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菩萨送的袈裟唐僧为何不穿?是因为舍不得才不穿的吗
大家都知道,唐僧是一个十世修行的好人,金蝉子转世,而且一心向佛,不辞千辛万苦,历经十万八千里之遥的路途去大雷音寺如来处取经,为的就是度化东土芸芸苦难之人。
在唐僧西行取经之前,曾经获得观音菩萨送予的两件至宝,锦蝠袈裟一领,九环锡杖一根。西行路上,九环锡杖唐僧拿的倒是寸不离手,为何不见他穿上观音菩萨送的袈裟呢?
首先,这件袈裟是佛界的宝贝,如来直接授意观音菩萨送予唐僧的,(原著第八回:即命阿傩、迦叶,取出锦蝠袈裟一领,九环锡杖一根,对菩萨言曰:“这袈裟、锡杖,可与那取经人亲用。)为何说此件袈裟是佛界的宝贝呢?这在原著第十二回中有所描写:“这袈裟是冰蚕造练抽丝,巧匠翻腾为线。仙娥织就,神女机成。上边有如意珠、摩尼珠、辟尘珠、定风珠。又有那红玛瑙、紫珊瑚、夜明珠、舍利子。偷月沁白,与日争红。条条仙气盈空,朵朵祥光捧圣。条条仙气盈空,照彻了天关;朵朵祥光捧圣,影遍了世界。照山川,惊虎豹;影海岛,动鱼龙。沿边两道销金锁,叩领连环白玉琮。”
唐僧之所以在西行取经路上不穿这件袈裟,主要是对佛的一种敬仰,同时也是对如来和观音菩萨的一种无比崇高的敬意。
其次,在原著第十二回中还写到了穿此袈裟的好处:“着了我袈裟,不入沉沦,不堕地狱,不遭恶毒之难,不遇虎狼之穴,便是好处。”穿此袈裟既然有如此好处,唐僧西去取经路上为何不穿上呢?
因为唐僧深知珍奇之物不可使见贪婪奸伪之人,否则必生枝节的道理。这在原著第十六回中写得很清楚,三藏道:“古人有云,珍奇玩好之物,不可使见贪婪奸伪之人。倘若一经入目,必动其心;既动其心,必生其计。”果不其然,这也应验了唐僧所说的话,袈裟先是落到了观音院方丈金池长老手中,并与徒子徒孙施计险些烧死了唐僧,最后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袈裟没有得到,害的自己被房梁木棍活活砸死,为黑风山上的一头黑熊精做了嫁衣,让他如鱼得水,盗了此袈裟。终得观音菩萨解救,夺回了袈裟,送还唐僧。
所以说,这件宝贝袈裟是绝不可以随便在众人面前,尤其是在贪婪奸伪之人面前拿出招摇,否则必生枝节,一则延误了取经行程,二则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唐僧为了尽快完成取经大业,所以西行取经路上才不穿这件袈裟的,除非是特殊情况。
最后还有一个直观的原因,那就是唐僧授了观音菩萨之意。这在原著第十二回中有所交待:“这袈裟,闲时折迭,遇圣才穿。”
TAG:
热门标签: 插座(9) 大平层(2) 方面(7) 蚂蚁窝(1) 钟爱(1)
注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立即处理,举报邮箱:1356571586@qq.com
随机关键词:

资源联系人
-
上一篇
白马之战:曹操和袁绍终于交手,结果关羽一战成名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中原。就北方中原地区,本来存在吕布、刘备、公孙瓒、张绣、袁术等众多的诸侯。并且,在一番较量之后,该地区基本形成了袁绍和曹操对峙的局势了。对于这两位诸侯来说,显赫的袁绍在河北,他的旧盟友曹操在河南。在此基础上,袁绍和曹操之间的大战,基本上不可避免了。彼时,白马在黄河南岸,对面即..
-
上一篇
唐僧为什么最喜欢八戒,而忽视沙僧还专门打压悟空呢
恶念一起,疾病浸身;恶念一生,相貌可憎。 人有三种恶念,嗔心,贪心,痴心。唐僧的三个弟子,分别是三种恶念的代表。悟空代表了嗔念,八戒代表了贪念,沙僧代表了痴念。 八戒贪心有目共睹,悟空的嗔念是怎么知道的?原来,浮屠山乌巢禅师早就说过“千年老石猴,那里怀嗔怒”呀。至于沙僧的痴念,咱们慢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