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代金举人,银进士,穷秀才的说法是什么意思?
科举制度,是古代成千上万读书人当官的***出路——如果你是清朝时期的八旗贵族,当我没说——是真正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科举制度有三大关:童子试、乡试、会试。通过了童子试,就考取了秀才功名。通过了乡试,就考取了举人功名。通过了会试,就考取了进士功名——其实,贡士还需要参加殿试获得进士功名。不过,由于殿试的录取率几乎为百分之百,所以习惯上将通过会试的读书人称为进士。
综上所述,进士的等级***高,举人其次,秀才***低。他们三者的命运前途也相差悬殊。
进士出身的读书人,点了翰林后,往往出则封疆大吏,入则拜相入阁,荣华富贵指日可待。举人出身的读书人,如果不继续参加会试的话,在地方上混得教育局长一类的官职,也不是很困难的事情。秀才出身的读书人,就没有什么前途可言。他们除了见县大爷不用下跪外,没有什么特殊的权力。
可是,古代为什么会有“金举人,银进士,穷秀才”的说法?难道举人比进士还要高贵?
这其实与乡试和会试的录取率有关。
乡试虽然只省级考试,但却是科举制度里竞争***激烈的一个环节,淘汰率之高,甚至超过了会试。
明朝《文征明集》记载:“乡贡率三岁一举。合一省数郡之士,群数千人而试之,拔其三十之一,升其得隽者曰举人。又合数省所举之士,群数千人而试之,拔其十之一,升其得隽者曰进士。”
乡试和会试都是三年举行一次,淘汰率却大为不同。乡试是30个人录取1个,会试是10个人录取1个,所以民间会有“金举人,银进士”的说法。
当然,虽然有“金举人,银进士”的说法,但举人的前途命运还是远远不及进士。特别是在明清时代,六部尚书、总督巡抚以及殿阁大学士等***官员,都是为进士准备的。一名举人,没有立下特别的功劳,几乎是没有任何机会担任以上要职的。
清朝名臣左宗棠,20岁就考中了举人,之后3次参加进京会试均名落孙山。如果不是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他这辈子很有可能就在乡下种田过日子了。
为什么又有“穷秀才”的说法呢?
这是因为,童子试虽然是***低级别的考生,可难度并不低。童子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的考试。这三个阶段的考试难度有多高呢?有的人,到了白发苍苍都还没有通过童子试,依然只能被称为童生。
在古代,读书是一件很烧钱的事情。只有家底殷实的家庭,才供得起家里孩子读书。一般中等收入家庭,往往没读几年书,家里就给读穷了。***后哪怕侥幸通过了童子试,考取了秀才功名,家里也到了一贫如洗的地步。你看,“穷秀才”是不是名副其实呢?
“穷秀才”也只能继续往前考。因为接下来每过一关,他的日子就会好过一些。
考取了举人功名,就具备了当官的资格——能不能当上,是另外一回事。哪怕他此后会考落第,回来后还能获得学官一类的官职。在政治上,举人社会地位高,跻身当地名流阶层,能够与府县级别的地方官平起平坐。在经济上,举人不用交税,不用出徭役,还有更多收入来源。***会发放一定数额的读书补助。这点补助不是很多,但足够普通家庭开销;许多人会将自家的田产、房产挂靠在他名下,这也是一笔丰厚的收入。
TAG:
热门标签: 华佗(16) 阿里虎(1) 成长(2) 端妃(1) 领土(3)
注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立即处理,举报邮箱:1356571586@qq.com
随机关键词:

资源联系人
-
上一篇
靖康之耻107年后,南宋武将将皇帝分尸两半一雪前耻
公元1127年发生的“靖康之耻”是大宋王朝***300多年历史中***大耻辱,无数宋人武将立志要一雪前耻,那么***终谁做到了呢? 他叫孟珙,南宋晚年******的将领。1195年出生于湖北枣阳一个武将世家,曾祖父、祖父都是岳飞部将,父亲孟宗政京西兵马钤辖,负责镇守襄阳。孟珙自幼跟随父亲在军营长大,行军布阵样..
-
上一篇
马皇后患了重病却拒绝医治,原因是什么?
***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马皇后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明太祖朱元璋能从底层放牛娃成长成为一代帝王,不得不说是个天大的奇迹。这一方面得益于朱元璋的能力超群、勤奋努力,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他的贤内助——马皇后。 马皇后原为郭子兴的养女,后朱元璋来投奔郭子兴。身强力壮、孔武有力的朱元璋建功..