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闻:清代科举考生因名字谐音不好而丢状元
如果说考试是一种产业,那么在这个产业中的竞争是可想而知的。对于中国来说,这种产业已经延续了几千年,现在的考试制度和古代的科举亦是异曲同工,尽管我们现在叫做考试,古代叫做科举,但是性质又有什么不同?只不过在古代科举的结果是进入仕途的唯一道路。
网络配图
对于学而仕的古代,现代的考试制度选举出的人才有了更多选择的可能。相比古代科举制度造成的金字塔选拔,现代的考试优势是,你可以有其他的选择。在古代,丢了状元,你也许就再也不会有机会摘取状元的皇冠。古代科举考试居然有因为自己名字的谐音不好,丢了原本已经到手的状元的奇事。
那么这个关于“丢了状元”的故事是怎样的呢?
顺治十二年,本拟定的状元是太仓人王揆,唱名的时候,顺治帝因读音相同想起了《王魁负桂英》这个流传极广的剧本。剧中的王魁是个负心汉,中了状元抛了糟糠之妻。接着唱名大臣的话音,顺治帝脱口说了句玩笑话:“是负心的王魁耶?”皇帝金口玉言,王揆马上就被抑为了第三甲。
网络配图
无独有偶,同治七年科考,江苏人王国钧被初定为一甲,但也是自己的名字给自己惹了麻烦。
其实,国钧这个名字还是不错的,唐代诗人白居易《赠樊著作》诗云:“卒使不仁者,不得秉国钧。”国钧者,国家重任也。可是,要把“王国钧”连起来读,就是“亡国君”的谐音。这可是大忌讳。因此,当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听到这个名字后,甚是不悦。太后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王国钧遂被抑置三甲。
网络配图
对于这样的奇事轶闻,在古代也很多。只不过被大家记住的少之又少。今日道来也是茶余饭后的插诨打科。历史总会过,但是弥留的印记会被有心人记住。记录下来,告诉后人曾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TAG:
热门标签: 为何(17) 刺身(4) 怀念(1) 雪花盐(1) 乐康膏(9)
注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立即处理,举报邮箱:1356571586@qq.com
随机关键词:

资源联系人
-
上一篇
悲剧!明朝初年皇帝写错字臣子固执人头落地
明朝初年,有一个叫卢熊的读书人,文学修养很高,人品也不错。到朝廷做了大官后朱元璋便让他去山东兖州当知州。令卢熊没想到的是这一去便踏上了死亡之路。网络配图这个姓卢的文人,拿文书官凭就走马上任了。到达目的地后,他就要开始使用官印,发布文告。但是当他把皇上亲自赐予的官印拿出来一看,傻了眼,原来朱元璋亲自..
-
上一篇
赤壁曹操之败:到底是败于周郎还是败于疾病?
赤壁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在这场发生在长江边上规模空前的战役中,周瑜仅凭借着五万人马就打败了曹操的20余万大军,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吃了败仗呢?网络配图历史上通常认为曹军大败的致命原因是遭遇了火攻。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便有关于曹军因遭遇火攻而失败的描写,小说中称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