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滥杀功臣 聪明人都会用这一招保住脑袋
古代皇帝都会面临一件头痛之事,这件事就是如何处理好君臣关系。在战乱年代,君臣并肩作战,同生共死,彼此相依为命,因此君臣关系很好相处。但是一旦到了和平年代,没有了共同的敌人,没有了强大的外在威胁,人类内心深处潜藏的好斗本性就会探头探脑,君臣之间,往往因为权力和利益的划分发生龌龊,最终不可收拾,引发君臣自相残杀的惨剧。
网络配图
君臣关系中,最为常见的场面莫过于皇帝担心功高爵显的功臣威胁皇权,对这些深孚众望、手握重兵的功臣们大开杀戒。比较知名的有西汉的刘邦吕后杀功臣,明朝朱元璋屠戮功臣等事件。大批功臣宿将在残酷的皇权屠刀之下血染刑场。然而,也有一些聪明人,总能够全身而退,因为他们都知道一条保命秘诀。
网络配图
这条秘诀的发明人就是春秋时期越国名臣范蠡。范蠡辅佐越王勾践打天下时,忠心耿耿竭忠尽智,历尽艰辛。待到越国战胜吴国,功成名就之时,他却抛弃高官厚禄,悄然隐退,流连山水之间。他还写信劝告好友文种,告诉他9个字: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乐,给他讲明兔死狗烹之理。文种贪恋富贵不肯辞官,最后果然被杀。
到了西汉初年,大功臣张良深知这条秘诀,他和范蠡一样,见到天下大定,太平无事,即闭门谢客,不问世事,还一再请求回老家修身养性。虽然在吕后的挽留下他勉强留在京师,但已形同隐居,淡出朝廷。最终在刘邦和吕后的功臣屠杀中,他因为无权无势,没有拉帮结派,得以安然自保。
网络配图
唐朝武则天晚年,反武势力暗潮涌动,终于在武则天病重之际,张柬之、桓彦范、敬晖、杨元琰等人发动兵变,逼迫武则天退位,拥立唐中宗李显继位。张柬之等人也因此成为恢复大唐再造江山的大功臣。但杨元琰却精明过人,深知功高不赏,劝说另一功臣敬晖:功成名遂,不退将危,但敬晖不予理会。杨元琰独自上书请求辞官,要削发为僧。唐中宗虽未批准,但从此对他很有好感。果然在不久后,拥立中宗上台的功臣几乎被杀尽,只剩下杨元琰得以保全。
明朝朱元璋更是堪称功臣杀手,屠戮功臣数目之多古今罕有。但即使他凶残到如此地步,仍有人用“急流勇退”得以幸存。信国公汤和深知朱元璋的为人,知道他不放心诸将掌兵,第一个自请解除兵权,主动要求回家养老。朱元璋大喜过望,给以他丰厚赏赐,还赐给他王府一座。再后来的大屠杀中,汤和始终未受波及。
TAG:
热门标签: 低卡(1) 里程表(1) 螨虫(4) 人际(2) 依靠(1)
注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立即处理,举报邮箱:1356571586@qq.com
随机关键词:

资源联系人
-
上一篇
三国的谋士为什么年少就满腹经纶知晓天下事?
翻开史书,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事情,那就是古人往往都是少年成名,年纪轻轻就已经功成名就,大器晚成的也有但不多,比如项羽二十八岁成就霸业,我们二十八岁事业才刚刚开始吧。 尤其是三国,那真是人才辈出,而且都是青年才俊,他们一般都是满腹经纶,足不出户却知晓天下事,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nb..
-
上一篇
明朝的王爷们怎么创收?多生孩子竟能多领俸禄
开国不久,还没来得及大封功臣,他便急不可待地把所有儿子都封为亲王,虽然他最小的儿子那一年刚刚一岁。他规定皇族子孙不受普通法律约束,不归当地官府管制。诸王的府第、服饰和军骑,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见了都要“伏而拜谒”。朱元璋给大明王朝的官员们制定了历史上最低的工资标准,给自己儿孙们制定的俸禄标准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