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拒绝立马消失的男生(女生会怎么想被拒就消失的男人)
最近有个女孩子讲述了她最近刚发生的一件事情:有一个男孩子一直在追求她,而且她对这个男孩子也有好感。
可是她心里总觉得不能太轻易地答应对方的追求,否则会被认为是一个轻浮的女孩子,所以她就开始先拒绝,等到最后再答应他。
可是没想到的是,在她第一次拒绝了这个男孩的追求之后,这个男孩子从此好像消失了,没有再继续对她展开任何攻势,本来以为即将到来的爱情,却转瞬流走。
其实这并不是个别现象,如今很多男孩子基本在被女生拒绝之后,都会有类似的做法,那么到底为什么男生只被拒绝一次,就轻易的放弃了呢?
关于这个问题的评论基本成两极分化的状态,而且男性和女性各自一个阵营。
大部分男性的观点是:“你不喜欢人家还在意那么多干什么?”、“不放弃难道留着过年?”、“你以为是找工作吗?还有个考核期?”
所以在男生看来这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不喜欢,弯弯绕绕的大家都累。这样看起来也比较符合常理,这样及时止损的做法也没什么不对。
但是女性们的观点就不一样了,“一次失败就不理我了,果然没有诚意”、“就是想考验一下,结果就这么简单放弃”、“一看就不是真心喜欢,成功躲过一个渣男”。
大部分女生都会带着这样的抱怨,而且越想越气。
男生和女生的天生性格差异,造成想法的偏差
这是最直观的一种解释,男生天生的性子直,做任何事情都有最直接的目的性,而女生的心思会比较细腻,做一件事情往往附带着很多的考虑因素。
就拿购物这件事情来说,男生买东西往往都是直接奔向购买的目标,到达地点付款然后走人,全程用不了十分钟。
而女生就不一样了,他们买东西的真正目的并不是买,而是买的这个过程,她们往往会逛遍所有的店铺,试过所有喜欢的款式,到最后也不一定会买。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追求感情的这个过程中,男生就一个很直接目的:喜欢就去追求得到你。而在被拒绝之后,他们也会很直观的以为是对方不喜欢自己,再继续追求下去也是浪费时间。
而女生却是比较享受这个被追求的过程,这能极大的满足她们在感情上的虚荣心,当然不能就那么简单的答应对方。
女孩子认为的“矜持”是没有必要的
有不少女孩子认为在被男孩子追求的时候应该矜持一些,所以偶尔的拒绝男生的约会是很正常的事情。
这样会让自己在男孩子心理不会显得那么轻浮。其实这是一种很迂腐的观念,这也追求爱情过程的一种最大误解。
一个男孩子在想要追求一个女孩子的时候,一定会是做了最大的心理准备,鼓足了很大的勇气的,当他对女生的约会被拒绝的时候,往往就会认为是女孩对这段关系的否定。
既然一开始就否定了,那当然没有再坚持下去的必要。而女生完全没有必要在开始的时候就要展现自己的“矜持”,因为你试着接受他的追求也并不代表着你就接受了恋爱关系。
所以女孩子要试着去放下那些没有必要的“矜持”,首先要接受对方的追求,这样你们才能更进一步地互相了解对方,从各方面判断对方是否是真心。
付出了爱就应该得到回应
在网上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你擅长用推开对方的方式来试探自己被抱得有多紧”。
很多的女孩子都会抱有这样的心态,对于自己喜欢的人先“推开”他试探一下。但是很多时候一不小心地“推开”,就会变成彻底的“推开”。
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男生往往是付出比较多的一方,他们当然渴望自己付出的爱能够得到回应。而女生这些不合时宜的小考验往往都会吓到对方。
因为没有人在喜欢的人面前是自信的,他对你表白的所有勇气很可能就被你一次简单的试探彻底击碎,即使被拒绝后他依然喜欢你,但还是会选择离你远一些,这是正常的男性思维。
所以女生在面对男生追求的时候,恰好你也对他有所好感,那么就放下自己那些所谓的“矜持”,更不要通过任何试探的方式去考验对方,心累还伤人。
TAG:
热门标签: 危害性(1) 赵丽颖(1) 即将(1) 竹浆纸(1) 秘籍(2)
注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举报邮箱:1356571586@qq.com
最终版权归原著所有,本站系信息发布平台,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上一篇
喜欢一个人却不能在一起怎么办(怎么表达陪伴长久)
01. 我们一生中会遇到很多不同的人,有些人可能只是轻轻从你身边路过,有的人则会在你的生命中抹下重重的一笔。 可能,有的人会陪伴你很久,有的人会陪伴你很短,但无疑都是为了教会你什么,能跟你相爱的人,更是难得。 两颗陌生的心慢慢的靠近,从不了解变得越来越熟悉,渐渐在彼此最温暖的地方占据一处,也慢慢的依靠。 一个你爱的人,不只是可以依靠歇息的港湾,也是支撑你强大的后盾
-
上一篇
玻璃心是心理疾病吗(心理敏感脆弱是什么病造成的症状)
前段时间,和单位一帮同事去参加上级部门的HR项目培训,地点设在南郊一家度假村。环境优雅,空气清新,远离市区喧哗,确实是学习充电的好地方。 时间安排半个月,谁知不出一周,有几个伙伴就喊着筋疲力尽,疲劳不堪。明明没有任何高强度劳动,怎么会如此呢? 细问之下,原来是有些人,换了地方睡不着觉。 于是,我们的小团队,因此分成了“能睡好”与“睡不着”两派。能睡好的奚落睡不着的“事儿精”,睡不着的笑骂能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