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最大谎言 诸葛亮出山并非刘备三顾茅庐
三国故事里, 诸葛亮和刘备的佳话数不胜数,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三顾茅庐,刘备为了招揽人才,不惜前后三次前往卧龙岗,请诸葛亮出山,如此往复三次才得以成功,可见其求贤爱才之心,不过历史上三顾茅庐确有其事吗?
对刘备三顾茅庐最初的记载是蜀汉建新五年,诸葛亮出师北伐前写的《出师表》中有句话命“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
而在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之中,也有相关叙述,《三国志·诸葛亮传》提了这么一句,“凡三往,乃见。”
网络配图
所以,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证据,还是比较翔实的,按理来说,不应该有疑义,就连诸葛亮的《隆中对》中,也有对这一事件的详细经过,难道还会有假?
如此看来,三顾茅庐应该确实无疑,但事实果真如此吗在?
在《魏略》一书中有过这样的记载,“刘备屯於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
网络配图
大意是指,当时刘备驻扎在樊城,诸葛亮曾经北上亲自求见刘备,意欲出师投名,不过刘备不认识诸葛亮,又见他年纪小,估计没什么内涵,所以就怠慢了他,根本没见。
不单如此,就连西晋司马彪所著打的《九州春秋》也有类似记载。
而且《魏略》成书早于《三国志》,且以史料丰富,态度严谨见长,那为什么关于诸葛亮出仕一事,两书的记载会有如此之大的异处呢?
网络配图
三顾茅庐与毛遂自荐,到底谁真谁假?其实这件事比较好猜测,在三国志一书里,诸葛亮常自比管仲、乐毅,可知其胸怀大志,想要辅佐君主,而非闲云野鹤之辈,如此有野心有展望之人,恐怕不会单单只是守株待兔,等待明君自来?
所以有人做出相关猜测,说是诸葛亮曾经毛遂自荐于刘备,可刘备见其年纪太小,并不以奇,所以没有重视诸葛亮,而等后来诸葛亮走了之后,有身边人告诉刘备,说诸葛亮确实有不世之才,于是才有了后面三顾茅庐的故事。
也就是说,诸葛亮确实是先毛遂自荐,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之后,才继续回归卧龙岗,当个清净的山野之人,而刘备再次闻讯赶来之后,诸葛亮确实有心考验他一番,所以才有了三顾而得见,隆中一对而天下分的后来之事。
TAG:
热门标签: 加仑(1) 嫁得晚一般都嫁得好(1) 蒸橙子(1) 秀才(3) 新年寄语祝福(1)
注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立即处理,举报邮箱:1356571586@qq.com
随机关键词:

资源联系人
-
上一篇
李世民为什么没杀武则天?她竟做了替死鬼
在龙凤呈祥的年代,尤其是中国更看重男权主义,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都是男人主宰社会,女人只有顺从。在这个男尊女卑的年代,武则天应该是顺从的,为何李世民还要杀武则天呢?原因可能就是武则天不甘于服从于男人,所以她却打破了龙主凤从这一亘古不变的思想,成了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把男人踩在了脚下。..
-
上一篇
揭秘清宫选秀女内幕:重品德 讲出身 轻美貌
以黄、白、红、蓝四色旗帜为标志,组成镶黄、镶白、镶红、镶蓝、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八旗。清入主中原后,旗人又有八旗和内务府包衣三旗的区别。八旗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共二十四旗,这是清政权赖以统治的主要支柱;内务府包衣三旗则是清皇室的奴隶,二者的政治地位不同。所以,尽管清初将八旗和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