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讲义气的张飞,为什么在夜袭曹营的时候抛下刘备自己逃了?
《三国演义》第二十四回中,刘备参与了衣带诏事件,却借故逃出了许都,并占据了徐州,事发之后,曹操立誓要东征,于是刘备陷入了危机。这个时候,他知道自己无力与曹操对抗,于是求助于袁绍,结果袁绍竟然以幼子生病这么荒唐的理由,拒绝发兵,让刘备苦恼不已。这个时候,张飞为刘备献计曰:“兄长勿忧。曹兵远来,必然困乏;乘其初至,先去劫寨,可破曹操。”刘备听完之后,眼前一亮,觉得张飞不再是一个莽夫,而是变得智勇双全了,于是他一边赞赏这条妙计,一边做好的劫寨的准备。
可是,张飞能够想到的事情,曹操阵营的人怎么会想不到呢?所以曹操将计就计,在寨中设下了埋伏,单张飞的右路军,便遇上了张辽、许褚、于禁、李典、徐晃、乐进、夏侯惇、夏侯渊等八员大将,他“杀出条血路突围而走,只有数十骑跟定”;刘备的左路军也比较凄惨,先是被劫去了一半人马,又遇上突然赶来的夏侯惇,最终“止有三十余骑跟随”。小说中明确写道,张飞遭遇埋伏之后,“欲还小沛,去路已断,欲投徐州、下邳,又恐曹军截住;寻思无路,只得望芒砀山而去。”也就是说,张飞自始至终,都没想过要接应刘备,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他在生死关头抛却了兄弟情义吗?答案是否定的,对于张飞的行为,小编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演义中,虽然武将单挑能够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可是在混战中,却需要军队的支持,张飞拼死杀出一条血路,身边只剩十余人,根本没有能力去接应刘备。他再杀回去,不但帮不上什么忙,反而只是送菜。而且还会把原本追击他的兵马,引到刘备身边,增加刘备的压力,实在得不偿失。再说了,就算张飞一时冲动,想不到这些,想要去救刘备,在夜间,又是这般混战的场景,他又要到什么地方去寻找刘备的踪迹呢?
二、他不知刘备的情况
既然他们是分兵劫寨,两人又刚刚到达曹操营寨,就中了埋伏,都焦头烂额,自己都顾不上,更不可能得知对方的消息。张飞或许根本不知道,刘备到底是遭到了围攻,还是已经退回了徐州、下邳、小沛,亦或是投奔了袁绍。这种情况下,他盲目的杀回去,并不划算。再者说,他一人遇上了曹军的八员大将,能够去埋伏刘备的人手并不多,所以他应该并不觉得刘备需要接应。毕竟,刘备并非手无缚鸡之力的弱者,他在平定黄巾、讨伐董卓时,都是亲自上过战场的人,不管是统兵能力还是武艺都不弱。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得知,张飞一向直率鲁莽,可以为了兄弟情义不顾一切,遭到曹军埋伏的时候,他却仅率十余骑逃亡,并没有寻找刘备的身影,这并不是因为,他在关键时刻只顾自保,抛却了兄弟情义。他之所以没有杀回乱军之中寻找刘备,既是因为心有余而力不足,冒然杀回去,很可能给刘备添麻烦;也是因为他不知刘备下落,或者不认为刘备需要他接应。因此,张飞还是我们心目中,那个义薄云天的张三爷,不容否认,也不容置疑。
TAG:
热门标签: 内涵(1) 黄瓜(1) 市政(9) 枕芯(1) X7(1)
注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立即处理,举报邮箱:1356571586@qq.com
随机关键词:

资源联系人
-
上一篇
古代写诗最多的人是谁?流传下来诗歌作品最多的人又是谁?
按照不同的记载,其中有个说法是:他的诗歌现存量超过《全唐诗》总集,号称中华之最。据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郑鹤声著《中国文献学概要》载,乾隆“御制诗至十余万首,所作之多,为陆放翁所不及。”乾隆活了88岁,以其寿计算,也得平均每天至少写诗3首多才能凑够数。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记载,清朝的乾隆皇帝..
-
上一篇
古代最暴利的行业,官府抓到就杀头,还出了好多个枭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说过:“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他就铤而走险,有百分之一百的利润他就敢践踏一切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他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虽然马克思说的是资本,但这句话不失为至理名言,在任何暴利行业面前都是一针见血的精辟论断。 在中国古代就有这样一种职业,从事者可以快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