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大发现:揭秘千年文物的神奇驻颜术
导读:千年的敦煌壁画何以保持原来的色彩?兵马俑彩陶是不是真的一出土就褪色?在地下泥水中浸泡了上千年的漆木马怎样还原?这些考古工作中的难题,在普通大众眼中更是神秘莫测。正在首都博物馆展出的“百工千慧——中国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成果展”,将为人们揭晓答案。
网络配图
修复后的李倕公主冠饰,由480余件金、银、铜、铁、珍珠、绿松石等不同材质的构件组成。
在展出中,组织者精心选择经过了现代科学技术修复和维护过的文物。这些文物大都没有对外展示过,有些甚至第一次呈现在观众面前,即便是目睹这些文物的真容已经实属难得,而它们背后修复、保护的故事更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出现在中国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成果展上的彩绘跪射俑,称得上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个兵马俑也是最为人们所熟悉的兵马俑形象之一。一同展出的还有一个彩绘的俑头。这两样展品最珍贵之处,就在于它们身上的色彩。虽然跪射俑的绝大部分外表都已经褪变成了陶制品的灰色,但身上甲衣仍有残存的色块。而在头俑的面部,依稀可以看到近似人体肤色的色调,头发的黑色虽脱落不少,红色的发带仍旧醒目。
彩绘兵马俑刚刚出土的时候,还残存一些颜色,但是许多彩绘层在面世几分钟内就脱落了,只有十多件彩绘俑幸运地留了下来。
专家介绍,兵马俑彩绘的保护是一大难题。彩绘层和外部土壤的黏附力大于它和陶俑的黏附力,稍不留意就会被土壤粘掉。出土后的温湿度变化,导致有机层因失水发生收缩,引起龟裂、起翘、卷曲,造成大片彩绘出现病变。
网络配图
针对现场彩绘秦俑的保护,我国的考古工作者进行了十几年的探索,并与德国的科学家进行了合作。目前,已经基本能够做到把出土彩绘秦俑保护起来,主要是采用抗皱缩剂(聚乙烯醇)和加固剂(聚氨脂乳液)联合处理的保护方法。抗皱剂置换出生漆层中的水分,自身留在生漆层中,达到抗皱缩的目的,然后使用加固剂加固。
目前看来,这种方法已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今后出土的彩绘兵马俑也许能用上这种技术带来新的惊喜。
一匹高头大马雕塑立于展柜之中,通体乌黑,在展灯的照耀下,油光的表面反射着光芒。这匹漆木马是1995年在四川省绵阳永兴双包山西汉墓葬出土的,一同出土的还有漆木桶、漆木牛等各种漆木器560件(套)。在这批漆木器中,有7件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其中“绵阳五绝”之一的人体经络漆俑,属于世界惟一的珍贵文物。
不过,刚出土时的这批文物可让考古工作者犯了难。漆木器在汉墓中已经埋葬了一千多年,又常年被水浸泡,千年不腐已是罕见,却再也经不起任何轻微的损害了。如何保护它们,考古工作者一时束手无措,只能把它们像原来一样浸泡在水中。就这样一直泡到了2008年。
网络配图
2007年底,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绵阳市文物局找到了为这些文物脱水的办法,并向国家文物局申报了“绵阳永兴双包山出土饱水漆木器脱水加固”项目,次年,这些文物终于开始“浮出水面”。
据介绍,脱水加固的流程是先对饱水漆木器进行清洗,完成长、宽、高数据测量和称重、拍照等程序后,再放进脱水池。脱水池中的材料是甲醇,漆木器在其间浸泡一段时间后,甲醇将实现与漆木器中的水分置换。待脱水完成后,将漆木器放进装有十八碳醇的恒温槽,十八碳醇与甲醇进行置换后,实现漆木器脱水后的加固处理。这种技术是目前国内漆木器脱水加固处理中最先进的技术。该技术最大的价值是可逆性,当漆木器脱水处理后,如果将来还有更先进的技术,可进行再处理,不会对文物本体造成损坏。
TAG:
热门标签: 榴莲(2) 汉尺(1) 吴哥王朝(1) 伴郎(2) 生育成本(1)
注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立即处理,举报邮箱:1356571586@qq.com
随机关键词:

资源联系人
-
上一篇
旧石器晚期遗址:将揭秘古人类的生存方式
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50万年~1万年。多么遥远的时代啊,那会儿人类的脸上是不是还长着旺盛的毛发,而且四肢也不十分发达,像猴子一样蹦蹦跳跳的? 旧石器,顾名思义就是那时的人们生活、打猎使用的都是自制的石头工具,想想就觉得十分远古和原始。网络配图 而近几日,吉林省抚松县漫江镇就发现了一处旧石器..
-
上一篇
揭距今2800年的西周鸡蛋:竟出土于墓葬之中
鸡蛋这个词对人们来说已经是耳熟能详了,关于先有的蛋还是先有的鸡这个问题也是让大家纠结了很久,但今天我们不研究是先有的鸡还是先有的蛋,我们来说说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鸡蛋——西周鸡蛋。网络配图 西周鸡蛋是目前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鸡蛋,出土距今2800多年的西周葬墓,意外发现一个陶罐里面居然装满了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