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砸缸这个流传千年的典故竟是瞎编的?
司马光砸缸的典故在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有许多人并不知道司马光编了一部旷世巨著《资治通鉴》,却一定知道他小时候砸过一口缸。
但是前不久,收藏家马未都在一个电视节目中,对这个典故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进一步提出历史没有真相的道理。因为马先生是器物学专家,他明确地告诉观众,以北宋的工艺水平,烧制不出来大到足以容下一个孩子的水缸。
网络配图
其实在这之前早有人也提出了怀疑,因为以缸的坚硬程度,不是一个小孩子的力量就能砸破的。
那么,《宋史》中是怎么记载的呢?“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可见,司马光砸的不是缸,而是瓮。
缸的体型较大,壁呈坡形,底部到口逐渐张开。由于应力向外,所以很难烧制。而瓮是大肚子,底部和口部都向内收缩,烧制时应力向内,没有后来的缸坚固。这说明了司马光当年砸的是瓮,而由于后世缸瓮不分和顺口的关系,说成了司马光砸“缸”。
网络配图
但是,《宋史》说的话就一定真实吗?司马光出生于北宋1019年,《宋史》成书于元末1345年。相隔三百多年,就像我们现在再去编纂康熙年间的历史,能保证它有几分的真实性?尤其是这种人家小时候一些细枝末节的事。因为从瓮的形状来看,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掉进去的,瓮的用途也不是装水。对史书始终持以怀疑精神,是一个人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表现。
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们知道的都是古人告诉我们的历史,永远不可能知道真正的历史。而所谓历史的真相,就是一条条规律,一个个道理。
网络配图
司马光砸缸背后的道理,就是告诉人们遇事要冷静,要善于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而没有必要去研究它的真实性,当然这也研究不出来。
史书告诉我们的,都是历史大的脉络走向,而细枝末节的事谁也保证不了它的真实性。就像《三国志》和《三国演义》,陈寿和罗贯中所描绘的三国时代大致的走向都是相同的,但在细节上却有很大的差异。《三国演义》许多精彩情节都确定是虚构的,但谁又敢说《三国志》的细节都确定是真实的?
最后要说的是,司马光对后人最大的贡献是《资治通鉴》,而并不是砸破了一口缸。
TAG:
热门标签: 你的(1) 教研组(1) 蚌埠各市(1) 刚加(1) 古兹曼(1)
注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立即处理,举报邮箱:1356571586@qq.com
随机关键词:

资源联系人
-
上一篇
吕后公开幽会 刘邦为何还是对她不离不弃
审食其是刘邦家中的佣人,在沛县老家侍候吕后及其子女三年零十个月。吕后、刘太公被项羽掠去做人质,审食其又陪伴坐牢一年多。高祖六年八月,封其为辟阳侯。可以说,审食其与刘邦一家的关系非同一般,可谓是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莫逆之交。 即使后来刘邦家眷被项羽所掠,在楚营身为抵押之品,审食其与吕雉依然同寝..
-
上一篇
洪秀全选妃为何要胸平?每顿饭必备二十四牲
太平军用天气来卜测吉凶:晴天是天公高兴;下雨是天公发怒;阴天是天公忧怒;刮风打雷则是天公大怒,必有灾祸发生。并以初一那天的晴阴来确定上半月的吉凶兆头,十五的天气好坏则决定后半月的吉凶兆头。每月的最后一天,太平军还要烧香上供,感谢上天,意思是承蒙上天保佑,这一月能够平安度过。 太平天国有一个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