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为何对一位毫不相干的村姑的死表示伤感
刘姥姥道:“这老爷没有儿子,只有一位小姐,名叫茗玉。小姐知书识字,老爷太太爱如珍宝。可惜这茗玉小姐生到17岁,一病死了。”宝玉听了,跌足叹息,又问后来怎么样?刘姥姥道:“因为老爷太太思念不尽,便盖了这祠堂,塑了这茗玉小姐的像,派了人烧香拨火。如今日久年深的,人也没了,庙也烂了,那像就成了精。”宝玉忙道:“不是成精,规矩这样人是虽死不死的。”
网络配图
刘姥姥第二次来贾府,引起贾母的注意,贾母对贵族圈的范儿有点腻了,要请一位“积古”的乡村老婆婆给大家讲讲故事,换换口味。
刘姥姥的乡村风格,大受“高富帅”、“白富美”们的欢迎。她还根据各人不同的心理,编不同的故事,比如,她抓准贾宝玉怜香惜玉的心理,编了一个乡村美眉的故事:某年乡下大雪,清早,听到野外有砍柴的声音,大伙起来一看,居然是“一个十七八岁的极标致的一个小姑娘,梳着溜油光的头……”故事到这,被马棚的一场火打断了。
其他人都没有再在意这个故事,贾宝玉却犯了痴呆似的,缠着刘姥姥继续讲下去,刘姥姥只好继续编,说是一位早死的村姑成精了,连林黛玉都笑话宝玉:“不用什么雪下吟诗,雪下抽柴好了。”
贾宝玉还较真了,叫小厮茗烟去打听茗玉庙的下落,得知是瞎编的后,宝玉也不发火。
网络配图
贾宝玉对女性的尊重和赞美,是众所周知的事,但他为什么对一位毫不相干的村姑的死表示伤感,而且要寻她的庙呢?其实这是对一切美好事物尊重、留恋的态度,而寻找村姑庙,则是希望美好的事物、人物能永恒。
因此,贾宝玉在说到这位子虚乌有的村姑时,纠正了刘姥姥关于村姑成精的迷信说法,认为村姑“虽死不死”,虽然生理生命消失了,但美好永存、“不死”,换成一句诗就是“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贾宝玉的这种希冀美好永存、美丽永恒的态度,见于他对周边丫鬟的态度。晴雯遭迫害,被逐出大观园,他忧心忡忡,见屋前台阶下一株海棠花无缘无故死了一半,便疑心是晴雯不行了。袭人无法领会他这种高大上的境界,贾宝玉就用永恒来解释,认为美好存在于天下万物之中,“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孔子庙前的桧树、诸葛亮庙前的柏树、岳飞坟前的松树,能青翠几百上千年,是因为“随人之正气,千古不磨”,上升到理论高度,就是美好永恒。
网络配图
在贾宝玉的眼里,不相关的村姑也好,别人眼里卑贱的晴雯也好,和孔子、诸葛亮、岳飞都属于“虽死不死”的级别,宝玉对村姑的挂念、对晴雯的关怀,其实就跟人们怀念孔子、诸葛亮、岳飞是一样的。
而美好之所以永恒,一者取决于其本身的价值,例如村姑的纯真,晴雯的美丽豪爽,孔子、诸葛亮、岳飞对民族精神的贡献;二者也取决于人们的寄托,对于孔子这些大人物的寄托,表现在对其庙前坟前古松古柏的爱护上,对于村姑和晴雯的寄托,则表现在寻访庙宇,关怀花草上。之所以永恒,是因为有寄托。
文学的功能就在于寄托,《红楼梦》之所以永恒,曹雪芹之所以“虽死不死”,就是因为每个时代的读者都能从中找到寄托。
TAG:
热门标签: 资源(6) 铝门窗(4) 婆家(1) 房前(1) 纱帘(1)
注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立即处理,举报邮箱:1356571586@qq.com
随机关键词:

资源联系人
-
上一篇
古代皇帝不仅最好色 记房事日记也是出色的
不少人都有记录自己隐私的习惯,记“性爱日记”可能是中国男人性消费文化的一部分吧。 中国最好色的男人,大概要算皇帝了。而皇帝不仅最好色,记“性爱日记”也是出色的。某夜幸哪个妃子,幸了多长时间?幸了几次,都会有详细的记录。与普通男人不同的是,这个“性爱日记”不需要皇帝自己动笔,他只管发挥床上功夫..
-
上一篇
李自成曾烹煮明朝小福王被几千兵士吃入腹内
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二十日,河南洛阳,福王府邸。 在宏伟壮丽的飞檐红墙映衬下,王府中堂广场尤显平阔。人声鼎沸中,烈焰腾腾,珍稀香木制成的无数王府家俱皆成为柴木,烘烧着一口从洛阳郊外迎恩寺抬来的“千人锅”。巨大的铁锅内,撒满姜、葱、蒜、桂皮、花椒以及无数高汤炖煮用料,奇香扑鼻。熊熊烈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