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古代人是如何做战争动员的?
古人对战争规律总结十分深刻,国防交通建设我国古已有之,秦始皇一统六国后修建的驰道和诸葛亮制造木牛流马运送粮草都是其中的典型。古人还讲究师出有名,战前往往发布檄文、组织誓师,类似今天所说的政治动员,初唐骆宾王所写的《讨武曌檄》便是是著名的檄文。
网络配图
2017年1月1日正式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交通法》,是我国国防动员领域一部重要法律,对于推进国防交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其实,国防交通建设我国古已有之。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下令修筑了我国最早的“国道”——驰道,驰道以都城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地,极便于兵力输送和后勤补给。据《三国志》记载:“建兴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诸葛亮制造木牛流马运送粮草,便是古代交通动员的一个生动例子。
还是在三国时期,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写过一篇《为袁绍檄豫州文》(又名《讨曹操檄》),历数曹操罪状,言辞犀利,感情恳切。古人讲究师出有名,战前往往发布檄文、组织誓师,类似今天所说的政治动员。
《尚书》所记载的《牧誓》,即武王伐纣誓师之文,以及初唐骆宾王所写的《讨武曌檄》都是著名的檄文。其中出自后一篇的“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等名句具有强烈的批判性、鼓动性。
中国古代是如何做战争动员的?
网络配图
古代军事名家追求“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因此非常重视政治动员,记入典籍的政治动员思想也如繁星闪烁。比如,《孙子兵法》提出的:“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孟子》提出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吴子兵法》提出的:“是以有道之主,将用其民,先和而造大事”“凡治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等等,不胜枚举。
如果说政治动员是战争动员的灵魂,那么兵员动员就是核心,特别是在“双拳难敌四手”的冷兵器时代。《史记》记载,牧野之战周武王动员“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且联合地方诸侯“兵会者车四千乘”,而商纣王“亦发兵七十万距武王”。楚汉争霸初期,刘邦的实力远弱于项羽,且屡战屡败,但“(萧)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通过后方源源不断的兵员动员,使刘邦得以重整旗鼓东山再起,最终在垓下一役中战胜项羽。
网络配图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古人对战争规律的总结十分深刻,经济是国防命脉的思想也由来已久。《孙子兵法》关于“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的论述,便是开展经济动员的典型写照。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古代动员的规模、速度、方式早已不能与现代动员同日而语,现代国防动员已融入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全过程、各方面,唯有“军民团结如一人”,才能具备“试看天下谁能敌”的胆魄与实力。
TAG:
热门标签: 儒门(1) 郑秀妍(1) 走心(1) 藏族自治州(1) 印花(1)
注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立即处理,举报邮箱:1356571586@qq.com
随机关键词:

资源联系人
-
上一篇
清宫里面有一种刑罚适用于太监 却不适用于宫女
看过《还珠格格》的都还记得容嬷嬷惩治小燕子的情形吧。用尖针狠狠地刺指甲缝想想都让人觉得疼痛,除此之外宫廷中还有其他的惩罚,比如说打屁股,揪耳朵等等,宫女在宫中一旦做的不好就有可能要挨打,虽然宫中这么多刑罚,但是宫女们却非常害怕一种刑罚,而这种刑罚慈禧太后却最爱用。网络配图 这种刑罚就是打耳光..
-
上一篇
大内侍卫给皇帝看门不容易 有五大禁忌不能犯
清朝的大内侍卫一般都是皇帝最亲近的人,这些人专门负责皇宫和皇帝的安全,整个紫禁城大概有一千人,这些人各个都是身怀绝技,是个武林高手,富察·多尔济就是清朝最后的大内侍卫,他对皇宫内的一切都了如指掌,晚年他还写了一部自传《晚清侍卫追忆录》,在自传里面讲述了大清侍卫五个不为人知的禁忌。 第一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