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曾是超级球迷:皇宫内竟有专业足球场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足球制作技术也有所改进。唐代时,球体明显轻了,可以踢高。球门就设在两根三丈高的竹竿上,称为“络网为门以度球”。在踢球方法上,汉代是直接对抗分队比赛,“僻脱承便,盖象兵戍”,双方队员身体接触就像打仗一样。唐代的分队比赛,已不是直接对抗,而是中间隔着球门,双方各在一侧,以射门“数多者胜”。
不仅皇宫中有这样的活动,民间也有。诗人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诗中说,“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可见球踢得有多高。杜甫《清明》诗中也说,“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可见当时踢球习俗的普遍。
网络配图
唐宋皇帝“球迷”多宋太祖擅长“花式足球”
唐朝时,唐太宗、唐玄宗都爱看“蹴鞠”,“蹴鞠”迅速流行,宫中大小官吏也爱上了“蹴鞠”。当时,蹴鞠的形式有很大改变,技术也有很大提高,更接近于现代足球。所用的球用动物膀胱充气做成,然后用8块皮缝起来,弹性非常好。
宋太祖赵匡胤是个疯狂“球迷”,这从现存的《宋太祖蹴鞠图》中便可以看出。
《宋太祖蹴鞠图》宽28.6厘米,长56.3厘米,原作者为北宋的著名画家苏汉臣,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则是元代钱选的临摹品。画面设色淡雅,用线古拙,踢球的是宋太祖赵匡胤与其弟宋太宗,观看的是大臣赵普、楚昭辅、党进、石守信等4位宋朝开国功勋。
赵匡胤踢球在当时是赫赫有名的,他尤其擅长“白打”,也就是现在人们口中的“花式足球”,即踢球时,用头、肩、背、腹、膝、足等部位接触球,灵活变化,随心所欲,可使“球终日不坠”。
除了球技,宋代的蹴鞠制作工艺比唐代也有新的提高,已经形成制作的标准工艺,如球的表面从8片发展为12片,原料是“熟硝黄革,实料轻裁”,工艺是“密砌缝成,不露线角”。蹴鞠做成后,重量还是“正重十二两”,规格要“碎凑十分圆”等。
网络配图
工艺的进步,为宋朝的蹴鞠热开启了中国古代足球发展的第二个高潮时期。
南宋《武林旧事》曾列出“筑球三十二人”竞赛时两队的名单与位置——“左军一十六人:球头张俊、跷球王怜、正挟朱选、头挟施泽、左竿网丁诠、右竿网张林、散立胡椿等;右军一十六人:球头李正、跷球朱珍、正挟朱选、副挟张宁、左竿网徐宾、右竿网王用、散立陈俊等”——这恐怕是历史上第一份足球首发名单了。
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关足球活动的记载就寥寥无几了。
女子也爱蹴鞠唐代有女子足球队
由于球体轻了,又无激烈的奔跑和争夺,唐代开始有了女子足球。女子足球的踢法是不用球门的,以蹴鞠踢高、踢出花样为能事。唐代诗人王建有一首《宫词》说,在寒食节这一天,宜春院的伎女以踢球为乐。唐代不仅有了女子足球,而且有的女子踢球技术还很高超。
元代以后,蹴鞠活动已经成为一项全民运动,很多女士也爱上了蹴鞠。
网络配图
明画家杜堇绘有《仕女蹴鞠图》,描绘了仕女们在花园中玩蹴鞠的情景。与现代女子足球崇尚力量与速度不同,女子蹴鞠因为以表演为主,对从事蹴鞠女子的容貌、身段、技艺也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女子蹴鞠在古代又称为“美人蹴鞠”,它体现的是女子在蹴鞠时的一种特有的阴柔之美。
明钱福有《蹴鞠》诗,“蹴鞠当场二月天,仙风吹下两婵娟。汗沾粉面花含露,尘扑蛾眉柳带烟。翠袖低垂笼玉笋,红裙斜曳露金莲。几回蹴罢娇无力,恨煞长安美少年。”可见当时的绮丽风情了。
遗憾的是,五代以后,由于缠足恶俗的出现,直接剥夺了女性踢球的权利,“女足”渐渐走向落没。
TAG:
热门标签: 发现老婆出轨后正确的处理方式(1) 媒体(1) 抽条(1) 绿灯(1) 巧格二代(1)
注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立即处理,举报邮箱:1356571586@qq.com
随机关键词:

资源联系人
-
上一篇
揭秘李世民凭借什么而开创了贞观之治呢?
关于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有很多,都是一些很经典的故事,对于现代人的管理方面也有一定的借鉴之道。网络配图唐太宗李世民是个明君,提到他就会想起魏征,这两人真是绝配,魏征能成为良相,也是多亏了李世民,唐太宗当时就明白“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所以广开言路,大臣们就敢说,说的多了,太宗自然能从中悟出道理..
-
上一篇
总管太监苏培盛与槿汐最终选择了急流勇退
对于苏培盛这个雍正皇帝身边的心腹太监,照理来说他应该是侍奉自己的主子忠于自己的主子,可是后期为什么居然帮着甄嬛谋害雍正呢?这里面大致有两点原因促使了苏培盛做了这样的决定。 图片来源于网络 首先一点,应该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苏培盛为了自己的爱情——甄嬛身边的女仆槿汐。槿汐可以说是甄嬛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