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碎银子是怎么来的?竟是拿牙齿咬出来的
何为“碎银”?——碎银是指散碎的银子,份量多少不一,与成绽的份量为整数的银子相对。电视剧上不是老有碎银子吗?那个是怎么知道是几两的,他们都没有天平啊?
明清两朝的银本位制,“两”是主单位。两以下的钱、分、厘、毫还算常见。而丝、忽、微、纤、沙、尘、埃、渺、漠、糢在民间少见。这十个汉字作为量词,均是微小的意思。汉语中有成词,如丝微、微纤、微漠,以及毫厘、丝毫、尘埃等。两以下的十五个单位,均为十进制。十丝为一毫,十忽为一丝,十沙为一纤,十尘为一沙等。
网络配图
实银子用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没有固定面值,用时得用专门的秤(戥子)来称量。也有分量固定的、铸好的银锭。元朝曾铸过一种50两一锭的大银子,称为“元宝”,也就是“元朝的宝货”。后来这个名称就沿用下来。元宝的形状是两头翘起的,为了便于缠在腰上,过去说“腰缠万贯”,就是这么来的。也有小一些的银锭,二十五两的,十两的,还有再小的银锞子。买小件物品则用散碎银子。银子比较软,用剪子剪了,拿戥子称着用。银子的成色也不同,最好的银子称纹银,因为表面有皱纹的缘故。差的银子叫“低银”。
古人在正常商业普通交易过程中都用铜钱,小钱为半两大钱为五株120个钱为一贯,一般情况下都够用了,大额商业贸易才会用银子。如果大额贸易用银子都会去钱庄银楼交易,并且会有专业钱客点验银两。至于散碎银子如果在钱庄外用一般的点验都是用呀咬验成色用手掂验分量,另一方面银两的购买力在盛唐时是一两银的购买力为3500宋朝为3000明朝为2500左右,所以有些古装戏中有些场景中在小饭馆5客店中吃顿饭就拿一锭银子付账的纯粹是瞎扯淡……如果真穿越回去也会被官府当成贼人抓起来。
网络配图
古代人一般用铜钱,如果消费很高的话,会使用银子,而一大块银锭带在身上肯定不方便,弄不好在路上碰掉了一个角,这就好多天伙食费没有了。那么这个时候会怎么做呢?当然是带些碎银子,那么又有一个问题了,碎银子怎么来的?下面列举几种碎银子的来源。首先呢,第一种方法就是把整块银锭剪碎了用。有很多人会直接将整银子掐碎,或者在整块银子上掐掉这个小角。古人交易的话,如果是小的集市啊摊子啊基本都是用铜钱来交易,人家也没办法给你用银子,除非你非常豪的不要零头了,
但是如果你是去了需要用到银子的地方,一般店家都有秤的,像这种地方都是档次比较高的,比如一些茶楼啊、酒楼啊、青楼啊什么的,但是市面上流通的碎银子成色并不完全一致,所以商家还要换算成色之后来计算,不过如果你遇到一些厉害的商家,有些人差不多凭经验手感就能说出你的碎银子是几斤几两,当然了,一般都是两啦。所以有多厉害你能感受到了吧。
网络配图
第二个就是市场流通啦。这个不能从根本上解释碎银子的由来,但我觉得也是你手中持有碎银子的原因之一吧。打个比方,你是个商人,一些客户到你家来消费,没有小票子,只能给你碎银子,这不就有了吗?还有你出去替人卖命,人家给你碎银子作为酬劳,就相当于今天的工资.
古人是用类似中药房里面称药那种【戥子称】称量碎银子,实际上市面流通的碎银子成色不一,还要逐一换算成色——当然付钱的消费者如果信不过店家,还可以找公估局作中介人评鉴银子成色。
古代商人如果离开本地A,去外地B贸易,他带到B地的A地铸造的银子,在B地直接使用则是“不合法”的银子,那么这个商人有几个途径可以使用A地铸造的银子:一是在B地找当地商会承认的银楼、炉局,按照当地的习惯成色、重量标准,重新改铸银子,他需要为此额外付出火耗成本,并承担由此增加的成本;二是他找B地的A地商会会馆,进行银子兑换,将其携带的A地银子兑换成当地通行的银子;三是认同当地店家对成色的估计,以当地店家估计的成色进行交易,而这个商人显然会承受由此产生的损失。四,这个商人可以使用某个票号、钱庄的汇票、银票、钱票,但需要支付票号、钱庄的手续费。一般老百姓的日常交易很少使用大锭银子,最多就是用点散碎银子而已。
TAG:
热门标签: 面膜(2) 董承(1) 冠军(12) 周泰(1) 咋样(1)
注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立即处理,举报邮箱:1356571586@qq.com
随机关键词:

资源联系人
-
上一篇
红颜多薄命的小周后为何被宋太祖当众凌辱?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 这是李煜写的和小周后偷情时候的场面。小周后姓名不详,但是长的是我见犹怜,生的是花容月貌。是李煜老婆大周后周蔷的妹妹,也就是小姨子的关系。小周后只比她的姐姐小..
-
上一篇
沈万三并非死于朱元璋之手:明朝立国前已死?
在电视剧《聚宝盆》里,张卫健饰演的沈万三,从一个吃不饱饭的穷孩子成长为一代巨商,还跟朱洪武拜了把子,看了挺励志的。遗憾的是,他仅仅是一个民间商人,信史不可能为他单独立传,偶有提及,亦寥寥数语,以至于民间传说、戏说甚嚣尘上,种种谜团,挥之不去。 《明史》记载沈万三叫沈秀 沈万三这个名字最广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