“大讳”指讳莫如深,在这一句里是旧皇的死。

大行皇帝刚死未立谥号称为“大行(xíng)”。对于“行”的解释有两种,一种说“大行”是远行,即大的行动,以此来讳称刚死的皇帝。《史记·李斯列传》:“胡亥喟然叹曰:‘今大行未发,丧礼未终,岂宜以此事干丞相哉!’”《后汉书·安帝纪》:“孝和皇帝,懿德巍巍,光于四海。大行皇帝,不永天年。”李贤注《汉书》时引用韦昭的话说:“大行者,不返之辞也。天子崩,未有谥,故称大行也。”另一种说法是说“行”指德行。《逸周书·谥法》:“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天子初崩,说他有大行,应受大名。皇后也可称大行,如南朝宋颜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惟元嘉十七年七月二十六日,大行皇后崩于显阳殿。”

夺礼的解释夺礼的解释是什么

夺礼的词语解释是:犹夺服。

夺礼的词语解释是:犹夺服。拼音是:ólǐ。结构是:夺(上下结构)礼(左右结构)。注音是:ㄉㄨㄛ_ㄌ一ˇ。

夺礼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⒈犹夺服。引《陈书·程文季传》:“文季性至孝,虽军旅夺礼,而毁瘠甚至。”

二、网络解释

夺礼ólǐㄉㄨㄛ_ㄌㄧˇ夺礼(夺礼)犹夺服。《陈书·程文季传》:“文季性至孝,虽军旅夺礼,而毁瘠甚至。”

关于夺礼的成语

周公之礼让礼一寸,得礼一尺慢条丝礼慢条斯礼

关于夺礼的词语

至心朝礼牵经引礼周公之礼礼先一饭夺锦才明媒正礼通文达礼通书达礼慢条丝礼额手加礼


TAG:
热门标签: 奴婢制度(1) 标号(2) 柱香(1) 海虾(1) 糙面云(1)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立即处理,举报邮箱:1356571586@qq.com


随机关键词:

资源联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