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林必读之书资治通鉴中最重要的五句话,包含社会百态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编修的一本史书,在这部书里,司马光总结了历代治国的经验教训,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就是砸缸的那个小孩!
这本书编修完之后,立即就成为古代士林必读之书,在中国古代社会,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如今社会,如果有人说读过《资治通鉴》,立即会被人高看一等。可以说,在很多人心目中,中国史书中,《资治通鉴》排第一!
鲜为人知的是,很多人只知道《资治通鉴》的不凡,却不了解这本书里!其实,这本书中很多话非常超前,不夸张的说,领先世界千年都没错,至今仍是真理,比如以下此书中最重要的五句话!
第一句,在第2卷周显王十年中写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显然,国王也不能不讲信用,否则国家都会因此而灭亡。如今,失信问题还少吗?
第二句,在第4卷周赧王三十一年中写到: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这句话意思是,即便杀一个无辜之人,就能得到天下,仁者也不会去做。这句话是不是有强烈的普世价值观?在好莱坞电影中,经常能看到吧!
第三句,在第14卷汉文帝前十年中写到:法者天下之公器,惟善持法者,亲疏如一,无所不行,则人莫敢有所恃而犯之也。这句话最重要的是“法者天下之公器”!想想看,古代就提出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如今做到了吗?
第四句,在第18卷汉武帝元朔元年中写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这句话大家都听过,却可能不知道从何而来。其实,从中国历史来看,“天下虽平,忘战必危”,更应该深刻反思这一句话,以如今看来,更值得深思!
第五句,在229卷唐德宗建中四年中写到:知过非难,改过为难;言善非难,行善为难。知道错误和说好话都不难,改过自新和做好事才难!这句话无论放在哪个时代,都具有正确性。如今指手画脚之人何其多,但行动的有几个?
当然,《资治通鉴》中还有很多经典语录,比如“正女不从二夫,忠臣不事二君”封建迷信,还有教导人们钱财观、百姓是国家之本等,虽说也很经典,但对如今之人来说,不够振聋发聩!笔者一个小建议,如果各位朋友有时间的话,可以读一读《资治通鉴》,了解了解中国历史上的酸甜苦辣!
TAG:
热门标签: 模板(1) 十字门(1) 慈禧秘密生活(1) 论坛(1) 言情小说(6)
注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立即处理,举报邮箱:1356571586@qq.com
随机关键词:

资源联系人
-
上一篇
陈亮在学术上卓著独到的见解,使他成为朱熹理论上的对手
在绿树成荫的永康市马铺山卧龙岗,有一座南宋古墓,墓前两侧有八字形石质翼墙,右刻“光昭日月”,左刻“书上中兴”。这座大墓的主人名叫陈亮,他一生反对议和,主张抗金救国,具有积极的用世精神。学术上卓著独到的见解,使他成为朱熹理论上的对手。 陈亮 陈亮(1143年-1194年),号龙川,婺州(即今..
-
上一篇
刘备第一心腹大将竟然是他,关羽张飞靠边站!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魏延是一个脑后长有反骨的人物,因其谋反而被诸葛亮所杀,似乎是罪有应得。在武侯祠,蜀汉文臣武将众多,唯独没有魏文长之像。原来,因魏延是叛臣,故无其像。其实,先主半生戎马打天下,第一心腹将才,就是魏延。关羽、张飞二人是早年的江湖之交,因刘备的事业而“水涨船高”获得地位;关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