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大英雄王禀,在《水浒传》里却被形容成奸臣!
《水浒传》是古典文学名著,它自问世以来,以其生动传神的人物刻画,引人入胜的情节设计,和详实逼真的场景刻描写,展示了北宋末年一场惊心动魄的农民大起义。书中那些威猛忠义的英雄好汉,千百年后读来,仍然能感到凛凛英风扑面而来。
在梁山好汉等一批正面形象之外,还刻画了一批奸邪小人,有位居宰辅祸国害民的高俅、童贯,也有横行霸道、鱼肉乡里的镇关西、蒋门神,从反面衬托了梁山好汉们的正义与刚烈形象。这些奸贼小人也随着《水浒传》的千载流传,被人们千年唾弃。
不过,《水浒传》毕竟是一部小说,与真实的历史有很大差异。这也无可厚非,艺术本身即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但《水浒传》有一个最不能让人容忍之处,就是颠倒黑白指鹿为马,冤枉了好人。高俅童贯等人本身就是有名的奸邪之臣,《水浒传》怎么骂他们都不为过。但有一个人,明明是个大英雄,却被《水浒传》骂的一钱不值,白白承担千百年骂名。
这个人就是北宋名将王禀。在《水浒传》中,他作为奸贼童贯手下武将,与梁山好汉们共同攻击方腊起义军,有意保存实力,一心只想窃夺好汉们的功劳。书中写道,梁山好汉们舍死忘生,付出重大伤亡后终于击败方腊。活阎罗阮小七生性顽劣,拿着方腊的龙袍披在身上玩耍,结果被王禀看见。
王禀当场责骂阮小七,莫非想学方腊造反。阮小七岂肯受这个窝囊气,当场回骂:“你这两个直得甚鸟!若不是俺哥哥宋公明时,你这两个驴马头,早被方腊已都砍下了。今日我等众将弟兄,成了功劳,你们颠倒来欺负!”骂道气头上,阮小七“夺了小校枪,便奔上来戳王禀”。王禀由此怀恨在心,公报私仇向朝廷告了黑状,陷害诬赖阮小七有谋反之心。
与梁山好汉的光明磊落相比,武将王禀人品卑劣,心胸狭隘挟私报复,甘心充当童贯的鹰犬走狗,简直给好汉们提鞋都不配。遗憾的是,《水浒传》中对王禀的描写,与真实历史大相径庭。北宋历史上的王禀,不仅不是奸贼,还堪称一位顶天立地的奇男子大英雄。
王禀身经百战,屡立大功。宣和三年,在镇压江南方腊起义时,王禀接连攻克杭州、睦州、青州等要地,是平定方腊的主力军。至于宋江所部是否参战,到底发挥了多大作用,史料中没有可靠记载。因此王禀也就谈不上窃取宋江等人的功劳,后来,王禀又挥师北上,参与了北宋讨伐辽国的白沟之战。
王禀生平的最辉煌的一战,是靖康元年的太原保卫战。当时金兵大举南下,兵锋直指北方重镇并州,也就是后来的太原。面对凶悍的金兵,守将王禀与知府张孝纯,满怀忠义之心,决心血战到底,捍卫大宋疆土。金兵使用云梯、冲车、抛石车等器械,日夜猛攻太原,都被王禀指挥守军击退。
王禀拼死守卫国土,不料后方的皇帝宋钦宗却下了软蛋。面对金国强大的军事压力,宋钦宗吓破了胆,但求息事宁人,苟安于一时,竟然把激战中的太原割让给了金国。朝廷派来使者通知王禀投降,王禀闻讯痛心疾首,怒发冲冠,他为了国家大义,抗旨不遵,继续率兵坚守太原。
在粮尽援绝的困境中,王禀苦苦支撑了九个月之后,最终因士卒伤亡殆尽, 太原城破。王禀带领残余士卒战斗到最后一刻,身负重伤,仍然誓死不降,最后和儿子一起投水自尽,取义成仁,是当之无愧的大宋英雄。
TAG:
热门标签: 光武帝(2) 满都海(1) 摆放(3) 雪媚娘(6) 鲜虾(1)
注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立即处理,举报邮箱:1356571586@qq.com
随机关键词:

资源联系人
-
上一篇
古代流传下来的古语,曹操:能大能小是条龙,只大不小是条虫
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历史积淀,有很多非常好用的宝贵经验,需要我们去学习领,那就是俗语。 虽然科学文明的不断发展对事物有了新的认识,但却又不断的证明了,老祖宗口口相传的古话真实不虚,着实有用。 ▌多下及时雨,少放马后炮 在事情发生的时候给别人提供帮助,胜过时过境迁之后说闲话。 在这个世界..
-
上一篇
陈宝箴在湖南主持的维新变法运动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正值北洋舰队在甲午战争中惨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国内催生出了一股要求维新变法的思潮。也是在这一年陈宝箴出任湖南巡抚,这场危机让陈宝箴认识到了清政权的腐败,开始思考救亡图存,“非扫弊政,兴起人材,兴天下更始,无以图存”。此后他成为湖南维新运动的领头人物,是当时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